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学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62422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学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819学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819学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819学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819学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19学案Word格式.docx

《1819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19学案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19学案Word格式.docx

o()静谧()

大颚()吮取()钳子()低劣()

篡夺()喑哑()窸窣()

弱肉强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胜一筹:

三、文体链接

你了解有关说明文的一些常识吗?

(有关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①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

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②说明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

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根据说明语言的特色不同:

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③常用的说明方法有9种: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

④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⑤说明文的语言: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⑥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知道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吗?

明确:

绿色蝈蝈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

2、你能快速概括每段要点,分析文章结构吗?

说明顺序吗: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各段要点如下:

①国庆节,我独自一人在田野里观察昆虫。

②蝉在休息时被绿色蝈蝈捕捉住而发出哀号-引出主人公:

绿色蝈蝈.

③描写在户外听到的绿色蝈蝈的叫声。

④绿色蝈蝈的外貌特征及不喜欢吃的食物。

⑤描写绿色蝈蝈最喜欢捕食蝉。

⑥绿色蝈蝈喜欢吃蝉的肚子。

⑦绿色蝈蝈喜欢吃蝉的肚子的秘密。

⑧绿色蝈蝈吃金龟子一类的昆虫。

⑨绿色蝈蝈喜欢吃的其他食物。

⑩绿色蝈蝈还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

⑾绿色蝈蝈的其他生活习性。

推出全文共分三部分

㈠(1-2)“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叫声引出文章主人公——绿色蝈蝈。

㈡(3)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绿色蝈蝈的叫声。

㈢(4—11)“我”对金属笼中的绿色蝈蝈进行观察,主要介绍其的食性。

3、你能快速概括每段要点,分析文章结构吗?

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五、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

为什么?

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句子?

如: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

“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方法?

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借鉴?

六、课堂检测

1、请在下面各句中的一个错别字下面划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让我们远离渲嚣去倾听,去沉思吧。

()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斤斤有味,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

(3)、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

(4)、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呜似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

()

2、依据课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让我们远离___________(喧哗喧嚣热闹)去倾听,去沉思吧。

(2)、与夜色苍茫中的____________(安静平静静谧)气氛再合适不过了。

(3)、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都能捕捉这___________(微弱弱小薄弱)的声音。

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四字短语。

(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声音细小地说话()

(2)、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害怕慌张地飞起逃窜()

(3)、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超出一节。

()

七、布置作业

练习册1——5题

课后反馈:

18、《绿色蝈蝈》(第二课时)

1.辨析本文用到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

2.培养献身科学的决心,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辨析本文用到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

一:

复习提问: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绿色蝈蝈的外部特征及习性。

二: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你能说出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及习性特点吗?

作者主要写的是哪个方面的习性?

①外表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②生活习性:

作者写了绿色蝈蝈的叫声和食物习性。

A、叫声特点“窃窃私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尖锐、短促、清脆、有时非常柔和。

B、食性特点:

喜欢吃肉食和甜食,属杂食类昆虫。

③主要写的是:

食物习性。

2、你能说出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及各自的作用吗?

请你举例来谈。

① 

作比较:

例如:

说明绿色蝈蝈的叫声时:

将绿色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做作比较。

作用:

作比较。

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突出了绿色蝈蝈的习性,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②打比方:

A、在这暗哑njj00169_0088_1……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B、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生动形象地说明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使文章更有趣味性。

③举例子:

A、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B、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

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3、你能说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吗?

①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

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

效果:

②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

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好处:

使文章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4、你能说出《辞海》或《生物学》课本中有关蝈蝈的条目和本文有什么不同吗?

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本文的笔法特点。

有关蝈蝈的条目:

蝈蝈,人称“叫哥哥”,属直翅目,螽斯科昆虫。

产于我国河北、安微、山东、山西等地。

蝈蝈体长约4厘米,宽近1厘米,身体壮实,虫体绿色,因产地不同,颜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绿至深绿之间。

头部有黄褐色、细长呈丝状的触角,是其感觉器官之一。

后足强健、大腹,善跳跃。

生于原野草丛、矮林、灌木,平时隐藏于草中,或在植物茎杆上爬行、栖息、觅食。

主要吃植物的茎、叶、瓜、果等,食量较大,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之一。

但因其善鸣,故农民捕捉后装入笼中进城叫卖,颇受市民特别是小孩的青睐。

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三、教师总结:

本文出自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之手,可谓名家名文。

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

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

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四、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两句话所用说明方法。

(1)、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 )

(2)、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

(  )

(3)、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

(4)、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五、布置作业

1、课内文段赏析。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

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攻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

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惶失措地飞起逃窜。

但是这种以__________(劫掠掠夺抢夺)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________(搏斗肉搏战斗),其结果是毫无疑问。

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1)为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2)这一文段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迷,请用四字概括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中写道:

“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这里的“结果”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外文段赏析

蜘蛛两则

(甲)此后我就留心这八只脚的“诸葛亮”怎样捉飞将,并且看出,它有各种各样捉拿的方法。

如果蚊蚋等小虫飞来,触在网上,正在挣扎,蜘蛛忽然赶到,急忙把它捉住,咬在“嘴”里,吸取它的汁液,或者咬了回到网中央去了,好像我们咬一片面包或饼干似的,不费力气。

如果投入网里的不是这等小虫,而是力气较大的飞虫,它急忙跑去,便放出丝来,用脚拿了丝去缚,直到那牺牲者挣扎不动为止。

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例如蜜蜂、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它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

但走不多远,又回转去,再绕一下,又走开。

随后是接连地绕几转跑开一次,等到看着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捆缚。

(乙)蜘蛛分布广泛,种类甚多,已发现约35000余种。

一般的大小如蚕豆粒子。

但是在南美洲有一种食鸟蜘蛛,大似人的手掌。

1925年4月,在圭亚那的加布里山里捕获了一只雄蛛,身长8.9厘米,躯肢伸直竟达255厘米,体重50余克。

无独有偶,1945年在巴西的麦地欧斯地区捉到一只雌的南美袋蜘蛛,全长24厘米,体重近84克,是迄今为止蜘蛛中的“体重冠军”。

然而,在萨摩亚群岛上有一种雄蛛,身长仅0.043厘米,比印刷体的逗号还小哩,只及袋蜘蛛的1/560,简直是青蛙同汽车的比例!

(1)、甲、乙两段文字说明的对象都是蜘蛛。

但在说明的角度、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也有不同。

试认真阅读、比较辨析。

甲文乙文

(2)、甲文介绍蜘蛛捕食情形时,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合理吗?

(3)、乙文中“一般的大小如蚕豆粒子”一句中“一般”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乙文“在萨摩亚群岛上有一种雄蛛,身长仅0.043厘米,比印刷体的逗号还小哩,只及袋蜘蛛的1/560”一句中“比印刷体的逗号还小哩”和“只及袋蜘蛛的1/560”,这两个意思都是为了说明小,只写一个行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课内文段赏析

1、劫掠;

肉搏;

2、捕蝉为食;

3、体小的战胜体大的;

二、课外文段赏析

1、①相同点:

说明对象都是蜘蛛,都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语言准确。

②不同点:

甲文介绍蜘蛛捕食的情形;

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细致、生动;

以细致的观察研究为基础。

乙文:

介绍蜘蛛的种类、大小和重量等方面的知识;

在准确的前提狭隘,语言平实简洁;

以丰富的资料、精确的数据为材料。

2、是按捕捉对象从小到大的顺序写的,这样安排比较合理,符合一般规律,我们可以随着作者的笔触,逐步了解蜘蛛捉拿“飞来将”的功夫。

3、“一般”不能去掉。

因下文写到还有大一些的和更小的。

不用“一般”就不合实际情况了。

4、也可以,但两个意思都用说明得更清楚。

因两者虽然都说小,但“比印刷体的逗号还小”是不同事物形状上的比较,“只及袋蜘蛛的1/560”是同类在数量上的比较、比较的角度不同,所以没有重复之感。

19、《月亮上的足迹》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3.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一、导语设计

讲述“嫦娥奔月”故事、叙述“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神州七号”升天过程导入。

1.这是一篇____________,真实记录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过多的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但字里行间,读者能体会到登月成功后,作者透露的 ____________之情,以及作者对于人类____________的赞叹。

2.字词检测

海域()畅谈()椭圆()铁锹()

可望不可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

(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

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

(板书)

第一部分:

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

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

起飞第二阶段:

进军

第三阶段:

登月第四阶段:

返航

第三部分:

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四、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

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和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

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

“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

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

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

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举出片断说明。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

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五、课堂小结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六、课堂练习

阅读文段,完成1~4题。

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

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始的若干公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费的力量往往超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

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竟全功。

“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关于太空船的叙述,是为了说明什么?

利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第二自然段中的“习惯”具体是指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起飞”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

1.说明“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2.具体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

3.人们改变不良习惯的起始阶段。

4.克服不良习惯(摆脱习惯的引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1.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

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请查阅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