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北重三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2856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北重三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蒙古北重三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蒙古北重三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蒙古北重三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蒙古北重三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北重三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内蒙古北重三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北重三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北重三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6.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

由此可知,周代

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 

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7.“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

即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

按品级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

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夫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

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A.形成于西周时期 

B.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C.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8.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赢政的巨大功绩 

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9.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

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

这说明

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10.《汉书·

武帝纪》记载:

“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武帝“劝学”的根本目的是

A.确立儒学统治地位 

B.促成社会重学风气

C.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D.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1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2.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

陆有丘岭之险,虎豹之虞。

……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

”这说明

A.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B.唐政府未能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C.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D.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

13.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

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

被排除出决策系统。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14.唐朝实行的六部制,比汉朝的十三曹少了七个部门。

贞观年间,中央官员最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000余人,是历朝人数最少的政府。

这表明唐朝

A.奉行小政府大作为的执政理念 

B.民众承担的国家负担最轻

C.机构精简有助于行政效率提高 

D.科举制能选拔出优秀人才

15.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

材料反映出唐代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16.《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

这表明唐代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唯一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17.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

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谍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

这反映出

A.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B.玄宗重视三省间的分权制衡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D.相权对皇权形成明显的制约

18.

《汉书·

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

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三国志·

魏书·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以上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19.中国古代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唐代为道、州、县三级;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

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

这体现了

A.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B.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20.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

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才愈用愈大。

这反映出汉代

A.承继秦制,“国”与“家”同构 

 

B.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根基

C.皇权至上,缺乏有效制约体制 

D.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

2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新规:

兵士罢归家乡,在战乱中聚保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官爵、田宅;

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

抑制商人,或轻田租,十五税。

这些规定旨在

A.限制土地兼并 

B.恢复农业生产 

C.增加赋税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

22.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

2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24.下表为据《汉书·

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家庭人口

项目

数量(单位:

钱)

5人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役

2989

日常开支

7950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25.右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

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

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

A.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 

B.阻碍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

C.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D.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26.“夏之贡,殷之助,周之彻,皆十而取一,盖因地而税。

秦则不然,舍地而税人,故地数未盈,其税必备。

是以贫者避赋役而逃逸,富者务兼并而自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朝沿用了夏商周的土地制度 

B.秦“舍地”说明当时废除了土地税

C.秦“税人”是土地兼并的原因之一 

D.秦“税必备”说明当时国富民足

27.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

这一制度有利于

A.推广精耕细作 

B.推动社会转型 

C.抑制土地兼并 

D.改变地租形式

28.

表1

正月

命女红趣织布

二月

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夜为袷

三月

清明节,治蚕室。

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

六月

命女红织缣缚

八月

凉风戒寒,趣练缣帛,染彩色,擘绵治絮,制新浣故

十月

培筑垣墙……可析麻,趣绩布缕

表1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

据此可知当时

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C.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 

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29.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

这表明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30.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

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A.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唐代城市兴起。

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31.《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表明汉朝时

A.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D.政策的放松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2.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盐铁官营

A.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33.《新唐书·

食货志》记载:

“(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

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这表明

A.唐代已经出现了纸币 

B.“飞钱”行使货币职能

C.“飞钱”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D.“飞钱”实质上是一种汇兑业务

34.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

”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35.“愤世嫉俗的情怀表现为‘超世’的孤傲独行,……这种超世主义后来为不事权贵,不媚时俗的刚正不阿之士们无数次地效仿。

”材料评析的是先秦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道家思想

36.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

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

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37.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

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

38.董仲舒说:

“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39.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

道举的设立旨在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配合政治统治的需要

40.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

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

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据此可知

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

C.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D.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本试卷包括2道题,41题20分,42题20分。

4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

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

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

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

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

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

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

苏东坡曾言: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

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

选举》载:

“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

”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12分)

42.(20分)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

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

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

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

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

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

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

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

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其影响。

高二历史期末答案

选择题:

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5CCCCC6—10BBAAD11—15BACCB16—20AADCA

21—25BCCDC26—30CBACD31—35DADCD36—40CADDC

材料题:

共40分

41(共20分)

(1)制度:

察举制。

(2分)

原因:

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

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

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

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

(任意三点6分。

(2)发展: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

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

选拔范围扩大。

(6分)

意义:

提高官员素质;

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

维持社会和政治局面稳定;

加强了中央集权;

形成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

(任意三点6分)

42(共20分)

(1)条件:

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

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

内容:

商品;

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

(2分)

(2)原因:

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的经济交流。

变化:

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

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4分)

特征:

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

具有双向性、互惠性。

(4分)

影响:

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