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324讲 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2546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324讲 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324讲 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324讲 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324讲 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324讲 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324讲 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324讲 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324讲 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324讲 1840年至1900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9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10

辛亥革命的影响

1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共和政治的现状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2017·

山西太原摸底)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解析:

D 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报复性的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双方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A项错误;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B项错误;

中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C项错误;

双方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发生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D项正确。

2.(2017·

吉林长春二模)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款第一条:

“自今以往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陛下与中国皇帝陛下以及两方臣民之间和平敦睦,两方臣民各在对方疆土之内得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

材料说明(  )

A.中国人已经不再坚守农业文明

B.重视人身和财产权是现代文明的特征

C.工业革命使人们重视生命财产

D.中国人对英国及其西方文明的敌视

B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农业文明受到了冲击,但不能说中国人已经不再坚守农业文明,且A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南京条约》体现的是英国的要求,“两方臣民各在对方疆土之内得享人身、财产之完全的保障与维护……”反映出以英国为代表的现代文明重视中英双方臣民的人身和财产权,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

材料“自今以往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陛下与中国皇帝陛下以及两方臣民之间和平敦睦”反映出中英双方并不是相互敌视的,故D项错误。

3.(2018·

山西太原期中)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

A.外交政策由灵活逐渐转向僵化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

C.外交政策正逐步接轨国际规则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C 信守条约不能说明清政府外交政策僵化,故A项错误;

材料中恭亲王主张信守条约,并不能证明他转向了卖国立场,故B项错误;

通过材料可知咸丰的态度是不必严格守约,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恭亲王意识到,遵守条约才不会同列强为敌,从客观上也可以看出信守条约也是世界外交中各国所遵守的基本准则,故C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这些条约均为不平等条约,中国从中丧失了大量主权,故D项错误。

4.(2017·

河南大联考)1895年4月8日,《泰晤士报》说:

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

该报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  )

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

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C.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

D.干涉会得到清廷的回报

A 根据所学知识,英国的利益增加是因为其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A项正确。

B项说法只能表明“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不能解释“利益可能有所增加”,B项错误;

依据时间和“辽东半岛的割让”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马关条约》签订对英国的影响,C项错误;

干涉还辽的三国是俄、德、法,没有英国,D项错误。

【新知生成】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5.(2017·

辽宁沈阳一模)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A 由材料可以看出把外国的工厂视为不能消除的疾病,反映出允许外国在华开设工厂对中国的危害,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领土主权受损,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故C项错误;

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是在鸦片战争后,而列强在华设厂热潮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故D项错误。

6.(2017·

江苏南通一模)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

“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

”此后,列强发动了(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晚清后二十年”即强调发生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的计划是“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符合八国联军侵华的进军路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于1900年,其侵华路线是从天津攻入北京,故D项正确;

鸦片战争是1840年英国发动,起点在广东,故A项错误;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是1856年,其起点也是在广东,故B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虽然时间上符合,但其起点是在朝鲜海域的丰岛,战争最初在朝鲜境内进行,后来扩展到中国辽东半岛、黄海海域及山东半岛,不符合材料中进军路线,且侵略方只有日本,故C项错误。

7.(2017·

广东茂名二模)

1753~1851年广西人丁、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

时间

人丁(万口)

耕地面积(顷)

额定地丁银(两)

1753年

197.6

87401

——

1820年

742.9

89812

393545

1851年

782.3

89620

694984

据上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能是(  )

A.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

B.广西受到外国侵略加剧

C.广西小农经济发展迅速

D.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

A 由材料可以看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但“额定地丁银”不断增加,依据所学可知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人民的负担实际更为沉重,这说明腐朽的封建统治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导致金田起义爆发,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外国侵略的加剧,故B项错误;

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如亩产量提高、生产工具改进、精耕细作的实现等,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故D项错误。

8.(2017·

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模拟)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  )

A.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

B.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C.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

C 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而不是逐渐缓和,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并没有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大力支持,故B项错误;

满洲八旗军由于长期的腐化堕落而无力镇压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僚地主组织地方团练转而成为抗击农民起义军的主力,迫使清王朝不得不加强对其倚重和任用,故C项正确;

湘军表现神勇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而非在反侵略的对外战争中,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

倚重满族官员是清朝后期的既定方针。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

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镇压太平军。

汉族官员有四五十人被任命为团练大臣。

从此,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

他们自招兵将,自筹粮饷,兵归将有,层层效忠,形成独立的军事体系,成为能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

9.(2017·

四川自贡调研)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

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D.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

B 材料中康有为用反清来促成革新,孙中山接受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反面教训说明了太平天国运动促进政治变革进程,B项正确。

10.(2018·

山东潍坊期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国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通信、信教等自由;

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

这些规定(  )

A.使国民真正获得了自由民主

B.实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D.确立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颁布,但随着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没有发挥维护共和的作用,国民真正获得自由民主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

由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B项错误;

从材料中“有……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国民“一律平等”,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否定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内容,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国民的权利,不能反映出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

(1)民主程序:

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2)权力归属:

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3)政体运作:

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11.(2017·

全国名校联盟联考)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

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

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

”他的观察(  )

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C 材料“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不能说明是对西方利益的维护,A项错误;

材料“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

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说明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动乱,没有看到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

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影响在于推翻了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故B项错误,C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列强对“运动”的态度,D项错误。

12.(2018·

安徽蚌埠摸底)1913年的一篇新闻短评《袁总统之徒弟》中写道:

“一日记者之车夫与一车夫相哄,站岗巡警过而叱两车夫曰:

‘得了得了,知道吗,现在是共和时代,大家对付着罢了。

’”由此可知,作者真实的看法是(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众生活坚持共和原则

C.政府消极对待共和政治D.共和制为当时唯一选择

C 材料中虽然提到“共和”,但是说的是“对付”,不是真正的民主共和,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共和原则,故B项错误;

按照材料意思,面对车夫之间的争吵与矛盾,巡警用“共和时代”为幌子,用“对付着”作为解决矛盾的方式来糊弄百姓,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表明必须选共和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

山东滨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第2条第1款规定,总统在就职前应作如下宣誓或郑重声明:

“我谨庄严宣誓,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

”按照传统,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当选总统需手按《圣经》宣读誓言。

此外,第6条规定:

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郑重声明拥护本宪法。

——邓静秋《各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比较》

材料二 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便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宪法宣誓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宣誓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探讨就职宣誓制度的价值。

(1)问,美国宪法宣誓的主体包括总统、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得出宣誓主体广泛;

据材料一“我谨庄严宣誓,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得出突出宪法的权威;

据材料一“按照传统,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当选总统需手按《圣经》宣读誓言”得出体现三权分立、权力制约;

手按《圣经》宣誓,彰显宣誓的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2)问,可以从宣誓的目的和负责的对象方面进行分析,从宣誓的目的来看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

负责的对象,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对国民负责。

第(3)问,就职宣誓制度的价值可以从树立法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强化民主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特点:

宣誓主体广泛;

突出宪法的权威;

体现三权分立、权力制约;

(2)不同:

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

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对国民负责。

(3)价值:

树立法治信仰;

凝聚共和力量;

强化民主观念;

增强历史使命感。

14.(2017·

湖南怀化四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军的基本职责是防民为主,内卫为重,以维持社会治安,稳定政治秩序。

鸦片战争打响后,因长期奉行“安内重于防外”方针,沿海要地兵微将寡,遇敌入侵,只能从内地零星抽调部队,拼凑成军,千里赴援。

在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除咸丰帝北逃热河后命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曾国藩、袁甲三、官文等酌量抽调“勤王”之师外,没有从对内战场抽调过兵。

反而于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把大批军队集结在天京周围,重建江北、江南大营;

1859年7月从僧格林沁所部中抽调马队2000人分赴山东、安徽,镇压捻军。

用于抗击英法联军的兵力严重不足,这是许多战斗失利的重要原因。

——李凌《清王朝“安内重于防外”方针对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内外方针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围绕内外方针与实践自行拟定,材料反映了近代清政府“安内重于防外”,因此可以从这一方针归纳由于阶级私利,清政府“安内重于防外”导致对外战争失败;

阐述,可以从原因、表现和影响进行分析。

参考示例:

论题:

固于狭隘的阶级私利,导致清军在对外战争中失败。

阐述:

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是清王朝的首要任务,因此清政府奉行“安内重于防外”的政治军事方针。

然而,面对外来侵略造成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清廷依然固守狭隘的阶级利益,坚持既定方针,将稳定内部统治、镇压人民起义作为首要任务,而不是整合国内各种力量抵抗外来侵略,由此影响到其兵力部署,导致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一再失利,中国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