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分析选修一经典试题集锦文档格式.docx
《高三历史一轮分析选修一经典试题集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分析选修一经典试题集锦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作用:
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的确立。
(4)梭伦:
中庸,缓和矛盾,取得广泛的支持;
过于激进,激化矛盾。
启示:
注意改革的策略(渐进性、不急于求成等,意思相近者酌情给分)。
2、(2010苏北四市二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君列传》
【材料三】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
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
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
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1分)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2)军功爵制。
(1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军功地主势力上升。
(3)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养成了秦军好勇斗狠的特性。
(2分)实行暴政,二世而亡。
(答具体内容也可)(2分)
3、(2010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商君书·
说民》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
其後民莫敢议令。
——《史记·
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孝公十二年之制。
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
食货》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
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
“嗟乎!
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
”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
非鞅篇》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
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
(5分)
.
(1)主张:
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法治。
(2)实践: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
实行连坐法;
刑公族以立威;
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
(3)结局:
变法使秦国富强;
但商鞅本人身败名裂。
说明:
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做保证;
但改革者要法德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4、(2010青岛一模)(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
“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
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
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
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
高祖纪上》
材料二
图13北魏文官汉服俑图14汉人胡食图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
(2分)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
(1分)作用如何?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2分)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1)问题:
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
(2分)措施:
推行均田制。
(1分)作用:
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信息:
图13:
少数民族服饰汉化;
图14:
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
(2分)趋势:
民族融合加强。
(3)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5、(2010聊城一模)(10分)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于是海内安之。
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日: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
咸阳王元禧传》
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一中国社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的原因。
(3分)(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2分)分析这些改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1)推行均田制。
原因:
中原长期战乱,百姓流亡;
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
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社会矛盾尖锐;
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3分。
每点1分,答出其中3点即得满分。
)
(2)讲汉话,穿汉服,变习俗。
影响:
民族间生活方式相互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
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6、(2010安徽霍邱期中)(15分)阅读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材料: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
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
“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
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
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
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
为什么?
(2分)
⑸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
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
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
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
现实意义:
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进步意义。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4)没有区别。
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2分)
(5)精神:
我们应该学习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坚定的改革精神。
建议:
①改革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尤其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
②改革必须措施行之有效,得到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③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特别要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
④改革中要注意用人得当;
……(5分)
7、(2010潍坊一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0分)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局势这样预测:
“自反击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我们却停滞不前。
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材料二列宁指出:
“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停滞不前”?
(4分)俄国是怎样改变这一局面的?
(2)材料二中“转变”的实质是什么?
俄国“转变”有何局限?
(1)理解:
农奴制盛行,工业发展落后。
改变:
颁布二一九法令,废出农奴制。
(2)实质:
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
局限: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8、(2010延边一模)(15分)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共包括一系列文件,……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
从法令颁布时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
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畜和器物任意买卖和交换。
但地主对农民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
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
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
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
……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
……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
三、关于赎取份地手续。
……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
……赎金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
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
为了管理改革以后的农民,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
近代部分》
1959年9月21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决议》,决定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一律没收,分配给农奴和奴隶;
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由国家出钱赎买后。
分配给农奴和奴隶。
——粱俊艳、张云《中国西藏与欧美主要国家废除农奴制(奴隶制)比较》
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普选。
昔日的农奴和奴隶破天荒第一次获得当家做主的权利。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出席大会的301名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80%以上,藏族代表中绝大多数是翻身农奴和奴隶。
——《热地:
我亲身经历了西藏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改革后俄国农奴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列宁为什么说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
结合材料对此观点加以论证。
(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藏废除农奴制后,农奴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这两次改革性质的不同。
(1)获得人身自由,可以得到一块份地(2分)地主对农民仍有一些限制、地主趁机割去农民最好的土地、农民必须负担规定义务、农民必须支付高额赎金、利用旧的村社组织对农民进行管理。
(任答四点得4分)
(2)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农民无偿获得土地;
政治上获得真正自由并拥有民主权利,成为国家主人(4分)
(3)中国:
社会主义民主改革。
(2分)俄国:
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9、(2010安徽黄山三月)穆罕默德·
阿里对欧洲文明所带来的福泽看来非常羡慕,因为欧洲文明有使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增加的希望。
模仿欧洲建立的第一所学校是一个采用英国教学方法的算术学校。
但是在其他方面,法国人在宫廷中占有优势。
除了一些真正关心国家情况有所改进的人们之外,他花了钱上了一大群骗子的当之后才能找到一个有足够能力安装工厂设备的人。
尽管他的自私自利的政策造成了许多错误,在使这个国家接受欧洲文明的影响这件事上应当归功于穆宰默德·
阿里。
——《十九世纪的伊斯兰教》
(1)据材料看,阿里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
这些改革会产生哪些效果?
(2)材料中是如何评价阿里改革的?
你是否同意?
(1)内容有建立近代学校;
聘用外国人;
建立近代企业。
(3分)作用是壮大国家实力;
促进经济文化进步。
(2)接受欧洲文明影响,发展社会生产力。
(2分)同意。
(1分。
没有阐述后边的理由,不得分)当时欧洲工业文明是最先进的;
阿里冲破阻挠.锐意改革,勇气可嘉。
10、(2010衡阳一模)阅读有关日本明治维新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
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
——1868年明治政府《五条誓约》
材料二有关明治维新时期的图片。
明治政府颁布的地契1872年新桥至横滨的铁路开通后的情景
明治维新时期的新式学校1897年创立的第一个大型企业八幡制铁所
材料三涩泽荣一(1840~1931年),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
他提倡“《论语》加算盘”。
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
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
他说:
“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
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摘自《涩泽子爵·
话论语》
(1)材料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你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扼要谈谈其对日本发展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涩泽荣一提倡“《论语》加算盘”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
第一问,从材料我们可以归纳出核心是向西方学习,改革图强;
第二问中,从图片我们可以归纳出日本几方面的改革;
积极影响应从内外两方面来谈,即外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内使日本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
第三问中,很明显,涩泽荣一提倡发展经济和倡导伦理道德同时并举,实行义利并重,然后加以评论,像这种观点一般要予以肯定,因为唯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4分)表达了日本学习西方、实行改革、以图富强的决心。
(实行改革2分,其余2点各1分)
(2)(6分)信息:
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修铁路;
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政府投资兴办近代企业。
(4分)影响: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逐渐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5分)他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实行义利并重,一方面发展经济以富民,另一方面又要讲仁义,对社会富有爱心,对国家勇于奉献。
(3分)这种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弘扬传统美德,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11、(2010江苏四校联考)(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问:
“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森有礼回答:
“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
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
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
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
第
(1)问学习特点的归结在材料中体现得较为明显的是主动性、领域广、先进性。
第
(2)问注意题干限定的要求:
政治经济领域的“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措施。
即要找出日本措施的特殊之处。
第(3)问启示从其成功之处不难得出结论:
学习要与国情结合。
(1)特点:
主动学习;
学习领域广;
选择西方各国最先进的领域学习。
(2)经济:
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
政治: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
(3)启示:
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
学习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12、(2010济南三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大展经论;
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
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
然后变法之事乃决。
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能力。
第
(1)
(2)(3)问实质是对三国改革不同点的比较,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不难归结。
第(4)问影响改革的因素要从改革策略、方式、力量对比、历史潮流等多个方面分析、
(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
(1分)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
(1分)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1分)
(2)俄国:
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
(1分)日本:
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
(1分)中国:
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
(1分)(3)核心主张:
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富国强兵(1分);
局限性:
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1分);
改革方式:
自上而下的改革(1分)。
(4)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
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
统治者的态度等。
(答对任3点给3分)
13、(2010南通二模)(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
“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
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
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
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
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