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总体规划地方志基础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141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卢氏总体规划地方志基础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卢氏总体规划地方志基础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卢氏总体规划地方志基础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卢氏总体规划地方志基础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卢氏总体规划地方志基础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卢氏总体规划地方志基础资料.docx

《卢氏总体规划地方志基础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卢氏总体规划地方志基础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卢氏总体规划地方志基础资料.docx

卢氏总体规划地方志基础资料

第一部分县域基础资料

一、地理区位

(一)自然地理区位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居北纬33.33`至34.23`,东经100.35`至111.22`之间,地处黄河、长江分水岭南北两麓,跨崤山、熊耳山、伏牛3山,北邻灵宝,东连洛宁、栾川,南接西峡,西和西南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3县接壤,东西宽约72公里,南北长约92公里,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折合600.6万亩,近似菱形。

境内千山起伏,万壑纵横,河流遍布,为深山区县,共有大小山峰4037座,河流涧溪2400多条,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基本地貌。

境内最高海拔2057.9米,最低475米。

秦岭自西向东延伸至卢氏县境,分为三条支脉,呈扇形展开,北有崤山,中为熊耳山,南为伏牛山,三山绵延境内,最高海拔2057.9米,最低海拔475米,山大林深,沟壑纵横。

古称:

“卢芭四塞之地,严险甲于诸邑”。

县境内主要河流有三条洛河由洛南县东流入境,呈西南——东北走向,贯穿全县,流程113公里,最大流量1300m3/秒,最小流量1.02m3/秒,历史上特大洪峰达4000m3/秒,河床最宽处2.5公里,最窄处仅40-50米,老灌河、淇河为县西南部深山区的两条主要河流,流量相对稳定,流域内水力资源丰富。

县城处于洛河上游河谷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地势平坦,地面高一般在海拔560-550米之间。

(二)交通区位

卢氏县地处两省八县结合部,地域辽阔,人口分散,平均海拔高,资源丰富,是河南省的西部屋脊和比较重要的工业原料与土特产基地。

古来为东南地区通往西安的要道之一,境内有四条公路直达洛阳、三门峡、栾川和西峡,呼(和浩物)北(海)公路纵贯南北,并与陇海铁路沟通,是历代的军事战略重地。

县城对外交通主要是依靠公路运输,客货量主要是从209国道北上至陇海铁路的灵宝站及连云港至乌鲁木齐的公路干线流向东西各方。

其次是卢洛、卢森、卢氏至西峡、卢氏至陕西的公路运输。

二、自然条件

(一)气象条件

卢氏县气象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兼有南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征。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1、日照

卢氏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18小时,平均日照率为47.7%,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15.88千卡/cm2,其中光合有效辐射量为56.78千卡/cm2,占年辐射总量的49%。

2、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12.6℃,最冷为元月,平均气温-1.5℃,极端最低为-19.1℃(1995年1月10日);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40.7℃,而极端最高则出现在1966年6月21日,为42.1℃。

各月平均气温及月变差气温见下表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

-1.5

1.4

7.2

13.5

18.4

23.6

25.6

24.3

18.9

13.2

6.5

0.5

月变差

-2.0

2.9

5.8

6.3

4.9

5.2

2.0

-163

-5.6

-5.5

-6.7

-6.0

3、无霜期

洛河川地区无霜期平均为184天,最长为219天(1964年),最短为141天(1972年),平均终霜期在4月13日,初霜期在10月18日,终霜期最晚出现在5月15日(1956、1972年),初霜期早出现在9月26日(1957年),北部无霜期较短,南部较长。

4、降水

卢氏县各季月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之一,降水量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见下表:

季节

月份

3、4、5

6、7、8

9、10、11

12、1、2

平均降水量(毫米)

138.6

305.3

167.7

21.2

占年平均%

21.9

48.2

26.5

3.4

据1950—1980年31年统计,年平均为647.8毫米,年际差异较大,最多年降水量1011.7毫米(1958年),最少年降水量447.7毫米(1969年),相差564.0毫米。

雨量一般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年平均降水日数109天,日最大降水量为79.6毫米(1954年8月6日)。

5、气候

卢氏县跨亚热带、暖温带两个气候带,均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总的情况是季节性变化鲜明,温度低、日照时数少,无霜期短,气候因素垂直变化大,全县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气候要素随之改变。

6、自然性灾害

对卢氏农业和人民财产危害最大的是霪雨低温,它导致小麦面积减产、生芽、霉烂,影响晚秋作物的成熟和冬小麦的及时播种,并伴随发生滑坡、大水等灾害,其次是暴雨冰雹发生频繁,成灾严重,但范围较小,再其次是干旱,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和局部绝收。

(二)工程地质

1、地形地貌

卢氏县版图形状近似菱形。

县境内系秦岭山脉的东延部分。

秦岭入境后,山脉分支解体,支脉呈扇形向东北及东南展开,伏牛山、熊耳山两大支脉集结于县城南部,崤山座跨县北,从而形成了全境由东北向西南依次升高的地势。

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县有大小山峰4037座,其中山头主峰1116座,二次峰和多次峰2921座。

最高海拔2057.9米,最低海拔475.0米,垂直高差1582.9米,全县地貌复杂多姿,按照不同的地质成因,全县地貌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型:

中山地貌,低山丘陵地貌,沿河川塬地貌。

2、工程地质

卢氏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昆仑——秦岭向系北部,太行山新华重隆起带南端,祁吕贺山字型前弧东南部,东南紧邻淮阳山字型西翼反射弧,该地区地层出露较全,包括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本区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以酸性岩为主,次有中性岩,碱性岩,基性及超基性岩。

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如下:

①分布于北中部的岩浆均属于酸性小岩体;

②分布在中区的岩体都是花岗岩,主要有蟒岭岩体,熊耳岭岩体和羊角山岩体;

③分布于中南区的岩体有两类:

一类是石英长岩,有大河面岩体和汤河岩体,岩性特征相同,均呈长条状分布。

另一类是伏牛山花岗岩,分部于朱阳关北部衙玉沟一带,大部在西峡县内,为粗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④南区岩浆岩,以花岗岩为主,次有伟晶岩、角闪橄榄岩等。

3、构造的组合形式

其组合形式,是以近东西走向的潘河——马朝营(栾川县内)断裂为界、分南、北两亚带,南亚带自西向东为近东西——南东东向的纬向构造带,受纬向系北西扭带的影响和淮阳山字型西翼反射弧的归并复合作用,使其总体构造更向南偏转,成为双槐树——横涧以西近东西向(100-110。

),以东往南偏转,变为南东——南东向(120-130。

);北亚带为近东西向的纬向的构造带,受新华夏复合构造系和新华夏联合构造系的利用、改造和复合的影响,造成柳关——杜关以西为东西向(90。

左右),以东往北偏转,变为北东东——北东(80-45。

),两亚带之间仍为东西向。

上述构造带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向东开口的喇叭形构造,这就是卢氏(豫西)构造的组合形式。

4、土壤

卢氏县土壤,由于受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母岩与成土母岩、地表植被及农林生产的影响,使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条件各地不同,故分布着多种土壤类型。

西部、南部山区多是棕壤与褐土。

洛河川主要是沙土、亚沙土,沿河一级阶地是立黄土、油黄土;北部丘陵区分布着立黄土、砂姜土,局部地段是红色粘土。

山区土壤,土薄石厚,耕层浅,肥力低;丘陵区土层厚薄不均,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沿河川地土层厚,肥力高,适宜耕作。

全县土壤种类较多,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39个土属,54个土种,9个土类分别是:

棕壤,黄棕壤,褐土,紫色土,红粘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积土和潮土。

全县土壤以熊耳山为界,南北分属两个生物气候带及相应的土壤地带,也是全国重要的土类界限地段,北部属于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干旱森林灌丛草原棕壤褐土地带,南部属于北亚热带含常绿阔叶林种的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土地带。

因此,南北水平地带性土壤差异很大,为土类级差异。

由于南北部均有中山、低山丘陵、沿河川塬的分布,海拔由475米上升至2057.9米,因海拔高度变化使土壤具有明显的垂直及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全县土壤保水保肥性的属中上等,阳离子代换量为15-20ml/100克土,平均为18ml/100克土。

土壤多为中性,少数呈弱酸性或弱碱性,PH值在6-8之间,有机质含量为1.32%,氮含量0.099%,速效磷含量9.4PPm,速效钾含量151PPm。

崤山南北麓的土壤氮贫钾富,是烟叶的最适宜区,发展烤烟生产,前景比较乐观。

(三)水文地质

1、地表水

卢氏境内多山,河谷深切,河网密度大,降水量较多,流量模数在5.6-11.7公升/秒平方公里,自南向北递减,其中县区内如下:

东沙河位于县城东侧,自北而南穿过县城注入洛河,属洛河一级支流,流域面积60.20km2,黑马渠沟位于县城西侧自北向南穿过县城注入洛河,流域面积5.65km2茅峪河位于县城东侧,距县城中心3.5km,自北而南注入洛河、流域面积24.34km2。

哺育河位于县城西侧,距县城中心3.0km2,自北而南注入洛河,流域面积41.49km2。

上述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由于山高坡陡,植被覆盖率低,对降雨的截流入渗极为有限,加之降雨集中,且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因而水文特性为汛期洪量高度集中,水势汹猛,常发生短历时洪水,水位陡涨陡落。

东沙河1979年7月最高洪峰流量为500m3/s。

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2.5mm,多年平均径流深227.3mm,年径流总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3-4倍。

全县地表水资源由多年平均自产水量和过境水量两部分组成,总量达8.46亿m3/年。

2、地下水

据调查,洛河川、朱阳关及五里川两盆地和其它较大面积沿河平川是宜井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

县域内,未做地质勘查,据勘察城区地下15-70米,赋存有含水的砂砾石层,目前可满足城区工业及居民用水,未来满足程度如何,须做地质勘查。

三、资源状况

(一)土地资源

全县地域辽阔,土地总面积600.6万亩,其中耕地43.3万亩,占总面积的7.9%;有林地191万亩,占34.74%;有灌木林29.4万亩,占5.3%;疏林地1.6万亩,占0.3%;园地1.38万亩,占0.25%;宜林地116万亩,占21.0%,有固定牧坡87万亩,占15.82%;水域和水利工程用地33.66万亩,占6.1%;居民住宅、工矿用地6.66万亩,占1.2%;交通设施占地4.82万亩,占0.88%;难以利用的土地34.96万亩,占6.4%,人均共有土地17.5亩,其中林地6.1亩,牧地2.8亩,耕地1.38亩。

卢氏县土壤具有以下优势

1、全县土壤多种多样,各有其相异的生物气候条件,母质类型及理化性质,有利于林、牧、农各业的综合发展。

2、耕地土壤多属红黄土母质及冲、洪积母质,二者共占全县耕地的72.4%,土层厚30-100厘米的占90.25%,质地多为重壤,少数为轻壤质,三者共占7.04%,矿质养分丰富,适于农耕。

3、中低山区宜林及现有林地土壤面积很大、占全县土壤的43.57%,有机质含量高,多呈中性及微酸性反应,中、厚土层占30.26%,砂砾质轻壤为主,易蓄纳雨水,有利于多种林木及果树生长。

4、低山氏陵有79万亩红黄土及黄土母质发育的淋溶褐土及褐土荒地,气候并非显著干寒,但土层深厚,矿质养分丰富,是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地。

(二)水资源

全县有河流溪涧2400多条,其中较大的河流4条,分属黄河、长江流域,洛河和杜关河属黄河流域,老灌河和淇河属长江流域。

全县水资源总量8.46亿立方米。

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分布不均。

在中山和低山丘陵部分区域,由于植被条件差,储水条件不佳,降雨渗入补给量有限,浅层地下水贫乏,一般埋深10米以上,一遇天旱,人畜吃水十分困难。

洛河、老灌河、淇河等较大河流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