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4939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格式.docx

德国

A.

B.

C.

D.

10.1260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的父亲和叔叔从威尼斯出发沿着亚欧大草原来到了忽必烈的漠北王庭,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忽必烈可能获悉

A.西方兴办大学教育培养人才B.奥斯曼攻占拜占庭帝国首都

C.他的家乡正在发生文艺复兴D.德意志人抛弃教皇崇尚新教

11.有学者认为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其主要依据是哥伦布

A.不相信上帝和基督教会B.崇尚科技并且追逐财富

C.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执着的信念和冒险精神

12.“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文中省略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董仲舒

13.据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有一王朝“北逾大碛(阴山以北),西至流沙(西域),东接高丽,南临江汉”,该王朝是

A.北魏B.东魏C.西魏D.北齐

14.开元年间,胡商们可在长安西市大量购买的中国特产是

A.茶叶B.铁器C.纸张D.香料

15.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它折射了

A.重文修武消弭边患的决心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C.民间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变迁

16.清康熙帝晚期逐步收缩外贸路线,是因为他担心

A.海商倭患B.反清武装C.殖民势力D.鸦片贩子

17.她不曾做过一国、一省的政治中心,也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冲关隘以成军事重镇。

在中国灿若群星的城市中,并不耀眼夺目,在近代却成为名城中的翅楚。

她是

A.上海B.广州C.深圳D.扬州

18.17世纪初,热衷于谈论“君权至上,信仰得救和殖民贸易”话题的居民可能生活在

A.佛罗伦萨B.拜占庭C.广州D.伦敦

19.推动西方列强进行真正意义上全球扩张的强大动力是

A.殖民掠夺B.奴隶贸易C.商品倾销D.资本输出

20.“满足了工人要求组织起来,保卫自己在工业化中的利益”诉求,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是

A.1789年的《人权宣言》B.1802年的《工厂法》

C.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D.1935年的《社会保险法》

21.歌谣“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

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

”在美国流行于

A.20世纪10年代B.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3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22.有关法国现代化进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最早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

B.民主政体的最终确立为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C.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法国现代化进程放缓

D.普法战争后,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23.2017-2018年是护国运动100周年。

如果要在护国运动首义地举行学术会议,应在

A.北京B.广东C.湖北D.云南

24.观察右侧文告,最可能是

A.辛亥革命时期湖北新军的呼吁B.二次革命时孙中山发布的文告

C.土地革命前期中共发出的号召D.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发表的声明

25.英国从来没有打算利用本国主力舰来攻击法国,它之拥有主力舰想必是为了打捞沙丁鱼,那末何不让可怜的法国也造几艘潜水艇来研究海底植物呢?

”法国官员的这番言论,可能发表于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开罗会议D.雅尔塔会议

26.右图是创作于1947年的美国漫画。

篮球上写“MarshallPlan”,篮框上写着“EuropeanRecovery”。

按照篮球术语,球员斯大林在这一局势中的应对“战术”是

A.接力传球B.发出篮球C.接球投篮D.防守反击

27.《蒋介石日记》写到:

“……紧逼锦州,沈阳形势更加孤立,国军若不积极出击,作破釜沉舟之决心,则沈阳20万之官兵皆成瓮中之鳖。

”日记中省略的是指

A.关东军B.东北军C.解放军D.中央军

28.右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战争地理分布图,该时期可能是

A.康乾盛世时期B.19世纪中期

C.民国前十年D.抗日战争时期

29.1992年,德国学者穆勒说:

“能够身经三次改朝换代——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以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我这个岁数,竟也能够亲眼见证联邦共和国也寿终正寝。

”作者感慨的事件是

A.东欧剧变B.两德统一C.苏联解体D.“马约”签署

30.右图漫画描绘的是20世纪某时期的中美关系。

画中“?

”应填的时代是

A.1940年代B.1960年代C.1980年代D.2000年代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广泛传播B.道教一度得宠

C.儒学遭遇危机D.西学不断冲击

32.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经济),人物渊薮(人文)”。

表明

A.汉代我国经济政治重心已经南移B.随着人口南迁出现经济重心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D.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优于中原

33.麦考莱在《英国史》中说:

“对1688年革命所能作的最高赞颂乃是:

它是我们的最后一次革命。

”作者

A.批评革命方式是错误选择B.赞扬1688年革命终结政治革命

C.肯定此前革命的正确方向D.褒奖1688年革命的理性与进步

34.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为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目标,他的决策是

A.提供小额存款保险B.签署《社会保险法》

C.限制农业生产规模D.推行“以工代赈”政策

35.右图是1984年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画面中一个普通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

并附文:

“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

”媒体意在

A.提醒里根政府关注美国在华利益

B.警示里根政府要警惕中国的崛起

C.展示改革开放给中美未来带来的利好

D.肯定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一封家书(10分)

写此信是要告诉您,我正在牛津大学里刻苦勤奋地学习,但是钱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我的进步,因为现在距离我花完您上次寄给我的最后一分钱已经两个月了。

这个城市很奢华,需求很多:

我需要租房,购买生活必需品,筹备其他许多东西,我现在还不能具体说明。

为此,我恭敬地乞求父亲大人,看在上帝的份上,给我援助吧,这样我才能完成已经开了好头的学业。

——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

问题:

(1)该家书最早可能写于何时?

(2分)

(2)结合材料,概括该家书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8分)

37.祖宗之法(14分)

材料一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1041—1098)《范太史集》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1130—1200)《朱子语类》

(1)“本朝之法”指的是什么?

是在怎样形势下出台的?

(4分)

(2)“本朝”是如何做到“兵也收了”的?

(3)范祖禹和朱熹对于宋代的祖宗之法评价为何不同?

谈谈你的理解。

(6分)

38.理想与现实(13分)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在美国的建国史上,有三份文件堪称伟大,这就是《独立宣言》、《邦联条例》和《联邦宪法》。

《独立宣言》提出了美国的理想,开始了她的独立;

《邦联条例》规定了美国的国名,开始了她的联合;

《联邦宪法》则使理想成为现实……不过在1787年那个闷热的夏天之前,很少有人认为还有制定第三份文件的必要。

——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请以“从理想到现实”为主题,叙述美国建国的历史进程。

39.媒体与社会(13分)

三十年来动撼社会之力,必推杂志(报刊)为最巨。

凡风气将转迹时,必有一两种杂志为之唱率;

而是时变动之方向,即惟此一、二种杂志之马首是瞻。

——吕思勉《三十年来之出版界(1894-1923)》

(1)列举这“三十年动撼社会之力”的杂志(报刊)三份。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杂志报刊对于三十年来社会的动撼最巨”的看法。

(10分)

40.十年之变局(25分)

吾侪今日,处共和政体之下,追忆十年以前,……虽国势之颠危,民情之锢敝,犹不免为五十步百步之观,未能逾十年小变之常例。

而五千年来专制帝王之局,于此十年中为一大结束;

今后亿万斯年之中华民国,乃于此时开幕。

则非十年以来之小变,实五千年以来之大变。

而不可以常例论矣。

此十年之变局,不特在吾国历史中,为上下古今时势转移之枢纽;

即在世界历史中,亦为东西两洋文化交通之关键。

盖十年以前,欧洲之文明,输入我国者,仅物质科学之一小部分;

精神科学,殆付之等闲。

至政治上之思想与学说,尤为守旧者之所嫉视。

虽仇洋之气焰,既因巨创而渐消;

而革新之精神,犹为群顽所阻遏。

鼓荡之而消融之,使欧洲政治上之原理,得移殖于东亚大陆之上,则固自近十年始也。

他日者,因两文明之接合,辟伟大之境域于精神界上,故不能不以此十年为孕育胚胎之时代矣。

——杜亚泉《十年以来中国政治通览》1913年1月

(1)文中的“仇洋之气焰”与“巨创”分别指什么?

(2)概括杜亚泉文中观点。

(3)你如何看待杜亚泉眼中十年以来中国之变局?

(15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力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得分

3分

1分

0分

31

32

33

34

35

二、非选择题(75分)

36.一封家信(10分)

(1)何时:

11或12世纪或11—12世纪。

(2)阅卷思路和赋分要点。

思路一:

表层:

城市繁荣;

在城市生活成本高;

大学位于城市;

学生离家求学;

学生学习认真;

学习费用大,需家庭资助;

学生重亲情和信仰上帝等。

(任四,4分)

深层:

城市复兴与商品繁荣促进了大学发展;

大学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对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城市与大学引领着中世纪欧洲社会生活的变迁。

(任二,4分)

思路二:

把获取的表层信息(同上,任四,4分)与深层信息结合起来阐述。

(同上,任二,4分)

思路三:

能从经济、文教、信仰、生活等角度来归纳表里信息(任一,2分)

(1)“本朝之法”:

宋代文官体制(2分)

形势:

回答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1分)

水平1:

内容表述完整、准确。

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武将屡屡篡夺皇位的现象或者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为避免“陈桥兵变”的历史重演。

(任一,2分)

水平2:

内容表述不完整。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武将之弊(1分)

(2)措施:

以“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1分);

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中央兵权,由文官担任枢密使(1分);

拣选精装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其余充任厢军和乡兵(1分);

实行更戍法。

(1分)。

(任一,1分,共4分)。

用课本史实表述亦可,笼统回答重文轻武,守内需外不给分。

(3)思路一:

能指出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时代和评价的着眼点或目的进行分析。

如:

范祖禹为北宋中期人,评价着眼于宋代的文官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之前地方割据、武人跋扈的历史重演,侧重于王朝内部,以肯定为主;

朱熹为南宋人,评价着眼于宋代的文官制度带来了军事上积弱,最后导致靖康之变,宋朝亡于外部势力入侵,侧重于外部,以否定为主。

两人的评价存在时代的差异,同时也都带有针对现实政治的主观反思。

根据材料归纳出两人观点的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2分),再进行辩证的评析(各2分)

按照理想或主张,内容与实践,成果与意义回答。

结合主题,叙述史实,形成逻辑结构。

(11分—13分)

1776年7月4日,北美十三个殖民地通过了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该宣言以启蒙思想为武器,批判了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宣扬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等理想社会,正式宣告了美国独立。

《独立宣言》成立北美人民的建国理想和奋斗的目标。

1777年通过的《邦联条例》确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最初的理想架构。

但随着北美独立战争的结束,理想化的邦联制度越发不能适应独立后美国现实的需要;

由于中央政府权力薄弱,各州享有较大的独立性,进而还引发了美国财政、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矛盾(或越来越阻碍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并激化社会矛盾)。

崇尚自由和联合的《邦联条例》无力解决战后美国现实的困境,美国人的理想遇挫。

(5分)

1787年,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各州代表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合众国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原则构建,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或回答联邦政府拥有决策与协调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最高权力),解决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美国初步将启蒙思想家实现自由、平等理想的政治构想化为了现实实践。

先提出建国理想,并结合背景解释,如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三权分立(4分);

再结合《独立宣言》、《邦联条例》、《合众国宪法》叙事及其关联性。

(每点3分,共9分)

结合史实,叙述流畅,但“理想”与“现实”间没有逻辑性。

(8—10分)

水平3:

简单罗列史实,缺乏叙述结构。

(4—7分)

水平4:

史实零散,不成体系。

(1—3分)

(1)列举:

《时务报》、《民报》、《青年杂志》(或新青年),列举《国闻报》、《东方杂志》、《申报》等也可。

(任意三个3分)

(2)水平1:

观点明确,并能结合史实辩证评析(9—10分)

能指出杂志报刊在汇聚知识分子智慧;

宣传西学,启蒙思想;

引领时代,推进社会转型的作用。

同时指出当时的报刊杂志受众面较小,对社会影响较小;

推动社会变革是时代合力的结果(或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或具体回答:

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各种政治思想影响下(如维新与共和思潮等),与中国的内外形势等,不应过分夸大几份报刊杂志的作用。

观点偏窄,但结合史实完整(7—8分)

例:

报刊杂志在引入西学,改造社会方面作用突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转型。

观点模糊,结合的史实完整,(5—6分)

甲午战争以后,在维新思潮推动下,许多知识分子将办报刊视为传播西学、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进行变法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

1896年的《时务报》鼓吹维新,批判顽固守旧思想,与刊载为维新思想提供理论依据的《天演论》的《国闻报》成为宣传改良思想的主要阵地(2分)。

1905年,革命派主办的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以三民主义为纲领,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分)。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积极批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宣传民主和科学,提倡文学革命。

1918年,随着十月革命的影响,李大钊发表一系列文章,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2分)

观点模糊,结合史实不完整(2—4分)

(1)“仇洋之气焰”:

义和团运动(2分)(回答排外或仇视西方,给1分);

“巨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2分)(回答列强侵略,给1分)。

(2)概括杜亚泉文中观点

依据材料,准确概括归纳(6分)

2亥革命及以前的十年才是清朝的大变革时期,而以前的中国改变甚少。

②这十年变革较全面且深刻,不仅涉及物质领域,还触及政治与文化领域。

③导致这十年变革的中外综合因素的结果(或回答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结果,也是东西文化冲突与交流深化的结果)。

④这十年变革的成果将代表着中国文明发展的趋势,并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任三,6分)

摘引原文(3分)

①不可以常例论的五千年大变;

中国十年变局是上下古今时势转移之枢纽。

(1分)

②中国十年变局是东西两洋文化交通之关键。

③两文明之结合,辟为大之境域于精神界上。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4分)

将杜亚泉思想与历史事件、西学东渐与自身立场联系起来提出观点(4分)

肯定辛亥革命及其以前的十年间(清末新政等)中国所发生的巨变,认为这是中外历史与发展的综合因素结果;

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到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的心态与理想等。

仅仅能看出杜亚泉一方面的观点

杜亚泉的评价带有时代和个人立场,带有中西文化调和论的观点。

就事论事

杜亚泉肯定/否定这十年来的变局(1分)

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

评分项二:

史实(4分)

能提取材料所提供信息,并能与作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

材料可提炼的杜亚泉看到的当时历史现象:

十年变局以前的西学东渐大多数时间,中国更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长期鼓吹中体西用、器物变革;

义和团运动因八国联军侵华失败,中国抵制西方文化的风气减弱,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中出现制度鼎革变化(君主立宪、共和革命),社会出现移风易俗的深层变化;

辛亥革命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创建中华民国共和政体。

能从材料中提取较完整的信息(2分)

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1分)

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分)

评分项三:

论述(5分)

水平1: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

组织(2分)

叙述成结构(2分)

叙述连贯通顺,结构欠清晰(1分)

仅能罗列史实。

(0分)

注:

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