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选修四13《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5081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选修四13《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选修四13《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选修四13《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选修四13《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师大版选修四13《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选修四13《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学案Word下载.docx

《北师大版选修四13《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选修四13《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学案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选修四13《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学案Word下载.docx

清军多次进剿,俄军卷土重来。

清政府多次交涉未果。

②平定三藩战争结束,康熙帝积极备战。

(2)两次雅克萨之战

①1685年夏,康熙帝令彭春等率军围攻雅克萨。

俄背信弃义,重新占领雅克萨。

②1686年,康熙帝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清军再次攻打雅克萨。

(3)结果:

1689年,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捍卫了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遏制了沙俄的对华侵略野心。

4.平定噶尔丹叛乱

噶尔丹势力强大,并且于1688年勾结俄军,使正在抵御沙俄入侵的漠北喀尔喀蒙古败退漠南。

噶尔丹进而攻入内蒙古,直接威胁京城的安全。

(2)历程:

①康熙帝亲率大军与噶尔丹激战于乌兰布通。

②1691年举行多伦会盟孤立了噶尔丹。

③后来,康熙帝又两次亲征,彻底击溃叛军。

(后来康熙帝又发兵入藏,驱逐了准噶尔部新首领发动的叛乱,恢复了西藏的社会秩序。

[易混易错]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重点精讲]

康熙帝对内巩固统一的各项举措的重大意义:

(1)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2)派清军进入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实行与内地大体相同的政策,巩固了东南海疆,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3)亲征噶尔丹,取得全歼顽敌的伟大胜利,扫除了漠北、西北地区一大不安定的因素,稳定了社会秩序;

增强了清朝对外反侵略的能力,筑成了一道抗击沙俄南侵的铜墙铁壁。

康熙帝一生的功绩

平定三藩;

统一台湾;

平定准噶尔叛乱;

击退沙俄侵略;

尊重各族文化传统;

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等。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平定“三藩”

材料 见下图

思考

(1)据上图指出“三藩之乱”中的“三藩”指什么?

(2)据所学知识分析平定“三藩之乱”的成与败。

(3)清朝平定“三藩之乱”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1)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2)平定三藩起义,从根本上说是中央政权的胜利,吴三桂等人发动的起义,虽然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使汉人的江山一度有恢复的可能,但他毕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大汉奸,是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失败是必然的。

(3)清朝的平叛避免了国家的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

此后,清廷开始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

探究点2 收复台湾

材料一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

《复台》

材料二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黜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康熙: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1)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

性质上有何不同?

(2)结合康熙一生事迹,分别举一例与上述性质一致的活动。

答案 

(1)事件:

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清政府统一台湾。

性质:

前者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后者是反对割据分裂的斗争。

(2)举例:

反侵略:

抗击沙俄。

反分裂:

平定三藩或平定准噶尔叛乱。

探究点3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材料 清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两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明确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即斯塔诺夫山脉)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和流入黑龙江的河川,全属中国;

以北一带土地及河流,全属俄国。

乌第河流域划为待议地区,留待以后再议。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遏止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武装入侵,使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

在条约签订后的150多年间,两国按照这一条约管理边界,使黑龙江流域在此期间没有发生重大的边界冲突。

这是中国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三、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领域大有作为

1.加强中央集权:

康熙帝重建内阁及翰林院,并设南书房,选用品才兼优的文臣拟旨和处理密奏。

2.发展社会经济

(1)大力奖励垦荒;

(2)承认农民占耕的原明朝藩王土地的所有权;

(3)实行赈灾,减免赋税;

(4)实行摊丁入亩;

(5)治理河患,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提倡理学,编纂书籍

(1)提倡理学

①南巡亲谒孔庙;

②对历史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优礼有加;

③推尊朱熹,推重程朱理学;

提拔“理学名臣”;

④颁布《圣谕十六条》,要求全国遵照执行。

(2)编纂书籍

①编撰《周易折中》《日讲四书解义》和钦定的《诗经传说汇纂》《春秋传说汇纂》等。

②亲赐《古今图书集成》书名,并令继续修行。

唐太宗和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主要不同?

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唐太宗:

以平等友好为主;

康熙:

主要是武力平叛。

时代特征:

唐朝,封建社会繁荣时期,中国全面领先于世界;

清朝,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落后于西方。

[教材互补]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执政的61年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土,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军,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岳麓版)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至,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人民版)

材料 康熙十八年下诏说:

“盛治之世,余一余三。

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

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

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

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

上述材料体现了康熙帝什么样的统治理念?

答案 康熙帝强调兴礼教,崇尚儒学;

轻徭薄赋,与民生息。

四、恩威并用,加强思想控制

1.开博学鸿词科

清朝初年,由于民族矛盾尖锐,一些汉族士人不愿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

(2)第一次开博学鸿词科:

1678年。

(3)作用:

扩大了清政权的支持面。

2.兴文字狱

(1)对象:

不愿顺从清朝统治,甚至“向明背清”的汉族士人。

(2)含义:

从文人作品中摘取字句来定罪的狱案。

(3)典例:

南山案。

(4)影响:

康熙帝及其子孙处罪过于严厉,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关键点拨]

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正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独裁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闭关政策开始推行,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可怕的伏笔。

[方法技巧]

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

(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3)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4)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5)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材料 清朝一共在北京举行过两次博学鸿词科。

清初康熙十七年,令在京官员在外督抚及学政,推荐举行兼优文词卓越的人,不论有无官职,是否秀才,一律到京考试,结果全国推荐一百四十三人,考取五十人。

清初为什么要举行博学鸿词科?

答案 清朝初年,由于民族矛盾尖锐,一些汉族士人不愿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为了笼络明末隐居的知识分子,便举行了博学鸿词科。

课堂小结

康乾时期是古代中国社会“最后的辉煌”。

从康熙的勤奋好学、文治武功中体会康熙积极进取的精神。

康熙在位的61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统一台湾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快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维护国家主权,击退沙俄入侵,巩固了东北边疆,维护了国家主权。

总之,在巩固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康熙帝表现出其杰出的统治才能,为缔造和巩固空前的多民族国家做出贡献。

1.康熙初年,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根基未稳的江山。

“根基未稳”的表现不包括(  )

A.统一全国的任务仍然繁重

B.沙俄势力侵入东北地区

C.满汉间的民族矛盾仍很尖锐

D.清军还未能进入山海关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是当时存在的社会形势,D项不正确,清军早已入关并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2.清初,广大人民支持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其原因在于平定叛乱有利于(  )

A.维护国家统一,减轻老百姓的痛苦

B.减少清政府的财政开支

C.清政府能维护人民的利益

D.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

答案 A

解析 三藩割据,造成了国家的分裂局面,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广大人民支持康熙平定叛乱,是从维护国家统一这一大局出发的。

3.康熙帝统一台湾和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相同作用是(  )

A.打击了分裂势力B.打击了殖民侵略

C.加强了边防力量D.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 统一台湾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是内政问题;

组织雅克萨反击战,是反侵略、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两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但在作用上都巩固了国家统一,故答案为D。

4.康熙帝在北京孔庙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其作用不包括(  )

A.缓和了阶级矛盾

B.缓和了汉藏之间的民族矛盾

C.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D.巩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 此时清军入关不久,中国的民族矛盾主要是满汉之间的矛盾。

5.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现在有的历史学家又称之为“落日的辉煌”。

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  )

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②重农抑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 ④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⑤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解析 要从在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等领域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对比思考,③项属于应肯定的现象,故B项最佳。

6.阅读下列材料: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

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湾外纪》

请回答:

(1)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2)为此,康熙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

答案 

(1)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2)措施:

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意义:

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解析 第

(1)问,应从台湾问题是内政着手分析。

(2)问的“措施”要从收复和管理两个角度进行说明,“意义”应从台湾、台湾与大陆、中国等角度进行回答。

[探究与思考]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1)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等人率兵到达夷州(今台湾);

(2)元朝时设立了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3)清朝时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中俄雅克萨之战的意义:

捍卫了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遏制了沙俄的对华侵略野心。

3.清朝前期中国疆域的情况:

西跨帕米尔高原,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东南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

4.康熙年间耕地面积增长呈递增趋势,尤其康熙六十一年,增加迅猛。

主要原因是久经破坏的农业急需恢复,康熙帝大力奖励垦荒;

实行“摊丁入亩”;

为治理水患,对黄河下游淤塞严重的河段作了比较全面的治理,大片遭洪水淹没的土地变成了米粮川。

[基础达标]

1.康熙帝剪除鳌拜集团和平定三藩之乱,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两种势力都(  )

A.拥有较大的势力

B.严重威胁皇权

C.有称帝的野心

D.不服从皇帝命令

解析 康熙帝采取的举措,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统治的基本制度,该制度的核心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严重威胁皇权是康熙帝剪除这两种势力的主要原因。

2.下图所示事件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

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B.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

D.维护了中国边界170多年的稳定

答案 C

解析 四个备选项本身都正确,但维护领土主权应是最主要的。

3.“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

辛苦事亲征。

”这首诗写在(  )

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B.平定三藩叛乱后

C.收复雅克萨之后D.进兵台湾时

解析 从诗中可以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地点是天山及沙漠地区,发生了战事,皇帝亲征。

据此判定是平定噶尔丹叛乱。

4.康熙帝曾评价自己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历史发展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是(  )

A.通过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B.将清政府的统治扩展到全国

C.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尊重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

解析 康熙帝平定叛乱、抵御外敌、稳定边疆,客观上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5.了解了康熙帝后,有学生想就康熙帝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状况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认为下列标题最适合的是(  )

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D.民族的觉醒

解析 康熙帝统治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康熙盛世”,但落后于世界潮流,“帝国的彷徨”最能体现康熙时代的社会状况。

[能力提升]

6.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铭(拓本),文字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

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材料二 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

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

“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

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

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

……尽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一中空缺的文字。

(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

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答案 

(1)小篆;

皇帝。

(2)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平定三藩之乱。

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

维护了国家统一。

(4)专权;

勤政。

解析 第

(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文字的字体是小篆,材料中缺的是“皇帝”二字。

(2)问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做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第(3)问,事件指平定三藩之乱,这使康熙帝养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三藩之乱的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

第(4)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位帝王专权与勤政的执政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