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通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4887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通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古代文学通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古代文学通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古代文学通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古代文学通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通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古代文学通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通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通论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三、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第四、丰富的语汇与和谐的韵律

《诗经》的对后世文学影响

4、散文的出现

战国散文勃兴的社会背景

战国散文的类型:

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名词解释)

5、寓言(说明;

实际上是一种散文,可以叫寓言散文)

6、伟大诗人屈原和伟大作品楚辞

关于楚辞(名词解释)

关于屈原

屈原作品(教材重点)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

屈原的地位和影响(教材重点)

屈原影响下的楚辞创作

秦汉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线索

7、秦文学

秦代散文:

李斯散文、《吕氏春秋》

8、汉代文学

关于汉赋

汉赋形成和发展

骚体赋

散体大赋(汉赋)

抒情小赋

汉赋代表作家、作品

汉赋的地位和影响

关于《史记》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复习重点)

《史记》的内容(教材重点)

《史记》的艺术成就(人物描写特点)(描写人物运用的表现手法)(复习重点)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影响下的史学创作

关于汉乐府

汉乐府定义

汉乐府的内容(复习重点)

汉乐府的代表作品(复习重点)

汉乐府的艺术成就(复习重点)

关于《古诗十九首》

关于五言诗产生

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复习重点)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线索

9、魏晋南北朝的文学

关于社会思潮

魏晋南北朝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文学分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阶段

魏晋南北朝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曹操、曹丕、(复习重点)曹植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关于陶渊明(复习重点)

重点作品分析

(请学员们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指导》中重点作品选析)

《诗经》中的作品分析(复习重点)

《氓》叙写了一个女子从与人恋爱到结婚到被抛弃的痛苦经历,一件件事情依次写来,脉络非常清楚。

先是有一个男子笑嘻嘻地向她买丝,借机搭识。

她答允了这桩婚事,在等待结婚的日子里,她常常登上颓墙盼望他。

可是成家没几年,丈夫却抛弃了她。

她愤怒地指责丈夫: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是真实的心理,同时多少带有道德训诫的意味。

《史记》中的作品分析(复习重点)

《李将军列传》也是作者用力写作的一篇。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汉代名将李广,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景慕。

他的保卫祖国边疆的功绩,超凡绝伦的勇敢,以及敌人闻之丧胆的声威,是通过太史公的笔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上的。

但李广的一生却是在贵戚的排挤压抑中度过的,作者对他“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寄予深厚的同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不幸遭遇的感慨,从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压抑人材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作者不仅写出了李广保卫祖国、奋身疆场的功绩,而且也写出了他的体恤士兵,热爱人民的品质: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正因为如此,当李广被迫自杀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作者通过这些描写,不仅说明将帅应该爱护士卒,而且告诉他们,只有上下一心,同甘共苦,才能战胜敌人,保卫祖国

汉乐府中的作品分析(复习重点)

《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

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

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诗中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们,可是她死了以后,孩子们无衣无食。

父亲到市上去乞讨,碰到熟人,同情地给了他几个钱。

回到家,见小孩子不懂母亲已经死了,还一个劲地哭着要母亲抱。

这是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生活,又是充满苦难与辛酸的生活。

这样的诗,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诗中那位母亲临终之际对自己的孩子死不瞑目的牵挂,真可以催人泪下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

行!

①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

”  

写了一个城市贫民为贫困所迫走向绝路的场面。

无衣无食,又无任何希望的岁月,使得这位男主人公再也不能忍受,宁可铤而走险。

女主人公则苦苦解劝,希望丈夫忍受煎熬,不要做违法而危险的事情。

这个场面,也是非常感人的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一面是六十五年的从军生涯,苦苦思乡;

一面是家中多少天灾人祸,亲人一一凋零。

一切不说,只说老人白头归来,面对荒凉的庭园房舍和一座座坟墓,人生的苦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尽在其中了。

这首仅十六句的诗不仅涵量大,而且写得从容舒缓,绝无局促之感。

《战城南》这样来描述战争的惨烈: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

“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激战过后的战场上,尸体横陈,乌鸦在上空盘旋,准备啄人肉,又想象死者要求乌鸦在吃他的肉体之前,先为他嚎叫几声。

如此描绘战争之惨烈,在《诗经》中完全看不到踪影;

楚辞中的《国殇》,也有所不及

《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或《日出东南隅》,是一篇喜剧性的叙事诗。

诗歌前半部对于罗敷美丽的描写方面(侧面描写)。

秦罗敷似是汉代美女的通称,她的漂亮非同一般: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否?

”……

对罗敷的美丽,作者没有直接加以表现,而是通过描写人们见了罗敷以后的种种失态来间接表现的,罗敷的美丽,既使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们惊羡不已,也使路过的使君立马踟蹰,而罗敷断然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为由拒绝使君的求爱以后,诗歌转入了罗敷对于丈夫的夸耀: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间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敷从丈夫的打扮之豪华讲到身份之高贵,从相貌之英俊讲到风度之翩翩,极尽夸张之能事(赋的手法)。

作者的意图,在于让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

可以想象,当一心以为艳遇之将至的使君不仅受到罗敷“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的严词拒绝,而且还听到罗敷的夫婿在财产、地位、容貌、风度等各方面都胜过自己时,他该是如何的狼狈!

《孔雀东南飞》写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家庭悲剧。

男女主人公焦仲卿与刘兰芝双双自杀,这个悲剧,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只能听凭别人决定自己命运的不幸处境,在中国文学史上,作者第一次从这种悲剧中发现了深刻的人生教训和社会意义,并用汉末时已臻于成熟的五言诗体作了完美的体现。

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人物形象,如刘兰芝、焦仲卿、焦仲卿母、刘兰芝兄等作者调动了各种叙事文学的手段。

首先,此诗善写人物的对话,诗中有焦仲卿语,有刘兰芝语,有仲卿母语,有兰芝母语,有兰芝兄语,有县令语,有主簿语,有府君语,或繁或简,而一一符合人物的身份。

其次,此诗善写人物的动作,如用“捶床便大怒”写焦母的泼辣,用“大拊掌”写刘母的惊讶,用“事事四五通”写刘兰芝的心烦意乱,用“进退无颜仪”写刘兰芝被休回娘家时的尴尬情形,用“举手拍马鞍”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最后一次相会时的沉重心情,凡此,均写得生动逼真,使人如见其形。

再次,此诗善写人物的心理,如写焦仲卿闻变赶来与刘兰芝相会,听说刘兰芝已答应再嫁,便说:

“贺卿得高迁!

”这句话表面上表现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讥讽,但实际上却正反映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恋。

又如焦仲卿与刘兰芝相会回家后对母亲说的“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也借天气的突然变化来隐喻自己的绝望心境。

以枝叶的相交与鸳鸯的和鸣,象征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绵绵不绝,其构想极为优美迷人。

这种余音袅袅的浪漫结局,对于后来的类似故事有很大影响,如韩凭夫妇故事及梁、祝故事等的浪漫结尾,都深受此诗影响。

第四,此诗语言生动活泼,剪裁繁简得当,结构完整紧凑,都达到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水平

《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分析(复习重点)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纾。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写人间的男女离别之情。

全篇只是写景,而愁绪一片,流溢其中。

尤其结束二句,真是委婉缠绵,情景难分

建安文学中的作品分析(复习重点)

《赠白马王彪》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223),当时诸王循例入朝,曹彰暴死京城,曹植与曹彪返回封地,途中又被强令分道而行。

全诗分七章,感情丰富复杂。

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愤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豁达的慰勉,层出迭出,真切感人

末章说:

  苦辛何虑思?

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寿不永,现实世界只是一片黑暗。

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开朗亢奋的基调。

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追求人生价值的自信的基础上的,当严酷的权力斗争破坏了这种自信以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

由此开启了正始文学的风气。

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其相通之处。

正是因为建安文人对于自由意志和生命的价值有着热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抑制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

从这一点来理解正始文学,也是同样道理。

说明曹植后期的诗中,还出现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

这是因为他既不能放弃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

《白马篇》,虽是游侠题材,诗中那一位英勇少年,实际也是作者自我的化身。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表达了作者对壮丽人生的追求。

《鰕鲌篇》则直抒胸臆:

“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

俯视上路人,势利唯是谋。

”“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

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呈现出一片豪迈气概。

这些诗大多情调开朗,富于进取精神,同时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

这是曹植前期作品中,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志趣与抱负。

《燕歌行》七言二首尤为著名,今录其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首诗利用了七言诗的长处,音节和谐舒缓,描摹细致生动,感情缠绵动人,语言清新流丽,取得了多种效果的统一,成功地表现了一位妇女在不眠的秋夜怀念丈夫的情态,既不脱离民歌的精神,又有自己的创造。

汉代张衡的《四愁诗》,尚留有骚体的痕迹,语言也比较质朴。

与之相比,《燕歌行》显得更加成熟和优美,因而在七言诗史上是一个新的标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

全诗由二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

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重建天下的雄心。

正是因为生命短暂,它才弥足珍贵;

追求不朽的功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个人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

从“人生几何”发唱,以“天下归心”收结,诗中流动着一片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的情调,抒发人生情感、表达政治抱负的作品,具有更鲜明的个性特点。

这正代表着建安诗歌最为感人的一面

陶渊明中的作品分析(复习重点)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

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

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

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

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

下面说采菊东篱,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

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

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向往。

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

唐代具体文学成就

一、隋朝的文学成就

其一是延续齐梁诗风,没有什么大的发展

其二代表诗人由虞世基、卢思道、杨素等

其三是由隋入唐的王绩

二、唐代文学成就

唐代文学的繁荣

其一、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

其二、散文在唐代发展

其三、唐代传奇小说

其四、说唱艺术和话本的出现

唐代文学的繁荣的原因

文学外部的原因,即社会原因

其一、时代条件

其二、作家构成

其三、思想解放

其四、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

文学的内部原因,即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其一、唐以前文学创作的经验、艺术技巧、为唐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其二、作家批判的继承传统,大胆革新,勇于创新

三、唐诗分期及代表作家作品

初唐(618————713)

1、王绩:

由隋入唐

2、“四杰”:

五律的奠基人、内容上摆脱齐梁诗风、题材上从宫廷走向社会,表现出积极进取精神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开拓了新的意境

4、沈宋体:

律诗的发展线索;

对偶诗句---------沈阅--------新体诗人--------庾信------上官仪---------王绩--------四杰----------沈宋。

5、陈子昂及其文学革新:

《修竹篇序》阐述是个主张,提倡“建安风骨”,诗歌创作。

盛唐(713————766)

1、前期五位诗人

张九龄;

扭转初唐诗风

贺知章;

绝句意境高雅

张说;

具有盛唐古韵

王翰;

取材边塞多壮丽之词

2、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

孟浩然:

评价:

被遗弃在时代气氛之外的人,很少感受到盛唐的蓬勃向上的精神。

创作分期:

前期创作;

追求功名

后期创作;

对功名绝望

创作风格:

恬淡孤清

创作题材:

侧重山水描写,较重的主观感情色彩,常有漂泊之感。

侧重田园隐逸生活的描写,缺乏对理想的追求,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也有一些具有豪壮色彩的田园诗

代表作品:

王维:

重点掌握

评价:

有积极进取到对现实绝望走向隐逸

热衷政治、追求理想,多政治诗边塞诗

热衷佛教,脱离现实,山水田园诗

创作内容:

政治感遇诗;

不满现实,抨击权贵

游侠、边塞诗;

多英雄气概,赞扬杀敌爱国的英雄

山水田园诗;

反映农村生活情趣,展示大自然幽静恬适之美

艺术成就:

(教材128----132)

3、边塞诗派

王之涣;

在绝句方面有突出成就,充分体现了盛唐积极奋发的精神,多边塞诗

崔颢;

突破律诗的常规,怀古与思乡结合

李颀;

发展了是个刻画人物的技巧,擅长描写音乐,多边塞诗、赠答诗

王昌龄:

诗家天子王江宁,其诗歌题材有边塞诗、赠别诗、闺怨宫怨诗、

高适:

常以戍卒的口吻抒情的诗人

早年生活遭遇的

反映人民疾苦的

边塞诗(最重要)有政治倾向的(其内容教材142---144)

《燕歌行》

艺术特色:

多做古诗,以七言歌行为佳

岑参:

以诗人的情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

生平经历;

三次出塞

4、李白

抬头望天的浪漫主义诗人

蜀中时期儒家和道家思想

漫游时期足迹半个中国

长安时期供奉翰林济苍生按社稷

再度漫游求仙访道

安史之乱报国遭难

积极浪漫主义(150----157)

具体表现;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反权贵、轻王侯的反抗精神

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

局限性

反抗的一面妥协的一面

是个人的自由

浪漫主义的手法(157----160)

高度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意象超越现实

语言清新、自然、流畅

文学地位:

(160----162)

《蜀道难》

本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

瑟调曲》,多写蜀道的险阻。

《蜀道难》是天宝初年,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时送别友人所作。

相传当时身为显宦兼诗人的贺知章读了此诗,对李白大加赞赏,称他为“谪仙”

诗篇开头一句,“噫吁口戏,危乎高哉!

”,起势突兀,一句极其强烈的感叹,为全诗奠定了“危途难行”的感情基调。

接着诗人又以极度的夸张语调,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点出了主题。

这句话,作为全诗主线,在全诗中重复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强烈,为全诗增添了感染力。

作者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起全篇后,接着转入具体描绘蜀道的艰难险阻。

“蚕丛”以下八句,通过古老的传说描写入蜀山势的高峻、险要以及蜀道开辟的艰难。

“蚕丛”、“鱼凫”,相传是蜀国的祖先。

诗人想象,从他们开国以来多少万年,秦地与蜀国是不通人烟的,因为无路可通。

在太白峰上,只有鸟才能飞过。

直到传说中的蜀国五个壮士,揽住进入山洞的大蛇的尾巴,使大山崩裂了,秦蜀之间才有了“天梯石栈”以通往来。

这传说是何等的神奇悲壮!

显然,借传说来表现入蜀山势的高险和蜀道开辟的艰难,比起直接摹写,要形象生动,也更富感染力。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四句紧承“天梯石栈”而来。

通过“天梯石栈”,可以踏上由秦入蜀的道路了。

然而,登上这“天梯石栈”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向上望,还有“高标”——更高的山峰,高到连驾着六条龙的太阳神的车子也过不去,只好就此回转;

向下看,又有波涛汹涌、曲折回旋的河水在奔流。

面对这样的高山险阻,就是一举千里的黄鹤也飞不过去,敏捷的猿猴也要为翻山越岭而发愁,更何况游客呢!

诗人借“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来烘托“高标”之高,想象神奇而瑰丽。

正是这些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青泥何盘盘”四句描写青泥岭的盘旋曲折和高危。

由秦入蜀,太白山和青泥岭都是必经之地。

就是飞过了只有“鸟道”的太白山,还有这“青泥岭”呢!

青泥岭山势萦回,百步九折。

站在青泥岭的山颠,仰头仿佛可以摸着天上的星宿。

描写山的高,描写山的险要,没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了。

渲染太白山之高已是淋漓尽致了,又刻画出青泥岭的高危,而毫不重复。

刻画之不足,又加上一个强烈抒情的感叹句:

“以手抚膺坐长叹!

从“问君西游何时还”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段,诗人借一个旅行者的感觉和经历来渲染由秦入蜀这段道路的奇险难行。

在那崇山峻岭之中出现了一个愁容满面的旅行者,他踽踽在层峦迭障之间的崎岖小道上,蹒跚于人迹罕至,幽深邃密的深山老林之中,时而听见飞鸟悲号,感到凄凉惨淡,黯然神伤,时而又听到子规哀鸣,四处空旷幽深,神秘可怖。

面对这般情景,岂能不为之伤心惨自,朱颜凋改,强烈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

诗人通过旅人的亲身经历和感觉,通过环境气氛的烘托,将蜀道上的“畏途巉岩”渲染得格外形象逼真,加深了主题的表达。

“连峰”四句是对蜀道山水的概括的描写,仍是借一个旅人眼中来观察的。

这组句子都是七言,气势磅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