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1790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下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下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下Word文档格式.docx

唐科目虽多,而进士科特受重视。

考试内容,本为时务策五道,贴一大经。

康隆二年(681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谓“进士惟诵旧策,皆无实才”,乃加试杂文二篇(诗赋)。

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应试者潜心词章,论者常讥为浮薄。

宋以后其他科目多仅存空名,进士科遂成为科举制度中的惟一科目。

考试内容,自北宋王安石提倡实学,罢诗赋,用经义、策论取士后,虽屡变,而终于以经义为止。

7.唐律疏议:

唐高宗永徽年间,高宗让长孙无忌等人完成了《永徽律》十二篇,后来又加以完善,修订成《唐律疏议》。

此律吸收了前代立法和法律解释的有电,统一了律文的解释。

这本发电概括了政治、经济、司法、婚姻家庭及债权和债务等各个方面的律令,对法律原则与制度不但从历史上寻根溯源,还引证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

《唐律疏议》虽为法律注释书,但具有法律效力。

8.折冲府:

折冲府是唐代府兵制基层组织军府的名称。

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有时增至一千五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所属的兵士通称卫士。

每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尉各一人,别将、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这是府一级的组织。

府一下,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及旅帅;

五十人为队,有队正、副;

十人为火,有火长。

9.玄武门之变:

唐高宗李渊建立唐朝,次子李世民出力不少。

太子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拉拢四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

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

公元626年夏,太子李建成计划谋害李世民。

李世民得知消息后,于六月四日先发制人,在皇宫的玄武门设下埋伏,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闻变,不得不立秦王为太子。

八月,传位太子李世民。

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此年改元贞观。

10.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

至清朝时改称武科。

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

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

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

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11.彍骑,健儿:

唐代宿卫兵名。

玄宗时因宿卫京师的府兵大量逃亡,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用宰相张说的建议,以招募方式选京兆、蒲、同、岐、华等州府兵和白丁,每年宿卫两个月,免除出征、镇守负担,称长从宿卫。

开元十三年改称彍骑。

天宝后,仅存虚名。

唐代开元以后长期戍守边远地区的雇佣兵。

又称长征健儿﹑长行健儿﹑兵防健儿。

12.节度使:

官名。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13.安史之乱: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14.泾原兵变:

唐建中四年(783年)十月至兴元元年(784年)六月,泾原(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兵因不满朝廷不给赏赐而在长安发动的兵变。

15.淮西之役: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称留后,并派兵四出抢掠。

唐宪宗在宰相武元衡和大臣裴度的支持下,发兵进讨。

由于统兵将帅拥兵自重,军令不一,加之淮西和河北同时用兵,战线过长,故战事拖延了三年,毫无进展。

后来,名将李晟之子李愬被任为西线统帅,宰相裴度又亲临北线督战,战事才出现转机。

元和十四年,李愬于雪夜攻入蔡州,一举俘获了吴元济,遂取得了淮西之役的全面胜利。

16.柜坊、飞钱:

柜坊是唐宋在城市中替别人保管银钱的商户。

飞钱又称“便换”,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飞钱始于唐宪宗元和初年,有两种形式:

一是官办,二是私办,这种汇兑方式一方面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同时商人前往各到进行贸易活动时,亦减轻了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17.二王八司马事件:

18.甘露之变:

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谋诛宦官而失败的一次事变。

被宦官所掌握的皇帝中,并非所有的皇帝都任由宦官胡作非为。

他们中还是有人想铲除宦官势力,重振当年祖上的荣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宗所发动的甘露之变。

唐文宗和李训、郑注策划的杀宦官的计谋彻底失败,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

史称“甘露之变”。

19.牛李党争:

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

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扎,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

20.河朔三镇:

唐朝后期出现在河北地区的卢龙、成德、魏博三个藩镇。

这些原属安史的叛将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自己署置将吏官员,各握强兵数万,租赋不上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朝廷无力过问,只是采取姑息政策。

由于这三镇都在唐朝的河北道,所以被称为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

21.松赞干布:

按照藏族的传统他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

他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将藏族人民引入了团结、繁荣、富强的时代;

沟通了与内地唐朝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2.长庆会盟碑:

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

吐蕃彝泰七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

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

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

即历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又称唐蕃会盟碑或长庆会盟碑。

它是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23.安西四镇:

指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

唐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们对於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24.渤海国:

(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

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

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州。

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

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

926年为辽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25.突厥汗国:

26.回纥:

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

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

回鹘部落联盟以药罗葛为首,驻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

回纥人使用突厥卢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

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不久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草原回鹘汗国于9世纪中期被黠戛斯灭亡后,分三支西迁。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先民。

从646年回纥汗国建立,到840年汗国灭亡的近200年里,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27.南诏:

(738年-902年)是中国唐朝时代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国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份土地。

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902年权臣郑买嗣推翻蒙氏南诏,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长和”。

28.羁縻府州:

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

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

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

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29.遣唐使:

唐代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

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遣使入唐。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30.五代十国:

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

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

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

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上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31.周世宗改革:

柴荣即位,广泛收罗人才,继续推行改革。

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

经济上,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动员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漕运;

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3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私度僧尼;

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

军事上,整肃军纪。

显德元年,处决了与北汉作战时临阵溃逃并劫掠辎重,扬言周军已败的禁军大将樊爱能、何徽以及中级将校70余人。

班师后,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募壮勇,组成了精锐的中央禁军。

周世宗还修订刑律,修订历法,考正雅乐,广搜遗书,雕印古籍。

显德二年,世宗采用王朴提出的“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先出兵后蜀,收回4州。

次年伐南唐,经三年苦战,收回淮南、江北14州60余县。

六年征辽,收回燕云十六州中的3州,五月间,乘胜进取幽州,突患重病,被迫班师,六月卒,年39岁。

世宗柴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及成就,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2.初唐四杰:

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33.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34.变文:

唐五代时期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亦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变文的体制不完全一致,有说散体,而更多的则是散韵并陈、说唱相间,变文的名称虽早见于文献记载,但变文实物则19世纪末才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无论从广义或狭义理解,变文实质上都是通俗的叙事文学,并以说唱相间为其主要艺术特征,应当视为戏曲和通俗小说的重要渊源之一。

35.《史通》:

《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

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36.佛教禅宗之祖慧能:

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

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

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

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

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

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於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37.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是一座记述景教在唐代流传情况的石碑。

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2月4日由由波斯传教士伊斯建立于大秦寺的院中。

碑文由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刻,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参军吕秀岩书并题额。

碑身高197厘米,下有龟座,全高279厘米,碑身上宽92.5厘米,下宽102厘米,正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三十二行,行书六十二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

38.二府: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39.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给以“参知政事”等名义。

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简称“参政”。

40.三衙:

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

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唐后期,习惯称藩镇的亲兵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镇而夺得帝位,故相沿称为三衙。

三衙的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

41.监司:

宋代在中央与府、州、军、监之间,设监察区“路”(见两宋路制),路级机构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但各司的分“路”区划或有不同,各路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的所在地也或有不同。

除本职事务外,各司都兼有监察本路各级地方官吏之责,通称为“监司”。

42.通判:

宋为加强控制地方而置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号称“监州”。

明、清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

清各州另有州判,分掌粮务、水利、防海、管河等事。

43.更戍法:

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

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44.澶渊之盟:

1004年,辽军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于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

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

辽国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45.庆历和议:

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3万匹、5万两银和2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46.支移、折变:

支移是宋代赋税输纳方式之一﹐实际上是赋税与劳役相结合的又一种两税加税名目。

赋税输纳有固定的地点、仓库﹔而以有余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

折变是宋赋税输纳办法之一﹐实际上成为一种加税名目。

征科赋税有固定物品﹐官府根据一时所需﹐变而取之﹐谓之折变。

按照规定﹐折变并用平估﹐使其值轻重相当﹐且以纳月上旬时估中价准折﹐实际上却往往增取其值﹐亏损人户。

47.庆历新政:

 宋代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

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

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

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

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48.王安石变法:

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的缺陷和变法中的种种弊端是主要原因。

49.元祐更化:

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在元祐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

元丰八年(1085)春,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赵煦(宋哲宗)即位,年仅十岁,其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

50.六贼:

用来指北宋末年的六大奸臣:

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

51.宋五大名窑:

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52.监本、坊本:

监本是以精校精审为风格,以重要的经史图书为范围,纸墨精良,刀法精致。

宋监本多为浙本。

监本又分为北宋监本、南宋监本。

坊本是旧时书坊刻印的书籍的版本。

53.交子:

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

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54.耶律阿保机:

辽太祖(872年-926年9月6日)汉名耶律亿,辽朝开国君主,勇善射骑,明达世务。

并契丹余七部。

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

后梁贞明二年(916),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

建元神册。

在位二十年,即帝位十一年,庙号太祖。

55.南北面:

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

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56.头下军州:

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

又称投下。

契丹贵族在初期的征服战争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等组织,称为头下。

头下州县的名称有些仍沿袭原州县的旧名。

头下州县也按人口多少区分为州、军、城、县、堡等。

它的分布很广,主要在今辽宁、吉林省辽河以西至阜新地区,这是契丹的传统居住地。

头下军州中的人口大多来自河北、山西和原渤海国,都是汉人或渤海人。

头下的人口身份既有称为部曲的农耕者、手工业者,也有驱奴,前者为依附身份,后者为奴,奴所占的比例在少数。

头下军州自辽圣宗后,渐纳入国家经济正轨。

57.李德明:

夏太祖李继迁长子也,生于981年,小字阿移,为人深沉有器度,多权谋。

其管治最大特色是“依辽和宋”,同时向辽、宋称臣,接受两国封号,并伺机向西发展。

数年间,西攻吐蕃和回鹘,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

其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

由于“依辽和宋”能麻痹辽、宋,“国家”得以和平,对内也能专注于经济发展,使辖区内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综观其一生,不但能成功保存祖先基业,并且不断扩张势力。

谥号光圣皇帝,庙号太宗。

58.李元昊:

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李姓为唐所赐。

李继迁孙,李德明长子,生母卫慕氏。

少年时身型魁梧,而且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尤好法律和兵书。

通汉、蕃语言,精绘画,多才多艺。

其父在位时,已经不断对外出战,扩大势力。

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脱离宋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建国后多次与宋、辽交战,于三川口、好水川及定川砦等战中击败北宋,并于辽夏第一次贺兰山之战,大胜辽国,奠定西夏在辽、宋两国的地位。

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被其子宁林格所弑,死后葬于泰陵。

59.完颜阿骨打:

(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女真族,金代开国皇帝。

汉名冥。

是女真族的伟大领袖,对金朝灭亡辽朝、统一北方具有奠基意义。

天庆四年,起兵反抗辽朝,1115年正月,建国号金,年号“收国”,建都会宁府。

同年十二月,加号大圣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天辅。

在位期间,把猛安谋克制度改为军事行政组织,天辅三年(1119),颁行女真文字。

1123年八月,领兵返回上京,行经部堵泺西行宫,病死于途中。

九月,葬于上京宫城西南。

谥武元皇帝,庙号太祖。

60.猛安谋克制度:

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有时作为女真人户的代称,或作官称猛安,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又译萌眼;

谋克,又译毛毛可、毛克。

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实际上多少不定。

金国建立的前一年(1114),金太祖始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

61.海上之盟:

北宋、金国联合攻打辽国的盟约。

因为双方使节都由海上往返谈判,故名。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

随后屡败辽兵。

宋徽宗等认为辽有必亡之势,决定联金攻辽,乘机收复燕云。

重和元年(1118),徽宗派马植自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与金谈判攻辽。

此后双方来往频繁。

宣和二年(1120),北宋派马植赴金约盟,双方商定:

宋金各按商定的进军路线攻打辽朝,金军攻取辽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境),宋军攻取辽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

金则答应将燕云还于宋。

双方均不得单独与辽讲和。

结果宋攻辽失败,遂要求金军攻辽南京,金军取胜。

双方几经交涉,宋允30万匹绢、20万两银给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