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期末古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二期末古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期末古文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
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孰视之,自以为不如②吾与徐公孰美
B.①王曰:
”②京中有善口技者
C.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①能谤讥于市朝②朝服衣冠
10.翻译与解读。
(7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2)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
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9、C(偏爱)
10、
(1)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意合即可,3分]、
(2)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
启示:
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变化”与“启示”各2分,共4分]
(二)
11.朗读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王之蔽/甚矣!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空。
(4分)
文章标题中的“讽”,是讽喻的意思,特指;
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齐王接受劝谏采纳群言,修明政治,获得了
的巨大成效。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1.A
13.(依次为)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1分。
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中的事1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2分;
只答“战胜于朝廷”只给1分。
14.①我跟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
(基本意思正确,1分;
“孰”答对1分)②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基本意思正确,1分;
“期”、“虽”,每字各1分)
(三)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2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
9、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5、
(1)长,这里指身高
(2)偏爱
6、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7、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9、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四)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刺寡人之过者过:
期年之后期年:
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
11.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12.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9.(2分)过错满一年
10.(2分)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11.(3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2.(2分)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五)
9.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2.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9.
(1)穿戴;
(2)偏爱。
(2分,每题1分)
10.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2分,如关键词语漏掉或错译,酌情扣分)
11.
(1)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
(2)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
(3)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3分,每条1分)
1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2分,言之成理
(六)
10、翻译下列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2、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13、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就一个方面谈谈。
参考答案
10、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以得到上等的奖赏。
或所有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大臣、官吏、百姓,可以得到上等的奖赏。
12、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
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13、
(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
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
(2)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胸怀宽广;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徧徧:
(2)彼竭我盈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用原文回答)(3分)
答:
答案:
11.答案:
A12.答案:
(1)同“遍”,普遍
(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答案:
13.(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为人所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的14.大国难测,怕有埋伏;
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
鲁浅陋;
曹有远谋
战时:
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
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
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举出1例,即可得2分)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1分)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
(1)政治方面: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或:
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从“请见”的原因。
C、“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
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1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
(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
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不设统一答案。
(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
(结合文章说理由)(4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
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
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
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
(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
从“有功”方面答:
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也可从“无能”方面答: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
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
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
评价: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
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0、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
(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鲁庄公除了“鄙”以外,也有许多优点。
如:
听取别人的意见,慧眼识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