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有效性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61027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有效性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有效性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有效性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有效性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有效性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有效性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有效性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有效性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有效性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些无效的教学语言现象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评价语言不够准确、针对性。

比如教师常常轻描淡写地、例行公事似地“你真棒”。

这样的赞美往往不能把学生学习的优点挖掘出来,评价的针对性明显不强。

我们也常会听到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时,只点出有误或者不全面之处,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却只字不提。

2.教师评价语言不够生动、多样。

教师常以“很好!

”、“好的!

”“答得不错!

”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

这类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回应学生的回答;

或一味给以“真了不起!

”、“好极了!

”之类的简单、廉价的表扬。

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教师评价语言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

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言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常见的评价方式。

教师通过语言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等内隐的学习活动,以及表达、朗读等外显的学习行为和方式进行有效的诊断和反馈,以进一步改善和调整学习进程和效果,提高水平的过程。

而语言是课堂师生活动的基本方式。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技巧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如果能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将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知识。

反之,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把握好评价的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艺术性语言的熏陶,促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新课标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言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行为和学习水平进行评价的语言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互动、对话、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必然是通过语言传递信息和思想的,必然要通过语言指明学生学习的情况,根据学习目标做出判断,指导学生改进学习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校正知识,提高技能,同时为其他学生的学习树立可以效仿的榜样。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评价促进发展是必要且必需的手段。

将教师极其富有艺术性的有效评价引入语文课堂,并长期坚持,让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熏陶,他们的语文素养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评价”是指衡量人物、事物的作用或价值。

教师评价语言指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状况的语言。

有效性:

《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实现预期目标;

有效果。

教师评价语言的有效性:

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有效、恰当、高超的评价艺术,这里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效果等。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有效地运用教师评价语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明确论述:

“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励性评价语的有效性研究:

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及语文学科的客观规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的表现,恰当地加以评点、肯定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给予必要的纠错和引导,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

三.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2.创新教育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因而反对用单一的学业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和管理学生的做法。

创新性教育主张评价和管理学生要看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全面发展水平,评价和管理学生时既要看学生的学科成绩,也要看学生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更要看学生的特长发展等。

  

3.布鲁纳指出:

“评价通常被看作对教材、教法或别的对象的一种是否有效的检验,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提供智慧的指导来改进这些方面。

”  

4.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的“第四代评价”理论认为:

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并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都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四.实验目标的设想

1.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进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评价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习惯、思维品质,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过程,运用发展性评价,以指导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2.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善和调控等功能,形成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学科和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多元性评价体系及原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和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

4.通过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促进和保证改革中课堂教学的顺利健康运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

(一)理论文献法

教育实验的框架必须高屋建瓴,这就要求实验者要广泛的查阅文献,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等领域寻求理论指导。

活动初期翻阅文献,查找有关教师课堂评价方面的资料,找出课题中最有价值的研究点,制定可以操作的研究策略;

活动中借鉴理论的指导,更好的进行富有效力的教育研究工作。

(二)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属于质的研究,是就单一个人或社群,汇集有关的资料,加以分析诊断,再跟进及考核他或他们的发展情况。

诊断问题产生原因,以便采取行动进行辅导或纠正以改善效果。

研究活动以确定在教师评价语的情感价值和文本价值等方面,确定几个典型的学生作为被试个案,收集典型资料,并与同类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习惯形成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三)教育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分阶段收集的实验报告,对工作进行反思。

通过系统的反思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出成功的做法,发现事物的本质或一些基本的规律,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提供指导。

(四)行为训练法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就需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表扬、鼓励或者是批评教育等方式,不断巩固,促使行为转化为习惯,形成人格。

六.实验的步骤

2008年初作为校级课题立项研究。

2009年初拟定为区级课题,撰写课题申请报告。

2009年3月作为区级课题立项,继续实施研究课题。

(一)准备阶段(2008年9月)

调查教师、学生现状,做好前期诊测。

建立实验小组,查阅相关教育文献,审视、分析变革思路,制订实验研究的总体方案。

(二)探索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6月)

1.查阅相关文献和有关教师课堂评价方面的心得体会,找出课题中最有价值的研究点,制定可以操作的研究策略;

活动中借鉴理论的指导。

 

2.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评价语(或对学生身形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评价与),内化相关语言,争取做到随“取”随用。

3.结合教学过程随时进行评价尝试,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

   

4.建立教学实验档案袋,收集和记录学生、教师或同伴做出相应评价的有关的材料、作品等,以此来判断学生对课堂中激励性评价的反应和学科进步的状况,语文能力的提高等。

5.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价活动  

(1)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引导学生着重分析总结本阶段自己的学习、成长情况。

(2)教师定期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激励性评价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并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通过思考和分析,不断改革和发展自己的课题研究。

5.积极学习,参加各级培训会、研讨会,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做好阶段性实验研究总结。

(三)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

自测讨论,整理汇编资料,统计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实验报告。

七.实施过程的策略

(一)营造课堂评价的氛围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影响,教师以课堂“裁判”自居,将课堂评价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忽视课堂评价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客观内在联系"

评价的“天平”向优生倾斜,甚至将后进生排除在课堂评价以外,无视后进生的课堂体验,把后进生称为“笨蛋”、“朽木”、“对牛弹琴”。

在有些教师看来,对后进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显得多此一举。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反思过去的评价模式,重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把教师由学生学习的裁判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赏识者,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评价要用全新的视角,摈弃“看优生一朵花,看差生豆腐渣”的陈腐观念,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为出发点来实施课堂评价,清醒地看到后进生有他们的“闪光点”,优生也有自己的缺点。

未成年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但其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加上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辅导等方面的不同,势必造成学习水平、吸收能力的差异,在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理解出现偏差、错误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教师宽容、善待他们,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他们,让他们消除在课堂上怕出错的不安与恐惧,解除怕挨批评、受嘲讽的心理压力,从而置身于老师!

同学共同营造的良好课堂情境当中,为实施全员性课堂评价创造一种自由、和谐、安全的环境。

例如:

(二)建立多维评价的标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评价,教师首先应尊重、正视学生具有的多元智能,秉持热切的期望来观察、关注和接纳学生,建立“分层多维”的评价标准,来肯定和促进学生的丰富潜能,支持和推动学生的生命成长。

这里的“分层”,是指纵向的程度;

“多维”是指横向的指标。

“分层多维”是对评价标准多元化的具体表现。

【镜头1】《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断

师:

现在你们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但读文如观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譬如:

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

他的弟子如此学生对你有什么启发?

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肯定会有更多“美丽”的收获。

(学生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几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

一般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我们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用麦穗。

你的“发现”给了我灵感——不仅麦地里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

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当课本!

说得好!

你思路很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天地,更有丰富的知识。

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不是直接告诉他们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身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哲理。

直接告诉道理不是很省事吗?

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直接告诉,容易忘记,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你回答得很精彩!

我赞同你的看法。

有时靠别人告诉的道理,就像戴在自己身上的假发、假牙一样,看上去很逼,但没有生命力,而凭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的大树,生机勃勃。

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课文中他的弟子也试着摘了几个,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由此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你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

掌声鼓励!

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相矛盾的: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才能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比较,那么,这个:

“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是太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

人人都收获了一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案例中,教师珍视学生所表露出来的不同智能倾向,确立了“多维”的评价标准,给予了学生彰显特性、张扬个性的课堂评价。

在这种评价中,学生对课文涵咏、体味、评价,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叹和新异的结论。

(三)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1.从教材使用入手,发掘深度资源,促进课堂评价的灵活性

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

虽然现在的新教材和以前的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游戏、卡通情境图等主题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但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仅仅是表面的,虽有“广度”但“深度”远远不够,就需要我们在教材的基础上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

  现在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育人”确立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评价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的未来,这也是教学评价的出路。

  如在教学《输入汉字》一课时,我们仅立足于教材来展开教学。

教材中有一个输入一首古诗的例子,虽然是一首普通的古诗,但对于这堂课来说,学生使用的资源可操作性不强。

在实际的输入过程中有几个汉字学生并不熟悉,而我们的学生使用的输入法是拼音输入法,所以在输入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他们的评价也仅仅局限于你认识古诗中的字吗?

会读这首诗吗?

你能输入这古诗吗?

达不到我们新课程所要求的那个高度。

  仔细分析一下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缺少了可操作性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的评价很难开展下去。

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是评价一堂课的主体内容。

缺少了这个主体,评价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于是在《输入文字》这节课中我们巧妙地借助了以前语文课中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首古诗《锄禾》,替换原先课本中的例子。

在学习形式方面,看学生是否都改变了以往那种被动、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看学生是否能采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对话交流、拓展创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在学习过程方面,看学生是否全员、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小组合作讨论活动,师生、生生交流活动、质疑探究答疑活动。

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重点从兴趣、思维、探索、个性、协作、习惯几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学习效果,则从三个维度的目标进行评价。

首先看知识增长了吗?

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达到了吗?

学会了吗?

再看能力目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某方面的语文能力得到增强了吗?

得到发展了吗?

情感方面,看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审美情趣得到培养了吗?

某方面的情感增强了吗?

人文素养提升了吗?

学习兴趣提高了吗?

爱学了吗?

这样一来,评价就变得非常灵活,开发资源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对于学生的评价有限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评价了。

2.从师生对话入手,发掘动态资源,促进课堂评价的实效性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评价较多,主体较为单一,被评价者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发言,注意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1)教师评价,以温情感染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评价语言不是很满意,于是我因人而异,对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生信心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对优秀学生,我多给予启迪。

因为这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要选择独特视角,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

如“像×

×

这样学,特别好,不但理解,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科学家小时候就是这样认真、努力、积极思考的。

”对班上中等生,我诚挚地欣赏。

卡耐基曾说:

“使一个人发挥最佳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

”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

评价时,我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时,他们会努力向优秀的学生靠拢。

如“这句话你读得太好了,请你再给大家读一遍吧!

”“你的进步真神速!

”“老师为你的出色表现而自豪。

”对于差生,我热切地激励。

这部分学生通常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各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共同特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

因此我细心地从他们身上发现他们自身的优点,进行评价;

发现闪光点,打消他们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如“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好吗?

”“今天你读课文没有错字、别字,一定是认真预习了。

”“你可能因为紧张答错了,平静一下心绪,你一定会答对的,对吗?

”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学生,把爱心、耐心、信心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用温情的评价语言,适时给一个尝试成功的学生以鼓舞,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

(2)生生互评,以补充延伸

在二年级《大树的孩子》一课教学中,一生站起来读了一段课文,我让其它的学生评价。

生1:

“他的朗读感动了我,我也想试试,我能比他读得更好。

于是该生站起来很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

生2:

“他们两个读得都很有感情,但是有两个地方要特别注意,一个是‘年’是鼻音‘niá

n’;

另一个是多音字‘待’在本课中读‘dāi’。

你用心聆听,真会发现,你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

此外在课后拓展时:

“还有哪些植物妈妈有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四处安家呢?

”有一学生回答不是很准确。

“老师,×

的回答基本正确,但我想补充一下……”

“我有不同的意见,我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3:

“老师,我觉得×

进步很大,如果在……地方改一改,就更好了。

从上述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来很程序化的课堂在孩子们毫无芥蒂的回答讨论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同学们在平等、互助、融洽的氛围中学习。

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否定和指责,而是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来达到对知识的传授和总结的目的,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3)生评老师,以教学相长

传统教学中老师的地位高高在上,即使老师错了,学生也不敢出声。

而新课改首先要求师生平等,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没有距离,没有居高临下。

课堂上,我经常读一篇课文或阐述一个问题后,问学生:

“你觉得老师读(讲)得怎样?

”这时候孩子们会说出许多我想不到的话。

“老师,你读得太美了,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

谢谢你的夸奖,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美。

“老师,我觉得你还要大点声,我有几个地方没听清楚。

“对不起,老师以后一定注意,现在再听老师大声读一遍,好吗?

(学生也不怕得罪我,尖锐地指出)“老师,我觉得刚才这个问题,你讲得不是很全面,我想补充一下……”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以生为锐,经常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助于教与学的同步提高。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说得好,人只有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被尊重,有了安全感后才会产生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

因此课堂上的评价语言要注重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建构,不仅要关心智育方面的发展,问题的对错,学习技巧性等,还要帮助学生丰富评价信息,整合现象的评价和实质的评价,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问题,认识自我,接纳和认同正确的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以及和谐的发展。

此外,评价还要关注情商的发掘,针对学生发言的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态度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及素养,这就要求评价方法也要多元性,如适当运用肢体语言、眼神、点头、微笑、大拇指、掌声、各种丰富的表情等。

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我点了一个想读书又不敢举手的学生起来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双眼微闭,轻轻摇晃着头,好像陶醉了。

该生读完后,看到陶醉的老师伸出了大拇指,瞬间,幸福溢满了这个学生的小脸,于是这个平时并不大胆的孩子在下次朗读中又高高举起了小手。

3.从媒体选择入手,发掘多元资源,促进课堂评价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教学不宜过分追求观赏价值,教学媒体的使用切忌重新潮、轻重点。

诚然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配乐诵读,画面映衬,让学生在美好的视听氛围中,浸润情感是有效的,但如果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画面妨碍了学生对诗作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

陈日亮老师指出:

“为使课堂45分钟更加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必要再加以精简。

”潘新和教授强调:

“课件的目的,是展示还是为课堂服务?

多媒体课件是双刃剑,它就像一个人为的陷阱,让人跟着它走,而无法关注课堂的随机生成,学生的实际需要。

”我们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的课堂自己做主的意识,不受机器的牵制与束缚,解放自己的手脚,滋养学生的心灵。

我认为语文老师自身就是最好的媒体,一手好字,一张铁嘴,真实实在地贴近学生实际,脚踏实地给学生有所得。

教师深厚的功力应该渗透在灵魂深处,一举手,一投足,一扬眉,无论语调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都流露出一种魅力,在课堂上形成磁场,让学生如沐春风。

此次年会上一位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老师,在没有了多媒体的牵绊之后,更好地即兴发挥,随机点拨,往往点石成金,彰显着智慧,释放着激情。

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与学生语文生命近距离交流的教师形象,这样的课堂是舞动着师生灵性的课堂,课堂的旋律随着学生语文生命的律动而流淌。

(四)把握课堂评价的时机

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好乐观。

”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

怎样才能了解到学生的需要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1.找准疑难点、空白点。

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

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

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

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

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