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虎丘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虎丘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到了公元961年,虎丘顶上建了七层八面砖塔一座。
如今虎丘塔身已经严重倾斜,偏离中心2。
34米,虎丘斜塔日益著名,并且因为它和吴王墓扑朔迷离的关系令科学家和游客控密兴致倍增。
照理说,吴王墓建于公元前496年,虎丘塔建于公元961年,前后相差一千五百年,本不该有什么瓜葛。
但如今山上山下两个古迹却休戚相关。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到了虎丘山上之后我再作出详细介绍。
[二山门]
虎丘古迹众多,除了虎丘塔之外,就要数眼前的二山门即断梁殿了。
断梁殿建于公元1338年。
它的主梁是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在两端设计了一排造型优美的斗拱来托住悬挑出的大梁,解决了受力的问题。
民间传说是元朝一位皇帝故意出难题,下了一道圣旨,规定只能用专门配备的材料建造,不许使用铁钉。
但苏州工匠们没有被难倒,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匠师赛鲁班的精心建成了独具一格的殿门。
门两侧对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
描述了虎丘历史上的盛况,房屋鳞次栉比,画船来来往往,话语声、卖花的叫声组成了一幅繁华的市井图。
断梁殿上朝南匾额为曾寿于1877年书补的“大吴胜壤”。
朝北挂着由现代学者梁漱溟书横匾“含真藏古”。
这四个字出自顾恺之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虎丘序略》。
讲到虎丘,每个苏州人都可以说出许多有关的民间传说,只要去掉这些传说的神奇色彩,就可以看到苏州的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原貌,因此,这个“古”字“真”字向我们揭示了虎丘的真实价值。
说到这儿,稍稍讲点题外话。
虎丘是苏州著名的名胜古迹,在虎丘理应保存有许多原汁原味的建筑。
但实际上,除了虎丘塔外,就是这座维修过多次的断梁殿沿可称原物,其余建筑均不到百年。
这是为什么呢?
按照传统的中国人的理念,世间万物“五行”,即水、金、木、火、土构成,因而中国建筑也基于“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将砖木结构作为中国建筑的唯一形式,将石材拒之门外。
加上中国人”视建筑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这两点决定了中国建筑容易被毁,不易保存。
因而,我们只能说,该建筑始建于什么年代,而不能说就是那个年代。
[憨憨泉]
这是一口古井,叫憨憨泉。
憨憨是梁代一位和尚的名字。
相传他是个双目失明的孤儿,到虎丘寺当小和尚。
每天下山挑水,有一次在这里因满地青苔滑了一咬。
他想既有青苔一定潮湿,或许就有泉眼,便用扁担在地上挖,终于找到了泉眼,并用泉水治好了眼疾。
从此取名憨憨泉。
千百年来,憨憨泉水沏虎丘白云茶一直是虎丘寺僧侍奉贵宾的佳品。
·
寒山寺导游词·
江苏周庄导游词·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
淮安市导游词·
夫子庙导游词%
[试剑石]
这块中间裂开的巨石叫试剑石。
相传两千五百年前,吴王阖闾为了争天下,召吴国铸剑高手干将、莫邪采“五山之精华、六合之精英”,在苏州相门外开炉生火,治炼三月,始终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莫邪奋勇纵身火中,炉中金铁销熔,终于铸成了一对雌雄双剑。
也有说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寻觅吴王随葬的三千把宝剑,得到一剑后,随手向一块巨石砍去,巨石当即裂成两半。
事实上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劈开巨石。
试剑石是典型的火山喷出的凝灰岩久经风化后沿着裂隙形成的大缝,酷似剑劈。
但人们仍然热衷于用剑劈开的传说,吴王也乐得人们这样说。
因为,在战事频频的春秋战国年代,吴国有如此锋利之宝剑,无疑是吴国强大的见证,慑于吴国的坚兵利器,小国不战自降。
所以,这块试剑石说不定就是当年政治骗局的见证。
在试剑石旁刻有元顾瑛的诗句:
“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
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
[枕石]
这是一块巨大的蜒蝣石,因形如枕,故名。
关于枕石,有说因为晋代高僧生公常在此阅读经书,倦了便枕石而眠,故得名。
也有说明秀才唐伯虎在此休憩,并各祝枝山调侃,由枕石而眠想到夫妇共眠,再联想到生儿育女的游戏。
因为和唐伯虎有关,因而又有人把三笑姻缘各枕石联系了起来,称二笑是唐伯虎在枕石上等秋香来时,见秋香来了,急急忙忙佯装看书,把书拿颠倒了,引出了秋香的第二笑。
[千人石]
面前这块暗紫色的盘陀大石就是虎丘的中心,千人石。
远处的篆亥为“千人座”。
因石平坦如砥,广二亩,可容千人,故名之。
相传公元前496年吴王墓建成后,赐鸠酒于此,设鹤舞助兴,千余名修墓者在此饮酒,鸠毒发作,惨死在这块巨石上。
到了晋代,高僧竺道生在此说法,虽然生公满腹经纶,口吐莲花,吸引“千人座”,但信者寥寥。
据史书记载:
“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于是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
”这就是成语: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
旁边白莲池中的石上刻着“顽石”二字,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
[二仙亭]
二仙亭是一座完全用石头雕琢的亭子。
相传是吕洞宾和陈抟下棋的地方。
二仙在此下棋,一樵夫挑着一担柴路过,见状便停下观棋,将扁担往地上一插,一盘棋还未看完,回到村里,已无人认识他,因为已隔了好几代。
这是“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的缘故。
陈抟老祖以睡功著称。
一觉醒来遇见樵夫,樵夫和他说的话他不信,并把樵夫当作梦中人,这就是对联中的上联:
“梦中说梦原非梦”。
下联就有点玄乎,叫做:
“元里求元便是元”。
讲的是道的道理。
元就是玄,也就是道。
玄之又玄,从妙之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又九九归一。
从道出发,研究道的理论,便得道。
另一幅对联是“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日虎阜再留踪”。
讲的是吕洞宾的行踪。
[虎丘剑池]
虎丘剑池四个大字通常是游客最爱拍照的地方。
一则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二则很标志性。
这四个大字相传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岁月久远,虎丘二字的石刻湮没。
到明万历年间,公元1614年,石刻名家章仲玉补刻,新旧二方石刻似一气呵成,难辩真伪,因此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
但是,“假虎丘真剑池”的真实含义还不在此,请大家跟我进“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这道墙是人工砌成。
由于这堵墙的阻隔,把平坦如砥的千人石与绝崖石劈成两个世界。
一走入圆洞门,“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氛决然不同,清池,如一把宝剑。
因为吴王阖闾墓中藏剑三千,故名剑池。
崖左壁“剑池”二字为元周伯琦所书。
但民间相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
传说虎丘寺僧人以两只鹅易王羲之“剑池”二字,王羲之书就后,到手的两只鹅化作龙虎回到虎丘山头。
这就是“神鹅易字”的传说。
关于剑池的成因,据《吴地记》载,因以扁诸、鱼肠等剑三千殉葬,故以剑池名。
据《元和郡县志》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
孙权穿之亦无所得,所凿之处遂成深涧。
”看来,剑池是因为埋剑、寻剑而形成的。
不过宋王禹却认为“池实自然,剑何亡传”。
到了公元1512年,唐伯虎、王鏊等人因池水干涸,发现墓门,留下石刻。
1955年人民政府清理剑池时确时找到了一条长约10米的石胡同,尽头呈喇叭状,容四人并立,并有一横三竖四块青石琢成的长方形石板,显然均为人工所为。
根据墓门的形制和朝向,完全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制。
因此推测可能为吴王墓。
但因墓恰巧在塔底下,且规模宏大,一旦开挖必影响塔,因而作罢,未打开墓门,留下千古之谜。
现在的情况是虎丘后山为土堆砌,前山为巨石,因而推测后山为人工所堆。
如果是这样,就和虎丘塔的倾斜有关。
因为地基不牢,重6000吨的塔便倾向土堆的一边。
所以,我们不妨认为,是吴王墓的建造引起了虎丘塔的倾斜,而虎丘塔的倾斜又保护了底下的吴王墓,使之不能开挖,成了一只真正保护吴王墓的白虎。
就就是塔与墓两个重要古迹之间的关系。
[五贤堂背后塔院]
虎丘斜塔在这个位置看得最真切,因为一道粉墙正好成为斜塔的比照。
虎丘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丘塔高47。
7米,比意大利比萨斜塔矮6米;
塔尖偏离中心2。
34米,是比萨塔的一半;
虎丘塔建于961年,比比萨塔早完工390年。
请大家注意右侧塔身呈弧型曲线。
因此,由此推测,和意大利比萨塔一样,虎丘塔在建塔时就开始倾斜。
最后一层塔似乎偏向左边,这是因为1638年遭雷击失火烧毁,重建时为改变重心、纠正倾斜的结果。
我们知道,与虎丘塔同期的杭州雷峰塔在三十年代倒塌。
到五十年代,虎丘塔岌岌可危,不仅倾斜严重,而且周身裂缝遍布,最宽处达80厘米。
1956年采用铁箍喷浆法,如箍桶一般,每层塔内用钢筋箍起来,地基灌浇水泥,有效地消除了裂缝。
关于56年修塔,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当年开会讨论修塔方案时,有一老工人坐在墙角微微地笑,主持会议的人见他胸有成竹的样子,便请他发言。
老工人再三推辞后,终于提出了箍桶匠修桶的原理和方案,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此事便搁浅。
不久,来了一位苏联专家。
看完虎丘塔下山路上,陪同人员讲了上面这段故事,苏联专家十分感兴趣,重又上山,于是外国专家发的话,便开始具体制定修塔方案。
1981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加固地基。
在塔基下人工打44个孔,灌钢筋水泥,在44个桩下做水泥壳体,地下防水,更换部分砖体,制止了塔身的继续倾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修塔时,在宝塔内发现了越窑青瓷花碗、装有经箱的石函等珍贵文物,发现了当年修塔时的工具,理更重要的是根据文物中的文字记载,证实了虎丘塔的建造年代是从959年到961年。
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仓桑的见证。
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
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
我还要添一句:
到虎丘,不可不留影虎丘塔。
[塔院]
虎丘塔是一座完全用砖砌起来的仿木结构塔。
外墙和内墙的柱子是念木圆柱,屋檐也是仿木斗拱,飞檐起翘。
一座砖塔为什么能矗立一千余年而不倒呢?
1956年修塔时,在塔内发现了许多竹针。
专家分析,这些竹针用来插在砖缝中,然后用细麻线缠绕,再涂以浆料,使整个墙体连成一体,增加其牢度。
大家可以绕塔转一圈,由于倾斜,塔门高度的差别确良显而易见的。
虎丘塔的水平差距为48厘米。
[万景山庄]
万景山庄在虎丘东侧,建在沿山坡堆起的黄石假山上。
经二十年风风雨雨,黄石假山已与虎丘山体连为一体,陡生许多野趣,令人疑为山之余脉。
数百盆精品盆景高低错落在山坡目,站在高处一目了然,极富气势。
所有盆景都与转墙外虎丘塔遥相呼应,两者似乎在历史与文化中可以找到互补与契合。
苏派盆景是我国盆景的一个重要流派。
苏派盆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近代又有较大的发展。
苏派盆景以树桩盆景为主。
传统的树桩盆景讲究六台、三托、一顶。
即左右两个枝条,加上后面一个枝条,由下而上,形成三个层次,最后在顶上再形成一片,所有的叶片均呈馒头状。
这类盆景以扎为主,以剪为辅,工整、华贵,我们不妨叫它“学院派”。
近年来,苏派盆景一反传统,注重创新,以剪为主,以扎为辅,注重盆景的天然情趣,保持其自然状态,并用中国画的原理,调理主干与支干的对比、变化,引发人们审视的美的联想。
万景山庄为我国最大的盆景园之一。
集中了苏州的大部分盆景精品。
其中雀梅王“虎踞龙盘”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它高1。
8米,冠幅高2。
5米,是为数不多的特大型桩景。
从南向下面看,主干横斜,形若猛虎蹲伏;
从北向反面观之,主枝自然弯曲,如蛟龙腾起。
上海画家王西野先生据此为雀梅王题名为“虎距龙盘”。
一个好的名字真乃点睛之笔。
盆景精品不可多得,不可再生,因为它有生命。
为了一个精品,往往倾注了园艺专家毕生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我们在欣赏盆景时,不仅要从外形上看,更须了解整棵树的布局,园艺专家的意图、工夫,以及他要表达的内容,盆景园就大有可看,而不会匆匆走过。
观音山是山寺的代表,座落在蜀岗最高的东峰,是扬州的自然制高点。
构寺者在山顶随山势筑殿,山上古树蔽日、红墙高耸、山庙一体,建筑都与平原寺严谨的对称构造不同,楼殿参差,曲折幽深,继承了隋炀帝在此所建迷楼的风格。
寺院里辟有紫竹林,漫步其间,清爽异常。
观音山寺的佛像不同于一般寺院以“释迦牟尼”为主像,而以“菩萨”为主佛像,其中又突出观音菩萨,面容慈善、秀丽妩媚、温柔娴静、已世俗化。
观音山的香市极盛,特别是阴历二月十九日的观音诞日。
现寺内还供有缅甸仰光市政府赠送的玉佛。
山顶池塘称“天池”。
此山被誉为“第一灵山”。
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邻中国最大的工业、金融和贸易中心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
辖区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人口583.9万人,其中市区212.4万人。
现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
苏州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
苏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临”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
境内文物古迹有487处,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101处。
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水城门——盘门就坐落在苏州古城南面的盘门风景区。
苏州是东方水城。
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2%,湖泊河流星罗棋布,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五分之四的水域在其境内,东山、西山、光福、石湖、虞山、尚湖等风景区分布其间,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
苏州是一个园林之城。
市内古典园林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集中体现了东方造园艺术的精华。
现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有60余处,中国四大名园中,就有拙政园、留园两个。
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网师园、狮子林、艺圃、耦园、沧浪亭、退思园9个古典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历史上文坛贤能辈出,绘画、书法、篆刻、诗文流派纷呈。
评弹、昆曲、苏剧被誉为苏州文化的“三朵花”,昆曲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苏绣、缂丝、玉雕、泥塑、宋锦和木刻等精湛工艺品享誉海内外;
古寺、古塔、古桥等古典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苏州是江南水乡古镇的典范,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昆山的周庄、锦溪,吴中的木渎、甪直,吴江的同里。
这些古镇完整地、大量地保留着明、清两代的古宅,保持着原有的古朴风貌、水乡特色、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社会人文研究价值和历代建筑艺术价值。
苏州致力于古城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正在恢复七里山塘原有的历史风貌,挖掘和整理分布在各地的古村落。
建成了戏曲、工艺、民俗、园林、苏绣、碑刻、丝绸等12个博物馆。
同时,对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开辟具有特色的水上旅游线路,并形成了一批融旅游、文化、商贸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到苏州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吴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一步一景的奇妙幽情,还可以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