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读书提质活动读书心得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0160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读书提质活动读书心得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读书提质活动读书心得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校读书提质活动读书心得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校读书提质活动读书心得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校读书提质活动读书心得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读书提质活动读书心得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学校读书提质活动读书心得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读书提质活动读书心得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读书提质活动读书心得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或许我们在工作中会觉得有很多不自在,不满足,不愉快的事情,客观的条件让我们颓废、悲观。

可是,我要说,人不是万能的,七情六欲在影响着我们,教师是不应该唉声叹气的。

我国的教育条件非常非常不均衡,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点大家都理解。

为这等等事,就要叹个气吗?

我不是说不应该。

光叹气就能改变局面吗?

我认为不能,别人怎么想,我不知道。

我以为,在不能改变局面的情况下,叹气没用,那只是白白浪费力气的!

一个学校,如果教师的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很难说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学生,由于学生正处在一个人格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除了知识上的需求之外,更多的是对如何做人的理性思考,他们需要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示范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当教师的负性情绪带入课堂时,必将导致教学工作效率下降,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的发生,而问题的出现反过来又加剧教师的负性情绪,久而久之,教师身心疲惫,情绪易激动,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乏力、失眠、食欲减退时有发生,有些老师因此而不得不退出讲台,有些老师甚至产生过激行为,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将因此而蒙受难以逆转的损失。

我觉得,我们应该更用心地去教学生。

去感受学生。

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

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光光是知识!

教不了学生当博士不要紧,教他们当好人意义要大一些!

环境不好,我们就给学生描绘什么是美好的环境吧!

我们给学生希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希望了。

你是笑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还是哭着面对希望呢?

笑着面对希望,希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

你哭,它也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一个阳光老师,拿得起,放得下,生活就会简单而充实。

不抱怨工作,获得工作的乐趣,一位伟人曾经说过:

“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是无所作为,是逃避责任,是放弃义务,是自甘堕落”。

如果你还有时间抱怨工作,那么你就有时间将工作做好。

喋喋不休的抱怨,注定于事无补。

若想拥有美好的前程,就要抛弃所有的抱怨,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

“好工作不如好身体,好身体不如好心情”。

的确,愉悦快乐的心境对工作和生活都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整天愁眉苦脸、郁郁寡欢,那么纵使工作条件再好,职位再高,薪水载多也是徒劳无用的。

因为我们没有好心情去享受工作的乐趣,自然就会怨声四起,抱怨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教师也是如此。

倘若我们每天没有好心情,如何将快乐传达给学生,如何让学生愉快的学习呢?

高尔基曾经说过:

“工作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

工作如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

”一个人之所以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往往并不是因为他的工作真的有多糟,而是因为他没有用一种良好的心情,用一种积极地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抱怨的人还有一种原因就是不敬业,一个人一旦缺乏敬业精神就不会尊重自己的工作,也不会将眼前的工作于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在一起,更不会产生职业。

的神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缺乏敬业精神的人,工作起来就很被动,凡事总是应付了事,而且一旦遇到一点小麻烦、小挫折就会抱怨不已。

如果我们在工作上尽心尽责,并且将敬业变成一种习惯,那么我们在工作上的表现就会优于常人:

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有始有终。

而且正因为我们用心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能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经验,更容易取得成就,并且一辈子从中受益。

卡耐基说过:

“岁月是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

课件,热忱是保持心灵滋润的必需品。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一旦远离了对工作的热忱,就容易心生抱怨。

相反,如果你能永葆一颗热忱的心,一心一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与工作当中,那么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工作任务,你都会感到疲惫,消沉,抵触。

没有消极的情绪,你自然也不会对工作产生怨念。

热忱,就是一个保持高度的自觉,调动全身的每一根神经,全神贯注地完成他内心渴望完成的事情。

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对工作满怀热忱,只是有的人把热忱深埋在心底。

生活处处有压力,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人们的生存压力也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大,很多人抱怨生活不如意也正是因为生活压力过大引起的,面对同样程度的压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因而也拥有不同的生活状态。

放眼自然界,没有风月的侵袭,就没有青松在凛冽寒风中抵挡风雪的画面;

没有风雪的侵袭,就没有白杨在大漠黄沙中傲然挺立成一道绿屏的风景。

对人而言,压力正如风雪,生活正如轻松白杨。

如果没有压力的推动,生活就像一卷白纸一样空荡荡的。

有压力,人才会有拼搏的历程,生活才会变得精彩。

一个人倘若过于幸福,缺乏压力感,就会深陷懒惰,怠慢和拖延之中,对挑战人生的意义和快乐浑然不知,如果生活点燃压力这一燃料,就会失去温暖和光明,如同一潭死水一般即冰冷又凄清。

相信我们都不愿做历史的过客、岁月的浮尘,在这个充满活力和竞争的社会里,终日躲避压力,坐着发呆,自怨自艾地让大号时光白白流走,不仅可怕,而且可悲。

若想活得精彩活出自我,就要学会接受压力的鞭策活折磨。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

“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而抱怨是无所作为,是逃避责任,是放弃义务,是自甘堕落。

”如果你还有时间抱怨工作,那么就有时间将工作做好。

喋喋不休地抱怨,注定于是无补。

若想拥有美好的前程,就要抛弃所有抱怨,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

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让自己完全满意。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么应当让自己对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

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面对这些挫折,假如一个人以充足的精神、足够的理由和信心生活下去,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用努力代替抱怨,那么我们就用困难和挫折铺平我们前进的道路,位自己的未来加分添彩吧!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包含的精神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永远不会过时,这些经典迸射着美丽的教育智慧,诠释着动人的教育情怀,给了我许多教育的启示。

阅读,让我充溢而快乐,更让我明白教育需要爱心,学生渴望关爱。

让我们以‘教唯以爱,学唯以笃’的思想公正地对待、欣赏每一位学生;

让我们怀着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

让我们用苏霍姆林斯基那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去接纳学生,等待学生的成长吧!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

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

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

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

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

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

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

从他的成功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

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

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

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

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

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

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

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

例如: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

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远了,这哪是爱学生?

反思后才认识到:

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所以,我深深感悟到:

因为爱,冰雪会消融;

因为爱,枯木会逢春;

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

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的要求,按学校要求,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责任,勇创佳绩,还应想方设法投入到学校集体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为校增光、添彩。

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洁身自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为人梯,爱生如子。

  最后,借著名教育家镇西小语作为我的座右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鞭策自己,激励自己,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师在学习中的心声。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利用课余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

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

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

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

在近五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

二者一家"

,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教师是不能只靠教龄的累计、丰富的经验和资历的;

我懂得了“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

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写作者”;

我懂得了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自己的手里;

我还懂得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

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

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

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

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

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

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令我感悟很深的是第一章中的“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只有教师胸襟辽阔,她的学生才会大气,才能顶天立地。

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

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

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

的确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还有在第三章中的“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和“作业评价未必要用统一标准”的内容也是让我感悟颇深。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

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

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

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考,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

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

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平静中等待。

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平的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个别对待。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

青年"

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

"

教师"

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

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

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

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但愿我会做好!

我要爱所有的孩子!

读《学生第一》心得体会

我精心读了一遍,受益匪浅,大开眼界,学会了很多知识。

北京十一学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

开展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挖掘了孩子们的潜能,孩子们的各种能力都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

推动着孩子们能够慢慢地脱离家长和老师去自己做事情,让孩子们的作为不断地超越自己。

在李希贵校长的眼里,在他的学校管理中,教师永远是第一位的。

只有教师第一,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第一。

他的心里,装的是学校的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

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淡淡的粉棕色和一句无比温馨的话:

“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同事们”,而在整个扉页中,除了这句话字体略大,剩下的是满满一页老师的名字!

我感受到了老师在李希贵心中的地位。

“标注所有人的名字”,这是李希贵重视每位老师的一项举措。

因为“一个单位或组织的合影照片文字说明,通常只标注主要领导、重要人物的名字,对一般人往往忽略”,李希贵就要求,无论什么场合的合影中都应该把所有人的名字加以标注。

无论是媒体发表的活动照片还是校内报纸、宣传栏上的展览的照片,哪怕四五十人的合影,照片下面一定是密密麻麻所有人的名字。

而凡是有校长参加的合影中,李希贵所站的位置总是在边边角角的地方,他说要善于让出“重要位置”,让每个老师(或学生)都感到自己站在重要的位置上……

我想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教育者”,这在十一学校是真正做到了。

当我们还在为没有师资而不能开设相关活动(如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专业人员)而苦恼的时候,李希贵却把所有老师的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让老师们感受到:

我就是学校的主人,学生的成长就是我的责任!

读了这本书,一是我真正感受到学生第一的责任感,其实,我们学校的老师也在积极努力的去把学生放在第一,自己的父母、孩子、家庭顾不上管,一心照顾学生的生活、学习。

二是学生的发展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教育者要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开拓创新。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

近期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

读后感触颇深,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个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特别他的乡村贫民教育践行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通过阅读《陶行知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有许多误区,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读陶行知先生的书,开始给我感觉并不是特别好。

我觉得他与他的师傅杜威的文风有相似的地方——文字朴素的欠缺文采和感染力,而且他的东西带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完全不像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那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魔力,因此我最初读的很痛苦,甚至像读他的师傅的作品一样多次产生想放弃的念头。

但鉴于他的名声——更多的是鉴于我曾认识的一位比较有学问的校长的推荐,于是我强迫自己硬着头皮看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我才慢慢的了解了他这个人、他这个人的一些教育思想,也才慢慢的读懂了一些他的伟大。

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有一颗火热的爱人民、爱祖国的赤诚之心。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凭借他的本事完全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但是他却宁愿来到乡下始终从事平民教育,创办平民学校,为推动我国的平民教育而鞠躬尽瘁!

他一生的许多活动都是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的教育、祖国的独立解放,他不吃劳苦、矢志不渝的奔波、呼吁于世界各地。

他时刻心系自己的人民、祖国。

记得他曾参观了璐珈山武汉大学。

后来有人问他:

“你对此次参观有何感想?

”他的回答是:

“如果我有能建设璐珈武汉大学的这笔款,我用款的步骤是有些不同的。

第一步,这笔款用来开办大众学校,足够培养五百万大众帮助收复东北;

第二步,东北收回之后,假如还有这样多的款子,我想用来发展一些适合国民经济的工业;

第三步,工业稍有发展,又有这么多款子,我还不能建像皇宫一样的学府,是必须盖些大众住宅,使无家可归的人可以进来避避风、躲躲雨。

从这段朴素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伟大教育家的伟大心灵!

二、有鲜活的思想,对教育有深邃的见解。

有鲜活的思想是相对我国在它们之前的教育而讲的。

之前的教育“它们把无谓的功课排得满满的,把时间挤得滴水不漏,使得学生对于民族前途和别的大问题一点也不想,并且周考、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弄得大家忙个不了,再也没有一点时间去传达文化、唤起大众。

说得不客气些,这就是汉奸教育、奴化教育、亡国教育。

”而陶行知先生强调的是生活即教育;

强调在做中学。

他认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他强调教学做合一,强调手脑并用等等,这些鲜活的思想都给中国僵死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对素质教育的新启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为应试让学生多花时间读书、背书,特别关注他们的考试分数,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

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

一幅图:

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

另一幅图:

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

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

生活教育观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

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创新。

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

正符合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四、要理解教学的真正意义。

所谓“教学”即教生学;

所谓“学生”要意于学会生存。

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

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学生听教师教”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

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

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五、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

陶行知提出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

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

“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

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可接受水平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学习实践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