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4645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电气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电气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电气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电气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气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电气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气建设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理工业园区不断新建,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很多新兴企业纷纷落户大理。

这也使企业和社会对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增加。

通过对大理州人才市场需求的了解,大理州现在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力饱和而熟练的专业技能人才缺乏,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毕业生供求比近年来一直是1:

3。

这也给我校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3)专业定位

我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定位为:

以电气安装与维修、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技能训练、PLC控制技术、变频器及触摸屏控制技术、机床电气安装与维修等为专业教育方向,培养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综合技能,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进行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与维修的第一线高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

(4)现有基础

①师资队伍。

从事本专业专职教师2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名,占专职教师25%,专任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18人,占本专业教师90%。

在专业和实习教师的职业技术资格方面:

具技师资格4人,其余全部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5名、“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占82.6%。

基本形成了由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

②实训设备及实习基地。

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实习实训软硬件建设方面具有了较强实力。

目前我校拥有电工电子实训中心1650平方米,建成电力电子与电机实训室,三菱PLC实训室,西门子PLC变频器及触摸屏综合实训室,欧姆龙PLC实训室,电力拖动实训室,电工实训室等多间设备配套齐全先进的实训室。

2010年被认定为云南省重点专业。

本专业拥有1家校外实训基地。

③教材。

本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了本专业教学重点,制定出完善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价体系。

既满足了学生的就业要求,又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础。

④双证率与就业率。

我校严格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培养了大批特色人才,“一生多证”、“一专多能”。

本专业学生持续多年保持双证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6.5%以上。

(5)存在问题

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相对滞后,在专业与职业的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结合、课程标准与企业标准的结合、实训场所与生产环境等方面的结合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需大幅提升;

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合作面的拓展不够,融合的深度有待加强,企业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高;

③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还不够突显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④师资队伍的整体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课程设计能力等方面需要全面提高;

⑤教学实验设备与训练条件等方面在规模、水平和功能上均有待升级。

2.建设目标

(1)改革培养模式

构建完善的“校内工学结合,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双证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

(2)改革教学模式

建设和完善模块化,一体化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

企业文化进车间,与企业共建共享数字化信息资源。

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

建成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管理现代化、服务能力强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购买实训设备。

(3)改革办学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发展集团化办学;

共建集团教学资源平台,创新办学模式。

(4)创新教育内容

构建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一体化校本教材和教辅实训资料,创新教育教学内容。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深、教育科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通过两年建设使专兼职教师总数达到30人以上。

其中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使专业带头人达到4人;

培养专业骨干教师5人,使骨干教师总数达到10人;

培养“双师型”教师5人,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研究生学历提高培训2人;

所有教师学历都达到本科及以上。

(6)完善内部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内部管理。

完善教研制度,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室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等教学和实训体系和制度,完善教学评价模式。

(7)、不断扩大本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办好学制教育的同时,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潜力,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如:

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职工转岗和技能提升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学生回炉培训、复转军人培训以及社会化技师培训鉴定等,实现学校总体的社会培训目标。

3.建设思路

结合本地区和我校实际情况,采用“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实施阶段采用“校内工学结合,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①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努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进行办学模式、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以应用型电气维修技术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手段,密切校企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凸显专业特色,不断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把本专业办成行业知名、理念先进、管理规范的示范性专业。

②建设目标。

抢抓大理州“十二五”期间建设千亿元产值工业园区的发展机遇,在两年的专业建设期,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平台,以“五阶段模式”和“校内工学结合,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机制,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大理州一流,全省领先,具有示范、辐射、带头作用的精品专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③开发设计理念。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支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区域经济。

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全面素质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课程体系开发将结合本地区企业技术特点,以电气设备的设计、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校企合作,使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以本地区企业电气设备的设计、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等工作为项目载体,并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和教材开发专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重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开发一体化核心课程体系,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将本地区企业典型的电气工作项目融入到教学中,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④开发设计思路。

结合本地区企业发展情况和我校实际情况,采用“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实施阶段采用“校内工学结合,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思想品质的培养同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

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技巧、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作风、遵守纪律等职业素质。

使职业素质培养系统化、具体化,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坚持产学合作,深化与企业合作办学,积极探索“校内产学结合、校外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将校内培养与企业生产岗位实习培养紧密结合,将以校内专任教师教学为主的理论教学及模拟实训与以企业技术骨干指导为主的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紧密结合。

⑤课程体系开发。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已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课程相关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就业人才市场对生产第一线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专业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构建完善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将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能力相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形成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⑥一体化课程建设。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一体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坚持先实践后理论、边实践边理论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逐步推进项目教学、模块教学、分层次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教学平台,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⑦名师工作室及学习资源库建设。

为了提升骨干教师的实践教学以及科研能力,创建“名师工作室”。

在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下,开设第二课堂活动。

⑧教材(工作页)编写。

开发3套专业核心校本教材,开发建立专业课电子教案,开发建设专业题库。

(2)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①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不断加强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校内培养、专家聘任、能手引进”的进人机制。

逐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建成一支理论功底深、教学水平高、专业技能强、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②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通过“四种途径”(校内在岗培训、到企业进行轮岗顶岗实践、外聘名师进行专业理论及教法培训、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相关高校离岗进修学习),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③提升教学教研能力。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在校内以我校的“老带新、传帮带”,“青年教师实训技能培养办法”、“校本专业技能培训”等形式加速培养“双师型”、“一体化”教师。

同时按期指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锻炼,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班。

④提升德育工作和职业指导能力。

以师德、教风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德育建设。

建立严格的师德规范,利用学校履职考核和学生评价教师机制完善师德和教师业务考核指标体系。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谊和人才技术交流,力争在建设期内再扩展4-6家合作企业,使合作企业达到10家以上。

并在示范校建设的平台上加强与各家企业的合作,在方式上进行创新,在内容上进行细化,在合作制度上进行完善,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与反馈,共同促进技能,共同解决技术难题。

(4)引领专业群建设

发挥电气自动化设备与维修专业的引领作用,共享专业建设成果,带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技术、汽修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将示范效应向企业辐射,建成一个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电气类专业群,提升专业群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4.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体系改革

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五阶段模式”改革、创新“校内工学结合,校外顶岗实习”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重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a.创新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制定《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并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践教学中。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构建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让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以练就专业技能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b.改革职业技能训练标准。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标准为依据,结合企业的实际要求,在本专业原有的基础上,制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技能训练标准》,系统的培养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c.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校学习和进入社会后自主学习的核心动力,也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采取引导式和网络资源等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d.工学结合。

制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工学结合”特色明显、体现行业及延伸产业生产过程相融合的生产过程导向,真环境、真项目的职业能力训练人才培养模式。

e.顶岗实习。

制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

顶岗实习指学生未完全毕业,大部分主要专业课程都已经修完,由于就业机会难得,允许学生提前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企业正式员工开始工作和锻炼。

该模式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基础专项能力,第二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务实能力,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顶岗能力。

通过制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这三个阶段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能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②改革教学模式

a.创新教学方式。

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法,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改革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探索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参与式教学方法。

b.创新教学环境。

将企业文化引进实训车间,推广企业“6S”现场管理,改造现有实训室,购买实训设备、新建1间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综合实训室,不断更新和完善实训场所。

使实训尽可能贴近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注重实训场所的真实性、先进性、持续性。

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强化学生的安全、质量意识,使其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c.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引进网络课程;

引进名师名课影像制品。

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幅提高教育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丰富教材展示方式,建立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引进网络课程、虚拟仿真软件、名师名课影像制品等。

③创新教育教学内容。

构建完善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在创新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标准为依据,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编写《电气控制技术》、《PLC应用技术》、《电工技能实训》3部专业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开发制作配套的特色鲜明的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实训资料(如试题库和电子教案等)。

④完善内部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是人才培养方案顺利、有效开展和实施的保障,它涵盖教学、教师、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

在示范校两年建设期内,需制定和完善考试标准、教师考核评价标准、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和制作《学校管理制度汇编》、《教师管理制度汇编》、《学生管理制度汇编》。

特别是实训管理涉及面广、任务量大,为了保证管理有序、有效进行,凸显本专业的示范性、教育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在建设期内引进数字化实训中心管理系统并完善其信息库建设,使其有效、平稳的运行。

⑤改革评价模式。

以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探索适合社会、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与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以学校、行业、企业、学生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

对学校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的修订,适应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在两年内建立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评价模式”、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2)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企业岗位锻炼、校本培训、外派学习进修等措施,全面加强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历上专任教师要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在职业技术等级上,专业和实习指导教师要达到本专业高级工以上职业技术等级,“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90%以上;

培养2名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带头人、培养5名骨干教师;

从社会和合作企业聘请技术专家、能工巧匠10名左右,来校兼课或专题讲座、指导教师和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等。

逐步形成一支“队伍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a.专业带头人培养。

完善我校《专业带头人实施管理办法》,通过参加国家或省市级专业培训,下厂参与产学研教等形式,培养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带头人2名。

把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模式与方向,对专业和教学团队教师起到示范作用。

b.骨干教师培养。

制定并完善我校《骨干教师培养及考核标准》,

培养专业学科骨干教师5名。

通过校本培训,定期组织骨干教师进企业学习锻炼,完成专项课题;

参加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师资培训;

择期选派培养对象进修学习,使他们具有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能承担相应学习领域核心课程的教学,具备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革新教学方法与指导就业能力,成为专业骨干教师。

c.“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制定《“双师型”教师建设及考核标准》,培养“双师型”教师5名。

每年派教师到企业进行2个月的挂职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管理;

定期参加培训;

参加学历提升进修等,使他们树立专业教师的现代职教理念,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操作技能等能力。

使“双师型”专任教师达到90%以上。

d.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名师工作室。

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以及科研能力,创建“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名师工作室”。

工作室将优化现有的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的使用,开设实训室一间,内设学习室、资料室、成果展示区。

提供给专业教师学习、科研、完成课题项目等。

e.在职进修。

为提高教师学历及专业能力,每年鼓励1名以上教师修读研究生或其他形式的在职进修培训取证等。

f.兼职教师聘请。

聘请10名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参与本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和教学指导或到校兼课。

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行业能手作为校内实训指导的兼职教师。

学校对兼职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对兼职教师的聘期、任课等情况建立专门档案进行记录和管理,并根据承担的教学任务及考评结果分级考核确定报酬。

g.企业实践。

为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每年派5名以上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每位专职教师每年在兼职单位参加实际工作天数不少于12周。

通过兼职、顶岗挂职等形式在增加自身阅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帮助合作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强化校企合作与互动。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a.加大院校合作力度。

与多所院校办学联合或融合起来,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寻求最好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实施最优质的教育,在校际合作中培养全面发展,真正能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水平技术应用型人才。

为了保证院校合作的开展,需逐步完善院校合作方案。

b.集团化办学。

依托我校是“大理州加工制造类职教集团”牵头单位的特殊地位,为了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先进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与集团内各成员职校共建集团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完善集团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竞赛方案并组织实施。

c.校企合作。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企业需要的人才。

实现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提高企业技术能力,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

在校企合作模式上采取“引企入校”和“引校入企”的方式。

利用企业资金物资和技术优势,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一方面加大学生实训力度,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共同解决技术难题,设备故障等。

5.建设进度

此项目从2013年起分两年实施。

2013年实施项目:

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制定《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职业技能训练标准(制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技能训练标准》);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制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

工学结合(制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顶岗实习(制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

②改革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方式(大力推广“一体化”教学法;

购买教学、教材、教辅资料);

创新教学环境(将企业文化引进车间;

购买实训设备,新建1间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综合实训室)。

构建《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开发校本核心教材(《电气控制技术》《PLC应用技术》《电工技能实训》);

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实训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