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60410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申报》:

①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高潮。

② 

1872年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合资创办

③以盈利为目的

④特点是由中国人担任主笔以吸引读者;

采用廉价纸张,降低成本,赢得市场。

⑤内容上涵盖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基本成熟:

言论,新闻量多面广,注重时效性,看法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条由报社记者所发的电讯(新闻专电);

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

c:

第一个刊登新闻画。

另外两张具有广泛影响的中文商业报纸:

1882年创刊于上海的《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录》是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刊),1893年英商丹福士等主办的《新闻纸》

新闻报:

1.《新闻报》1893年2月17日初为中外合资,后为英商丹福士所有

2.与《申报》竞争

3.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

﹡如何分析与评价外人办报?

1、外报垄断是殖民主义者的侵略行为。

(无论中文、外文报刊,无论宗教、商业报刊,其主办者无论传教士、商人、政客,从实质上来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都是为维护外人在华利益服务的。

2、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就客观而言,外报所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

3、外报办报实践有助于我国报业发展。

(1)报刊观念方面:

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近代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传播机构设置方面分工明细;

(3)物质技术方面:

铅字、印刷机、有线电报等。

五、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的办报思想

◆王韬

Ⅰ主张思想:

①阐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阐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a)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

b)报纸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

c)报纸可以使“达内事于外”

d)报纸可以使“通外情于内”

③阐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言论自由”

④阐述了报纸的文风。

“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阐述了报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知识广博的通材”“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Ⅱ贡献

①鼓吹国人办报

②重视报刊政论,创立报刊政论文体,以评论当前现实的政治时事为主,不过多地重视学理上的阐述;

以达意为主明白清晰,不重形式文采。

③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办报人,为办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循环日报》:

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

③创立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报刊政论文体:

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

②其特点是:

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

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郑观应

新闻观点:

①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

②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图强的重要手段,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

③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六、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维新派报刊

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年8月17日,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以讲论洋务为主,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

(康有为在《万国公报》上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

(2)1896年1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由康门弟子徐勤、何树龄主编,免费派送。

该刊不用大清年号而用孔子纪年,借以“托古改制”

2、《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在康有为支持下,由澳门巨商何延光创办,何延光、康广仁担任总理,与《时务报》编辑方针基本相同,比《时务报》更为敢言。

3、《湘学新报》、《湘报》是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

《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

后改名为《湘学报》,由江标、黄遵宪、徐仁铸先后督办,唐才常等主持编务。

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特点:

①言论最为大胆;

②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

《湘报》,唐才常担任主编,谭嗣同等担任主要撰稿人。

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

4、《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

①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

②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

③以“通外情为要务”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④抨击帝国主义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等主张

5、《时务报》与梁启超(梁启超后来还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

(1)《时务报》:

①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宣传维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

②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黄遵宪筹备,梁启超主笔;

③《时务报》因梁启超大胆而新颖的言论震动朝野,风靡一时,创下当时最高的发行量;

④形成了“时务文体”,发表了第一次全面阐述维新变法的纲领性文章《变法通议》;

⑤围绕着《时务报》,在维新派与洋务派之间展开的斗争以维新派失败而告终,这一方面说明报纸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梁启超:

①近代中国报刊政治家、新闻思想家,一生创办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②参加“公车上书”,是维新派报刊宣传主将,主办过《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

③发表《变法通议》,创立“时务文体”,其办报实践及新闻思想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影响巨大。

④梁启超新闻思想:

1)认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2)其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3)其办报的四大原则是:

“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道确而速”。

4)健全舆论五“本”:

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5)宣传艺术:

浸润法、煽情法。

(3)“时务文体”:

(又称“新民文体”)

① 

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报刊普遍以政论为核心,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风格独特,形式新颖,(其中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名噪一时,故称“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秉承王韬报刊政论文体的基本风格,打破传统古文、时文、骈文的束缚,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

文章大多慷慨激昂,热情奔放,富于煽动,风靡一时。

③ 

“时务文体”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有很大影响。

(4)、《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海外报刊,宣传保皇立宪)

①《清议报》,1898年创办于日本横滨,改良派海外第一个机关报;

②《新民丛报》,1902年创办于日本横滨,改良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从1905年与《民报》展开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的一次报刊大论战,义保皇派失败而告终。

(5)、《大公报》,国内,改良派报刊。

6、维新派的新闻思想及贡献:

(1)、维新派新闻思想较早期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如王韬等有新的发展:

①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

②对报刊功能与作用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如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2)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

①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②向读者进行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③推动维新运动,促进变法实现。

(3)维新派对近代的新闻事业的贡献:

①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②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之先河;

③创造“时务文体”,影响一代文风。

7、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维新运动中,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后,近代国人办报形成第一次高潮,其特点如下:

(1)从办报地区看,由沿海发展到内地中小城市,同时海外华侨所办报纸日增。

(2)从报刊品种看,类型繁多,且涌现出一批专业性报刊。

(温州:

《算学报》、《利济学堂报》、上海:

《农学报》、《女学报》、《蒙学报》等)(3)从政治倾向上看,绝大多数宣传变法维新;

(4)从办报方式上看,形成学会、学堂、报刊“三位一体”的形式。

(5)从办报人员看,维新派政治家大多参与办报活动。

七、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资产阶级保皇派在境外的办报

《清议报》

1.1898年日本横滨梁启超麦梦华等

2.宗旨“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3.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

4.100期后毁于火灾

《新民丛报》

1.1902年日本横滨梁启超麦梦华等

2.梁启超要办成“中国报界前此未有”“足与东西各报相颉抗”

3.分25个栏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古今之外无所不谈。

其内容之丰富、编辑之严谨、印刷之精美、确实是“中国报界前此未有”过的

4.政治上,鼓吹保皇立宪

5.前期发表了许多谈革命的文章,后期“柔声缓语,形同妇妾,梦绕大清,心恋小丑”

八、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苏报》和“苏报案”

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

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

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

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

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

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九、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中国日报

1.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2.1900年孙中山委派的陈少白主持香港创刊

3.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

4.内容:

①揭露清政府的腐败状况与卖国罪行②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③资产阶级民权思想④鼓动人民起来投身反清革命、争取民主自由权利

5.编辑业务:

①仿日本报纸采用短行排印②《鼓吹录》成为中国报纸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民报》:

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

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

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

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

④《民报》与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大论战:

①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激烈论战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历时两年,双方投入的报刊达几十种之多;

②《民报》一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

③双方论战集中在三个方面:

a、革命,还是改良?

b、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是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④《民报》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则出自“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之手,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

⑤经过大论战,保皇派一蹶不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十、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①背景:

辛亥革命爆发后,取得胜利的革命党人立即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

废除满清报律法规,保障言论自由

②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a)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b)“流言煽惑,对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罚

c)“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惩罚

③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新闻界一致反对

④孙中山尊重报界和灵活的政策

⑤《暂行报律》引发的一场风波,积极地一面是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不得滥用法律加以限制的认识,但消极的一面则是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的必要的管理与约束,为敌对政治力量利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了方便

十一、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袁世凯对新闻界的摧残与“癸丑报灾”

(1)袁世凯的统治是中国新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①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为己所用;

②制定法律条例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报纸条例》、《出版法》)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

(2)“癸丑报灾”:

1913年1月,因袁世凯独裁统治遭到威胁,遂派人刺杀了宋教仁,事情真相被报刊揭露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不久被袁镇压。

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

于是,袁世凯对新闻界开始大规模摧残,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及反袁报刊全被查封。

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立报》等,采取禁止租界外发行的办法,被迫停刊。

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只剩下139家,于1912年初的500多家锐减了三百多家,同时大批报人惨遭迫害。

这就是新闻史上的“癸丑报灾”(1913年是癸丑年)。

十二、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民初著名记者

黄远生:

①“报界之奇才”,民初新闻记者中的巨擎,以擅长于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②其新闻通讯有下特点:

一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

二是针砭时弊,为民请命;

三是通俗自然,涉笔成趣;

并发明了“新闻日记”的体裁;

其文集《远生遗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

 ③提出了新闻记者的“四能”: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并且身体力行。

邵飘萍:

①“报界全才”,在新闻采编、评论与通讯写作、报业经营、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②六日期间创办东京通讯社,较早将“二十一条”协定通报国内,推动反日倒袁爱国运动;

③被聘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并在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④创办大型日报《京报》,自任社长,揭露段祺瑞卖国政府,被迫流亡;

⑤担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

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奉系军阀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名残忍杀害。

十三、五四前后的新闻事业

1、《新青年》发展的三个阶段:

1915——1918;

1919——1920。

1920。

9——1922。

2、五四时期新闻报刊的重大改革运动3、四大副刊4、瞿秋白5、徐宝璜

一、《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主编。

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15年9月—1918年11月):

《新青年》高举科学和民主大旗,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激进民主主义者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

主张:

①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批判尊孔复古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总体来说,它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但它猛烈的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觉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思想舆论准备,开辟了道路。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2、第二阶段(1918年12月—1920年8月):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献,标志着《新青年》从民主主义刊物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

李大钊歌颂十月革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向中国民众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编发“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了陈独秀《劳动者的觉悟》和李大钊的《MayDay运动史》,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重要起点,为后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奠定了基础。

3、第三阶段(1920年9月—1922年7月):

中共上海发起组将《新青年》改组为自己的机关刊物,从此进入无产阶级报刊时期,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成为党成立后的理论刊物。

二、五四运动中的报刊:

1、《新青年》第二阶段

2、《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创办于北京的一份政治性周报,李大钊主编,作为《新青年》月刊的补充,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苏俄和全国工人状况。

李大钊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3、《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毛泽东主编,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是一份全部采用白话文的周报,毛泽东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

三、五四运动后的报刊(无产阶级报刊):

1、《新青年》第三阶段:

1920年9月1日改组。

2、《共产党》:

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办,李达主编,半公开的大型理论刊物,第一次在中国竖起“共产党”的大旗。

3、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工人报刊由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创办:

(1)《劳动界》1920年8月15日在上海由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刊,陈独秀主编,周刊,我国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工人刊物。

(2)《劳动者》1920年10月3日由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周刊,它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国际歌》歌词。

(3)《劳动音》1920年11月7日由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周刊。

四、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1、历史条件:

①五四运动后,我国无产阶级自觉地登上了历史舞台,②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③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2、特点:

(1)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3)主义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

二、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1、政论的发展与自由讨论风气的出现:

《新青年》、《每周评论》及《湘江评论》等,一方面采用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述评形式及时评论国内外大事,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倡导学理讨论自由,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2、倡导新文风:

《新青年》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同时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引起我国报刊文体的空前变革。

3新闻业务的改进:

⑴报纸版面编排改进,重要新闻作头条,重视标题制作,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

⑵重视直接采访,国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开展:

①1918年12月胡政之以《大公报》记者的名义成为采访巴黎和会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②瞿秋白,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记者,从1921到1922年间,旅居莫斯科采写了许多新闻、通讯及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如实地、深刻地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周恩来采写的旅欧通信。

4、杂志革新,尤其是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革新,从消闲性质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出现了四大著名副刊:

⑴北京《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孙伏园主编,发表了鲁迅《阿Q正传》;

⑵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一个;

⑶《京报副刊》,孙伏园主编;

⑷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

5、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⑴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该会出有《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

学会聘有两名导师:

徐宝璜、邵飘萍。

⑵徐宝璜,我国早期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所著《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⑶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

十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大公报

《大公报》的发展及亲蒋倾向: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由满族人英华创办,至目前香港《大公报》仍在继续出版,是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1902~1916,由英华主持,以“敢言”、“替劳苦大众说话”和报风严肃成为华北地区颇有影响的报纸;

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②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了一张亲日报纸;

③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以“文人论政”为方式体现其“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吴鼎昌(社长)的资本、胡政之(总经理兼副总编辑)的管理、张季鸾(总编辑兼副经理)的文章,构成该报成功的“三大要素”,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大公报》逐步投靠蒋介石集团,“小骂大帮忙”,反共亲蒋。

1945、1946年,“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充当国民党帮凶,在与《新华日报》的大论战中惨败。

解放前夕,因“第三条道路”的失败,立场转向人民;

④1949~现在成为一张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报纸,去年是其100周年,在京举办展览“风云激荡一百年”。

要点:

1.1926年9月吴鼎昌(社长)的资本、胡政之(总经理兼副总编辑)的管理、张季鸾(总编辑兼副经理)的文章,构成该报成功的“三大要素”,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天津复刊)

2.由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商榷意见,决定主张,轮流执笔。

最后张季鸾负责修正,三人意见不同时,以多数决定,三人意见各不同时,以张季鸾为准。

3.办报方针: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标志着中国报界开始走向成熟

4.四不主义

①不党:

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

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

其害国者,纠弹之。

②不卖:

不以言论作交易。

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③不私:

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