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内语段阅读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4732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内语段阅读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内语段阅读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内语段阅读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内语段阅读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内语段阅读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内语段阅读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内语段阅读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内语段阅读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内语段阅读训练Word文件下载.docx

①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

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例如自从库仑提出电和磁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来,很少有人再会去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

可是奥斯特一直相信电、磁、光、热等现象相互存在内在的联系,并以此为目标,苦苦求索,终于有了自己的发现。

在1820年4月,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证明了电和磁是能相互转化的,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⑤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⑥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选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删改)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

7.选文第①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8.“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9.结合选文③段内容,分析王阳明“格物”失败的原因。

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10.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结合选文内容简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2.第③段中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他的错误是什么?

作者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14.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

为什么?

阅读课文“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到结尾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6.选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7.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18.“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

“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19.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课内强化阅读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20.从文中看出,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1.从选文看,作者要强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原因是什么?

22.选文主要用的论证方法是:

23.从选文内容看,作者强调对于格物和致知要有“新的认识和思考”,这主要指什么?

24.令天:

格物盈知”的意义是什么?

25.本段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26.“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请你以“自信”为话题,写一个相同关系的复句。

自信不但是,而且。

27.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

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资料的差异,认识的方法不同,①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咸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引起学术上的论争。

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把对自己的批评当做珍贵的友谊。

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

“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的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励。

”歌德也说:

“我们赞同的东西使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反对的东西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

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

“要不是你的质难,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并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

今天,为了四化建设而钻研科学的崇高志向,使科学工作者胸怀更为宽广,虚怀若谷,可容得下百川之流,②听得进“敌对”意见。

28.对本文的论点,人们有四种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意见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C.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

D.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

2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将应选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A.议论B.说明C.抒情D.叙述E.描写

30.引号主要有以下用法,文中画波浪线的①②两句话中的引号各是哪种用法?

将应选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①(_____)②(______)

A.表示引用的部分

B.表示特定的称谓

C.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D.表示讽刺的意思

E.表示否定的意思

31.文中有三句名人言论,请根据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判断:

是道理论据的,在句后的括号内画“√”;

不是道理论据的,在句后括号内画“×

”。

①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说:

”(_____)

②歌德也说:

③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他对贝索勒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说:

”(_____)

32.这篇短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3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

34.作者认同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吗?

作者列举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

35.选文最后一段,“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一句中,“实验的精神”具体指什么?

36.结合选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①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②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③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④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⑤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⑥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⑦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⑧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节选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7.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38.选文第七段的论述有什么特点?

作者这样论述,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39.选文倒数第三段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40.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逐层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41.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2.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43.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

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仿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4.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大都有怎样的偏向?

原因是什么?

45.选文中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6.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7.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什么?

48.什么是“实验的精神”?

参考答案

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4.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5.不能,否则就不能突出途径的单一性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语段可知,“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即应该从传统教育的目的这一角度进行回答。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的理解,难度不大。

根据最后一段“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可以提取关键信息组成“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提取信息,需要学生在感知全文的基础上作答。

根据第二段“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即可判断出“错误”指的是什么;

“格”在此句中是“探索”意思。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能力。

熟练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文章举了王阳明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等句子运用了道理论证。

5.这道题考查的是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说说加点词语的语境意义,然后说删去后的变化,最后指出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惟一”是“只有一个”的意思,强调了探索精神的重要意义。

【小题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

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

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

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

语言通顺、有条理。

作答时要注意突出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实验精神的关键。

6.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7.选文第①段提出论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8.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也就是实验检验、探索求证精神。

9.王阳明的“格物”重视理论与空想,轻视实验,不去积极观察、探测实际物体,而是在探求自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所以失败了。

10.举例论证,该段列举了“奥斯特怀疑电、磁之间存在联系,以此为目标进行了电流磁效应实验,证明了电和磁是能相互转化的”这一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实验的过程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还需要有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11.①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②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6.这道题考查的是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7.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议论文开头往往为列举现象,讲述故事,它的作用是多重的。

如:

列举了……事例(或引用了……名言)。

引出本文论点(或论题)。

具体有力的论证了……论点。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选文第①段提出论题:

8.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的理解,根据最后一段“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

王阳明的“格物”重视理论与空想,轻视实验,不去积极观察、探测实际物体,而是在探求自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所以失败了。

10.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

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

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了“实验的过程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还需要有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点睛:

举例论证的作用:

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

道理论证的作用:

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对比论证的作用:

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的作用:

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1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

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2.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真相的态度。

1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14.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5.不能删掉。

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细读第三段,可知利用“实验的精神”后面的内容回答,即“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提取关键信息解答即可。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提炼能力。

根据第二段“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可知错误是什么;

结合上文可以明确是为了论证第一段“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最后一段“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的答题方法: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可能”等词表猜测;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

(4)xx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和科学性。

根据这一方法具体作答即可。

16.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17.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18.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

探索。

19.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16.试题分析:

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举例论证。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属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