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研究高考政治辨析题的一点心得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4024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研究高考政治辨析题的一点心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研究高考政治辨析题的一点心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研究高考政治辨析题的一点心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研究高考政治辨析题的一点心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研究高考政治辨析题的一点心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研究高考政治辨析题的一点心得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研究高考政治辨析题的一点心得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研究高考政治辨析题的一点心得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研究高考政治辨析题的一点心得Word文件下载.docx

本文正是我研究辨析题的心得,现提供出来与各位同仁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为了保证用于研究的标本试题的命题风格的一致性,我在搜集辨析题时,只采用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

在全国统考卷的试题中,我搜集到了从1991年至2001年共11年的试题,除1992年、1993年每年命制了3道辨析题之外,其它年份每年都是2道题,这11年共24道试题;

海南高考每年1道辨析题,从2007年至今已历10年,共计10道试题。

所有采集到的标本试题共跨越21年,有34道试题。

为了突出试题的时代感,我在举例时尽可能地使用了近年来的海南高考试题。

二、辨析题的类型、结构与答案构成

分析辨析题的类型、结构及其参考答案的构成,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解答辨析题时,正确设计自己的答题要点;

另一方面可以以此为契机反思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

为了大家分享的便利,我对试题的分类作了最简单化的处理,我把所有的辨析题分成了两种类型:

考查基本概念的试题与考查基本原理的试题。

(一)考查基本概念的辨析题。

1991年的“三南”高考试卷,用辨析题考查了“政党”的概念,1992年考查了“专政”的概念,1993年考查了“民主”的概念,1995年考查了“国家”的概念以及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分歧、1997年考查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统计下来,历年考查基本概念的辨析题一共是6道题。

根据我搜集的资料,除了以上6道题之外,就再没有专门考查基本概念的辨析题了。

海南高考单独命题的这十年里,辨析题都不是考查基本概念而是考查基本原理。

据我的分析,考查基本概念的辨析题之所以数量不多,主要是因为此类试题设置干扰内容的空间不是很大,区分度不太好;

还有一个原因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文件中“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指导意见,教材从整体上降低了对基本概念的学习要求,对很多概念都是要求学生了解其含义,而不再要求学生掌握其严密的定义。

1、此类辨析题的结构:

考查基本概念的辨析题,其基本的结构是:

“╳╳”意味着(“是”或“即”)“╳╳”。

例如:

1991年第36题:

政党是为了达到共同的政治目标而共同行动的志同道合的集团。

1992年第38题:

专政意味着消灭民主。

但这个“是”字的含义颇为复杂,有时会让考生分不清楚试题到底是要辨析基本概念还是基本原理。

2000年第37题:

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

2009年海南高考第23题: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不过,只要认真审读试题,还是可以分辨出来的:

九十年代的这两道题中,“政党”、“专政”这两个主语后面的文字是用来解释这两个主语的,所以可以断定,试题是要考查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而零零年与零九年的试题中,“知识”与“精神发展史”后面的文字却并不是用来解释这两个主语的,所以可以断定,试题并不是要考查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何况,“知识”、“精神发展史”也不是我们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

2、此类辨析题的答案结构:

回答此类辨析题的切入点,是被考查概念的含义。

先将概念的含义说清楚,再拿这一含义与试题中的论断进行对照,指出试题论断中的正确与错误之处。

即构成一份完整的答案。

现以我校前年的一道高考模拟题为例,来说明参考答案的结构。

辨题:

在宏观调控中,行政机关所采取的手段就是行政手段。

参考答案:

①行政手段是行政机关在调控经济时所采取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等手段;

②宏观调控是政府的职能,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都是由政府来实施的,政府所采取的手段既有可能是行政手段,也有可能是经济手段或者法律手段。

③笼统地说行政机关采取的手段就是行政手段,是不对的。

整个答案先亮出行政手段的含义,再以此与题中论断相对照并作出分析说明,因而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部分学生由于对行政手段理解不清楚而对题中的论断予以肯定,得了零分;

还有一部分学生则由于思路不够清晰准确,从试题的前半部分来构建答案,只说了“行政机关所采取的手段不一定是行政手段”之后就不知道要说什么了,漏掉了关于行政手段的含义这个更为重要的采分点,因而只得了较低的分数。

(二)考查基本原理的辨析题。

简单地说,除了考查基本概念的辨析题以外,其它辨析题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此类辨析题的结构一般是:

理论依据+(前提条件)+结论。

在这类试题中,有的设置了前提条件,有的则没有设置前提条件。

据此,我们又必须将其再分为两个小类:

⑴没有设置前提条件,单纯只有结论的辨析题。

2016年海南高考的辨析题,是要求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辨析以下观点:

有人认为:

既然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那么公民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发表言论就不应该有任何的限制。

从试题结构来看,“既然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是理论依据,“那么公民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发表言论就不应该有任何的限制”是结论。

没有设置前提条件。

对此类试题,我们应着重针对结论展开辨析,对结论之前的理论依据的说明是次要的,但也不可忽视。

其答案结构如下:

①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我国公民具有言论自由。

材料中观点肯定了公民具有言论自由权利有合理性。

②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公民在行使政治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③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不能只行使权利,而不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④因此,材料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1个要点是对题目中理论依据的分析,后面3个要点是对结论的分析。

此类试题在整个辨析题中所占比重很小很小,在我搜集到的全部34道辨析题中,此类试题总共只有3道(1992、1993、2016年各一道题)。

⑵设置了一定的前提条件,再得出一定结论的辨析题。

除了以上说到的几道题之外,其它辨析题题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型。

其比重占到了全部34道辨析题的四分之三!

之所以能够占到如此大的比重,是因为,加入了前提条件的辨析题,其考查的灵活程度可以比其它类型的辨析题高出很多,其难度系数的伸缩弹性也空前提高,在整套试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将回答这类试题的步骤也简单地分成三步:

试题解构、条件分析、分层论辩。

下面我以2008年的海南高考题辨析题为例作一个说明。

该题要求辨析的内容是这样一个论断:

只要敢想你就行。

第一步,试题解构。

也就是把试题的结构解构成前提与结论两大部分。

此题的结论是“行”,前提条件是“敢想”。

试题中没有呈现理论依据。

在此,有必要先将“行”与“想”这两个日常用语用思想政治学科的术语表述出来。

“想”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一定的行动设想或者方案;

“行”就是取得实践活动的成功。

笔者以为,先将日常话语“翻译”成为学科术语,应当作为回答所有主观题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辨析题。

因为,这样做,答案结构可以更加清晰明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

有些题目的参考答案是将这一要求赋予了一定分值的!

所以,尽管这一道题的参考答案的采分点中没有这一要点,但为保险起见,还是叫学生答上为好。

2007年的海南高考辨析题也与此相似。

该题要求辨析的论断是:

“信则有,不信则无。

”如果不首先对“信与不信”、“有与无”的含义作出具有学科特点的说明,就无法作出回答。

第二步,条件分析。

也就是分析形成结论所必须具备的全部条件。

对试题列出的条件,无论其跟结论是否相关,都必须纳入分析范围之内,作出说明。

回答这道试题,首先要判断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使实践活动成功:

第一个条件,设想或者方案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与客观实际,意即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

第二个条件,必须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主观想法加以验证并将其实现。

很多实践证明,即使在理论上被证明是符合客观规律与客观实际的可行的方案,进入实践后,也有很多是行不通的。

第三步,逐层论辩。

也就是依照我们第二步分析出来的条件对试题中的所有内容逐层进行论辩。

正确的要说明原因,错误的要指出其实质。

该题目中,我们分层论辩的作法,应当是先将第二步的分析形成文字,再回过头来分析“敢想”的作用。

“敢想”主要是强调了胆量和勇气,这也属于主观能动性的范畴,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但对其作用要作具体分析。

如果仅仅将“敢想”这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作为实践活动成功的充分条件,就会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如果一个学生能将问题分析到这个地步,就绝对是一等一的高手了(实际上连命题者设计的参考答案也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遗憾的是,当年很多学生在回答这个题目时,都是从试题的前半部分入手来作答的。

除了说“仅仅敢想不一定能够成功”这句话之外,就不知道要写什么好了。

其得分之低可想而知。

所以,一定要对学生强调:

回答辨析题务必从结论入手,去分析前提条件,这样才能确保答案全面;

如果从前提条件入手,则极有可能遗漏某些要点。

从结论入手与从前提入手,答案的思路迥然不同,所得的分数亦迥然不同!

为了加深大家对答题程序的印象,我再举两个例子。

先看2014年海南高考的辨析题,该题是要求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辨析以下观点:

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利润,因此,企业利润率越高意味着越成功。

此题的结论是“企业经营成功”,前提条件是“企业利润率越高”,“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利润”是理论依据。

判断企业经营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其利润率,而且还要看其利润的获取是否建立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之上。

企业的社会责任,概括地说就是要遵守企业经营的各种法律规则与伦理规则。

依法经营、正当竞争、照章纳税、善待员工、保护环境等等均可以纳入这一范畴。

将第二步的内容形成文字后,再说明,题目中认为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判断企业经营成功与否需要以利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的一项标准,也具有合理性。

但将其作为唯一的指标则是错误的。

再看2015年海南高考的辨析题,该题是要求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辨析以下观点: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要增加财政收入就应提高税率。

此题的结论是“增加财政收入”,前提条件是“提高税率”,“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理论依据。

要增加财政收入。

离不开两个因素:

一是发展经济,扩大税基。

此乃根本之途径。

二是适当的税收政策,主要是适当的税率。

将第二步的内容形成文字后,再说明,题目中认为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无错误。

而税率到底是需要提高还是降低,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税率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经济发展。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由于广大师生普遍反映辨析题难度太大,所以近年来命题人员降低了辨析题的难度。

不过,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矛盾会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如果辨析题的难度降低到了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回答出来的地步,致使其没有了一定的区分度,命题者肯定是又要提高难度的。

所以,我们的准备工作还是从更难一点的要求去着手为好。

三、对我们平常教学的一点建议

毫无疑问,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注意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翻过来又覆过去地反复琢磨、对概念的准确性与推理的严谨性时时留意,那么他们在考试时对辨析题的畏难情绪就肯定会要小得多。

以哲学模块为例,从哲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思辨性就一直是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很多时候,这一特征也正是她的魅力所在。

记得在读大学时,我的哲学老师曾经对思辨性做过一个通俗的解释:

哲学的作用,不仅在于能把人们觉得糊涂的东西讲明白,而且还在于能把人们认为弄明白了的东西讲糊涂。

举个例子:

学生打架,真的是件令人恼火的事。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男生都不打架了,就好了吗?

再譬如:

俗话说,好心没讨个好报,是件令人遗憾的事。

但反过来想想,想要讨个好报的心,是真正的好心吗?

……反复琢磨,才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哲学教材一直强调,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说,而对思辨的特点关注甚少。

正因为如此,所以大多数老师在教授哲学课程的时候,也大多把内容分解为世界观与方法论以方便学生的记忆与迎考,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方面普遍重视不够。

对哲学模块的处理是如此,对其它几个模块的处理也差不多。

去年下半年,我看到了向广大中学政治教师征求意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文本(现仍为内部资料)。

我注意到,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辨析式的学习进行了特别的强调。

该文本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到,要让学生“在经过自主辨析的思考中体味理论的旨趣”;

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到:

要“强化辨析”;

要“引导学生通过开放的辨析式学习过程,理性面对不同观点。

可以想见,有了要求,就肯定会有测试、有评价。

对学生辨析能力的测试固然可以使用多种题型,但不可否认,使用辨析题已经是被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

所以,将辨析作为学生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而不是仅仅作为应试技巧来培养。

这恐怕会是未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