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师专业化平台提升中职师资队伍素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3818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造教师专业化平台提升中职师资队伍素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打造教师专业化平台提升中职师资队伍素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打造教师专业化平台提升中职师资队伍素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打造教师专业化平台提升中职师资队伍素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打造教师专业化平台提升中职师资队伍素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造教师专业化平台提升中职师资队伍素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打造教师专业化平台提升中职师资队伍素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教师专业化平台提升中职师资队伍素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打造教师专业化平台提升中职师资队伍素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职业教育的定位就在于应用,在于就业,在于为行业、企业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而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真正核心问题是师资问题,师资中(特别是中职教育师资中)现存的生师比过高、实践教学能力偏弱、“双师型”教师普遍匮乏等问题一直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掣肘因素。

2师资问题解决策略与途径

21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这个时代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创新革命。

为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人才的涌现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教师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资队伍建设开始明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并逐步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

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对教师专业化达成了一致认识,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教师教育理念中关于什么叫“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上主要存在着两种模式:

①技能熟练模式——主张把教师专业属性置于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

此模式中,“教学实践”被视为学科内容的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运用。

教师的专业程度就是依靠这些专业知识、原理与技术的熟练度来保障的。

现行的教师教育活动正是以这种现代主义的“专业化”思想背景来开展的。

②反思性实践模式——认为“教学实践”是一种囊括了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社会的实践活动。

教师的专业程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予以保障的。

这里所谓“实践性知识”具有这样五个特点:

它是依存于有限情境的经验性知识;

它作为一种“案例知识”而积累并传承;

以解决实践性问题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知识;

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发挥作用;

是一种拥有个性性格的“个体性知识”,这些知识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得以形成。

因此,此种模式体现了教师工作混沌性、情境性的最大特点,要求教师针对不同情境作出灵活应变的决策。

目前,一般认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它既指教师个体逐步成熟的可持续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群体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

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和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3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的要求与做法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具有现实参照性、方向引导性和目标指向性意义的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即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制度和专业精神等方面的素养。

 

(1)专业知识素养。

专业知识是专业素养的最基本要素。

这里,“专业知识”是一个广义概念,不仅涵盖了具体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对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知识(主要是教育理念,即教师自身的正确职业定位和工作创新,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作出了要求。

根据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在教育专业知识方面以下五种意识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核心教育理念:

 1)教育意识。

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计划性、日的性、和系统性地影响人成长的活动,其优劣成败对一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意识的重要意义在于教师对受教育者个体成长施加正确意义影响的同时,尽可能消除和减少负面作用。

形成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趋利避害,是成熟的教育者的表现。

2)课程意识。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成分。

课程意识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对学科知识进行再加工。

任何知识、大纲、教材,都需要经过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才能实现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就是课程、教学就要创新。

3)学生意识。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意识要求教育者的一切工作都以利于学生发展为宗旨,要在尊重学生个体人格尊严和教育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努力为学生个性发展和融入集体、社会构建良好的平台。

4)服务意识。

教育本身是一种服务行为。

服务意识强调的是一种教育义务观,要求的是教育者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资源科学整合和合理利用,以期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最优的服务环境。

5)发展意识。

“教育即成长”。

教育者确立发展意识,就是要求教育者始终关注教育活动的“发展”属性,真正理解发展的丰富内涵:

教育活动自身过程是不断发展的,教育规律是发展变化的;

教育者需要不断地自我发展完善,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

受教育者学习的本质就是个体获得发展。

在重视教育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教师教学知识(即关于胜任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修炼。

作为实践性知识,我们要求于教师的,是建立在对教师自身教育实践的反思基础上,特别是借助于现代教育理论观照下的案例解读,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

(2)专业制度素养

建立专业制度的是确保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保障,而教师专业制度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教师教育制度。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教育部出台了《园丁工程》等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后,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事业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但是,近年来教师教育实践表明许多制度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比如:

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教师教育(即“一体化”教育)体制的确立,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在职“研修制度”推进等等。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发布实施,国家对包括中职教育在内的教师在师德、文化素质、教学水准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中职教师的专业制度修养,充分发挥“一体化”教育制度、教师“资格制度”和在职教师的“研修制度”等制度的驱动作用,形成在相对完善专业制度准则下的自觉、自主、自律的专业化发展意识和行为,为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等工作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奠定基础。

(3)专业精神素养

专业精神状况体现着专业成熟程度的社会心理和伦理标准,是专业制度要求的内化。

比如,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专业精神,不做假账是会计的专业精神,维护公平是律师的专业精神。

这种素养与专业技术水平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却可以教师的教育实践和专业化发展产生深刻、广泛和持久的影响。

作为教师的专业精神有三项基本内容:

专业责任感,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终身发展的意识。

为此,加强中职教师的专业精神修养,学校要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素养培育的唤醒、激励、促进制度。

通过建章立制、转变观念、形成理念进行专业精神唤醒,通过目标激励、参与激励、典型激励、竞争激励、物质激励、校园文化激励和制度奖惩激励等措施对专业精神素养进步的进行激励,通过交流合作、成果推广、共同提高对专业精神素养发展的进行促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可度和职业幸福感。

4教师专业化误区与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建构

对照职业专业化标准,我国中职教师专业发育还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

从整体来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够强;

教师缺乏自主权,教师存在依赖性,依赖专家;

教育民主化不够,有较强的服从性,服从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教师、学生、家长很少参与决策;

缺乏专业团体组织学术讨论等专业活动。

(1)教师专业化误区

目前,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存在着一些认识或行为的误区,表现在:

1)“工程化”驱动“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是教师的“专业自律性”和“专业自主性”。

“专业自主”是指教师在其专业领域里依其专业智慧,执行专业任务,包括课堂教学、学校或是组织决策,以维持其专业品质,及不受非专业的外界干预的状态。

而“工程化”驱动“专业化”的管理思维,其实质就是借助于强化行政监管的力度推进专业化进程,其要害在于限制了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空间,甚至剥夺了教师研修的自主权。

2)“消闲化”驱动“专业化”。

以“消闲文化”去消解“教师文化”,认为教师是一种“职业”而非“专业”,宣扬校长是“一校之魂”等等。

“消闲化”的要害在于以“非专业化”、“反专业化”去抗衡“专业化”。

3)“行政化”驱动“专业化”。

积极的学校文化不是基于行政系统由上而下的“命令——控制”,而是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主体地位的“促进——支持”。

消除“行政化”的策略就是使教研室都成为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心、使教研员都成为“反思性教学”的研究者,积极倡导研究者与实践者借助共同的“研究式实践”和“专业对话”,实现各自的专业发展。

4)“技术化”驱动“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不能由“技术范式”来主宰,因为它的着眼点仅仅在于追求控制与效率,而应该在“专业发展”中充分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涵义的多面性,专业发展方式的多元化,专业发展认知、技能与情意进步的有效性,及专业教育行为的情境性,在教师专业化中努力寻求教师的“人格化”、“个性化”、“文化化”,而“技术化”的要害恰恰就在于否定这种过程。

(2)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建构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个系统工程。

要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为契机,合理规划,分层、有梯度地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建构。

1)学校要建立利于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的制度体系。

政府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制定必须的政策、制度、措施,在中职学校教师资格制度、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研修制度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建立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度要体现中职特色,并要有针对性,显现出阶段性和专业成长性。

2)学校要成立利于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组织机构。

政府和学校要成立利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孵育的机构组织,成立相应的机构组织,积极搭建发展平台。

如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搭建利于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交流培训平台:

注重分专业层次,利于经验和人才共享,具有业务上升通道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开放性;

学校建立基于“问题式”和“合作式”的校本研修平台:

注重专业引领,利于交流合作和共同提高,高资源共享性,尊重专业自主性和发展的个性。

3)学校要形成利于教师专业素养建构的保障机制。

学校要为教师专业化素养建构提供必需保障,如资源支持、组织机构和校园文化等。

这里的“资源”既包括人、财、物等物质因素,也包括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和学术氛围等非物质资源。

同时,努力协作、积极向上、精益求精的校园文化也是教师专业化素养建构的重要保障。

促进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既是中职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必然结果,也是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力和必然要求。

总之,中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本人的努力,有赖于政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的健全,更有赖于学校培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沃土”。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提升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为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适应我省建设职教大省的需要,努力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促进中职学校教师整体专业素养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谌叶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江西教育,2009,(10).

[3]沈夏威.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4]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3,(3).

[5]钟启泉.教师“专业化”:

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6]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

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