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复习经典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340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邓复习经典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毛邓复习经典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毛邓复习经典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毛邓复习经典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毛邓复习经典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邓复习经典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毛邓复习经典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邓复习经典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邓复习经典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极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1.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

纠正拘泥于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特征的描述倾向,从目标层次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层面

2.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1)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作用的做法,明确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2)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强调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属于人民;

3)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

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2、“三个代表”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4、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4、科学发展观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

(1)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人民的需要;

(2)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3)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4)以人为本,就是使人民幸福。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运用“五个统筹”来推进发展。

科学的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和执政理念,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问题作出的系统回应,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集中了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成果。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后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为此,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领先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化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意义:

(1)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

(1)科教兴国战略:

(2)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三大把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上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

所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我们大体用20年时间,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汇集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

(3)可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

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4)西部开发战略:

以人才开发为核心,同时进行立体开发、多元开发、生态开发和开放开发。

第三步的发展战略也分三步走

第一步:

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

到2020年,人均收入比200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

第三步:

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落实、定位、增强、提高、转移”十个字。

(1)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的思想

(2)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3)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4)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5)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西部开发战略:

(1)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努力造就和吸引人才。

(2)立体开发。

从地下到空中同时开发,包括矿藏开发、热能开发,太阳能、风能和航空的开发。

(3)多元开发。

从多产业、多行业进行开发;

重点发展交通通讯、科学教育、旅游等行业。

(4)生态开发。

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利用。

(5)开放开发。

通过扩大对东部和国外的开放来促进西部的开发

 

9、改革开放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标准

改革开放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标准:

(1)“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3)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4)对外开放要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10、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三者最基本的关系。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开放创造有力的条件。

关于处理三者关系的原则:

(1)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们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志,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2、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3、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三个存在

1、社会分工的长期存在。

2、不同的所有制存在。

3、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2)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从计划经济下的参与者与裁判两位一体到现在规则制定者的改变。

(4)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12、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3)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

其中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多种分配方式又可以分为: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人们占有、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们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个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6)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14、如何实现依法治国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2)行政机关要严格公正执法。

3)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实现依法治国除了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和加强执法工作。

4)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5)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形成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为实现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15、如何评价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评价政治体制改革,应该注意整体的观点,政治体制改革的综合评价标准:

(1)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而政治秩序的稳定,则取决于公众对现存政治秩序的认同和支持,即政治体制必须赢得其合法性基础。

(2)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改善人民的生活,要重视社会福利分配的公正义,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增加可共分配的物质财富的数量与质量。

这样就要求,(3)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的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权力运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

(2)各项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日趋完善和成熟。

(4)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职能逐步走向规范化,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日益明确,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政府工作中逐步得到体现,社会公众的利益受到政府越来越多的尊重。

(5)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果。

(6)利益关系得到调整,社会和谐不断显现

不足之处:

政治改革进展缓慢,与经济改革现状明显不适应。

官员中的贪污腐化,引发各种社会冲突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定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

17、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学术上实行民主讨论,在艺术上实行自由竞争。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首抓繁荣一首抓管理,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双效益”原则。

这是由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的双重性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既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又是一种商品的生产。

文化产品既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又具有商品的属性。

因此文化生产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六,坚持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的方针。

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

采取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各种思想教育和群众性的创建活动;

贵在坚持,讲求实效。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

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并将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的硬实力

18、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

三个文明相辅相成。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证。

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是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和重要条件。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立在一定历史阶段物质文明的基础上。

其中,政治文明体现该历史阶段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

中国现代化建设是经济、文化和政治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

倡导政治文明建设,是新世纪的新理念,是对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

如果说物质文明建设表现了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人们对主观精神世界的追求的话,政治文明则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的社会关系、理想的社会制度的追求。

(XX知道)

19、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两个层次。

  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争取到下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期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把革命理想作这样的区分,其意义就在于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经过若干发展阶段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社会。

20、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地位:

1、“八荣八耻”是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升华2.“八荣八耻”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3、“八荣八耻”是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

社会主义荣辱观意义: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战略举措

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科学定义:

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直接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好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是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四,和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利益。

指导思想和原则:

见P281目标和主要任务:

见P283

2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1、基本内涵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有下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中国

2)两制并存

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2、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