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3331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8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物保护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文物保护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文物保护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文物保护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文物保护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物保护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

《文物保护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物保护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物保护基础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一节青铜器的保护(4学时)

一、青铜器的组成及特点

1、铜的存在及冶炼

2、铜合金的分类

3、青铜的特点

4、各类青铜器的化学组成

二、青铜器的腐蚀

1、腐蚀现象

2、“粉状锈”生成机理的探讨

三、青铜器的传统保护方法

1、铜的去锈

(1)机械去锈

(2)药剂去锈

2、对“粉状锈”的处理

3、铜器的修整

(1)焊接与粘接

(2)整形

四、青铜器的现代保护方法

1、去锈方法

(2)激光去锈

(3)还原去锈

(4)化学试剂去锈

2、稳定技术

(1)去除氯离子

(2)缓蚀

(3)表面封护

3、现代检测技术在青铜器修复中的应用

五、青铜器的存放与保管

1、青铜器存放环境

2、青铜器的日常维护

3、有机材料溢出气体对金属文物的腐蚀

1.青铜器的组成和结构怎样?

2.阐述“粉状锈”生成机理的基本条件。

3.青铜器保护的程序是什么?

每一个程序的具体措施怎样?

第二节铁质文物保护(3学时)

一、铁器的组成与结构

1、铁器组成

2、铁的结构

二、铁器的锈蚀机理

1、金属腐蚀的类型

(1)土壤腐蚀

(2)大气腐蚀

(3)海水腐蚀

(4)盐浴腐蚀

2、铁器的锈蚀现象

(1)铁器的耐腐蚀能力

(2)锈蚀产物

(3)锈层分布

三、一般铁制品保护方法

1、覆盖层保护法(保护膜法)

(1)非金属保护膜

(2)金属保护膜

(3)氧化物保护膜

(4)暂时性保护膜

2、缓蚀剂的应用

(1)具有氧化性的缓蚀剂

(2)非氧化性缓蚀剂

(3)有机缓蚀剂:

(4)挥发性缓蚀剂(气相缓蚀剂)

3、电化学保护法

1.阴极保护

  2.阳极保护

四、铁质文物的保护

1、出土铁器的预处理

2、出土铁的清洗,除氯和去锈

3、粘接加固

4、铁质文物的表面保护

(1)缓蚀

(2)表面封护

5、铁器的保存环境

1.铁器在地下埋藏、地上陈列时的腐蚀机理怎样?

影响因素有哪些?

2.铁器的保护程序怎样?

3.铁器的保护环境有何要求?

4.试述铁器的锈蚀构造、除锈及缓蚀。

第三节金、银、锡、铅器的保养(3学时)

一、金器的保养

1、金的特性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十分稳定

2、金制品腐蚀的原因

(1).添加元素的锈蚀

(2)“鎏金”器物的锈蚀

3、去锈及清洗技术

(1)添加金属锈斑的清除

(2)水锈——主要成分为碳酸盐

(3)有机类污垢

(4)鎏金器物的去锈

4、金器的保存

二、银器的保养

1、银的文物特征(理化性质)

(2)化学性质

2、银器的腐蚀现象

(1)硫化腐蚀

(2)氯化腐蚀

(3)氧化腐蚀

(4)溶解腐蚀

(5)添加元素的腐蚀

3、清洗去晦技术

4、银器的保存条件

5、修复技术

(1)增韧

6、银器保护

三、锡器的保养

1、文物特性

(2)锡的重要特性——“锡疫”

(3)化学性质

2、锡器的保养

(1)锡器的腐蚀

(2)清洗

(3)保存

四、铅制品的保养

1、铅的性质

(3)铅的应用

2、铅制品的保养

(1)清洗

(2)保存条件

1.金的性质十分稳定,但为什么还会发生腐蚀?

2.解释银器的晦暗和锡器的“锡疫”现象。

3.银器可能会发生哪些反应?

4.谈谈金银锡铅器的保存条件。

第四章石质文物的保护(6学时)

第一节石质文物的风化(1学时)

一、石质文物的种类

二、石质文物风化的原因:

石质本身、物理、化学、生物等几方面

1.石质本身的因素

2.物理风化

3.化学风化因素

4.生物因素

5.人为破坏

第二节馆藏石质文物保护(1学时)

一、清洗

二、加固

1.微晶石蜡

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丁酯

3.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或丙酮溶液

4.丙烯酸单体浸渗

5.低分子量的环氧树脂

6.硅的衍生物

7.Ba(OH)2加固法

8.石灰水法(Ca(OH)2)

三、粘接

第三节石窟寺艺术品的保护(2学时)

一、中国古代对石窟的保护

1.设置中心柱

2.设置窟檐

3.设计合理的排水工程

4.涂抗风化材料

5.石窟凿时的加固

二、石窟寺的修补加固

1.化学灌浆法

2.建筑工程修缮法

三、露天石质艺术品(石雕、石刻)保养及修复

1.清洗

2.粘接

3.表面封护

壁画、彩塑的保护(2学时)

一、壁画、彩塑制作工艺及结构

二、壁画、彩塑的病害原因

三、壁画与彩塑的保护与修复

1.石质文物风化的原因是什么?

2.常用的化学灌浆材料有哪些?

主要特性如何?

3.露天石质文物清洗有哪些方法?

4、壁画的病害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档案、纸质文物保护(4学时)

第一节档案、纸张材料的耐久性(1学时)

载体材料(纸)的影响

纸的原料——植物纤维

1.外形

2.细胞壁的结构、化学成分

(1)纤维素

(2)半纤维素

(3)木素

3.植物纤维的质量对纸张耐久性的影响

二、纸的生产过程与纸张的耐久性

1.机械纸

(1)制浆

(2)漂白

(3)打浆

(4)施胶

(5)加填

(6)抄纸

2.手工纸

宣纸

三、字迹材料的影响

1.衡量字迹耐久性的标准

(1)色素成分

(2)结合方式

(3)字迹材料的分类

2.各种字迹材料的组成及耐久性

第二节库房环境对档案和纸质文物耐久性的影响(2学时)

一、库房环境对档案和纸质文物耐久性的影响

1.温湿度的影响

(1)温湿度对档案和纸质文物耐久性的影响

(2)温湿度的标准

2.光线、有害气体、灰尘、水、火

3.微生物的影响

霉菌和细菌

(1)营养

(2)呼吸

(3)生长环境

4.害虫的影响

(1)害虫的特点

(2)常见的害虫

(3)检查害虫的方法

二、档案、纸质文物的保管

1.采取正确的防光措施

2.保持适当的温湿度

3.防尘、防有害气体

4.防生物危害

(1)古代的药物防治

(2)现代防止生物危害的方法

第三节档案、纸质文物的保护(1学时)

一、去污和清洗

二、去酸

三、加固(包括装裱)

四、字迹的巩固和褪色字迹的恢复

1.字迹的巩固

2.褪色字迹的恢复处理

1.说明纸张酸度增加的内因和外因。

2.说明档案、纸质文物保护的主要内容。

3.试述各种库房环境因素对档案和纸质文物耐久性的影响。

第六章纺织品保护技术(6学时)

第一节纺织品的组成鉴定与损坏机理(1学时)

一、纺织品纤维种类及其鉴别

1.纺织纤维及其分类

2.天然纤维的基本构造与特性

3.天然纤维的鉴别

二、纺织品染料的测定

1.天然染料的常用种类

2.天然染料的常用测试方法

三、纺织品颜料的测试方法

1.古代纺织品常用的颜料

2.颜料鉴别的主要方法

四、出土纺织品的损坏机理与污染原因

1.纤维与染料、颜料的常见病变

2.地下埋藏环境对纺织品的影响

3.纺织品出土环境的突变对纺织品的影响

第二节纺织品的清洗与消毒(2学时)

一、考古纺织品的起取

1.干燥地区的起取

2.高温高湿地区的起取

二、出土纺织品的清洗

1.纺织品清洗的基本原则

2.纺织品的表面清洗

3.纺织品的湿法清洗

三、纺织品的消毒

1.纺织品的消毒的一般知识

2.纺织品的消毒杀虫的物理方法

3.纺织品的消毒的化学方法

四、平整

1.饱水纺织品的平整

2.干燥纺织品的平整

第三节纺织品的加固与修复(2学时)

一、纺织品加固修复的基本原则

二、平面纺织品的加固与修复

夹持法加固

背衬法加固

渗透法加固

第四节纺织品的保存环境(1学时)

一、环境与纺织品的关系

1.光对纺织品的影响

2.温湿度对纺织品的影响

3.微生物对纺织品的影响

4.害虫对纺织品的影响

5.空气污染物对纺织品的影响

二、纺织品的保存条件

1.有一批唐代丝织品在法门寺地宫被发现,请你分析它们在这一千多年的埋藏环境中,一直面临着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今出土后又将面临的危害是哪些?

2.试述地下出土古代尸体身着纺织品可能出现的污染种类,并提出可行清洗方案。

3.列举目前纺织品加固所用的方法,指出将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第七章皮革、尸体及骨角质类文物的保养(6学时)

第一节皮革类文物的保养(2学时)

一、皮革的组成与结构

1.物理性质

2.化学组成

二、皮革类文物霉变的内因和外因

1.霉变的内因

2.存放环境的影响

三、皮革文物的保养

1.皮革文物的杀菌防虫

2.皮革文物的日常保养

四、饱水皮革文物的处理

1.蜡封护法

2.聚乙二醇法

3.聚乙烯醇与甘油混合法

五、朽皮文物的加固保护

1.朽皮文物的清理复原

2.朽皮文物的加固处理

3.朽皮文物的平展

第二节尸体类文物的保养(2学时)

一、古尸体的类别

1.干尸(木乃伊)

2.尸腊

3.鞣尸

4.湿尸

二、古尸体的保护

1.干尸的清洗

2.尸体的防霉变处理

3.几种新型的尸体防腐剂

第三节骨、象牙、角、琥珀文物制品的保养(2学时)

一、骨和象牙的组成及性质

1.骨和象牙的组成

2.骨和象牙的性质

二、骨和象牙制品文物的处理

1.骨和象牙的清洗

2.骨和象牙的漂白处理

三、骨和象牙制品的加固

1.考古现场骨和象牙的加固起取

2.馆藏骨和象牙的加固处理

3.断裂骨和象牙的粘接

四、角质品和琥珀类文物的保养

1.角制品的组成与结构

2.琥珀类文物的组成与特性

3.角质品和琥珀类文物的保养

1.对比骨和象牙的组成、结构,谈谈它们在地下埋藏环境中所面临的腐蚀情况。

2.对于考古现场出土的骨和象牙,在保护处理中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3.简述马王堆汉墓女尸和楼兰干尸不被腐朽的原因。

绪论

一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

1文物的基本内容

2007年12月29日,第二次修正并实施的《文物保护法》第二条明确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2文物的分类

分类的必要性

(1)由于文物种类繁多,材质不同,要求保存的环境也不同。

(2)为了便于文物的保护修复,由于文物的质地不同,不仅存放的环境要求不同,而且进行保护和修复所用的材料和方法亦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文物必须正确分类,才能方便文物的保护和修复。

(3)庞杂的文物只有科学分类,才便于管理,既确保文物的安全,又方便文物的查找、整理、研究和合理使用。

分类的方法:

依据文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文物有许多分类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但大体上有博物馆分类方法和文物保护研究的分类方法。

(1)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分类方法

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方法的特点,主要是便于管理,便于快速查找,同时兼顾到文物保护进行分类,具体分类:

按文物材料:

金、银、铜、铁、玉、石、陶、瓷等

按文物用途:

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交通工具、兵器、礼器等

按文物制造分类:

织物、刺绣、雕漆、错金银、珐琅等

按文物制造年代:

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秦汉、隋唐、元明清等

(2)文物保护研究的分类方法

主要依据文物的材质和保存环境来分类

a按文物材质分类:

有机质文物:

纸质文物(古籍、字画、碑帖、档案等)、纺织品文物(丝、毛、棉、麻织物等)、竹木漆器、皮革类、尸体类、骨角质类、音像类文物。

无机质文物:

金属类文物(金银铜铁锡铅)、石质文物、陶瓷砖瓦类文物、彩绘壁画类文物

b按文物保存环境分类。

馆藏文物:

一般体型较小,重量轻,如可移动的碑刻、玛瑙、翡翠、水晶、宝石等,金属类文物,陶瓷等等。

室外文物:

一般指形体较大,重量大的不可移动文物,如石窟寺、古城遗址、古村落遗址、古城墙、烽燧、塔等。

地下水下文物:

地下水下现在还未发现或已经发现但因种种原因而未发掘的文物。

文物按保存环境分类的意义在于方便研究适合文物保存的最佳条件,以便人为控制文物保存环境。

对于室外文物主要研究环境因素对文物腐蚀的机理,保存并创造文物大环境的最佳保护方案;

对于地下文物主要从水文、地质、地理等大环境来研究地下文物的保护。

二文物保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物保护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研究,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再生的文物。

它的研究内容丰富,不仅包括文物的材料、组成部分、结构与性质、制造工艺、文物的来源及产地,还要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老化、变质、腐蚀毁坏的影响及劣化机理等,只有在以上各方面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对文物进行科学有效保护的方法和具体实施的保护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和科学合理利用的时间。

1鉴定文物的真伪

2研究古代文物的制作工艺

3分析测定文物的成分、结构及表面性质

4研究文物毁坏的原因及锈蚀腐败的机理:

a文物本身组成和性质的因素

b环境因素

c人为因素

5研究文物保护材料

6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三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及基本原则

1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不仅是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文物保护的基本指导方针。

这种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依据。

防是主动防止,即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文物的侵蚀和破坏,防患于未然,防的本质就是延缓文物材料老化进程,尽量延长文物的寿命。

文物材料和文物保护修复材料,在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材料的组成,结构逐渐发生老化变质,甚至完全锈蚀或糟朽腐败,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而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改善文物保存环境和提高文物材料自身抵抗外界因素影响,使文物尽可能长久的存在人力可控的范围内。

2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保存或恢复文物原状的原则

(3)消除病害保护文物安全的原则

(4)保护文物价值的原则

(5)文物保护修复中应用现代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遵守的原则

a文物保护修复中以使用原材料为主的原则

b选用文物保护材料应坚持与文物强度、颜色协调的原则

c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d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四文物保护学的发展趋势

1文物保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2文物环境研究逐步深化

3文物材料成分、结构分析手段现代化

4文物保护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5文物修复保护技术的精深化

6文物保护设施的现代化

7文物保护研究单位工作的专门化、系统化

8文物保护研究单位研究工作的协作化

9文物保护教育的普及深入化

a加强政府和文物单位领导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提高

b加强现有文物保护队伍建设

c加强继承和发扬传统保护修复技术的教育

d加强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教育

第一章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

一保护的起源

1人们早期对劣变的认识:

食物防腐木乃伊

2日常的家庭修理和防护:

修补清洁防护性涂层防虫剂

3工匠的修理与修复,工匠通常技艺高超,对于材料的加工性能、使用性能及耐久性都有很深入的了解

4对美的追求:

清理重新填补

5建筑修复,如用石灰保存石刻

二博物馆的修复的发展

1、18世纪后半叶,sirHansSlone雇佣修复师,预防性保护概念出现

2、FriedrichRathgen博物馆建立的化学实验室的主任,1927年,第一次用系统的科技手段设计并完善保护处理的科学家,具有开创性,有关保护处理的论著产生深远影响

3、HaroldPledarlenth对于二战期间文物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特点史系统运用可惜的方法发展,改进保护方法。

考古出土物的维护

ChristianJurgensenThomsen三期论成为博物馆文物的分类及陈列基础。

充分认识到发掘可能导致快速劣变,文物出土后应立即得到有效紧急保护处理。

特别之处在于,修复文物,是为了在考古学科的发展中使用它们,他被认为是现代考古学的创始人,也可以认为史保护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

三保护学科的形成

保护学科直到1920s到1930s才发展起来的,其标志就是对保护有了明确的定义,各种保护组织的建立,操作标准和原则规范的制定。

1930ManuodofConservationandRestorationofPaintings第一本专业论文集

1950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ConservationofHistoricandArtisticWorks(IIC)

科学的保护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材质构成,劣变机理研究,保护处理的科学设计与实施,充分利用其他领域的科研成果对文物进行保护。

1、保护原则

JohnRuskin对现代保护理念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WilliamMorris成立古代建筑保护协会,协会的章程中制定了一些原则,是现代保护理念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

2、对早期所使用的保护材料的研究

3、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人们对于污染的危害有了充分认识

合成聚合物有很多优点,但本身也可能劣变,且对器物造成危害

对于一些修复方法的争议,特别是油画的修复

最少处理原则

通过建筑物本身的特点进行装饰

文物是人类共同的遗产,保护要保存其真实性

四中国文物保护发展历程

(一)传统修复保养工艺的源流

1青铜器修复。

青铜器修复技术源于春秋,盛于北宋,至清代形成独立产业

2书画装裱

(二)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初创期。

1950—1978修缮了大量的古建筑、石窟寺、古遗址、壁画的揭取迁移。

(三)文物保护科学发展的成熟期1978—至今

1观念更新重视文物保护

2健全法规和管理体制

3统筹全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4文物保护科技机构的壮大

5文物保护科技人才的培养

第二章文物保护的基本程序

一发掘前文物的保护工作

1、对发掘地点的环境进行调研,预测发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提出一些预防性的解决方案。

2、预测可能出土的文物种类

二现场保护

(一)保护的主要任务

1、减少环境骤变对文物的冲击

适当的保护材料、保护措施及时对文物加固,不能使用粘固性材料作临时性保护

2、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文物进行稳定性处理,可使用石膏固定

3、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的调查和记录

为了研究文物的保存情况,损蚀情况和腐蚀机理,为文物的保护处理及以后的妥善保存提供一些数据和参考,在考古发掘现场必须进行认真细致全面的观察、调查、取样并作翔实的记录,测量文物埋藏的深度、与文物接触的介质的颜色、成分、含水量,酸碱度,溶盐的成分、含量和分布等

4、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情况的调查与记录

文物从地下埋藏到发掘出土的环境突变引起文物的变化及造成的损害等。

(二)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1、保护和获取文物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

文物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包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和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信息。

开发利用其中蕴藏着的大量信息资源,必须要保护好作为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文化遗存,特别是要保存文物的历史标志。

2、防止环境突变对文物产生破坏的应急措施

环境突变对文物产生的危害非常严重,因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点应放在采取科学有效快速的保护措施来防止由于环境突变对文物造成的毁灭性破坏。

3、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重要场所

三实验室保护

1、分析检测

2、研究清理

3、保护处理修复,化学处理或采取别的措施达到器物的稳定

4、为陈列的目的所作的处理

四通过控制博物馆环境对文物进行长期保护

1、博物馆的温度指标及其控制

一般认为博物馆室内空气的标准温度应在15—25℃,对文物保存比较适宜,这个温度范围是泛指各类文物而言,有些质地的文物对温度有更严格的要求。

博物馆室内温度的波动,只允许缓慢逐渐改变,不仅要求在一年之内的变化不超过规定的标准,就一日而言,气温的变化也不能过于剧烈,一般认为日气温差不能超过2—5℃。

为了控制博物馆内的温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下列措施:

A、尽量减少馆外不良气候的干扰。

掌握馆内气候规律,在气候不宜的太冷或太热气节,陈列室开放时及库房均应关闭门窗、挂窗帘,减缓空气对流对馆内温度的影响。

在室外气候适宜博物馆气温要求的季节,可通风降温散湿,利用自然通风控制室内温度。

B、用温度调控设备。

用空调系统设备自动调控博物馆温度是最后的途径。

在温度不适的房间,展室或气候不利的季节,可单独使用调温设备,用机械方法缓和温度变化的应急措施,如热风机、恒温器、空调器式。

C、控制文物展柜的温度、陈列展柜应尽可能封闭严密,使陈列柜小环境免受外界气温的干扰。

长期实验表明,封闭展柜可避免温度的剧烈变化,减缓室外气候剧变对文物的影响和破坏。

水质框架的玻璃柜,年久易变形而出现缝隙,难保密闭,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