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优化版详解文档格式.docx
《胃痛优化版详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痛优化版详解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自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
1.寒邪客胃证
主证:
①胃痛暴作、恶寒喜暖;
②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③脉弦紧。
次证:
①口淡不渴;
②或喜热饮;
③舌淡苔薄白。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本证。
2.饮食伤胃证
①胃脘疼痛,胀满拒按;
②嗳腐吞酸③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
④脉滑。
①不思饮食,大便不爽;
②吐后痛减,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③舌苔厚腻。
3.肝气犯胃证
①胃脘胀痛,痛连两胁;
②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
③嗳气、矢气则痛舒;
④脉弦。
①胸闷嗳气,喜叹息;
②大便不畅;
③舌苔多薄白。
4.湿热中阻证
①胃脘疼痛,痛势急迫,有灼热感;
②口干口苦,口干不欲饮;
③吞酸嘈杂;
④脉弦数或脉弦。
①烦躁易怒;
②大便秘,小便黄;
③喜冷饮;
④舌红,苔黄或腻。
5.瘀血停胃证
①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②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③吐血黑便④脉涩。
①痛时持久,食后加剧;
②入夜痛甚;
③失眠多梦;
④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6.脾胃虚寒证
①胃痛隐隐,绵绵不休;
②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③神疲纳呆,四肢倦怠,;
④脉虚弱或迟缓。
①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②泛吐清水,手足不温;
③大便溏薄;
④舌淡苔白。
7.胃阴不足证
①胃隐痛或灼痛;
②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
③大便干燥;
④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①口干舌燥;
②纳呆干呕;
④手足心热;
⑤小便淡黄;
⑥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证机概要:
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
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
高良姜、香附、乌药、陈皮、木香、吴茱萸。
加减用药:
如兼见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可加苏叶、藿香等以疏散散寒止痛;
若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者,是为寒夹食滞,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中成药:
温胃散寒颗粒。
证机概要:
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加减。
神曲、山楂、茯苓、陈皮、制半夏、莱菔子、连翘。
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
若胃脘胀痛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腑行气;
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健胃消食片。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
柴胡、芍药、川芎、枳壳、陈皮、甘草、香附。
加减用药:
如胃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
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
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中和胃酸。
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之证,改用丹栀逍遥散加黄连、吴茱萸以疏肝泄热和胃。
中成药:
胃舒颗粒、丹栀逍遥丸。
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
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
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清胃泄热;
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橘皮以清胃降逆;
大便秘结不通者,可加大黄(后下)通下导滞;
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实以理气消胀;
纳呆少食者,加神曲、谷芽、麦芽以消食导滞。
丹栀逍遥丸等。
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减。
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若胃痛甚者,可加延胡索、木香、郁金、枳壳以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若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当为气虚无以行血,加党参、黄芪等以益气活血;
便黑可加三七、白及化瘀止血,出血不止应参考血证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若口干咽燥,舌光无苔,脉细,为阴虚无以濡养,加生地、麦冬以滋阴润燥。
:
田七胃痛胶囊。
6.脾胃虚寒证
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
若泛吐清水较多,宜加干姜、制半夏、陈皮、茯苓以温胃化饮;
泛酸,可去饴糖,加黄连、炒吴茱萸、乌贼骨、煅瓦楞子等以制酸和胃;
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可加理中丸以温中散寒;
若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可用附子理中汤温肾暖脾,和胃止痛;
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可改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附子理中丸。
7.胃阴不足证
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益胃养阴。
一贯煎合甘草芍药汤加减。
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乌梅、山楂。
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加用海螵蛸、牡蛎、左金丸以制酸;
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宜加厚朴花、玫瑰花、佛手等行气止痛;
大便干燥难解,宜加火麻仁、瓜蒌仁等润肠通便;
若阴虚胃热可加石斛、知母、黄连养阴清胃;
若气阴两虚者可加人参、淮山药、白术以益气养阴。
(二)西药治疗
1、一般治疗
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注意饮食规律,戒烟、酒。
服用NSAID者尽可能停用,即使未用亦要告诫患者今后慎用。
2、抑酸治疗
奥美拉唑40mgqd静滴或口服。
泮托拉唑40mgqd静滴或口服。
3、保护胃黏膜
硫糖铝1.0gtid口服(餐前半小时服用和睡前服用)。
胶体果胶铋0.15gtid口服。
4、根治幽门螺旋杆菌
克拉霉素0.5gbid口服(7-14天)
阿莫西林1.0gbid口服(7-14天)
(三)、中医综合治疗
1.穴位注射:
通过经络学说达到调补脾胃的作用,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脾俞、胃俞等,常用的穴位中药制剂有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
2.穴位贴敷:
我科应用的穴位贴敷方胃痛贴为本科经验用方,以乳香3、没药3,大黄5,川楝子3、白芍3、香附3、炮姜3、白芥子3,冰片1;
姜汁调敷神阙、中脘、足三里穴,6hqd;
以达到温中散寒、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
3.穴位烫疗
我科应用的穴位烫疗方运脾散为本科经验用方,以公丁香15g、决明子15g、香附15g、川楝子15g、炮姜10g、乳香10g、没药10g、海盐20g等药物混合加热后置于上脘、中脘、下脘、神阙、膈俞、胃俞、脾俞、肾俞等穴位,30分钟,qd;
以达到调补脾胃、理气止痛之疗效。
4.艾灸箱(盒)治疗
灸中脘、神阙、足三里穴;
若寒邪客胃配中脘、神阙、梁门穴;
若伤食配中脘、梁门、大横、天枢穴;
若肝气犯胃配期门、内关、太冲;
若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气海、关元;
5.中药熏洗治疗
予艾叶20g,干姜15g,肉桂15g,香附15g,白芍15g,川楝子15g,熏洗双下肢(及或)腹部30分钟qd;
(四)、护理
1.饮食调护
(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2)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
禁忌肥甘厚味;
禁忌过食辛、酸及易产酸食物;
禁忌易阻气机食物等;
禁忌寒凉生冷食物等;
禁忌坚硬的食物。
(3)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
2.心理调护
针对溃疡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社会文化的护理。
通过下棋、看报、听音乐等消除紧张感,还可配合性格训练,如精神放松法、气功松弛法等,减少或防止溃疡的发生。
告知病人情绪反应与溃疡的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提高病人情锗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全面客观地认识溃疡病;
告诫病人重视不良行为的纠正。
3.健康教育
(1)去除诱因
去除溃疡病发生的诱因,如饥饱不调、烟酒及辛辣饮食刺激、过度劳累及精神抑郁、焦虑,滥用药物等。
嘱溃疡病患者生活、饮食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得当,保证睡眠充足。
(2)出院指导
出院时,嘱患者停药后1个月务必回院复查。
避免使用致溃疡病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激素、非甾体类药物:
出院后仍要注意休息,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避免寒冷和情志刺激,谨遵饮食宜忌。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一)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症状的记录与评价。
评定标准:
①临床痊愈:
原有症状消失;
②显效:
原有症状改善2级者;
③有效:
原有症状改善l级者:
④无效:
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二)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见附表)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1.临床痊愈:
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2.显效:
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
95%。
3.有效:
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
70%。
4.无效:
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
30%。
(三)胃镜下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治愈:
溃疡疤痕愈合或无痕迹愈合;
溃疡达愈合期(H2期),或减轻2个级别;
溃疡达愈合期(H1期),或减轻1个级别;
内镜无好转者或溃疡面积缩小小于50%。
四、治疗难点及解决思路
(一)难点分析
1.胃痛为临床多发病,常反复发作,多次住院治疗,每因受寒、饮食因素及情志因素诱发加重。
2.胃痛常用理气和胃止痛大法,久用辛香理气之剂,易耗阴伤气,尤其肝胃郁热。
胃阴不足患者,应引起足够重视。
3.胃痛在伴有影响胃痛用药疾病(如结核、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情况下疗效欠佳,可出现HP检测反复阳性。
4.胃痛常反复发作,多兼有“血瘀”表现,即“久病入络”,“胃痛久发、必有聚瘀”。
5.胃痛反复发作,久病可出现恶变。
6.胃痛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不少,但部分治疗效果不是很满意。
但要提高疗效,增加社会影响,尚需进一步总结经验,精化中药配伍及穴位组合。
7.胃痛的镜下治疗,我们起步不久,开展的项目不多。
(二)解决思路
1.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固护,平日做到饮食有节、戒烟限酒、避免受寒及调节情志,减少病情的复发。
重视中医理论学习,提高辩证论治准确性,努力提高疗效。
2.对于肝胃郁热及胃阴不足的患者,治疗时辛香燥热、苦寒清热的药物不宜多用,以免损伤胃气耗伤胃阴。
宜忌刚用柔。
如治疗胃阴不足证,应在养阴清热基础上疏肝调气,在益胃汤基础上用乌梅、山楂等酸甘之品以养阴柔肝。
3.a:
规范胃痛伴随疾病的治疗,例如对必须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的病人,应与胃黏膜保护剂同时应用,以减少对胃痛疾病的影响。
b:
认真继承本科学术带头人姚茂清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应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及土茯苓等行解毒祛邪,即抗HP治疗。
c:
消化性溃疡复发是西医无法根治解决的疑难问题,这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以中医穴位烫疗,起到温补脾胃,促进粘膜下组织结构修复,提高溃疡愈合。
4.治疗反复发作的胃痛,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应重视活血祛瘀药的应用,如瘀热者,配用赤芍、茜草等凉血活血,气虚者配用黄芪、党参益气活血,阴虚者,配用沙参、麦冬等养阴畅血。
5.胃痛中年以上患者,胃痛经久不愈,痛无定时,贫血,当防恶性病变,应注意及时检查,并应用白参、黄芪等益气固本,减少恶变。
6.胃痛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法要提高疗效,增加社会影响,尚需进一步总结经验,精化中药配伍及穴位组合,科室应成立观察小组。
7.在保持、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现代医学新技术的学习和引进,派队伍赴上级医院学习胃镜下的新治疗技术,以提升我们的综合实力。
附表:
胃痛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一
主要症状
轻(3分)
中(5分)
重(7分)
胃疼痛
疼痛时间不超过1小时
疼痛较明显,尚可忍受,时发时止,每次持续1—3小时。
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每次持续>3小时,需服药缓解。
吐酸嘈杂
偶有,每日≦4次。
时有,每日4—10次。
频频,每日≧10次
嗳气
善叹息
畏寒肢冷
轻微畏寒,怕进凉食,喜暖,不需加衣被。
明显畏寒,喜按喜暖,进凉食则易患病,较常人多加衣被。
显著畏寒怕冷,喜按喜暖,没进凉食即患病,明显较常人多加衣被。
口干口苦
每日偶有口干、口苦,不影响进食。
经常口干、口苦。
稍影响进食。
持续口干、口苦,明显影响进食。
胃痛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二
轻(2分)
中(4分)
重(6分)
喜冷饮
偶有喜冷饮,每日饮水≦4次。
经常喜冷饮,每日饮水4—10次。
持续喜冷饮,每日饮水≧10次。
性急易怒
偶有烦操易怒
经常烦操易怒
严重烦操易怒
肢倦
偶有四肢倦怠,可坚持一般体力劳动。
四肢疲软,不耐体力活动,勉强维持一般活动。
四肢无力,不耐日常一般活动。
泛吐清水
经常,每日4—10次。
便秘
大便干结难解,不费时,1次/3d。
大便干结难解,稍费时,1次/4—6d。
大便干结难解,费时,1次/7>d。
便溏腹泻
大便稀软或稍溏,每日≦3次。
便溏每日4—5次。
粘液便每日≧6次。
口干舌燥
偶有口干舌燥,欲饮,饮水量稍增。
经常口干舌燥,欲饮,饮水量增加。
持续口干舌燥,欲饮,饮水量显增。
干呕
偶有,每日≦2次。
经常,每日3—4次。
频繁,每日≧10次
失眠多梦
偶有失眠或多梦,不易入睡或易醒,睡眠5-6小时/晚。
经常失眠或多梦,不易入睡或易醒,睡眠4-5小时/晚。
持续失眠或多梦,不易入睡或易醒,睡眠小于4小时/晚。
轻度:
0<症候积分<15分。
中度:
15分≤症候积分<27分。
重度:
症候积分≥2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