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参考材料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412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参考材料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参考材料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参考材料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参考材料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参考材料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参考材料二Word下载.docx

《《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参考材料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参考材料二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参考材料二Word下载.docx

一、平心而论,本次会议到底重不重要,开得好不好。

二、对号入座,目标媒体喜欢哪种风格,经常怎样发。

这两条,是在定方向、选路线,切不可轻忽。

“重要”,是指会议在宏观上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如级别高、规模大、定规矩、给政策、拔高度、严问责等。

“开得好”,是指会议在微观上优点多、令人满意,如会期短、会风正、内容实、措施硬、形式新、反响佳等。

对于这两个判断题,你坚持“只唯实”,就能决定写或不写、着重写什么。

通讯员写会议报道,肯定想发表,那就必须承认单位、媒体间的差别。

你可以开个会就投篇稿,但任何报纸都不可能全发、照发、突出发。

就本报而言,一个街道和一个省开安全会,肯定见报概率大不同。

就算能发,本报与省报、晚报的口味也大相径庭。

大家必须尊重甚至服从这一规律,认真勤快地投其所好,绝对不能一篇通稿包打天下。

为进一步研判,我们从四个方面找亮点。

“亮点”,一是强调“亮”(那就必定有相对而言的“黑”),二是强调“点”(肯定不能搞“满堂红”)。

可以从会议的目的、内容、形式、影响,反复推敲有无新闻价值。

一是按逻辑来想。

会者,合也,聚也,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定义,就是“有一定目的的集会”。

这就为我们指出了金光大道——先想为什么要开这个会?

开会要解决什么问题?

接着再想:

解决了吗?

怎么解决的?

克服了哪些困难?

引起了什么反响?

这样一连串地想下去,应该就能找到点东西。

如果没解决问题,一般就不太好写,至少是不太有把握写。

你写出来了,也不太容易见报。

二是用对比来找。

新闻强调的是创新,是变化,是反常。

我们可以具体了解一下,此次会议和原计划有什么不一样?

和过去同类会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和其他地方、单位的会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不了解相关情况,可以先找知情人聊一聊,再打个电话和本报编辑沟通,听听建议。

好了,经过以上的分析判断,我们应该能决定“写不写”、“写什么”,那么接下来的就是“怎么写”。

会议报道内容不外乎领导高度重视、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成绩、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明确要求、部署重点工作等,所以写起来也是有套路的。

强烈建议,稿件主标题一定别写成“某某地方(单位)召开某某会”。

因为这是把自己和尘同光了,很难吸引编辑的眼球。

一定要把你认为最大的亮点放进主标题,比如编制增三成、投入翻一番、县长作检查、省长拍桌子等等,同时力争在简洁的基础上再生动点。

之后,可以在主标题下加个副标题,详细说明是哪里开的什么会。

提倡大家量力而行。

一般来说,会议报道还是写成消息较好,除非围绕这个会发生了特别有意思的故事,而且你还能把它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消息的导语,就不用太讲究了,直接用概括式即可,尽可能多地点一下5W1H——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How(如何)。

笔者建议,在正文写作时,应注意“三不要三要”:

不要罗列,要突出;

不要笼统,要举例;

不要拔高,要两分。

很多通讯员写会议报道,喜欢把出席的领导和单位都点一遍,或者一二三四地列举会议的要求和部署。

对于本报而言,这是完全多余的。

对于出席者,完全可以概述,比如四大班子均出席、安监等8个部门齐动员等,最多点一下最大领导、最牛或少见的部门。

对于要求和部署,最好用一半以上的笔墨抓住一条说透,其他的点点题即可。

有些同志超喜欢用公文语言,比如“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此举进一步增强了各部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

这样泛泛的套话,一点儿养分都没有。

真想说明会议的目的、意义、效果,可以选用领导论述、群众语言、统计数字等。

建议认真记录、仔细核对、适当选用领导的讲话(当然最好送审)。

这样宣传效果更好。

还有一点要注意:

会毕竟只是会,既不能代替实际工作,也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切不可过度拔高。

否则,你让其他领导、过去成绩、未来工作怎么办、怎么夸?

对于“宣传多于新闻”的基层单位而言,“三七开”可能是最保险的方法。

说实话,会议报道是完全可以写得很好的。

比如《中国安全生产报》创刊10年,4次获中国新闻奖,一水儿的会议报道。

但通讯员有两大特点,一是非专业,二是练为战。

大家别拿专业那一套要求自己,那是自找苦吃。

得先懂怎么做,再让自己有能力做,最后才能擅长做,这个过程很难很漫长。

当务之急是先找到研究方法,走上正确道路。

说俗点,你手里得先有个棍子,练成大禹神铁,就能定江海浅深,最不济也能打狗护身。

以上建议,权当抛砖。

天下码字人的苦难都是一样的,让我们并肩杀敌吧!

文以载道

——给通讯员提点小建议之文件报道篇

古人说“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当然,我们不是机器人、机器心,风花雪月、喜怒忧思都会注于笔端。

发文件、搞宣传,都是在干革命工作,必须实字当头,旗帜鲜明地去说去做。

通讯员写文件报道,就得这样“文以载道”。

先给大家洗洗脑。

无论是搞材料的、抓宣传的、当票友的,通讯员们都与文件“抬头不见低头见”。

大家不要过分强调新闻ABC,写文件和写文件报道密不可分,原理相通,都是围绕问题作文章。

具体来说,就是要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有理有节、有点有面、有破有立。

在这一方面,70年前的《反对党八股》仍是指南,1958年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也可参考。

我们要明确,先有公文,后有报道,也就是说你写的就是公文的宣传稿。

通讯员们,说到底就是要承担起宣传的使命,稿子“要宣传得好,使人愿意接受”,尽量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面对这一奋斗目标,操作时要先从宏观上明确三个问题:

能不能报?

给谁报?

怎么报?

把大盘子定下来,剩下的就是材料组织、文字加工的事了,确保文从字顺即可。

先说“能不能报”。

公文说的是工作,不外乎谁向谁怎样说哪项工作,其实和新闻讲5W1H一个理。

你可以埋头干活,但要公开宣传时还是要仔细斟酌话该咋说的。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新闻”、“旧闻”、“不闻”的提法。

有的文件有密级,只能发到某一级,还有的是依审请公开的。

这些文件就不能随便报道,要宣传也得走程序、发通稿。

文件报道还要考虑管理层级和权限问题。

有的通讯员在县安监局上班,却经常发稿介绍省里出台了某某文件。

下报上,不能说绝对不行,但极易惹事,不排除有人会挑理找茬。

反之,上报下,就顺多了,最多就是联合署名而已。

还有的通讯员是安委办的,常报道同级其他部门的涉安文件。

只要稿件走程序、领导同意,这么干应该没事。

总之,主动公开的文件、职责以内的信息,一般都可以报。

实在吃不准的,还可以按规定先请示、后送审。

再说“给谁报”。

以笔者的经验,通讯员投稿,主要奔着三类目标媒体:

当地媒体、专业媒体、上级媒体。

一般来说,当地媒体易公关,你有虎皮、有关系,人家有地方、有机会,稿件就能被高眼一眼。

而专业媒体、上级媒体就不太好办了,毕竟本来文件报道就不好发,除了讲关系、讲运气之外,还得主要靠稿件质量说话,在“摒弃假大空、务求短实新”上下大工夫。

所以,大家一定要摸清媒体口味,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换位思考,对号入座,多想想如何包装,力求皮光瓤甜。

像发文部署安全月,本报收到的来稿实在太多,“五个要”、“十项活动”千篇一律,“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司空见惯。

如果你没从文件中找出啥突破,那么不写稿也罢,硬写了也别对见报抱太大希望。

一般来说,光是传达文件的文件,肯定没嚼头。

你要想大做文章,那就得这文件确实大有文章,要么有实话、狠话、感人的话,要么有新招、硬招、管用的招。

如何找这些话和招,就是“怎么报”要解决的事了。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文件再多,分类开方。

别在意《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分法,我们可按文件的内容,将其分为部署、制度、表彰、批评四大类。

部署类的文件,就是专门部署某项工作,如汛期安全大检查、煤矿瓦斯防治等。

对此类文件,重中之重在于“怎么办”,也就是不看说的、就看做的。

不管纸上的措施有多少条,先把你认为最硬的写清楚,然后再想着点一点其他的措施。

如果文件中的措施过空过泛,那么也可以再等一等,认真找找有没有领导重视、部门协调、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的具体事例。

用行动来落实文件,这也是一种思路。

制度类的文件,强调的是建章立制,如出台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法制体制机制等。

对此类文件,一定要强调“因地制宜”,也就是要突出地方、行业领域甚至领导的特点,什么“第一次”、“高规格”、“翻一番”、“一票否决”等。

比如,市长当安委会主任已渐常见,但市政府专门发文建立市长主持安委会工作制度,就可以详细说说有多少条要求、和自身比有几大创新了。

这方面,不要过度拔高。

天天大突破,那是大跃进。

表彰类的文件,包括表彰决定、经验推广等。

对此类文件,不能一概而论。

对例行的表彰,如评出全年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那就看看表彰措施有无变化,如奖金增200%、大领导颁奖等,再不行就只能努力写成个小特写了。

如果是当地首次出现的表彰,那么就要着力交待清楚前因后果,也就是“为什么”——为什么要开展表彰、为什么会受表彰。

批评类的文件,包括事故通报、处理决定、公布黑名单等。

对此类文件,报道时要量力而行,毕竟风险大、大家都不想挨批评嘛!

所以,在报道时第一位的就是——严格按可公开的文件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

此外,要认真核对原文、别出差错,再严格执行送审程序,让领导点个头。

引申一下,对写文章的要求,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正确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表达形式的统一。

对通讯员而言,文件报道最不易出彩,也最讲政治,要坚持“安全第一”。

稿件必须以文件为基础,字字句句有出处又能自洽,绝对不允许出格出错。

就通讯员而言,要着重注意别出以下三种问题。

一是断章取义。

新闻报道,肯定不可能开中药铺,得挑出文件中的一部分做大做强,但一定要严格区别正面与负面、全局与个别、长远与当前、明确与待定。

比如,文件只是不点名地批评个别地方和个人,那你就别具体点明;

文件强调“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那你就别突出不足;

文件说的是“据初步分析”,那你就别言之凿凿。

二是借题发挥。

文件报道,就是说有这样一个文件出台了,99%以上都是予以肯定的,要想不肯定,也轮不着咱们通讯员写稿。

有一定基础的通讯员,都知道不能就文件报文件,要加一些新闻背景,或者进行分析解读。

但这样一来,风险就比较大,极容易失控。

一定要把文件精神当成报道的主体,同时注意导向的正确与一致。

三是自相矛盾。

比较常见的此类问题,就是文件或稿件在表述或逻辑上有问题,观点和材料不统一等。

比如,说的是开展“安康杯”竞赛,可里面杂七杂八什么都提到了。

这一条毛病在基层来稿中比较普遍。

建议大家写稿时认真筛选一下,自圆其说,言必有据。

还有一个建议,如果有可能,在报道后面,请注明文件见某某网址,或者把文件全文附上。

这样可以方便编辑进行审核、加工,提高稿件的采用率。

以上说的,其实都不难。

你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就能判断出文件的创新突破;

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就能掐头去尾抓住文件的精华;

再有点逻辑学底子,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查一查,就能杜绝大的问题。

记得鲁迅先生写过《作文秘诀》,通篇东拉西扯、夹枪带棒,最后提出建议要“白描”——“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对于文件报道而言,有一说一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

有案可查

——给通讯员提点小建议之检查报道篇

安全生产,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落实。

如何落实?

许可把关、检查督促、救援减损、问责警示,就形成了闭环。

无论政府、部门或企业,检查都是真经,天天念,挺管用。

所以,检查报道也是本报的传统曲目。

这里就如何写得更好,谈一些个人心得。

检查报道,报道的是检查,说到底就是对检查工作的宣传(请注意,是宣传,不是别的)。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检查是“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

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论:

一、检查的目的是“发现问题”,二、检查的形式是“用心查看”,三、检查的成效在于是否“用心查看”、是否“发现问题”。

我们搞检查、抓宣传,万里长征都从此出发。

提醒大家注意,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关键是要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

“严格细致”这一要求,与上面提到的定义,是相承相通的。

有同志可能要问:

“你说了这么多,都在讲检查,似乎与写稿无关呀?

”笔者以为,科学定义才能认清方向,严密逻辑方可演绎归纳,很多问题也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已。

要写好检查报道,基础就是以下的“三个要”。

一要讲问题。

这一条强调的是导向,“一片大好”不能压倒。

大家一定要明确,检查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检查的成效要靠“发现问题”来体现,所以在检查报道中反映问题是最主要的。

从原理上讲,安全生产没有终点,工作做得再好也还是有待改进之处的。

宣传是要讲“一片大好”,但那是宏观要求,具体到搞检查、抓宣传还是要敢于讲问题的。

有些来稿写的是检查,却有意无意地回避讲问题,基本是“为了……XX部门组织开展XX检查,收到……效果”的三节棍体。

更可恨的是,中间那一坨如何检查还写得太苗条,让编辑都找不到下嘴动手的地方,其结果自然是很难见报。

二要讲突出问题。

这一条强调的是重点,反面典型一定得树。

问题嘛,肯定是发展中的问题,得靠发展来解决,从而有力地推动进一步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讲问题,其实是在以退为进地讲成绩。

一般来说,检查肯定会发现问题的,否则如何向上下交代。

笔者见到的很多来稿,都是笼统地点了一遍问题:

“发现了隐患XX个,下达执法文件XX份,责令停产整顿XX起,罚款XX元……”这样的流水账,也就是个简讯的材料,还不能保证一定见报。

究其原因,要么是作者拿着材料改报道,要么是人虽去了但没抓住大鱼或写不出细节。

从原理上讲,大家应努力至少抓一个突出问题。

当然,其判断选择的方向分寸,还是要推敲斟酌的,既不可太泛,也不可太平,更不能太过。

以笔者个人经验,决定“能不能报”有以下三条标准。

一是重大隐患须慎重报。

重大隐患是个烫手山竽,发不发稿必须走程序,请示汇报再送审,切不可为追求效果抢新闻,在操作中也可以耐心地等整改完毕后再进行正面宣传。

二是罕见问题可趣味化。

比如,煤矿瓦斯超限司空见惯,可要是鼠害成灾危及安全,那么就可按社会新闻的套路,力争写得活泼点。

至于算不算“罕见”,得看目标媒体的口味,你多看多记必定心中有数。

三是领导重视得使劲报。

某些问题被领导揪住不放,什么当场擒获、高度重视、明确要求、限期整改、追查同类、媒体曝光等,都是可以搞出大文章的。

平时收集点范文,到时照虎画猫即可。

三要突出地讲突出问题。

这一条强调的是布局,起承转合力求得当。

检查报道,都得介绍以下三大块:

为何检查、如何检查、检查得如何。

为何检查,一般比较好说,也不用杂七杂八地讲太多。

如何检查,可能也没有太多的创新突破,什么领导带队、零点行动、自查互查、不打招呼等多了去了。

检查得如何,常靠两方面体现:

一是找到突出的、大量的、忽视的问题,二是有关单位和个人是如何地“严格细致”、“用心查看”。

以笔者的经验,写检查报道,如果篇幅在五百字以下,可以把重点放在检查的内容和创新上,特别是部署开展检查就更应如此(反正你也就是个检查启动消息),当然这样写也就是个简讯的材料;

如果想写得好、发得多,就要着力突出地讲突出问题,从而充分体现检查得如何,得花一半以上的笔墨,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突出”。

当然,突出地讲突出问题,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说明为什么,也就是要说清楚问题到底“突出”在哪里;

二是对事不对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可能很多,写稿时说问题就行了,不要简单匆忙地落实责任人;

三是可别一片黑,要牢记“这是宣传稿、还得讲传统”,尽可能地“三七开”,加个光明的尾巴。

总结一下,大家写检查报道,面上讲问题,点上讲突出问题,线上突出地讲突出问题,点、线、面三结合,敢于讲、勇于讲、善于讲,宏观微观就都圆满了。

当然,如果力有不逮或不好直说(比如领导很讲政治),那么就三、二、一地逐次降低要求。

你要是连一(讲问题)也保证不了,那么编辑也就回天无力了。

在“三个要”的基础上,检查报道还常有两种变化:

领导出马、整改追踪。

领导出马,基本上有两大选择,一是一笔带过,二是唱念做打。

一笔带过,其实就是点一点以下信息:

领导的职务、姓名,检查时间,检查内容,提出要求,等等。

唱念做打,就是以领导为主体写检查,写领导是怎么查的,是怎么“严格细致”、“用心查看”的。

这里要注意大小、粗细、前后。

通常而言,领导太大,轮不到咱写;

领导太小,写了也未必能发出来;

还有领导是正职副职、分管不分管,都是可能十分敏感,你落笔时一定要慎重。

在写领导检查时,要粗写肯定、细写督促,粗写进展、细写困难,粗写语言、细写形神。

如此取舍,就是为了更容易出彩。

另外,写领导检查,说白了就是想反映领导的重视和水平。

如果行有余力,可以适当地交待一下前因后果、前车后辙,这样可以洒好胡椒面、掀起高高潮。

整改追踪,应该说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怎么写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如果要写成大稿子,就应该注意:

整改追踪,必须是重大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整改基本消除的表扬稿,要么是这个问题在当地太大了,要么是整改手段新、力度大,所以要选对点、分清责、讲好话,切不可乱说盲动。

本报四版《重大隐患整改录》专栏的稿件,可供大家参考。

平心而论,检查报道很容易写,譬如检查的内容不外乎“六查”之类,都是上提要求、下抓落实,实在不行看看《安全生产法》第38条、第56条;

也很容易写好,翻一翻党报、都市报、行业报乃至汇报总结,成功的范文都有一大堆。

笔者根据个人经验,讲了以上的个人建议,其核心就是——有案可查,方为王道。

抓工作、搞宣传都是这个理。

什么叫宣传?

笔者还是要祭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宣传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

这一副担子沉甸甸,手握笔杆子的同志们,要加强学习,坚持搞“三贴近”、“五创新”、增强“三力”。

毕竟2562年前出生的孔夫子都知道: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咱们得“凳子上钻窟窿——有板有眼”,是不是?

功成名就

——给通讯员提点小建议之成就报道篇

革命实践证明,枪杆子、笔杆子都重要,所以“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

按此思路,成就报道自然就成了当家花旦。

通讯员到了一定的水平和阶段,就必须在成就报道上搞出成就来。

第一步,要好好洗脑,先认清路径、选准方法。

成就报道的“秘诀”,很多专家学者都讲出了一二三四,也能自圆其说,但通讯员们很难学。

为什么?

一是说的太理想,二是不管潜规则。

成就报道,天生就是工作味重、报道面窄、时效性差,确实很难突破。

通讯员的精力、能力肯定有限,不能与名编名记媲美,何况还常遭遇穿小鞋和瞎指挥呢!

大家一定要牢记,成就报道得服从服务于工作,宣传味大于新闻性,行不行看领导不看读者。

所以,要执行“倒逼机制”——“宣传什么事,由上往下看;

这事怎么说,按照规律办;

稿子如何发,媒体是裁判”。

通讯员们身处其间,做好“三结合”,苦战能过关。

第一句“宣传什么事,由上往下看”,旨在实现“不盲”。

成就报道,绝非灵机一动、一事一报,多数时候是有预谋的,你手中那支笔不能自己说了算。

你即使不能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考虑问题,也要跳出小圈子、燃烧小宇宙。

如何“由上往下看”?

一是依靠“上有文”,二是参照“前有辙”。

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单位,抓宣传都有板有眼,各种提示、要点、计划多得很,命题作文更是常事,通讯员抓落实即可。

如果看不到,那就学习公开的总结、部署、讲话等,从中筛选出几条重点。

抓主流、随大流,对基层通讯员而言,是最不坏的选择。

古希腊有句名言:

“记忆是灵感之母(MemoryisthemotheroftheMuses)。

”成就报道是很难偏离老旋律的,比如打非治违、标准化达标、狠抓“三基”见实效、安全生产破纪录等。

好记性加烂笔头,你坚持关注权威媒体在忙什么(比如可参考《编采之友》公布的本报年度报道要点),就能混个八九不离十。

耍笔杆子,时间紧、任务重、考核严、风险高,就得善于领会上级意图、勇于总结工作得失、精于提炼基层典型、勤于把握业内动态。

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有的放矢。

不“抬头看天”,就有可能会走上岔路:

别人在讲幸福指数,你还大吹GDP年增15%;

全国大关小煤矿,你非要强调保护矿主私有财产……

搞宣传首倡大局观,写成就报道就得“偶开天眼觑红尘”,多按上级意愿、全国水平、时代潮流等去判断优劣得失,顺势而动、勇立潮头。

第二句“这事怎么说,按照规律办”,旨在实现“不平”。

“由上往下看”是战略决策,比如想写“咱单位安全生产就是好就是好”,那么你就查查“上有文”、“前有辙”有无相关要求或经验,重点做政治审查,确保不出杂音、干扰主旋律。

再往下就得具体分析,要说清楚前因后果闪光点。

比如想从“咱单位安全生产2000天了”切入,那么就要整明白:

这在业内是啥水平、靠哪几招创造这一纪录、当事人和上下左右如何评价、还存在哪些不足、今后打算如何干等。

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你得好好算算:

哪些必须写、哪些可写可不写、哪些不能写。

“文如看山不喜平”,新闻尤其追求刺激。

所以,成就报道自有规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小见大、由点到面。

成就报道,说白了就是表扬与自我表扬。

没有了地平线,就没有太阳升起。

所以,成就须有坐标——要么跟自己比,要么跟同类比。

“人无我有”,肯定是新闻。

比如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六矿的大学生采煤班,用的可是第一套国产自动化综采设备,这设备还是遵照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科技攻关的。

“人有我优”,容易出新闻。

关键要说明“优”在哪里。

比如北京顺义抓企业隐患自查自报,花大气力,练硬功夫,实现了“从电脑屏幕‘直抵’企业现场”,才能够格开全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现场会。

成就报道,着力于引导舆论、形成声势。

背着石头上山,要有毅力加巧劲。

所以,报道应条理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