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的态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464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法的态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求法的态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求法的态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求法的态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求法的态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求法的态度Word格式.docx

《求法的态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法的态度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求法的态度Word格式.docx

要虚心下问。

第四愿:

要改过迁善。

第五愿:

要变化气质。

第六愿:

要勤俭忍耐。

第七愿:

要虔诚礼诵。

第八愿:

要勇猛正见。

第九愿:

要求真务实。

第十愿:

要慈心悲愿。

以上十愿,再让我逐条分析于后:

第一愿要坦诚大方

我时常感到今日僧青年,有些人不够坦诚,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却又讲了很多。

譬如同学们写周记,常常言不由衷,敷衍了事,不坦诚记事,不切实检讨,这样的求法态度,将不能获得实益。

有些青年则不够大方,譬如吃饭,本来可以放开肚皮吃饭,但当师长从旁边走过,或者与师长同桌共餐时,则显得靦腆不安,手足无措。

也有些人于读书时,心里常常念着某些未完成的事情,恐怕遭人非议;

做事情时,则又想著有些功课没有复习,结果,书未读好,事情也做不好。

所以,一个求法的人,不论待人、处事、读书、修行,必须认真、专心、坦诚、大方。

只要不过分,大方能适度,不犯目中无人,大言不惭,则没有什么行不通的。

人与人之间所以有隔阂的产生,主要是缺乏坦诚,经上说:

‘直心是道场。

’俗语也说:

‘书无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我们做的事,没有一件不可以告诉人;

我们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可以让人知道,胸怀坦荡,态度诚恳,一切问心无愧,磊落大方,这样的为人处事,求学求法,相信定能获益良多。

第二愿要感恩说好

今天大家到这儿来求法,首先要感谢三宝恩,因为没有三宝,我们好像迷失在黑暗中,见不到光明;

没有三宝,我们仿佛漂浮在大海中,没有救生艇。

三宝的慈悲光明,把我们接引到佛国净土来,怎能不令我们感恩呢?

此外,于感谢三宝恩之同时,我们还要感谢师长恩,本院有很多位老师,远从台北赶来上课,旅途奔波,废寝忘食,为了上几个钟头的课,常常要花一两天的时间去忙碌。

老师们的用心良苦,老师们的精神毅力,我们能不感恩吗?

往昔求法的人,为了求大德明师指示,千山万水,不惜长途跋涉,有时抵达目的地,仍不蒙大德开示半句,甚至于如浮山法远禅师的慈心结缘而遭迁单开除;

有的长期劳役,听不到一句佛法。

因为是登门求师访道,知道佛法得来不易,所以过去的青年学子,都能兢兢业业,珍视爱惜;

可是,现在情形不同,老师热心教导,希望将佛法传授给学子,因为得来太容易,反而不知珍贵。

故凡学法明理的人,都应谨记‘饮水思源’、‘师恩如山’的古训。

怀着感恩的心,知识才能跃进,也才能得到佛法的乐趣。

平常对于一粥一缕,当思来处不易;

虽然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要经过多少人工的辛勤、血汗的结晶,才能有适合的环境供给我们求学。

对于恩惠不知感谢的人,是无法得道的;

时下一般青年最大的缺点就是只希望‘别人为我’,却不晓得‘我为别人’;

只想社会能给我什么,却从未想到我能给社会什么。

今天的时代,国家进步,社会繁荣,民心安定,物质丰富,因此从事慈善工作的人很多,譬如奖学金的设置、各项活动的举办,同学们处处受人结缘布施。

可是,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不只是接受别人的布施,自己也要能够付出。

因为接受别人的布施,表示自己贫穷;

惟有能够付出,才表示自己富有。

诸位到这儿来研究佛法,就是要学习为人设想的道理。

或许有人会说:

‘我们是个学生,功课繁重,哪有时间去研究如何为人?

’事实上,只要你有力量就可以帮助别人。

有人又说:

‘我根本没有什么力量,又如何帮助别人呢?

没有力量没关系,总该有心吧!

人不能没有心,感恩者,要感恩于心,因为一个人总不能说我没有心,既有心,凡事就必须用心,用心去实践如何充实自己,如何推广社会福利,如何与更多人结缘,如何让更多众生得度的等等问题?

有一位日本宗教家中岛先生,曾经到山上来演讲,他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们日本人,从小家中的父母、学校老师,甚至于社会长者,经常教导我们一个“缘”道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经常结缘,因为日本是一个佛教的国家,所以佛教的思想很普遍,大家一有机会就想帮助人,就想与人结缘,因此,缘就越结越广,越结越深。

诸位到这儿来学佛,也要学习广结人缘,大家在思想上、行为上要互相切磋琢磨,要能认清自己为什么要出家?

为什么要学佛?

一个学佛的人,不但要能淡泊名利,要能断除烦恼,还要能知因识果,要能行持精进,如此才能与真理相应,也才不枉入宝山。

佛法常讲众缘成就,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单独存在。

譬如诸位在学院求学,如果没有师长,没有其他同学,甚至于没有讲堂,没有课桌椅,试问如何读书呢?

常住的成就学堂,师长的谆谆教诲,使每一个人能够知书达礼,能够理解佛法,有了这许多成就,大家就必须时常怀着感恩的心,努力精进。

因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对于这个世间上的一切,就不会感到不满。

譬如:

当你伫立在窗前,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枝头上的小鸟宛转地歌唱着,庭院里不断地飘过来阵阵花香,宇宙自然界多么地厚待我呀!

我所拥有的是这么的多,我能不感恩吗?

时常怀着感恩的心,内心会觉得更富有。

诸位生来都有一张能言的嘴巴,大家除了要有感恩的心以外,在言语上更要经常赞美说好。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但若运用不当,则成为伤人的利器,我们说话能不谨慎吗?

一般人说话,常犯了几个毛病:

有的人讲话‘话中带刺’,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却常以恶语伤害他人;

有的人讲话敷衍虚伪,不切实际;

有的人讲话信口开河,不负责任;

有的人讲话不经过思考,话不得体;

有的人讲话东拉西扯,毫无意义。

因此,佛经中曾列九种譬喻,说明口业的得失:

一、口诵佛名如吐珠玉。

二、口宣教化如放光明。

三、口谈无信如嚼木屑。

四、口好戏谑如掉刀剑。

五、口道秽语如流蛆虫。

六、口说善事如喷清香。

七、口语诚实如舒布帛。

八、口言欺诈如蒙陷阱。

九、口出恶气如闻臭味。

平常一个人在言语上最大的毛病,是建设性的、赞美别人的话说得太少,而无用的赘语、不满的言论发表得太多。

经上记载:

释迦牟尼佛往昔因中与弥勒菩萨一同修行,因释迦牟尼佛经常赞叹诸佛菩萨,以此赞叹功德比弥勒菩萨早成正觉。

同学们到这儿来求法学道,也要学习知恩报恩,要随时赞美说好,心里常怀着感恩的念头,口里常说着赞美的言词,将我们有限的生命领域扩大,奉献自己一份热忱的心力,以期共同完成佛教的使命。

第三愿要虚心下问

佛教的教育是重视有疑问的,譬如在禅堂里,主七和尚要我们提起‘疑情’来。

有时问你:

‘什么是佛?

’‘什么是法?

’或者问:

‘什么是祖师西来的大意?

’‘什么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

’‘念佛者是谁?

’一连串的疑问要你自己去参证,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这是告诉我们参学中先要有疑问,有了疑问后,再虚心去寻觅答案。

时下有些青年,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他常常有问题来请教,用尽了种种方法替他解答了,他却又不肯采纳。

“老师!

我应该怎么样才能把书读好?

“从最浅近的基础打起,字也要把它练好。

我觉得学习英文似乎比较重要。

“不错!

英文也重要,英文通达了,将来可以到国际去弘法。

您说得不错!

但是研究佛法应该比学习英文重要。

“……”

像这种情形,他似乎都比你高一等,不管你怎么说,他总是以‘不过……然而……但是……我觉得……’来否定你的意见。

记得有一次,一位大专学生用电话约好时间,告诉我他有问题来请教。

可是,当我们见了面,他劈头就说:

大师!

我有一个问题来请教您,我觉得这个问题……

他劈哩叭啦地讲了二十几分钟,连让我插嘴的余地都没有,只有正襟危坐地听他发表高论。

又过了将近十分钟,他看看腕表,忽然讶异地说道:

“啊!

对不起!

今天打扰您了,我下面还有事情要办,改天再来请教您,再见!

“喔!

再见!

当我送走了他,才想起了他是有问题要来请教的,可是,自始至终我都没说过一句话。

所以诸位要学佛,应该注意培养谦虚实证的态度,唯有虚心,才能获得实益。

茶杯里装满了脏东西,即使上面再添入甘美的食物,也是难以下咽的。

如果个人过去旧有的习气太重,执着太深,那么,再好的道理,再新的观念,也就无法庄严了。

譬如一个人走路,后一步不肯放弃,如何能向前跨进一步呢?

因此,具备虚怀若谷的态度,才是增进道德学问的根本。

诸位如果了解虚心的道理,平日便要多留意周遭的事物,发掘问题,有了问题,再进一步去寻求解答。

所谓‘学问’,就是要学而能问。

学而不问,不算是真正在学习。

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没有疑问,则表示‘学问’没有进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知识学问就是在‘学’与‘问’中长成。

若耻于问人,则疑情永远不能解开,智能亦永远停顿在某一阶段,所以诸位不论求学或做事,皆要能虚心,要能不耻下问。

第四愿要改过迁善

现代的一般青年,普遍有种共通的毛病,就是有了过错不肯改正,尤有甚者不肯接受批评。

如果在大庭广众中指正他的缺点,就认为严重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在大众面前抬不起头来。

其实,这是一个不懂佛法的观念。

在佛教中,不论谁有了过错,必须在二部僧众面前披露忏悔,一经过忏悔,就能洗清过失,谁也不能再指摘你过去的不是。

如果一再地遮掩隐藏自己的过错,则永远也没有澄清的时候。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一个人不怕有过错,只怕不能改过,语云: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同学们彼此相处,坦诚对待,偶有过错,互相规劝。

把过去的观念陋习改正,把内心的无明烦恼去除;

化心浮气躁为慈悲祥和,导暴戾无理为柔顺有礼;

唯有能改过,才能受益;

唯有从改过中,才能培养自己伟大的情操。

有一则寓意深长的故事说:

佛殿中供奉着一尊大佛,是铜铸成的;

放在佛桌旁的大磬,也是铜铸成的。

有一天,大磬向大佛提出了抗议,说道:

“喂!

大佛啊!

你是铜铸的,我也是铜铸的,大家的身价相等,可是,当信徒来参拜时,他们都拿着香花、水果供养你,并且向你虔诚的顶礼膜拜,他们不但不供养、不礼拜我,反而拿起木槌重重地敲打在我的身上,打得我疼痛不已?

大佛一听,稍为沉思了一下,微笑着说:

“大磬呀!

让我告诉你一个道理。

当年我们从矿山被开采出来,都是同样的一块铜,可是当雕塑师开始雕塑我们时,我忍耐了很多的苦痛,历经了很多的煎熬,譬如说:

当他们发现我的眼睛太小时,就拿起铁锤猛打、猛挖;

发现我的鼻子太大时,就又敲又锤的,常常痛得我好难过,可是我毫无怨言,因为我知道雕塑错了,必须再加以改正的,就这样经过千锤百炼,我终于成功地被塑成一尊佛像。

而你呢?

不加修饰的铸成了大磐,稍稍在你身上敲一下,你就嗡嗡地大叫,所以没有人供养你啊!

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没有能够完全顺利的,修正、改过是必经的门路。

同学们到这儿来求法,要把‘色身交给常住,性命付予龙天’,蠲除自己的成见,让师长来教导你,来雕塑你,学问道德才能增长,慈心愿力才能发扬,有朝一日,才能负荷如来弘法利生的使命。

第五愿要变化气质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要变化气质。

为什么要修行?

也是为了变化气质。

同学们到学院来念书,因为天天拜佛、念佛,自然地清秀庄严起来,这就是改变俗气而成为高尚的气质之故。

有一位手艺精巧的雕塑师,经常替人雕塑鬼怪魔像,久而久之,大家见了他,都觉得他一脸的狰狞相,甚为恐怖。

后来,有位佛教徒请他雕塑佛菩萨像,他经常沐浴在佛菩萨的慈悲法相中,观想着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渐渐地这位雕塑师的容貌也改变了,给人的印象是慈和庄严,这是一个变化气质的最明显的实例。

诸位上山来学佛,也要学习把世间的陋习改变成高尚的气宇,把懈怠懒散的个性变化成勇猛精进。

经上说:

‘心净国土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

变化气质,是要靠自己的修持,靠自己的毅力,每一个人都是改造自己的工程师,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

平日贪欲、嗔恚、嫉妒、自私、偏执、骄傲的人,现在要把它改变成慈悲、喜舍、宽宏、中道、温和、勇敢,唯有能自我反省、自我改造,才能出人头地,因为要变化气质,不是别人能够帮助你的,必须自己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切实去实践,所谓‘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就是这个道理。

第六愿要勤俭忍耐

佛光山是一个七众弟子的道场,出家在家的男女僧青年都可以来求法;

我们不是为了贪图学位名利而学道的,也不是希望佛教给予我们荣华富贵而来的。

佛光山的道风是朴素勤俭的、是行解并重的、是福慧双修的,诸位到这儿来,要把佛光山优良的道风维持下去,以勤俭忍耐来讲,不但要勤于学习、勤于劳动、勤于做人、勤于修行,还要能忍耐、忍辱、忍苦、忍气、忍难,如此方能见道。

我个人曾经从勤俭忍耐中深深体会到很多道理。

我在佛教丛林里生活了十年,十年之中,做了六年的行堂,两年的香灯,一年半的司水,都是自愿发心为常住做事。

当时生活简单,似乎没什么事可做,环境很干净,也不必时常打扫。

垃圾筒几天才要倒一次,因为里面没有东西,大家克勤克俭,丝毫不浪费,因此觉得生活上没什么烦琐的事情。

为什么当时我要做六年的行堂呢?

因为我常想:

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吃一天饭做一天事。

俗语说:

‘食人之禄,忠人之事;

吃人茶饭,与人担担。

’又说:

‘得人钱财,与人消灾。

’百丈禅师也说: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我既然受惠于佛教,就要感恩图报,做好一个出家人。

时下有很多僧青年,不要说发心做六年行堂,即使六个月,或六星期都会受不了,甚至于打扫一个星期也会做不下去,想要马上轮组调换。

对于勤劳作务,不能耐烦的人,是不能有成就的。

由于现代物质太丰富,人的欲望也随着物质在增加。

但我个人始终不以为靠物质便可滋养我们的身体,我认为滋养身体需要用佛法,所谓‘禅悦为食’,即是最好的证明。

佛法虽然没有禁止我们对物质的需求,但是,佛法告诉我们,对于物质的欲望要适当地节制,因为世间上不可能有喜欢什么就拥有什么的如意事,所谓‘不如意者十常八九’。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养成浪费金钱、好吃零食的坏习惯,要从佛法中去体会禅味,以代替物质的欲望。

其次讲到忍耐,平时我们观察一个人是否能成器,往往先看这个人有没有忍耐力。

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就是忍耐的力量,忍的功夫可以成圣成贤,譬如忍饿、忍穷、忍贪、忍气、忍苦、忍难、忍魔,这种忍的力量,实为禅定、持戒所不及,因为忍耐的功德很大,可以成就一切。

汾阳禅师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为了求法,千里跋涉至远方一寺院,到了山门,没有人理睬他,直等到夜晚,一位知客师看他不肯离开,端过来一盆冷水便朝他身上泼,并且声色俱厉地赶他走。

但是,汾阳禅师平静地说:

‘大德!

我为法不远千里而来,岂是这一盆冷水就能赶得了的呢?

’禅师抱着大志大愿而来,为了求法,不畏屈辱,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禅师。

诸位也从各地远道而来,大家能有这种忍耐的功夫吗?

学佛的人,要时时反省:

能忍受工作的繁忙吗?

能忍受饮食的饥饿吗?

能忍受天气的寒冷吗?

能忍受无理的气愤吗?

人,是万能的,只要我们有大愿心,有大智慧,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以坚毅不拔的节操去求法,佛道就在眼前了。

第七愿要虔诚礼诵

一般社会上的求学只是求知识、谋技能,诸位到这儿来求法,必须福慧双修、行解并重。

有些人到佛门中来,兜一圈又走了,连边儿都没沾上一点,原因何在呢?

那是因为他没有宗教生活的体验,也没有尝到佛法修持的妙味,因此,这种人在佛门中就无法生根,如水上的浮萍,随风飘荡。

如果,诸位想在佛教中安身立命,则必须虔诚礼诵,从礼诵中与佛法相契。

如果,一个人每天能念佛一支香,那么你的身心则能与阿弥陀佛合而为一;

如果能禅坐一炷香,则会感到人格在升华,心胸在扩大;

如果能虔诵一卷经,则能感觉饱餐法味,其乐无穷。

在这种情形之下,假若有人要你离开佛教,相信你绝对不会离开,因为你已经在佛法修持的体验中得到了宝藏。

诸位天天进出佛殿,礼佛课诵,不知道大家把佛殿观想成什么?

现在我举几个譬喻以增加各位的信心。

一.把佛殿当做战场

佛殿是诵经礼佛的地方,战场是敌我厮杀的地方,这两种怎能相提并论呢?

殊不知我们礼佛诵经是为了消除烦恼,要与妄想魔王作战,借着佛法的力量来驱逐烦恼魔王,我们新的生命才能产生。

在与魔王厮杀时,不但要勇敢,而且要付出很大的力量,才能把烦恼魔军驱除,所以说要把佛殿当做战场。

二.把佛殿当做学堂

我们进入佛殿,是为了向佛学习,以佛为良师,学佛的慈心悲愿。

我们要不断地反躬自问:

我们学习了多少佛的德行?

所谓‘明佛之理’、‘合佛之心’、‘达佛之境’、‘成佛之道’、‘感佛之恩’、‘敬佛之德’、‘满佛之愿’等,我究竟做到了几分?

所以我们要像个学生,在学堂里认真用功,认真学习。

三.把佛殿当做矿场

一般的矿场里有金、银、铜、铁、锡等能源,而我们的内心也有很多智慧的宝藏。

要开采这许多智慧的宝藏,必须在佛殿里,藉着诵经礼佛的功德力才能开采出来。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辛勤努力,做个勤劳的采矿者。

四.把佛殿当做电力公司

电力公司是一切灯光的来源,把电力公司的总开关一开,则街市、乡村各地的电灯都能大放光明。

至于要点亮我们心灵的灯光,则必须在佛殿里,从诵经礼佛中开启佛性的能源,心灵的灯光一亮,在精神的领域里,可与外界的电灯一样的光明皎洁。

五.把佛殿当做自来水厂

自来水厂的水,供给我们日常饮用;

而我们在佛殿中诵经礼佛中所获得的甘露法水,不但能洗涤内心的贪嗔愚痴、无明烦恼的污垢,还能滋润我们的菩提种子,令它发芽成长。

有甘露法水的滋润,自能身心清净,法喜充满。

我们知道虔诚礼诵能获得如此的妙处,大家应该好好去修持,从修持中增长道业,令自己的人生观臻于上境。

第八愿要勇猛正见

我常常觉得有些人缺乏正见,道听涂说,人云亦云,明知道是歪理,却由于缺乏正见,不能秉公处理,遂让真理隐晦不明。

我们学佛的人,都应该具备正知、正见的节操。

佛法讲八正道,八正道中以正见为首。

一个人如果不能具备正见,则无法契入佛法。

《华严经》上说:

‘正见牢固,离诸妄见。

’《胜鬘经》也说:

‘非颠倒见,是名正见。

’有正知正见的人,对是非、善恶、真伪才能做正确的思惟,发诸于身口意才有正确的行为,长养善念慧命。

所以正见对于修学佛道的人非常重要,有人学佛一辈子,仍无法与佛法相应,惟有去除邪知邪见,方能进入佛法的智慧大海。

有的人不信仰佛教,不了解佛法的精深奥妙,仅以一己的短见而认为佛教是迷信,这就是缺乏真知灼见;

有的人初入佛门,尚未体验佛法的禅味,仅见到一些佛教中的事情,就认为不过如此,遂生退转之心,这就是缺乏勇猛精进。

因此,我们有了正见之后,更要勇猛向前。

‘在家懒惰,失于俗利;

出家懈怠,丧于法宝。

’平常一个人如果想得到宝物,就要努力去挖掘;

何况想获得珍贵的佛法宝藏,更应尽心竭力,不畏艰钜。

一位年老的比丘,因为掉举昏睡,堕失正道,转生为龙;

而一位年仅八岁的小沙弥,却因为精进禅定,当生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一个人在修行的途中,贤愚长幼的不同,并不重要,主要在于知见的是否正确,行持的是否勇猛。

在佛教中,一个破戒的人,只要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

而一个破见的人,则如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破戒,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

破见,是根本思想的偏邪。

行为上的过失,可以医治;

而根本思想的偏邪,则真理无法再进入他的心中,永远与佛道隔阂。

因此,一个修学佛法的人,首先要培养正见;

有了正当的见解,才能勇猛精进,深入佛道。

第九愿要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人性的本能,也是人性可贵的德行。

一个人做人处世要求人格能够达到真善美,信仰佛教也要求心灵能够充满真善美;

写文章的人要求内容富有充实感,绘画的人也希望描绘的画面具有真实感;

活跃于舞台上的人物,其理想是‘实至名归’,要求实际表现与名誉能够一致。

总之,这个世间上,无论有形无形,若事若理,求真求实是人类最大的愿望。

所以诸位到这儿来求法,也必须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按步循序地去发掘知识的真实相。

我常慨叹同学们中,有人写字写了几年,都不能把字写好;

有人读书读了几年,也不能把文章作好。

这都是不能求真务实,凡事敷衍了事,虚应故事一番,抱着这种心情,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

何况学佛求道这等大事,又岂是敷衍草率就能获得实益的呢?

所以一个求法的人,必须凡事谨慎,求真求实,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第十愿要慈心悲愿

慈心悲愿是现代僧青年最重要的修养,因为一个人有了慈悲心就不会生起嗔恨心,如大慈弥勒菩萨偈云: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任他自干了;

他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

’乍看之下,似觉悲观消极,其实,这是菩萨的大慈悲。

维摩菩萨因众生病而生病,地藏菩萨因众生受苦而入地狱,有慈悲心,故能代众生承担一切痛苦,把慈悲心建立在般若智的基础上,自然就能利益一切众生,真正做到‘人我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

佛教中所谓的‘慈’,是给予快乐之意;

‘悲’是拔除痛苦之意。

自己生活物质丰富的时候,会想到贫寒交迫的人;

自己身体强健的时候,会想到病苦缠身的人;

自己儿女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时,会想到鳏寡孤独的人。

如此推己及人,便是佛教所谓的‘慈悲’。

平常一般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受苦时,比较容易生起悲心;

但是,看到不喜欢的人得到利益时,则兴不起欢喜心;

其实,一个修学佛道的人,应该不论欢喜不欢喜,予乐拔苦平等施舍,甚至于对怨家仇人更应施予慈悲,以示修道者的无私风范。

以上我列举十个愿望,今后大家学习的路线应该是:

口才好的学习当教师,将来做一个布教家;

文笔好的努力习作,将来为佛教著书立说,以文字弘法;

富于慈悲心的人,将来从事佛教的慈善事业,各人尽己所长,担负弘法利生的重任。

我们求法的态度方法很多,昔时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曾怀著「朝闻道,夕死可矣!

’的决心;

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时,也有‘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的愿望。

此外,如昙无谶冒险患难的精神,密勒日巴吃苦耐劳的大志,这些事例都可以做为我们求法的模范,希望大家听我讲过这些话以后,能够择要而行,终生受用。

大家刚上山来,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心一意去求学,等待将来学有成就时,为佛教贡献出一己的才能,希望大家多多自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