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0773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1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最新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最新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最新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最新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同义表述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观是主体的精神、思想,主体>

主观;

客观等于宇宙,无限大,客观>

客体)

2)内容分析: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

3)理论性质:

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①任何哲学必答

②划分派别依据(唯物、唯心主义;

可知、不可知论)

③人生基本问题

4)哲学变革:

见讲义P3页下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则反之。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问题相一致,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唯心主义又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

a.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意志)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b.18世纪英国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

康德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②客观唯心主义:

a.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无人身的观念、概念、理性)作为世界的本原

(所有的信奉宗教的人都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b.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是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大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都是其外部表现/外化。

4)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失误之处

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颠倒了感觉和对象的关系)

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颠倒了概念和对象的关系)

补充:

区分主观唯心主义的判别字——“我”、“人”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哲学基本问题无关,但又联系)

1)唯物唯心回答了世界的本原,而哲学还要回答世界是怎么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就是回答了世界状态的两种对立的哲学观点。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①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对静止

③是否承认矛盾(辩证法承认事物发展由事物内部矛盾推动)

一样东西被人造出来了以后,它就有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质一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实践属于物质,而不仅仅是属于认识。

4.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得哲学史上出现了历史唯物唯心主义的对立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

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去理解世界,旧唯物主义[1]从自然演化出发去理解世界。

而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理解现实世界[2]。

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例:

2003年第2题)

[1]旧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等;

认为世界都是自然演化出来的。

其大方向对,但不通。

如它可以解释一棵树怎么来,但它不能解释一根电线杆是怎么来的。

它不能解释实践活动。

[2]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电线杆(i.e.)是用人的意识指导实践创造的,但其建好后具有和物质一样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物质范畴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按历史阶段划分。

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三种基本形态的重要依据。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的是实物——金木水火土气(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性:

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

形而上学性:

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

①恩格斯的论述(不太全面)

19世纪80年代: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明确指出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

20世纪初: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定义的“物质”范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外在性);

c.物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可反映性)。

(2)物质定义的特殊方式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定义和把握物质的。

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2009年第1题;

2002年16题)

①意识与物质是统一于物质的。

但只有先分开意识和物质,才能谈哲学;

②然后必须再统一意识和物质,才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

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③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二)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

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

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的意识。

⑵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人们的劳动、交往和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⑶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7、8)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还表现在意识的内容需要用语言这种物质形式固定和表达。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物质、意识、语词的关系:

意识反映物质,语词表达意识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首先表现在依赖于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技能和属性。

(人脑不是意识,人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

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

3.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3])

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见仁见智)

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有时表现为虚假的主观映象[4](*9)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不是大自然的,都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

但它们是用来把握客观对象的,所以说意识是具有主观性的。

[4比若说《西游记》中。

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是虚假映象(唐僧是真人,不是虚假映象)

(三)物质的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10)

世界统一于物质。

物质的共同本质是客观实在,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

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⑶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1)

⑵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⑵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否认运动的决定性,夸大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主义[5]——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形而上学(绝对主义)

辩证法

相对主义(形而上学的变种)

不变

运动、变化

夸大运动变化(瞬息万变)

[5]代表观点:

庄子: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承认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但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否认事物运动变化中也存在相对稳定性。

这种观点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陷入不可知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⑴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时空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⑵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

②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12)

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可变,因而是相对的。

2008年第2题)

(时间相对速度变;

空间相对密度变。

空间特性是随着天体的质量密度的变化导致的引力场场强的变化,而改变空间的平直度(*13))

⑶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14)

客观世界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无限由有限构成;

有限体现着无限;

有限可转化为无限,超出有限的界限即趋向无限;

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真无限。

时空无限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积极的革命人生观的科学依据。

(四)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生产方式体现着社会物质性

④生产力是物质力量

⑤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

自然界盲目自发的物质运动X

动物、人本能的物质活动X

有意识的精神活动X

有意识的物质活动√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难)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本质特征

⑴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例:

2008年第3题)

主体(人)、实践对象(客体)、实践手段(工具)、实践过程、结果都是外在于人的意识客观存在。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指实践可以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产生现实的结果。

⑵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⑶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15)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实践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劳动实践

处理人和自然间的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人的社会交往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社会改革等

(香港回归、邓“一国两制”成功实施15周年)

⑶科学实验

狭义:

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广义:

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动物是通过消极地适应自然来维持生存的,人则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

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⑴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①劳动实践创造了人②人类的本质得到充分体现

⑵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⑶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人与自然关系的5个命题角度(背)

1.从地理环境角度

①客观情况:

地理环境形成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②主观态度:

重视地理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分寸)

2.适度原则角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事物的质都有其相应的度,在认识过程中,只有把握度才能确切认识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

在实践活动中,为了保持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就应当尽可能把事物的量变控制在它所要求的限度内。

(人对自然的利用应把握一个度,而不是不能利用自然)

3.从普遍联系角度

讲义P9、10页

4.从恩格斯预言角度

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恩格斯指出: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并不单纯是自然界内部的生态失衡,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5.在实践基础上解放人与自然的矛盾(★★★&

难)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内在地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①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注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味限制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现实的。

但传统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实践方式和水平已经不适应客观实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改变我们的实践方式。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源自实践活动方式不当。

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活动并不必然违背客观规律,关键是在人的活动中采取正确的实践方式,尽量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③必须转变实践方式,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自然界的运动属于物质运动,人类的实践属于物质活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

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而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则致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因此,正确的实践方式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1)两大特征:

普遍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方法论意义

永恒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新事物不可战胜原理——过程论

2)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理论主干

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原理

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原理

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两点论重点论统一原理

(发展状态)

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度,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发展道路: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否定-辩证的否定观---三段式---方法论意义

3)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必要补充

必然性和偶然性

本质和现象

可能和现实

形式和内容

思维方法

4)四个方法:

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具体和抽象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⑴联系的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⑵联系的特点

①联系的客观性(*16)

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事物一产生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

②联系的普遍性

第一,内部联系:

事物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外部联系: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第三,整体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四,中介联系:

普遍联系一定要通过“中介”来实现

第五,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17)

2.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背)(*18)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地处理和协调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关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正是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联系与发展

⑴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

⑵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变化

⑶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上升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

⑷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2.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19)

(黑格尔)

⑴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⑵把世界看作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把世界看作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

(恩格斯)

⑶唯物辩证法过程论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①过程论要求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②过程论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功能)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的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地位)

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实质)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含义

矛盾[6]是指事物统一体内部对立因素之间的联系。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是指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⑴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⑵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⑴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7],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

⑵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8]。

4.★同一性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20)

理论意义——辩证认识的实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才具有不可分性;

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对立才有相反性质。

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同一是对立的统一。

(今年要开党的十八大,例如计划生育问题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金出现巨大缺口,国务院计划推迟退休年龄,这将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挑战,请用辩证法来分析养老金缺口和大学生就业)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就是指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

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只有形成事物统一体,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才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⑵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

由于矛盾双方互相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⑶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方向和发展的趋势。

由于矛盾双方具有互相贯通的关系,矛盾双方相互包含,而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从而使事物得到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还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矛盾的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

⑴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对应同一性前两条)。

⑵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对应同一性第三条)。

3.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斗争性),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同一性)。

4.深刻把握“和谐”范畴

⑴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和谐突出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

⑵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不否认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

⑶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⑷和谐的作用:

协调差异,化解冲突,创造条件,推动发展。

(胡锦涛在联合国讲话,谈到“共赢双赢”,请用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说明)

5.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⑴内容:

事物发展的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⑵功能:

内因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⑶地位: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⑴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例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有突出的问题,请用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分析答案。

⑵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不同方面各有特点。

具体为3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

⑶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①矛盾克服;

②矛盾同归于尽;

③双方协同;

④矛盾融合[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⑴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⑵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21)

(个别可以直接存在,而一般不能直接存在)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毛)

⑴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任何科学都是以矛盾为内容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此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的,而且应该分析的)

⑵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必须得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2)

⑶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就要深入到任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只有研究矛盾的普遍性,才能发现事物发展的一般原因,只有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确定事物存在的特殊本质。

(五)矛盾分析方法

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