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大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2170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9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音韵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汉语音韵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汉语音韵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汉语音韵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汉语音韵学大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音韵学大纲Word格式.docx

《汉语音韵学大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音韵学大纲Word格式.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音韵学大纲Word格式.docx

(八)音韵学知识的运用:

文字通假——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同声类(旁纽双声)通假,迭韵通假,声韵连转。

三、参考书目

《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

《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

《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著,商务印书馆。

《钜宋广韵》,(宋)陈彭年等著,中国书店。

《古韵标准》,(清)江永著,中华书局。

《音学五书》,(清)顾炎武著,中国书店。

《天水方言音系》,马建东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天水方言》,王廷贤、马建东、雒江生等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四、考核

本课程一般采用开卷、闭卷两种方式为主。

闭卷考试一般考核学生对所讲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一般只作合格考核,不作水平检测;

开卷考试一般以给古文加标点符号并翻译的基本办法,来考核学生对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内容以偏易为主,主要是水平检测。

闭卷考试一般用合格与不合格定性,开卷考试则以分数方式拉开学生的层次。

总述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学问,包括历史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和等韵学等分支学科。

上古音是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周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研究上古音的学问,称为“古音学”。

传统古音学研究,主要是进行古韵分部研究,相比之下,人们对古音声母、声调的研究开展不够。

古音学的研究,导源于宋明。

宋吴木或、郑庠开始探索古韵分部,明陈第彻底廓清唐宋“叶音”说的迷雾,明确提出古今音异的观点,为古音的健康发展扫清了道路。

中古音即指以隋唐宋时的汉语语音,研究中古音的学科叫今音学。

主要以《切韵》系列的韵书研究为代表。

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叫北音学,主要以北方语言的研究为主,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等韵学则是对反切的声、韵、调配合情况进行语音分析的研究,以一种韵图为代表。

这些内容后面都有专门介绍。

例:

明·

刘基《郁离子·

冯妇》:

“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

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

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

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文锦十纯,命贾人为行人,求冯妇于晋。

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之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

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

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

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至死弗寤。

”则今秦安人正与此同读。

第一章:

概述

通过方言词汇进行印象式的接触,你会知道音韵学是什么样的学科。

在这里我举几例天水方方、特别是甘谷、秦安方言的例子,大家可以先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1、水漾了。

2、xiū休qù

去(别去读zuò

qi去或者读hou’qi)

3、歇会(读作huan’yi’ha)

4、且来了(又来了,读作Ke’lai’liao)

5、黄豆(读作huang’tou)

6、悬崖(读作Xuan’ai),难捱(读作nan’ai)

7、苦胆(读作ku’tan)鸡蛋(读作ji’tan,秦安话读作zi’tan但是(天水话读作tan’si,但甘谷话读作dan’si)

8、怂(读作su,如怂恿意即作su)

9、虫(由于ch读作c,加上对转,则读cou)

10、口袋(读作Kou’tai)

11、供给学生上学“供给”(读作gong’jin)

12、活计(读作Hou’jin)

13、满世界(读作Mam’shi’gai)

14、且,《说文》:

“所以荐也”,因此甘谷话有“且下”,天水话有“荐下”

15、“涂有饿莩而不检”,检,敛也:

甘谷话读“脸”如“检”。

16、《白虎通义》“十二月律谓之大吕何?

大,大也;

吕,拒也。

”这是声训,甘谷话正读“吕”如“拒”。

17、来,(读作la,亦一声之转)

18、杏,《说文》:

“果也。

从木可省声”。

何梗切。

19、折,《说文》:

“断也,从斤断草。

”食列切

20、窠,《说文》:

“空也。

穴中曰窠,树上曰巢。

苦禾切”。

甘谷话“禾”读如“活HUO”,则切为KUO,有“窠窠儿”之说;

普通话“禾”读HE,则切为KE。

我们将甘谷话中读如“租、出、书、如”的字在《韵镜》中的情况汇总如下,其中上声、去声并入平声,同韵的字只分四等,不分声调。

入声单列,表示如下:

东(董送)

嵏丛怱揔

镞族速

中忡虫终充戎

竹蓄逐叔塾肉

冬钟(肿、宋用)

宗騘鬆综宋

亻束

重钟腫衝舂冢宠尰冗踵种

瘃躅烛触赎束蜀辱

纵枞从淞松悚颂

足促粟

江(讲绛)

椿舂幢淙双牎漴

斵趠娖娖逴浊捉朔

支(纸寘)

捶垂腄娷(shui)菙睡惴缒鬌橤揣吹

惢随髓

脂(旨至)

蕤蕊追锥坠沝轛鎚水出谁

醉翠萃绥

之(止志)

鱼(语御)

初楚龃所诅助疏阻儊鉏踈

除除蜍猪书诸如禇杵纾暑汝著箸老翥处恕署洳袽佇貯

模虞(姥麌、暮遇)

租徂苏睹祖粗做祚诉麤徂妬庴

刍雏数菆捒

株厨朱枢输殊儒拄柱主竖乳驻住注戍树孺

灰皆齐(贿骇、队怪祭霁)

崔摧罪碎磓(片崔)嗺

(月崔)

赘毳税芮缀

佳(蟹、卦祭)

最蕞(衤最)(石最)

膬岁锐

魂谆(混准、慁稕)

尊村存孙忖鳟损鐏(尊刂)

没术

卒猝捽窣

谆春唇纯偆准蠢稕舜顺闰(酉屯)媋犉賰(毛準)

出术黜欪

卒崒

山元仙(产元狝、裥愿缐)

鎋月薛

桓删仙先(缓潸狝铣、换谏缐霰)

钻酸纂算窜攒繓偄筭

末黠薛屑

撮柮

馔篡撰

茁刷

专穿船转篆舛啭掾传钏堧剸膞(田耎)

辍拙歠说

豪爻霄萧(皓巧小)

歌(哿、箇)

蹉瑳縒醝佐

戈(果、过)

矬坐锁脞挫座随侳剉

麻(马、禡)

若偌

唐阳(荡养、宕漾)

铎药

作错昨索

庄疮床霜爽壮状剏

绰杓弱

侵(寝、沁)

这些材料让我们想很多问题,为什么是这样?

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学科内容就是古音韵学和方言,而古音韵学和方言之间嫡系紧密。

下面我们开始进行这一学科的介绍。

第一节:

几种重要的著作

学习古音韵学途径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古人留下来的音韵学著作,它们是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最直观的材料可是,我们在本科阶段学习古音韵学,仅仅是了解一点基本知识,不能、也没有基础学习更多的内容,因此,我们对这些音韵学著作只作一个最简单的介绍。

有些著作会在后面的学习中两次见到,有较深入的接触。

(一)《切韵》(或《广韵》)系韵书

李新魁说:

韵书实际上就是把大量的汉字按照反切的同异分类编排起来的字音总集。

(见《汉语等韵学·

总论》P4)现在知道的最早的韵书就是魏朝李登所撰的《声类》。

到了南北朝,韵书的撰作很多,隋朝陆法言等人编了著名的韵书《切韵》。

唐人王仁昫(煦)据此加以修改补充,编成了《刊谬补缺切韵》,孙愐(腼)也把《切韵》改编成《唐韵》,李舟也有《切韵》之作。

到了宋代,陈彭年、邱雍在《切韵》的基础上,修编成了《广韵》。

1、《广韵》: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奉诏修订。

是对《切韵》《唐韵》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宋初沿袭唐五代之制,科举以诗赋取士,急需一部官修韵书来作为审音定韵的标准。

(《广韵》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字样,就是为礼部诗赋考试而定)于是,陈彭年、丘雍等据《切韵》和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增修,更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大中祥符元年(1008)诏令刊行。

这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也是目前音韵学界流传最广、研究最深的一部韵书。

全书共分为206个韵部,分别归为平、上、去、入四声。

《广韵》的声韵调系统是因袭陆法言《切韵》而来的。

在《切韵》193韵和《唐韵》195韵的基础上,其206韵,其中193韵来自陆法言《切韵》,有2韵来自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有11韵采自唐天保本《唐韵》。

2、《切韵》:

隋陆法言著。

本书现只有残卷存世,后来陆续发现一些唐五代的本子,都被编入《唐五代韵书集存》;

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三种残卷,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和伦敦博物院,简称切一、切二、切三。

其全书共分193韵。

//《切韵》问世后,许多人为其增字加训或增修韵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唐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也有三种本子传世,简称王一、王二、王三。

王一残卷出敦煌,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

王二出自故宫,现存故宫博物院。

卷首题“王仁煦撰,长孙讷言注,裴务齐正字”,分韵195韵,增加了严韵的上声俨韵和去声酽韵。

王三也出自故宫,现藏故宫博物院,全书完整无缺,亦分195韵,但韵次、韵目和名称,反切的收字多寡与王二出入很大。

王仁煦之后,唐代孙腼又进一步增修《切韵》为《唐韵》,此书只有残卷存世,清人汴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录有《唐韵序》及韵部数目,从中大体可以知道全书共分5卷,分195韵,孙腼新增字3500个。

孙腼之后,李舟也增修《切韵》,书贸易中心仍为《切韵》,其书早已失传,体例亦不可知,徐铉《说文解字篆韵谱》所用的韵目本于李舟《切韵》,分205韵,多出12韵。

而且还对陆书的阳声韵与入声韵韵次做了合理调整,使阳入相配。

这一体例,一直为后代《切韵》系韵书所继承。

3、《唐韵》:

唐孙愐著。

见上。

4、《集韵》:

书成于宋宝元二年(1039年),是丁度、宋祁、郑戬、贾昌朝、王洙奉诏刊修《广韵》而成的。

它分平声四卷,上去入各二卷,计十卷,53525字。

其中规定了通用韵108韵。

与《广韵》相比,特点也很突出:

其一,虽然分韵部206,但韵目用字有区别,如肴用爻,酽用验,物用勿。

其二,各韵收字有出入。

其三,《集韵》改动了《广韵》许多反切,主要是根据实际语音将“类隔切”变为“音和切”,如珉,《广韵》武中切,微母;

《集韵》眉贫切,明母。

其四,对同用与独用的规定不同。

钱大昕考证有十三处,其中迄与物同用,废与队同用、严与盐添同用等和《广韵》注有别。

其五,《集韵》又音大量增加。

不过,既然有了独用、同用的规定,自然会有人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

依照《集用》的通用例,206韵可以合并108个韵。

宋淳佑十二年(1252)就有了“平水韵”。

5、《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成书于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由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共分107个韵部。

只比《集韵》所规定通用的少了一个韵,那就是把去声的证嶝两韵并到径韵里去了。

在稍前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和张天锡草书的《韵会》共106韵,那是把去声证嶝两韵并入径韵以外,连上声也归并到迥韵去了。

现在一般所谓的“诗韵”,又叫“平水韵”指的就是这106韵。

6、《新刊韵略》:

成于1227年,由王文郁所著。

7、《韵会》:

成于1229年,由张天锡草书。

(二)《中原音韵》系韵书

8《中原音韵》:

元泰定元年(1324年)成书,江西高安人周德清(1277-1365)所著。

他在《中原音韵》的《自序中说,是应萧存存》“问作词(曲)之法”而产生了写作韵书《中原音韵》的想法,完成时间是元泰定甲子年(1324)。

后来,他又曾修订旧稿,直到至正元年(1341),才由吉安人罗宗信等奔走,在吉安刊印。

《中原音韵》分为两大部分:

韵谱、正语作词起例。

韵谱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部分。

韵谱在体例上的特点是,其一,舍弃过去韵书以四声声调统韵的旧规,按韵部统四声,分韵十九部。

其二,韵字具体安排,则按声调分类,主要有平、上、去三声大项。

8.1《中原雅音》:

已佚,作者不可考。

蒋希文、何九盈先生认为成书于南宋。

它的韵目,明抄本《辨音纂要》记载是19个,与《中原音韵》一样。

《中原雅音》的体例构成应该是:

十九韵目统领所有的字,韵目之下按声调平上去三声列字,并立有“入声作某某”项目。

8.2《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元卓从之撰。

分韵十九部,与《中原音韵》韵目一致,赵荫棠认为卓从之的《中州乐府音韵类编》依据的是周德清《中原音韵》某一种未定稿,从而引发了争论。

8.3《韵略易通》明兰茂作。

此书卷首用一首“早梅诗”来表示声母: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韵母分为二十部:

东洪、江阳、真文、山寒、端桓、先全、庚晴、侵寻、鍼咸、廉纤、支辟、西微、居鱼、呼模、皆来、萧豪、戈何、家麻、遮蛇、幽楼。

声调分平上去入。

9、《词林要韵》:

不著作者姓名,相传为宋代的书,但显然是北曲,有人认为是明成化年间陈铎所著。

10、《中州音韵》:

不著作者姓名。

元代成书的可能性大。

11、《韵补》:

宋代吴棫(字才老)著。

12、《古音辩》:

宋代郑庠著,已佚。

13、《毛诗古音考》:

明代陈弟著。

14、《音学五书》:

清顾炎武著。

15、《古音标准》、《四声切韵表》:

清江永著。

16、《六书音均表》:

清段玉裁著。

17、《声韵考》、《声类表》:

清戴震著。

18、《诗声类》:

清孔广森著。

19、《诗经韵读》:

清江有诰著。

20、《音略》、《声韵通考》:

近人黄侃著。

21、《音韵学讲义》:

近人曾运乾著。

22、《汉语音韵》:

王力著

第二节:

汉语史的历史

对汉语史的划分既是本学科历史的事实,也是我们们本学科的工作语言。

所以这些知识是要记住的。

王力先生对汉语史的分期划分:

(1)公元3世纪以前为上古时期(五胡十六国之前,也就是先秦两汉之时)

(2)公元4世纪到12世纪之间为中古时期(隋唐至南宋以前)

(3)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为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前)

(4)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也有人有其他的说法,那就是再加上一个北音学,可以在后面第四节见到。

第三节:

音韵学及其研究对象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

它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

它对汉语语音各个时期的声、韵、调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专门的研究。

它是一门传统的学问,是汉语语言学的一部分。

所以,音韵学又可称做历史语音学。

李无未先生:

一、既然是研究汉语语音历史的学科,为何要称为音韵学?

主要考虑到:

传统小学以字的研究为基础,形成了文字、训诂、音韵三大学科门类。

音韵是人们已经熟悉的名称,音韵学能很好地概括汉语历史语音系统的各个方面,并早已成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语言科学。

有人将汉语音韵学称为声韵学,对此,董同龢先生表示反对,认为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想法:

第一,把语音分作声母、韵母,不免含混,因为汉语之外的语音也适用。

第二,汉语语音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声调,没有被提起也是不合适的。

二、汉语传统语音学起源于东汉末年,它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

反切的发明,意味着汉代人已经能够分析出声母、韵母等音节内部结构,这说明他们的审音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精密程度。

从此以后,汉语语音的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的语音研究道路。

从总体上看,传统音韵学的实用色彩是非常明显的,它的目标不外乎是正音、通经、发蒙三个方向。

正音,即力图制定出一种可以作为规范的玉器音系统让人们遵守;

通经就是把古音的成果运用到训诂当中,以准确理解经书和其他古籍;

发蒙就是用反切、韵图等方法让人们认识字的读音。

三、传统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属于文献考据方法。

如“丝联绳引法”(韵脚字归纳法)是通过诗歌韵文的押韵来归纳某个时代的韵部系统;

“谐声字归类法”是根据谐声系列而发现上古时代的韵部和声类;

“反切系联法”是通过联系反切上定和下字而分别得出声类和韵类;

“异文、通假、声训互注法”是从古籍的文字使用情况以及训诂学家的语源训释中发现古音线索。

四、语音学与音韵学的关系:

音韵学与语音学是不同的两门科学,王力先生说:

“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证明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

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是二者是密切联系的。

“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

(王力语)

附:

陈澧《切韵考序》:

自孙叔然(孙炎字叔然)始为反语,双声、叠韵各从其类,由是诸儒传授四声韵部作焉。

而陆氏《切韵》,实为大宗。

盖至汉末以至隋代,审音之学具于斯矣。

唐季沙门始立三十六字母、分为等子,字母之名虽由梵学,其实则据中土切音。

然音随时变,隋以前之音,至唐季而渐混。

字母等子,以当时之音为断,不尽合于古书。

其后切语之学渐荒。

儒者昧其源流,猥云出自西域至。

第四节、音韵学的构成

音韵学可细分为三个部门:

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

张象津《等韵简明指掌图》说:

“等韵相传千余载,代有更订,大都后胜于前。

”清人龚自珍引程恩泽的话说:

“小学中有‘声’一门,声之中有大韵、今韵、等韵。

等韵中有西番一门。

”(见《龚自珍全集》P221)大韵指一般所说的古音学,今韵即一般所说的今音学。

至于西番一门,是指“字母”而言(后介绍),按照前人的见解,认为等韵图上所用的表示声类的字母,主要来自西番(西藏以至西域一带)。

1、今音学:

是以《切韵》系列的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

2、古音学:

对今音学而言的。

它研究的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人的语音系统。

3、等韵学:

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反切的。

明初以后才称为“等韵”。

现存最早的韵图《韵镜》、《七音略》,基本上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清代还用它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

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加上有学者提出的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有人称北音学),就构成了汉语音韵学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内容。

第二章、声母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

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

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此外还有个“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古代音韵学家对于声母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观测的方法和所立的名称都不够完善,也不够科学。

他们把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五部,就叫五音;

后来又加上了半舌与半齿,就叫七音。

一说:

在五音的基础上,舌音又分为舌头和舌上,齿音又分为齿头和正齿,为七音;

在七音的基础上,唇音又分为重唇与轻唇,加上半舌与半齿,即为九音。

在这里,我们可以回顾、复习一下现代汉语所在地学过的有关汉语声母的知识。

(从什么是声母,到现代汉语的声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再到音素、音位、浊声母与清声母、拼音方案与国际音标标志)

第一节、中近古汉语的声母

研究古代汉语的声母,不能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是因为人们要用已有的知识来上推下联进行,所以往往是先中古,后上古,主要是因为中古有韵学著作和资料。

而在声母方面,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守温三十六字母。

即唐代和尚守温所创造的代表唐代末的三十六个字母。

(参唐作藩先生《音韵学教程》P32)。

不过,守温和尚自己只有三十个字母,即:

唇音:

不芳并明;

舌音:

端透定泥/知彻澄日;

牙音:

见溪群来疑;

齿音:

精清从/审穿禅照;

喉音:

心邪晓/匣喻影。

到了宋代,不知什么人在此基础上增补为三十六个,即三十六字母。

对此,王力先生说:

“可见三十六字母只适合于宋代的语音系统;

它不适合于《切韵》系统,也不适合于《中原音韵》系统。

”但是事实上它却非常重要,王力先生说:

“第一,可以由此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

第二,可以由此研究现代方音;

第三,可以说明语音发展规律。

”回顾现代汉语中的成阻、持阻和除阻;

送气与否;

清浊。

对于声母的发音方法的分析,音韵学上还有一些别的名称和概念,主要有两套:

一套叫做“发声、送气、收声”,一套叫做“戛、透、轹、捺”。

第一套大家容易懂得,不过清代洪榜在《四声韵和表》中,又把“收声”分成“外收声”和“内收声”,于是就成了四类。

至于后一套,本是清末音韵学家劳乃宣提出来的,后来邵作舟又加了一个“拂”,于是成了“戛(JIA阳平,轻轻敲打)、透、拂、轹(LI去声,车压)、捺”五类。

这五类,实际上是指发音的,即对这五个字本身的读法进行描述,如戛是不送气的,透是送气,轹是擦音和边音,拂是擦音,捺就是鼻音等。

现将三十六字母展示如下:

清浊

发音

部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牙音

精心

照审

溪群

透定

彻澄

滂并

敷奉

清从邪

穿床禅

晓匣

舌音

舌头

舌上

唇音

重唇

轻唇

齿音

齿头

正齿

喉音

半舌

半齿

全清原指不送气的一类清声母。

心、审两母无所谓送气与平否,所以事实上归入全清次清没关系。

次清指送气一类清声母。

全浊指一般的浊音,在现代普通话里,全浊平声变成了次清(送气),全浊仄声变成了全清(不送气),邪、禅两母归入全浊,现在多数变了全清(如词、臣等)

次浊指响声和半元音。

响声指[η](疑)、[n](泥)、[n](娘)、[m](明)、[m](微)、[z](日)、[l](来)。

半元音指[j](喻)。

其中溪应该读如q,如空欺区等都是溪母,我们天水话中将腔子叫kang子。

有时试会出题考zh、ch、sh和d、t的关系,考的就是上古舌音类隔说。

有时考如“船”二读:

一是chu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