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作业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管理信息系统作业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作业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的工作方式主要是人机对话方式。
4.与决策者的工作方式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
EDP、MIS和DSS进行以较下如:
1.层次:
EDP处于基层;
MIS处于管理层;
DSS则是决策层。
2.目标:
EDP的目标是提高效率;
MIS的目标是及时转化价值;
DSS则是寻找决策的合适时机。
3.信息源:
EDP的信息来源是内部一次小全;
MIS是内部二次大全;
DSS则是二次外部不完全。
4.处理方式:
EDP处理方式是固定的(不用模型);
MIS是用模型来选择;
DSS则是灵活处理(用模型)。
5.管理参与:
EDP无管理参与;
MIS是较少参与;
DSS则是较多管理参与。
6.问题:
EDP着重于事务;
MIS着重于结构化;
DSS则着重于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
决策支持系统是在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
特点:
(1)需要处理的数据类型复杂,格式化程度低,并且包括大量历史数据和企业外部的数据。
(2)对信息加工的要求比较复杂,并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3)DSS的工作方式主要是人机对话方式。
(4)与决策者的工作方式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
比较EDP,MIS,DSS,先分别给出三者的定义,再进行具体比较,如下表:
类型层次目标信息源处理方式管理参与问题EDP基层提高效率内部一次小全固定(不用模型)无事务MIS管理层及时转化价值内部二次大全选择(用模型)少结构化DSS决策层寻找时机二次外部不完全灵活(用模型)多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
3.(第三章)试说明数据仓库的定义和特点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随时间变化的用来支持管理人员决策的数据集合。
数据仓库的特点:
1)面向主题表示数据仓库中数据组织的基本原则。
数据仓库中的所有数据都是围绕着某一主题组织、展开的。
2)数据仓库是集成的。
这个是最重要的特性,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从不同的数据源传送来的,进入数据仓库时,就进行转换,重新格式化,重新排列以及汇总等操作。
3)数据仓库的数据是不可更新的。
数据仓库的数据反映的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历史数据的内容,是不同时间点的数据库快照的集合,以及基于这些快照进行统计、综合和重组的导出数据,集成进数据库后极少或根本不更新。
它是针对应用来说的。
4)数据仓库的数据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
它表现在以下3方面:
(1)数据仓库随时间变化不断增加新的数据内容。
(2)数据仓库随时间变化不断删除旧的数据内容。
(3)数据仓库中包含有大量的综合数据,这些综合数据中很多跟时间有关,如数据经常按照时间段进行综合,或隔一定的时间段进行抽样等。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随时间变化的用来支持管理人员决策的数据集合。
其特点有:
(1)面向主题表示数据仓库中数据组织的基本原则
(2)数据仓库是集成的(3)数据仓库的数据是不可更新的(4)数据仓库的数据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每一个特点需要相应解释)
4.(第三章)请说明数据挖掘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数据挖掘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对商业数据库中的大量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其他模型化处理,从中提取辅助商业决策的关键性数据
数据挖掘技术的作用如下:
数据挖掘技术的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主要有以下六类功能:
1).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
数据挖掘可自动在大型数据库中寻找预测性信息,可替代以往需大量手工分析的问题。
2).关联分析。
数据关联是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
若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就称为关联。
关联可分为简单关联、时序关联、因果关联。
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数据库中隐藏的关联网。
有时并不知道数据库中数据的关联函数,即使知道也是不确定的,因此关联分析生成的规则带有可信度。
3).概念描述。
概念描述就是对某类对象的内涵进行描述,并概括这类对象的有关特征。
概念描述分为特征性描述和区别性描述,前者描述某类对象的共同特征,后者描述不同类对象之间的区别。
生成一个类的特征性描述只涉及该类对象中所有对象的共性。
生成区别性描述的方法很多,如决策树方法、遗传算法等。
4).分类与预测。
分类即找出一组能够描述数据集合典型特征的模型(或函数),以便能够分类识别未知数据的归属或类别。
分类通常用于预测位置数据实例的归属类列。
5).聚类分析。
数据库中的记录可被化分为一系列有意义的子集,即聚类。
聚类分析所分析处理的数据均是无类列归属,类别归属标志在聚类分析处理的数据集中是不存在的。
每一个聚类分析获得的组就可以视为是一个同类列归属的数据对象集合,相似度要大。
6).偏差检测。
数据库中的数据常有一些异常记录,从数据库中检测这些偏差很有意义,偏差包含很多潜在的知识,如分类中的反常实例等。
偏差检测的基本方法是,寻找观测结果与参照值之间有意义的差别。
数据挖掘技术的定义可以从技术的角度、广义上、商业的角度来阐述,将从不用角度的定义进行一个综合。
其特点有:
(1)有一定的智能性、自动性的非平凡过程
(2)所发现的模式的有效性(3)所发现的模式的新颖性(4)所发现模式的潜在有用性(5)所发现模式的最终可理解性(6)所发现模式的有趣性作用/功能:
(1)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
(2)关联分析(3)概念描述(4)分类与预测(5)聚类分析(6)偏差检测(对每一点需要做相应解释)
5.
(第四章)原型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有何优点?
原型法的基本原理是,系统开发者在初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投入少量人力和物力,尽快构造、设计和开发一个系统初始模型,该模型就称为原型。
这个原型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系统应用模型,而不是设想的模型,使用可以及时运行和看到模型的概貌和使用效果,划提出改进意见,开发人员进一步修改完善,如此迭代循环,直到得到一个用户满意的模型为止。
原型法的优点是测重于不断完善需求和估算需要,具有较好的用户交互参与机制,在进行快速的小系统开发时比较有效。
1.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作业,严惩抄袭!
(1)一体化系统或集成系统
(2)在企业管理中全面使用计算机(3)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4)采用决策模型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对EDP、MIS、DSS进行比较
类型层次目标信息源处理方式管理参与问题EDP基层提高效率内部一次小全固定(不用模型)无事务MIS管理层及时转化价值内部二次大全选择(用模型)少结构化DSS决策层寻找时机二次外部不完全灵活(用模型)多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
3.(第三章)试说明数据仓库的定义和特点
(1)面向主题表示数据仓库中数据组织的基本原则
(2)数据仓库是集成的(3)数据仓库的数据是不可更新的(4)数据仓库的数据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每一个特点需要相应解释)
4.(第三章)请说明数据挖掘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1)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
(2)关联分析(3)概念描述(4)分类与预测(5)聚类分析(6)偏差检测(对每一点需要做相应解释)
原型法也称“快速原型法”或“螺旋法”,它的基本原理是,系统开发者在初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投入少量人力和物力,尽快构造、设计和开发一个系统初始模型,该模型就称为原型,这个原型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系统应用模型,而不是设想的模型,是用户可以及时运行和看到模型的概貌和使用效果,并提出改进意见,开发人员进一步修改完善,如此迭代循环,直到得到一个用户满意的模型为止。
优点:
用户能及早看到系统模型,在循环修改和完善过程中,使用户的需求日益明确,从而消除了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
从原型到模型的生成,周期短、见效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
6.(第五章)什么是业务流程重组(BPR)?
BPR在利用IT技术简化过程上有哪些原则?
业务流程重组(BPR)是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再设计,以求企业当代关键的性能指标获得巨大的提高,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
BPR实现的手段有两个赋能者:
一个是IT,另一个是变革组织结构,达到组织精简,效率提高。
BPR的主要技术在于简化和优化过程。
总的来说,BPR过程简化的主要思想是战略上精简分散的过程;
职能上纠正错位的过程;
执行上删除冗余的过程。
BPR在利用IT技术简化过程上有以下的原则:
1).横向集成。
跨部门的工作按流程压缩。
2).纵向集成。
权力下放,压缩层次。
3).减少检查、校对和控制。
变事后检查为事前管理。
4).单点对待顾客。
用入口信息供替中间信息。
5).单库提供信息。
建好统一共享信息库,把相互打交道变成对信息库打交道。
6).一条路径到达输出。
不用许多路径均能走通,多路径会让人不知该走哪条。
7).并行工程。
串行已不可能再压缩,可考虑把串行变为并行。
8).灵活选择过程连接。
对于不同的输入,可能不需要全过程,少几个过程联络起来也能达到输出。
业务流程重组是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原则:
(1)横向集成
(2)纵向集成(3)减少检查、校对和控制(4)单点对待顾客(5)单库提供信息(6)一条路径到达输出(7)并行工程(8)灵活选择过程连接(对每一点可做简单解释)
7.(第六章)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是什么?
系统可行性分析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考虑?
信息系统开发有以下5个原则:
1).完整性。
MIS是由各子系统组成的整体,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各子系统的功能要尽可能规范,数据采集要统一,语言描述要一致,信息资源要共享。
保证各子系统协调一致地工作,避免信息的大量重复(冗余),寻求系统的整体优化。
2).相关性。
组成MIS的各子系统各有其独立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MIS开发中,必须考虑系统的相关性。
3).适应性。
MIS应对外界条件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要求系统的结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4).可靠性。
可有可靠的系统才能得到用户的信任。
系统的可靠性是检验系统成败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设计系统时,要保证系统软硬件的稳定性;
要保证数据采集的质量;
要有数据校验功能;
要有一套系统的安全措施。
5).经济性。
经济性是衡量系统值不值得开发的重要依据。
在开发时,要尽可能节省开支和缩短开发周期。
新系统投入运行后,要尽快回收投资,以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系统可行性分析应该从以下3方面考虑:
1).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是指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达到所提出的要求;
所需要的物理资源是否具备。
技术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
如计算机的存储量、运算速度,外部设备的功能、效率、可靠性,通信设备的能力、质量是否满足要求等。
(2).系统软件。
如操作系统提供的平台是否符合需要,数据库管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网络软件的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需要等。
(3).应用软件。
如是否已有专用的软件。
(4).技术人员。
各类技术人员的数量、水平、来源。
2).经济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分析要估计项目的成本和效益,分析项目经济上是否合理。
经济可行性要解决两个问题:
资金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1).资金可行性。
先要估计成本,计算项目投资总额。
成本包括初始成本与日常维护费用。
初始成本包括各种软、硬件及辅助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等,还机房及附属设施的建设费用;
还有一些人员办公差旅等其他费用。
日常维护费用包括系统维护、人员薪资、易耗品、内务开销等。
应注意防止成本过低的倾向(往往低估2-4倍)。
(2).经济合理性。
需计算信息系统带来的效益。
可分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是系统投入运行后,对利润的直接影响,如节省多少人员,压缩多少库存,增加多少产量等。
这些效益可以直接折合成货币形式。
间接经济效益难以用货币形式表现其社会效益,如系统运行后可以更及时地得到更准确的信息,对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改善企业形象,增加竞争力等。
3).社会可行性。
社会可行性是指建立的信息系统能否在该有企业实现,在当前操作环境下能否很好地运行,即组织内外是否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
从内部来讲,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后,可能导致某些制度,甚至管理体制的变动。
从外部来讲,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后,报表、票证格式的改变,是否为有关部门认可和接收,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营业额。
在可行性研究结束之后,应该将分析结果用可行性报告的形式编写出来,形成正式的工作文件。
用以日后对可行性报告的讨论和审核。
原则:
(1)完整性
(2)相关性(3)适应性(4)可靠性(5)经济性信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
(1)技术可行性
(2)经济可行性(3)社会可行性(每一点需要进一步解释说明)
8.(第六章)如何评价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评价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按信息系统质量和系统运行评价指标来评价.
1.信息系统的质量。
信息系统的质量可以按照以下评价的特征和指标来进行:
1).系统对用户和业务需求的相对满意程度。
系统是否满足了用户和管理业务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用户对系统的操作过程和运行结果是否满意。
2).系统的开发过程是否规范。
包括系统开发各阶段的工作过程以及文档资料是否规范等。
3).系统功能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完备性。
这是衡量系统质量的首选指标。
它集中地反映了一个信息系统质量的好坏。
4).系统运行结果的有效性或可行性。
即考查系统运行结果对于解决预定的管理问题是否有效或是否可行。
5).结果是否完整。
处理结果是否全面地满足了各级管理者的需求。
6).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即考查系统是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的信息资源并充分发挥了它们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7).提供信息的质量如何。
即考查系统所提供信息(分析结果)的准确程度,精确程度,响应速度以及其推理、推断、分析、结论的有效性、实用性和准确性。
8).系统的可用性。
即考查系统对实际管理工作是否实用。
2.系统运行评价指标。
信息系统在投入运行后要不断地对其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并以此作业系统维护、更新以及进一步开发的依据。
系统运行评价指标一般有以下几点:
1).预定的系统开发目标的完成情况,内容包括:
对照系统目标和组织目标检查系统建成后的实际情况。
是否满足了科学管理的要求?
各级管理人员的满意程度如何?
有无进一步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为完成预定任务,用户所付出的成本(人、财、物)是否限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开发工作和开发过程是否规范,各阶段文档是否齐备?
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如何?
系统内部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等。
2).系统运行实用性评价,内容包括:
系统运行是否稳定可靠?
系统的安全保密性能如何?
用户对系统操作、管理、运行状况的满意程度如何?
系统对误操作保护和故障恢复的性能如何?
3).系统功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如何?
系统运行结果对组织各部门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提高工作效率等的支持程度如何?
对系统的分析、预测和控制的建议有效性如何,实际被采纳了多少?
这些被采纳建议的实际效果如何?
4).系统运行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分析。
内容包括:
设备的运行效率如何?
数据传送、输入、输出与其加工处理的速度是否匹配?
各类设备资源的负荷是否平衡?
利用率如何?
评价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应当从成本和收益两方面进行考虑。
成本包括项目最终的一次性成本,设备投资、开发费用、技术投资,经营费用,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成本中大部分是设备投资和开发费。
效益包括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的(社会)效益。
9.(第七章)ERP管理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实施的原则有哪些?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现代企业竟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之间的竟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竟争。
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竟争的需要。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ERP系统支持对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精益生产”的思想。
其二是“敏捷制造”的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
另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相关会计核算与核算方式,以便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一致性。
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实施应当遵循九个原则:
1)目标明确。
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创新,必须做好总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
这些目标要求要具有可操作性。
2)领导推动。
信息化建设必须由最高当局来推动,以排除推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职权变动等阻碍。
3)注重实效。
信息化的实施必须以企业实际为背景,结合自己的业务实际,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的素质,设计实施方案。
4)循序渐进。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并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应本着“巩固基础、提高素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开展工作。
做方案时应依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阶段、分步聚的原则。
5)重在管理。
企业信息化系统只是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个平台,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还是在于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只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和技术的整合。
6)先进适用。
企业信息化要注意处理好先进与适用、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从实际出发,从需求出发。
既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现实需要,也要确保软、硬件的先进性与适用性。
7)持续改进。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术进步相结合,通过实施信息化促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8)强调培训。
企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要实行培训与引进并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人才引进渠道,为企业提供所需的适用人才。
9)重视评估。
企业信息化是由人、信息技术、组织管理等三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
企业化评估就是要从组成企业信息化的三个要素角度,持续并综合地评估三要素有机结合的信息系统的成效和各要素对信息系统成效影响程度的过程。
企业信息系统成效的评估是企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