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2506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

《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文档格式.docx

所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强调把中国的纲常礼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器装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实行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朝统治。

2.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①背景:

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代表:

王韬、郑观应等。

③主张: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④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康梁维新思想:

①思想:

思想

作用

康有为

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严复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②实践:

1898年,发动戊戌变法。

③意义: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巧学助记]

“一、二、三、三”归纳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个主流”即向西方学习。

“两个阶级”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

“三个派别”即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

“三大口号”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变法维新、君主立宪”。

二、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经济: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政治: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3)思想:

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同时袁世凯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阵地:

《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北大成为主要活动基地。

3.思想

(1)提出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和《孔乙己》等小说。

4.影响

(1)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或肯定,这是运动的一大缺陷。

但这不能掩盖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巨大贡献。

这场运动既是对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总结,又是新时代开启的前奏,特别是运动后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近代后期思想的主流。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表现

阶段

表现

五四运动前

(1)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2)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宣传和组织工作

五四运动后

(1)《新青年》刊登了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2)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组织

(3)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3.影响

1921年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1)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2)新基础:

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

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与科学,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

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5)新成果: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知识体系构建]

康梁维新思想

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1)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2)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现。

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学堂、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政治团体,与顽固派展开论战等,使维新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2.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他们都主张变法,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这些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康、梁维新思想对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体现在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而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维新变法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在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的理论进一步传播开来,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在经济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例1] (2012·

北京高考)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

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D.③④⑦

[解析] “西人立国具有本末”,①错误;

“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③错误;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⑥错误。

故选B项。

[答案] B

[例2] (2012·

天津高考)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解析] 明清时期,统治者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其他“蛮夷”的“天朝上国”。

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戊戌变法期间”“《醒世歌》”可知,其所表达的思想是希望国人放弃“天朝上国”观念,学习西方新知,进行变革,故答案为D。

[答案] D

[命题解读]

已考角度

1.引用新材料,考查对近代思想演变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如例1

2.创设新情境,考查近代的思想解放和进步,如例2

预测角度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制度,表明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不断深入。

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是高考的命题重点,备考时注意以下命题角度:

(1)利用新史料考查“师夷长技”的历程

(2)借助评论考查维新变法思想及其实践

1.(2012·

滨州统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清代学术概括为: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以降之学新。

”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

B.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

C.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D.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

解析:

选C 材料中的“新”是指道光咸丰年间的新思潮,即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潮的萌发。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出现了新思潮。

故选C项。

2.(2012·

西城区期中)《中华文明史》写道: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选C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联系“成功之处”的说法,本题应选C项。

A、B两项没有“成功”;

D项则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

1.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2.内容

(1)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封建愚昧和迷信,用民主和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因此,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

(2)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因此,提倡新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3)文学革命扩大了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民主和科学正是凭借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白话文才得到广泛传播的,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手段”。

3.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白话文的使用就是突出的例子。

(2)局限性:

①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②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例3] (2012·

上海高考)“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践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解析] 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支援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因此“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新文化运动后期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故答案为D项。

[例4] (2011·

江苏高考)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解析] 由“20世纪初”“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可知该思想家为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家,B、C两项错误;

由“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可知该思想家认为打破保守的观念,方能实现国家振兴,A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 A

1.引用相关评述,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例3

2.提供相关史料,归纳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主张,如例4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对中国的思想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高考的主要命题角度有:

(1)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两大追求“民主”与“科学”

(2)引用相关评论,准确全面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功绩

3.(2012·

南京一模)“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

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选B 从材料看,陈独秀认为,促使社会焕然一新的只有两种事——人权和进化论,这里的“人权说”指的是西方民主思想,“进化论”指的是西方的科学。

4.(2012·

天津检测)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选B 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指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功绩:

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最主要的功绩应选B项。

(2012·

广东高考,节选)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

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格致”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之艺”。

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思维流程]

1.审设问,明确阅读重点

本题共有两问,一是从词语翻译的变化上概括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二联系社会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定时空,锁定答题范围

由材料和设问可明确界定时空范围是19世纪中叶以后至民国初年。

3.建联系,找解题突破口

(1)问:

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及阶段特征,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2)问:

结合19世纪中叶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演变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归纳。

4.读材料,获取有关信息

(1)略读材料,明确层次大意:

即19世纪中叶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可以时间为标志分为三层,第一层主要说明19世纪中叶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第二层主要说明梁启超等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层主要说明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的理性精神,将向西方的学习提高到思想层面。

(2)精读材料,细研关键语句:

①“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

19世纪中叶向西方学习的重点主要是器物。

②“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已经发展到制度层面,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③“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面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5.扣教材,条理作答

 

 [满分之答] 内容变化:

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经济工业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启蒙(思想观念解放)。

原因:

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

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推行政治改良;

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

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

[状元纠错本]

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列强凌辱,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逐渐将中国引向近代化的道路。

中国迈出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是(  )

A.林则徐编译《四洲志》

B.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C.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D.戊戌变法

答案:

C

抚顺模拟)洋务派曾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以期“师夷长技以自强”,这是(  )

A.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B.对儒家思想在新环境下的某种否定

C.肯定儒家思想安邦定国的重大作用

D.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

3.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易误点提醒]

1.全面评价洋务运动的影响

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即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客观上顺应了世界近代化发展的趋势,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不能因其最终失败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就否定其历史功绩。

2.准确评价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这在客观上是对儒家思想的某种否定。

洋务派认识到单纯依靠传统的儒家思想已不能维护封建统治,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3.正确认识康有为与陈独秀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反孔,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反映了中国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都借助孔子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朝阳区期中)下面是人们对某一著述的评论,据此判断,这部著作是(  )

[观点一] 中国人自编的一部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

[观点二] 它对西方民主制度有了浮光掠影和支离破碎的认识……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D.《变法通议》

选A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自编的一部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对西方民主制度有了浮光掠影和支离破碎的认识”。

B、D两项是在中国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C项是翻译西方的著作。

安徽省城名校联考)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选B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与题目中的民族危机无关,故排除A项。

B、C、D三项都与民族危机有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出现于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出现在1915年以后,故B项符合“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3.(2012·

顺义区月考)面对列强的船坚炮利,晚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海防。

以下人物对发展中国的海防有一定影响的是(  )

①林则徐 ②魏源 ③洪仁玕 ④李鸿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选B 本题考查了林则徐等近代有识之士的主要活动和重要思想。

根据所学,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

李鸿章创建了北洋舰队,所以对发展中国的海防有一定影响的是①②④项,洪仁玕与“海防”无关。

广州模拟)郭嵩焘在担任驻英国大使时写信给李鸿章说:

“中国之大患,在于士大夫没有见识。

”信中所说的“见识”在李鸿章看来应该是(  )

A.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B.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C.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D.兴办军事、民用工业

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士大夫们固守封建传统,而洋务派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B项不属于李鸿章的主张,应是资产阶级的主张,C、D两项都从属于A项。

5.“西人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  )

A.地主阶级改革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选C 分析材料主张兴办学堂、议院、“君民一体”等,结合所学,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等,本题选C项。

6.(2013·

漳州质检)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

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

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

A.培养人才B.开启民智

C.普及科学D.废除八股

选B 甲午战争后,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维新派积极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在教育理念上他们意识到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开启民智,唤醒民众,才能使变法更好的推行。

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维新派的目的,可以排除C、D两项。

答案在A、B两项里面选择,从材料可以看出维新人士希望教育要下达于民,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着重点是在于开启民智。

故正确答案为B。

7.(2012·

广东六校联考)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战争后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选A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重文科学习,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故转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择A项。

B项说法有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

8.(能力题)《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