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练习湘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128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练习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练习湘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练习湘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练习湘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练习湘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练习湘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练习湘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练习湘教版必修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练习湘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练习湘教版必修3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课前预习

(10分钟,10分)

          

 

知识点一

 “地球之肾”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保护湿地十分必要。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

①青海湖 ②三峡水库 ③东海滩涂 ④日本海

⑤尼罗河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湿地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日本海不属于湿地。

2.湿地的功能和用途是(  )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答案:

B

解析:

湿地是“蓄水池”,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当地径流的功能。

3.湿地遭到破坏后,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  )

A.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B.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大,气候变干

C.气温降低,湿度降低

D.气温年较差变大,日较差变小,气候变干

答案:

B

解析:

湿地具有调节区域小气候的功能,能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

知识点二

 湿地资源问题与保护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曾经是洞庭湖的真实写照。

据此回答4~6题。

4.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  )

①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 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加固大堤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泥沙在洞庭湖区的淤积;而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可以扩大洞庭湖面积。

5.洞庭湖地区耕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锐,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②立体养殖,综合开发资源 ③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 ④修建水电站,开发水能资源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

围湖造田虽然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但会导致环境恶化,是不可取的;立体养殖既保持了水面面积,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6.下列属于对湿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是(  )

A.退耕还湖

B.排干沼泽,开垦耕地

C.捕杀珍禽异兽

D.砍伐红树林,兴建旅游地

答案:

A

解析:

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功能的有效措施;红树林具有减轻风浪侵袭,保护生物多样性,淤积泥沙、生成新地等多种功能。

点题训练

(20分钟,30分)

知识点一

 “地球之肾”

            

(2018·昆明一中模拟)云南丘北普者黑位于云南东南部,主要由孤峰、湿地、溶洞群等景观构成。

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大量污水和垃圾,湿地面积减小,生态环境恶化。

据此回答1~3题。

1.有关普者黑湿地生态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②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③维持生物多样性 ④提供各种物质资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美化环境、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等。

提供各种物质资源属于湿地的经济价值。

故选C项。

2.为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普者黑应(  )

A.大力发展渔业养殖

B.围湖造田,种植水稻

C.控制好景区承载量

D.将当地农民全部迁出

答案:

C

解析:

大力发展渔业养殖,湿地易受污染。

围湖造田,发展农业生产,易导致湖泊萎缩,生态功能下降。

将居民全部迁出,不符合实际。

控制好景区承载量,利于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故选C项。

3.普者黑湿地遭到破坏带来的影响有(  )

①生物多样性增加 ②空气湿度增大 ③气温日较差增大 ④降解污染物能力下降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湿地遭到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空气湿度减小,气温日较差增大,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故选B项。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模拟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4~5题。

4.该模拟系统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

①防风固沙 ②净化水质 ③涵养水源 ④塑造地形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该模拟系统主要模拟了湿地具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功能。

5.若将该模拟系统中的植物(芦苇)去掉,则监测到(  )

A.出水管的排水量减少

B.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C.出水管中水的含沙量增加

D.土壤矿物质总量增加

答案:

C

解析:

若湿地中缺少植被,则湿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故该系统中出水管的排水量增加,出水管中水的含沙量增加。

6.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中心位置,“湿地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湿地”已成为该城市的一大特色。

该市准备在10年内投资600多亿元打造“东方湿地之城”,形成“大水面,大绿地,大空间”的城市特色,创造“天蓝、水清、地绿、气爽”的最佳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2)黄河三角洲湿地可以发挥哪些生态功能?

(3)依据材料,简要说明东营市为何要打造“东方湿地之城”。

答案:

(1)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地势低洼,黄河不仅能从中游带来大量泥沙输入到这里沉积,还能给这里补给大量水源,加之这里水体流动缓慢,使得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从而使得这里形成了大片湿地。

(2)湿地是蓄水池;能调节气候;是众多珍稀濒危鸟类的栖息地;湿地中的植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

(3)因为湿地具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降解污染、吸烟除尘、过滤空气、改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解析:

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形成原因可从其所在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来考虑;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功能可从其对气候、水体、动植物的环境影响等方面来考虑;东营市打造“东方湿地之城”的原因可从湿地在美化环境、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积极影响方面来考虑。

知识点二

 湿地资源问题与保护

(2018·青岛二中模拟)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区。

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略图。

读图回答7~8题。

7.乌梁素海湿地的主要作用是(  )

A.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

B.调蓄黄河洪水

C.发展航运和水产养殖

D.汇集灌溉余水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乌梁素海连接排水渠道,用以汇集农业灌溉余水,故D项正确。

8.为防治河套灌区土壤盐碱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

①秸秆还田,改良土壤 ②完善排水系统 ③填沟蓄水,储存水资源 ④大水漫灌,施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河套平原地区日照强烈,蒸发大,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可抑制下层土壤盐分上移,从而降低土壤盐碱化的危害。

完善当地的排水系统,使水分尽快排出,可防治土壤盐碱化。

填沟蓄水会加剧水分蒸发,导致盐分残留地表,会加重土壤盐碱化。

大水漫灌、施用化肥会加剧当地土壤盐碱化。

为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我国第一个大规模退牧还草工程开始实施,今后5年间三江源头地区已退化的1.5亿亩天然草场将借助这项工程得以休养生息。

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不属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的是(  )

A.草场退化、沙化速度加快

B.冰川湿地萎缩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水土流失明显

答案:

C

解析: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后,生物多样性只能减少而不能增加。

10.该区退牧还草采取的措施有(  )

①牧民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 ②以草定畜

③长期或定期封育保护天然草原 ④大力植树造林 ⑤加大政府资金补贴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答案:

C

解析:

三江源地区气候条件不适合大力植树造林,第④项措施不切合实际。

11.(2018·深圳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辽河三角洲地处辽河、大辽河入海口交汇处,这里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双台河口(即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的芦苇沼泽区平均水深20~30厘米,变动较小。

连成片的芦苇荡形成芦苇田,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芦苇田东面是大面积的生态稻田;在芦苇田里面,还错落分布着一些油田。

(1)分析辽河三角洲分布大面积芦苇的原因。

(2)1986~1994年间,辽河三角洲芦苇田和滩涂面积分别有什么变化?

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有人认为,辽河三角洲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应大力围垦滩涂和排干沼泽,发展水稻种植和虾蟹养殖,你是否赞成?

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

(1)辽河三角洲沼泽面积大,水深适宜且变动小,相对静止,河流带来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为芦苇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我国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人为影响小。

(2)芦苇田:

面积减小。

原因:

人类种植水稻、养殖虾蟹等占用芦苇田;人类开发油气资源破坏苇田;泥沙淤积导致部分芦苇沼泽地地势增高,芦苇田逐步退化。

滩涂:

面积增大。

原因:

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淤积而形成。

(3)赞成。

理由: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需占用较多耕地;辽河三角洲发展水稻种植和虾蟹养殖的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水稻种植能够保证粮食供应,养殖虾蟹能够增加经济收入。

[反对。

理由:

滩涂和沼泽是宝贵的湿地资源,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候鸟提供栖息地;能够净化水质;抵御海浪侵蚀,防止海岸线后退;芦苇可为造纸提供原料,有经济效益;利用湿地资源可发展旅游等。

]

解析:

(1)问,可从三角洲的面积大小、水文特点、河口营养物质获取、人类活动强度等方面来分析。

(2)问,面积变化可通过读图分析得出,图中芦苇田面积减小,滩涂面积增大。

芦苇田面积减小的原因可从农耕活动、水产养殖、油气资源开发对芦苇田的破坏或占用方面来分析,滩涂面积增大的原因可从泥沙淤积方面来分析。

第(3)问,本问为开放性设问,回答合理即可。

赞成可从粮食需求量大、增加经济收入等方面来分析;反对可从湿地的生态功能、旅游功能、物质供给功能等方面来分析。

课后作业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

一、选择题

            

近年来,鄱阳湖地区的生态问题愈发引起社会的关注。

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近期,江西省计划在鄱阳湖湖口修建大坝(见上图),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是(  )

A.湖泊汛期最高水位得到调节

B.湖底持续降低

C.本省水资源利用量减小

D.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量增大

答案:

A

解析:

在鄱阳湖湖口修建大坝,可以起到调节湖泊水位高低的作用。

2.为了缓解鄱阳湖地区的生态问题,以下措施合理的是(  )

A.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有色冶金工业

B.为了突出商品性生产,大力扩大耕地面积

C.加强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防护林建设

D.大力推广煤的使用,以解决农村燃料不足问题

答案:

C

解析:

河流上游地带植被破坏严重引起水土流失,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大,进而加剧鄱阳湖地区的生态问题,故应加强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防护林建设。

(2018·福建福州外国语高中高三月考)东北三江平原湿地广布。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分别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的是(  )

A.甲和丙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