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教育矫正案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4696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教育矫正案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二章教育矫正案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二章教育矫正案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二章教育矫正案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二章教育矫正案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教育矫正案例Word格式.docx

《第二章教育矫正案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教育矫正案例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教育矫正案例Word格式.docx

个别教育中不注意罪犯心理特征,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对罪犯的闪光点不捕捉不利用。

案例中,蔡犯为取得“洋差”而努力表现的行为,虽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是从客观的表现来说,其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改造,也是值得肯定的,而不应该因其具有目的性,而否认其的积极改造。

5、蔡犯的人格分析。

根据加利福尼亚人格测验结果的提示,蔡犯心理特征的积极方面为具有一定的进取能力和成就动机,兴趣较广泛,活泼自信,善于交际和表达,健谈,有取悦别人以给别人好印象的愿望,办事有计划、效率较高。

心理特征的消极方面为自我中心,自认为比别人强,过分追求个人享乐,表现欲强烈,好动,粗心浮躁,虎头蛇尾,不拘小节,对人和事易产生情绪反应,倔强,有些固执。

四、评价与建议

1、消除对立情绪,争取心理相容。

民警消除在对蔡犯管教中的不良情绪,主动出击,接近蔡犯,讲正气,讲文明,讲法律,讲制度,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依法管理,抓住其有一定的进取能力和成就动机及取悦别人以给别人好印象的这一心理特征的积极方面,力争缓解对立情绪和做到心理相容。

对立情绪的消除,是建立良好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的第一步,只有在取得罪犯的认同后,才能进入罪犯的内心世界,了解其犯罪的原因,并且针对个人的特征,采取合适合理的矫正措施。

而在消除对立情绪中,民警要想罪犯理解自己,首先得了解罪犯,了解其犯罪的原因,和对以后生活的打算。

只有这样,民警和罪犯达到了互相的理解和宽容,才能将矫正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

2、严格管束与个别攻心相结合。

对蔡犯采取严细防范措施,做到确保监管安全。

在此前提下运用教育感化手段,开展个别攻心,策略上采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刚柔并济,软硬兼施,循序渐进。

具体方法上要强化个别教育措施,搭准脉搏,做好每一次谈话前的准备工作,克服重惩罚轻教育的认识。

同时在执法中做到文明、规范,杜绝打骂或变相体罚行为,争取罪犯亲属和社会力量的综合帮教。

而这两者当中,应该注意相互的平衡工作,一方面,不能进行过于严格的管教,这样只有促使其产生更加强烈的反抗情绪,另一方面,在攻心战术的同时,也要配合严格的管束。

只有二者双管齐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针对消极的心理特征进行矫治。

针对蔡犯不拘小节、粗心浮躁、好动、虎头蛇尾的心理特点,强化《罪犯行为规范》训练,培养罪犯角色意识,端正劳动态度,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冷处理”,启发其进行自我剖析,引导他学会控制克服毛躁的性格和粗心大意、不拘小节,做事虎头蛇尾的弱点。

针对其自我中心、孤芳自赏、自认为比别人强的心理缺陷进行认知教育,用蔡犯自身表现的实例来说明他目前并不比别人强,以提高其自省能力和培养谦虚的态度。

针对其过分追求个人享乐的心理倾向,强化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教育,让其懂得世界上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动开始的,不劳而获是可耻的,结合其几次犯罪史进行举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使其从消极怠工转化为积极投入劳动改造之中。

4、积极捕捉和利用蔡犯“闪光点”。

蔡犯也出现过帮助他犯、检举反改造言行等“闪光点”,不管其动机是什么,但这种行为毕竟有其积极的方面。

加之其参过军,受过大专教育,能说会道,善于交际,有一定的进取能力和成就动机,同时存在思念亲人、盼望接见、渴望关心、希望得到尊重和有一个较宽松的改造环境等有利于转化的心理因素,所以在其认罪服法的基础上,发挥他有一定文化的长处,鼓励并指导他多读一些有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书籍,多读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传记和法制教育方面的书籍,并鼓励多写一些读后感,向监狱报刊多投一些有质量的稿件;

多参加有利于改造的集体活动;

在其改造表现出现向积极方面转变后,发挥他善于交际表达、反应迅速灵活的长处,为我所用,以充分调动他的改造积极性,使其看到积极改造的希望,尝到积极改造的甜头,从而逐渐减少直至放弃反改造行为,达到真正转化这一顽危犯的目的。

5、让罪犯自己认知自己。

咨询师首先肯定他入监初期的积极行为和心理特征中的积极方面,并归纳指出他四个主要方面的毛病:

(1)入监初急于表现,急功近利,但虎头蛇尾;

(2)罪犯角色意识差,多次违反“罪犯行为规范”,公开顶撞民警,抗拒管教;

(3)虽多次服刑加刑,但未能吸取教训,仍自我中心,将过去服刑中的恶习带到现在文明服刑的环境中,破罐破摔;

(4)放大镜看民警的不足,显微镜看自己的问题,缺少自知之明。

经过反复质疑和协同检验,蔡犯终于对自己的毛病表示认同。

在认同的基础上,咨询师再指出其认知上的以偏概全、过度引申、情绪化推理、夸大和目前的处境主要是自己造成的结果。

对于其自认为有道理的想法和行为,再反复耐心的进行质疑讨论,启发其自我发现曲解或者不合理的方面,引导其对造成目前境遇的原因从自身角度进行正确的归因,以替代消极抗拒的行为。

再应用内省疗法的技术,让其回顾和检讨自己在适应狱内改造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态度,反省自己抗拒管教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及对自己造成的后果和损失,回忆自己曾有过的幸福自由的生活,激发其靠拢民警,积极改造,争取减刑的信心。

 

二、对症巧下药,情绪去焦虑

一、基本情况

杨犯,男,1975年3月6日生,汉族,未婚,初中文化,哈尔滨市某区山河屯,无职业,1997年7月因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1997年11月在某狱关押。

1999年被减为有期徒刑20年。

2002年被减刑一年十个月,现在余刑10年。

二、事实经过

杨犯入监一个月,正赶上该狱“结”、“摆”、“查”余罪的高峰期。

当时的集训大队杨大警官对服刑人员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很多服刑人员都交代了自己的余罪。

该犯也有一起杀人余罪没有交代,当时心理十分矛盾。

交代吧,可能自己会被枪毙;

不交代吧,同犯早晚被抓,同犯被抓自己也是一死;

逃跑吧,没有出路,在逃的滋味很难受;

自杀吧,又没有勇气,也太对不起养育自己这么多年的母亲。

在这矛盾重重的一个多月煎熬中形成了冲突心理,矛盾心理,强大的、持续的压力为心理疾病的产生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该犯的主要症状:

一是走道爱数数,比如数楼梯,数窗户,数台阶,数食堂到监舍的步数,数监舍到车间的步数,演出时数观众的排数等,爱数数的毛病自己无法控制;

二是老爱忘事,刚从车间出来就怀疑自己没有关门或没有关好窗户,再回去看看才放心,几乎每天都是如此;

三是憎恨他人,看到别人看武打小说他也生气,看别人打扑克也生气,看别人看电视也生气,他认为别人是在浪费青春,生气较狠时他想打人甚至杀人。

1、心理方面的疾病。

第一次给该犯咨询,该犯是经过收听中央台和地方台的心理节目,对照自己的“症状”认为自己是心理方面的疾病。

“心病就须心药医”,经过交谈和沟通也认为其有严重的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的症状。

于是,运用现有的COPA-PI心理测试软件对该犯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该犯是:

性格趋于内向,好静,孤僻,缄默冷淡,落落寡合,交际面窄,不愿意与人打交道,行事严谨。

情绪易变,性情暴躁,易生烦恼,喜悲情绪聚变明显。

冲动,卤莽,缺乏抑制,疑神疑鬼,焦虑不安,忧虑抑郁,忧心忡忡,沮丧悲观,急噪不安,心身疲惫,伴有失眠、噩梦、恐怖等。

测试结果与我们的诊断是一致的,于是就给该犯建立了咨询治疗档案,并请示领导对该犯进行心理咨询矫治。

2、童年生活的阴影。

经过了解,该犯的心理疾病是跟家庭因素有关。

该犯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在农村就是所说的“二流子”,除了喝酒打媳妇没有别的能耐,自己从小就生活在家庭战争中。

记得在八岁那年,一天中午放学回家,看到了刚刚打完仗的“战场”,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散落一地,立柜轧坏了,衣服、被褥散落一地,就连家里最值钱也是最值得珍惜的一筐鸡蛋也都打碎一地。

妈妈不在家,他预感到可能要出大事,就一口气跑到村西边的河边。

看到妈妈就坐在河边,母子俩抱头疼哭,要不是为了他,也许妈妈早就自杀了。

这些阴影从小就藏在他的心理,他也经常生活在“战争”和恐惧当中,加之该犯的犯罪、在逃等种种经历为他的心理增加了自己难以承受的负担。

3、对监狱改造失去信心。

杨犯在准备交代余罪前,面对着强大的心理压力。

不交代吧,同案犯早晚被抓,同案犯被抓自己也是一死;

在这矛盾重重的一个多月煎熬中形成了冲突心理和矛盾心理,强大的、持续的压力为心理疾病的产生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尽管该犯最后交代了余罪,没有被枪毙,后来也按正常法律程序被减了刑,由无期减为有期徒刑二十年,可他认为二十年比无期还长。

二十年,一生有几个二十年呀?

何时才能回家?

何时才能回家孝敬自己的母亲?

对以后的改造失去了信心。

1、对症下药。

每次咨询,尽量多倾听该犯的“述诉”,再按照心理学的知识,给该犯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比如,让该犯写些自己的经历,每次谈话后的感想,心得体会,自己有何要求等等,还鼓励该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冰城育人》和《丑石》写些稿件、诗歌。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其倾诉自己的情感,二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犯的真实内心感受。

在这五个多月、每周一两次的矫治过程中,杨犯也因为改造的问题病情反复过好几次,但症状在明显好转,心情也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十月份,该犯写了一份很完整、很成功的“思想汇报”,看到该犯的思想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我也很高兴。

于是,又用COPA-PI测试软件再一次对该犯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该犯的很多症状已基本消除,“绿线”比较平滑。

可以说他的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的症状已基本矫治成功,在以后就是巩固的事了。

2、人性化的管理。

面对从未经历的封闭工作方式,从思想和行为上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这期间,民警自我心理的调节和心态的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通常,民警自身也有个心理素质问题。

心理素质好的,处理罪犯问题会比较冷静、理性;

心理素质差的,往往会激化矛盾。

因此,我们民警也要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这样,才能不感情用事,真正做到公正执法、文明管理。

联系到监狱近几年一直倡导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我们不仅要体现在维护罪犯合法权益,满足罪犯合理需求,实施文明人道的管教方式上,还应向培养罪犯自身素质方面发展,包括信念的树立、心理的调节等,就是“人人都有人性”,做到自我醒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由被动接受改造变为主动投入改造。

当然,对罪犯实行人性化管理要有个“度”,不能超出法治的范畴,不能违背监狱工作的宗旨。

3、尽可能的多与罪犯沟通。

在刚进监狱的一段时间内,绝大多数罪犯之所以能正确对待,改造秩序之所以保持稳定,监狱的宣传引导、主管民警沟通式的关心教育是个重要因素。

因此,民警要有“多角色”意识,善于经常与罪犯沟通,这样才能确立和处理好民警与罪犯之间良性的人际关系。

工作实践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这种理解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因此我们民警要把自己的理解化为罪犯的理解,这样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监区开展的罪犯“参与管理”活动及“家庭情景管理模式”等,就是这方面在实践中的有益探索。

4、关注罪犯的心理变化。

面对监狱的特殊环境,虽然心理上有一定的自我假设和防范,但事实上罪犯还是会出现一些正常情况下没有的不良心理反应,而这恰恰也是大多数罪犯在服刑期间所共有的。

有的罪犯承认自己在封闭期间心理活动比较复杂:

一方面内心有压抑感、心情焦燥不定;

一方面对家人思念、担心;

一方面由于生活枯燥单调,心理上易疲劳;

一方面心理脆弱,希望获得关心,给自己找希望。

因此,民警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只看罪犯的行为表象,而忽视其心理问题。

对罪犯的不规范行为,处理上不能简单地作为改造态度不端正,而是要深入了解分析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实效。

因此,要科学认识罪犯,我们就必须懂得和了解其在失去自由等客观环境发生变化状态下的心理反应。

5、关注其合理需要。

以往日常管教工作中,有的民警往往忽视和拒绝罪犯的一些合理需求:

如当有的罪犯内心苦闷向民警倾诉时,有的民警嫌烦不听;

有的罪犯违纪后向民警进行解释时,有的民警则认为罪犯有错只有认识,不能解释而不给机会;

有的罪犯改造中遇到困难或因家庭问题向民警求助时,有的民警却漠视冷淡等。

其实,对于罪犯的倾诉、解释、求助等合理需求,我们都应作为一种基本权利来看待和对待。

只有这样,对罪犯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准确,对问题的处理才能更公正、妥当。

三、运用心理诊断,巧治“诈病伪瘫”

黄犯,男,1964年4月出生,汉族,初中文化,江苏省启东市人,捕前系个体驾驶员。

1994年4月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1994年10月12日移押入监。

黄犯入监一周后,没有先兆和原因即出现不能行走,一月后又出现右上肢不能运动,生活起居由他犯照料。

曾多次在监狱卫生所诊疗,并在监狱局总医院住院诊疗一月,出院时未能明确“瘫痪”的病因,也未能排除器质性疾病。

出院后黄犯仍不能行走和右上肢不能运动,生活仍要别人帮助。

由于出院诊断未排除器质性疾病,监区只能安排他病休和派两人照顾生活,“瘫痪”持续了8月余,无好转迹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改造秩序。

据监区观察发现,黄犯睡眠无明显反常,夜间入睡后肢体呈自由位置,双下肢可以翻动。

咨询师根据多年神经精神科工作的临床经验和黄犯“瘫痪”的发展轨迹及观察发现的情况,初步分析如果能进一步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则“瘫痪”就是功能性的,即心因性“瘫痪”。

为此,咨询师打算采取主动干预的方法,对黄犯进行了详细体格检查、心理检查、心理测验和心理诊断。

1、神经质人格。

身体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结果:

未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的阳性体征。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结果:

量表分为L(说谎)43,F(装坏)62,K(敏感防卫)43,Hs(疑病)77,D(抑郁)71,Hy(癔病)70,Pd(变态人格)59,Mf(男/女子气)51,Pa(偏执)83,Pt(精神衰弱)55,Sc(精神分裂)65,Ma(轻躁狂),Si(社会内向)50;

两点编码模式分别为12/21、13/31、36/63模式。

测验结果提示为神经质人格,存在蓄意装病,常有夸张性的躯体不适和抑郁情绪,自认为有病,多疑,怨恨别人,存在不安全感,希望得到怜悯。

2、报复心理所导致的犯罪。

在交谈的过程中,民警了解到其家庭比较穷困,夫妻感情较好,在从事个体运输活动中,被人偷去现金和物品,计1万多元,后又发生交通事故,车辆被扣。

因此产生了偷别人车辆,补偿自己损失的报复心理,导致实施盗窃行为。

对于11年的刑期没有心理准备,感觉遥遥无期,不知道以后的改造生活会怎么样,内心害怕。

详细的体格检查和调查观察的结果,排除了黄犯神经系统疾病致瘫痪的可能。

结合明尼苏达人格测验结果的提示和访谈中的心理状态,确诊黄犯的问题行为是心因性的,属于“诈病伪瘫”,需要综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现实疗法、行为治疗中的强化和想象厌恶疗法等技术进行心理治疗。

3、戒备心理和紧张心理。

监房见到黄犯时,其具有明显的戒备心理和紧张心理。

咨询师先自我介绍了在社会医院多年的神经精神科和心理咨询工作经历,后对其“肢体不能运动8个月时间的痛苦”进行共感,并表示愿帮助他解除痛苦,告诉他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

同意后,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在整个过程中,黄犯表现出的戒备心理和紧张心理,不仅影响了其在监狱接受矫正,以及心理健康,更是其诈病伪瘫的重要原因。

1、让罪犯了解自己。

首先,咨询师再次对他行动不便带来的困难给予共感,表示愿意真诚的帮助他解决问题,并再次强调了自我多年的神经精神科和心理咨询工作经历,以期强化治疗者的专业印象。

其次,运用认知领悟疗法技术,对黄犯讲解人体解剖生理特点,介绍两次检查的结果,分析三肢瘫痪的症状,明确指出其三肢瘫不符合医学生理规律和神经支配特点,指出明尼苏达人格测验提示其存在蓄意装病和夸张性躯体不适的结果。

同时结合运用负强化和想象厌恶疗法的技术,告知“诈瘫”和继续装下去的严重后果,让其想象会受到的监规监纪惩罚。

第三,对黄犯明确告知长此以往会造成肢体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影响今后的劳动能力和家庭生活,影响提前回归社会,将来释放后也不能养家糊口,不能使妻子和孩子幸福。

治疗结束时,建议其静静的领悟,并考虑解决的办法。

2、引导其领悟。

让其思考继续瘫下去的不良后果?

不再瘫的美好前景?

对自己、对家人的责任?

在与其讨论和领悟的过程中,黄犯终于讲出了装瘫的心路过程。

告诉咨询师“我第一次服刑,刑期长,不知道以后的改造会怎么样,心里害怕,家中老婆要带两个孩子,内心想早点出去,也不知道怎么办?

一开始腿子是有点不舒服,在医院看病时,听老罪犯说,瘫掉不能走路了就能保外就医,我想这是个机会,可以早点回家。

所以就将不舒服的成分夸大,手脚都装成不能动,后来干脆就装到底了”;

“现在碰到你这位有经验的医生,装瘫被你查出来是我运气不好,我是不能再继续装下去了,但监区知道以后怎么办?

”。

针对黄犯顾虑重重的心理状态,咨询师结合运用现实疗法的心理治疗技术,告诉他装瘫的行为是肯定不能被接受的,必须纠正过来。

过去因报复和补偿心理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以及现在通过装病想保外就医的行为都是愚蠢有害的,应当吸取教训。

装瘫被揭穿是迟早的事,这是不能改变的现实,是自己一念之差造成的,自己应当敢于承担应负的责任。

刑期长的现实必须正视,要缩短刑期、为家人尽责任需要采取积极的行为方式,即通过积极改造、争取减刑来实现,而不是歪门邪道的方法。

这次又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真正吸取了教训,就能吃一堑长一智,最终使坏事变成好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早日回归。

3、积极的鼓励。

在经过几次心理治疗之后,需要积极的鼓励。

黄犯自己走入房间,步态基本正常,表情与前几次比较显得较自然,但含有一丝忧愁和不安。

他告知已在监区承认错误,做了检查,但对后果有所担忧,不知道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咨询师对其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采用正强化的技术给予了褒扬和精神鼓励,然后继续运用认知治疗和现实疗法进行心理治疗。

告诉他既然主动承认错误、放弃了诈瘫,就要坦然面对一切,负起应该负的责任,相信监区民警会依法办事的,不然今天监区民警也不会安排你看我;

我是心理医生,也是一名警察,发现你“诈瘫”后,没有为难你,而是真诚的帮助你;

只要你真正悔悟,重新开始,积极改造,监区民警会原谅你,帮助你重新做人的。

在交谈中,黄犯也体验到监区民警对其的关心和帮助。

治疗结束,黄犯已放弃了曲解的认知,表示负起应负的责任,准备接受任何处罚。

并表示将吸取教训,积极踏实的投入改造,争取通过正当途径提前出狱。

4、对“诈病伪瘫”的警惕。

对民警来说,当罪犯所谓的“病”久治不愈时,一方面需要加强个别教育,“以心换心”;

另一方面需要综合利用公秘手段,对“病”犯的一切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蛛丝马迹,认真全面的分析,警惕和排除诈病。

本案例的监区民警在黄犯久瘫不愈后,提高了警惕性,多问了几个为什么?

加强了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为最终成功的识别和矫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识别黄犯的诈病和心理矫治的成功,一是得益于监狱一线民警的犯情分析和对行为的细致观察;

二是心理咨询师具有改造工作中的敏锐嗅觉和深厚的医学专业背景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认真查证的基础上进行了排除性的诊断;

三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共感的技术,使黄犯感觉到是真诚的想帮助他,建立了比较融洽的有利于治疗的关系;

四是心理咨询师准确的把握了治疗进程,灵活的运用认知领悟疗法、现实疗法和行为治疗等技术,阻断了其想通过诈瘫而达到保外就医的想法,使其最终放弃诈瘫行为,并用正常的行走替代了诈瘫的行为;

五是心理咨询师在正常行走的治疗目标出现后,没有立即终止治疗,而是针对处理诈瘫后可能对罪犯心理的影响继续实施了积极的后续治疗,帮助其树立合理的认知,培养积极改造的信心和应对较长服刑改造的计划,终于使其主动积极的投入了改造,并最终取得了明显的改造成绩,提前回归了社会。

四、建立信任细交心,转化“刺头”促稳定

沈犯生于1973年2月,家住上海崇明县。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六日,沈犯因犯盗窃罪,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事实经过

沈犯在上海监狱服刑期间,有过多次自伤自残、绝食史,尤其是该犯因违纪被送严管队严管期间,还采取自伤自残手段来对抗民警的管教。

二○○一年十一月七日,沈犯从本监严管队移押本分监区服刑改造。

鉴于该犯的顽危因素,分监区于同年十一月八日,将沈犯列为监区级重控对象。

在矫正过程中,沈犯极度不服从管教,对管教人员的劝戒,丝毫不放在眼里,并且十分反叛,对待管教人员态度恶劣,并且多次出言不逊。

与各种极端的手段来对付监狱的管理,在监狱里产生了很是恶劣的影响。

1、极度叛逆的心理。

沈犯有着极度叛逆的心理,这也使得对其矫正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对监狱矫正的管教不服从,是其矫正难度大的体现。

2、对自身生命的不珍惜。

案例中,沈犯不惜用自残来应对监狱管教,可见其对自身的身体和生命十分的不负责。

3、顽固的个性。

沈犯具有十分顽固的个性,这也给对其矫正带来很大的困难,尤其是表现在其对管教人员的劝告和警戒都置之不理,这样顽固的个性,并非一朝一日所形成的,要将起矫正困难很大。

4、较高的危险性。

沈犯的管教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

因为其不服管教,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对抗,而暴力的对象是自己,也可能是其他罪犯。

5、纪律性差。

在沈犯的矫正过程中,因为其严重缺乏纪律性,也给矫正工作带来困难。

在矫正过程中,要注重对其纪律性的培养。

1、敌对情绪的消除。

重点放在消除沈犯与民警之间的敌对情绪上,使沈犯能信任民警,由此建立良好的沟通,让沈犯能坦露自己的真实思想。

并接受民警的管教。

这是由二方面因素决定的,第一,个别教育是一个双向过程,即民警的帮教一定要让罪犯接受,并认识到民警确实是为我好,体验到人间真情;

第二,是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