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819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文档格式.docx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课后习题文档格式.docx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多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观察法一般适用下面的条件:

对所研究的对象出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控制的情况,以及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变,或者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的那些行为。

二、论述题

1、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各有什么特点?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即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两种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

自然实验条件下,由于被试始终处于自然状态中,不会产生很强的紧张心理,因此,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

但是,自然实验中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可以获得较精准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

但是,由于实验者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于这种情境中,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试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名词解释

1、意识:

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

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中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reness)。

2、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

3、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biological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4、催眠:

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县,有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的高低。

5、催眠诱导:

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称为催眠诱导(hypnoticinduction)。

二、简答题

1、注意的功能有哪些?

(1)选择功能:

注意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重要的信息给与反应,同时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

(2)维持功能:

注意维持功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

(3)调节功能:

当人们需要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的时候,注意体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人只有在注意转变的状态下,才能实现活动的转变,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2、梦的内容有哪些特征?

研究表明,人们的梦就其内容讲,具有以下特征: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特征。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总的说,梦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不过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而已。

3、简述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

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一个主要特征:

(1)感觉麻痹:

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感觉麻痹,有的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

(2)感觉扭曲和幻觉:

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

(3)解除抑制:

一般情况下,那些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是受到抑制的,人们不可能让被试去作。

但是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他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如当众脱衣等。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催眠者的暗示不仅指导着被试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

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从而造成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缺失。

4、简述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1)注意的指向性。

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业不同。

(2)注意的集中性。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指向的范围广泛而不集中时,则整个强度就降低。

人在注意高度集中时,除了对目标物之外,对自己周围的其他事物就会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度。

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

5、结合实际谈一谈引起失眠的原因。

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情境性失眠。

(2)假性失眠。

(3)失律性失眠。

(4)药物性失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

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

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务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使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3、超感知觉:

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4、感受性:

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5、感觉阈限:

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绝对感觉阈限:

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绝对阈限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觉阈限: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8、最小可觉差:

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9、感觉适应:

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10、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活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得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1、社会刻板效应:

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务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地看法。

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12、首因效应:

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3、近因效应: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4、晕轮效应:

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1、 

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任何感觉的作用都在于收集信息并提供给大脑去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其活动过程基本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收集信息。

有些感觉系统中包括辅助组织,用以改变刺激使之更有利于获取。

(2)转换。

即把进入的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结构是感受器。

不同感受器上地神经细胞是专门化的,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发生反应。

(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导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2、简述知觉产生的过程。

知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合解释)所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要产生知觉,首先要在事务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情况下获取事务各种属性的信息,进而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对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与解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使其获得意义。

知觉过程是在大脑高级中枢实现的信息加工,是一种融合和解释的过程,具有能动性。

3、简述深度知觉是如何产生的。

深度知觉也称距离知觉,它使人们能够把二维德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以认识事物的真面貌。

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线索引起的。

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

(1)来在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

视觉刺激中最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

大小、视野中的高度、线性透视、遮挡、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

(2)来自视觉线索器官本身的深度线索。

这方面的线索主要包括水晶体的曲度调节、视轴幅合、双眼视差等。

4、运动知觉有哪些线索?

(1)来自网膜的信息。

首先,相邻网膜点受到连续的刺激是过去知觉的信息来源。

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网膜时,它将一次刺激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刺激,从而提供过去的信息。

其次,运动物体的其他一些特性对视网膜的作用,也是产生运动知觉的线索,如当物体的运动由近及远时,物体在网膜上的视像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这对运动知觉的产生也有重要的意义。

(2)来自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

当人眼追随运动着的物体时,物体投射在网膜上映像是相对静止的,这时中枢发出的眼睛、头部和身体的动作指令以及大脑对这些运动的反映就成为运动知觉的线索。

5、时间知觉有哪些线索?

(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

6、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哪些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

在社会知觉中,无论是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得对象,都是有意识的人,都会掩饰自己内在的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准确的。

(2)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3)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与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彼此操纵和利用对方。

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

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7、结合实际谈谈社会知觉是怎样形成的?

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回信息进行推理。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

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过程:

在社会情境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比如,他人的言行举止、表情、声调,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群体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群体气氛等。

社会信息的搜集与选择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刺激的物理强度,刺激的差异,刺激重复出现和运动特征,认知者的需要、兴趣、动机、认知风格,以及刺激的情境等。

认知者搜集到许多信息后,还有对其加以选择。

这一过程往往也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

(2)信息的整合过程:

完成信息的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

社会知觉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方式因其独特性,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社会刻板效应等。

8、结合实际谈谈知觉有哪些特性?

(应包括以下要点)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1、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持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说,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语义网络:

语义网络是在长时记忆中存储信息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根据信息间的语义联系构成的一种层次不太清晰的框架。

它由结点和连线组成。

结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渐联系的密切程度。

3、图示:

过去知识经验的有组织的较大单元的“整体团块”,是表征过去知识经验的心理结构。

4、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5、学习:

学习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6、接受学习:

指将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着传授的,无须学习者自己去独立发现。

学习者将传授着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的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

7、发现学习:

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8、意义学习:

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的过程。

9、机械学习:

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靠死记硬背进行的学习。

简述如何对记忆进行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进行如下分类: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包括人名、地名、时间、事件、概念、定理和定律等;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是指个体对具有先后吮吸的活动的一种记忆。

情景性记忆是指个体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性记忆是指随字词、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关系。

(2)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是指有明确的记忆目的,采取了相应的记忆方法,在抑制努力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记忆。

无意记忆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用专门方法,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3)根据信息在记忆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其特点是:

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信息保持时间非常短暂,大约为0.25~2秒。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

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

另一个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与长时记忆中信息已经存储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信息,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

2、简述遗忘的原因

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心理学有两种解释:

消退和干扰。

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烦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

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干扰有两种,分别为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和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2、 

根据遗忘规律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首先,要安排好复习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

根据这一规律,应该及时复习,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间,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

同时,要想长期保持所学到内容,还必须进行不断的系统付息,合理安排付息时间。

第一次复习再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较好,第二次复习再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第三次复习在一星期后,第四次复习在一个月后,第五次复习在半年后。

除此外,还应将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起来。

其次,应注意合理复习次数。

遗忘除了与时间有关之外,还与学习的程度有关。

低度学习的材料(对资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比过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这种学习材料称为过度学习得材料)容易遗忘。

根据过度学习问题的研究结果,超过50%的过度学习反而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情绪等不良效果。

最后,应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

研究表明,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

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一面读,一面试着背诵,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应尽量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多种形式的编码和多通道的联系能够提高记忆的效果。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是以语义编码的,所以只有理解了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记并长期保存。

因此,在复习是要做到力求理解,而不是呆读死背。

三、论述题

1、试述记忆系统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记忆系统各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存储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或瞬时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

其特点是:

信息保持时间非常短暂,大约为0.25~2秒;

容量由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一般认为感受记忆的容量为9~20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

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时,经过编码获得意义,并进入下一阶段。

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它们很快就会自动消退。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储存,只有少量的信息以视觉或语义编码形势储存;

信息的保持时间有限,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保持时间只有20~30秒;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与精细复述);

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中信息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

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

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

再次,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存器的作用。

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医院。

这一切使得我们能够采取各种复杂的行为直至达到最终目标。

正是因为短时记忆的这些重要作用,在当前大多数研究中被称为工作记忆。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信息的编码形势以语义编码形势占主导地位,也有视觉编码。

也就是说在长时记忆中,人们更多地是对信息的意义进行编码,而不是去记事物的物理特征或其他细节;

容量大,一般认为长时记忆的容量为5~10万各组块,甚至无限;

保存时间长,长时记忆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它的保持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

也就是说,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短时记忆才进入长时记忆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与旧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对信息进行组织。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概念体系、语义网络、图示等组织形式存储在大脑中。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记忆的能力。

记忆能力的高低主要反映在记忆的品质上。

一般来讲,记忆的品质表现在四个方面:

记忆的敏捷性(即记忆的快慢)、记忆的持久性(即识记过得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又称可利用性,即在必要时能否有效地提取记忆材料)。

提高记忆的能力,改善记忆的品质,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采用适当的复习策勒

复习即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

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对所学的内容的遗忘。

要做到有效复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及时、系统的复习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长时记忆与保持。

其次,要注意复习的次数。

这涉及过度学习的问题,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恰能成诵之后还后再进行重复学习。

研究表明,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

这说明,复习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超过50%的过度学习反而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等不良效果。

最后,要注意复习的方法。

研究表明,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除此之外,还应尽量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

(2)记忆术

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

常用的记忆术有地点法(又称位置法)、字栓法、韵律法(又称口诀法)、笔记法、谐音法等。

字栓法是一种与位置法具有相同原理的传统记忆术。

其特点是形象的和语言的线索并用。

在使用字栓法时,首先要记住一组词并以之作为“栓”,如英语中的一、二、三……(one,two,three,……)然后将要记得材料与字栓一个个地挂上钩。

谐音法可以为记忆政治或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密码、重要逐句或电话号码等提供帮助。

如记44136,可以记为事事要顺溜;

2705,两栖动物;

7086,七零八落;

8431,拔丝山药。

3、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应包括以下要点,并适当结合实际:

(1)学习策略是什么。

(2)复习策略。

(3)MURDER学习策略系统。

(4)学习的组织策略。

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策、摘录、划线、列提纲等。

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