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南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西)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反映了汉代城市商业的发展状况,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右侧汉代长安城遗址图同样也反映了城市商业发展的概况,作为间接史料和直接史料,两者都可以相互印证,故D项正确。
【答案】D
3.“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
……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据此记载可知,当时( )
A.雕刻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B.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
C.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解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在隋唐时期,不符合材料中的五代,故A项错误;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在北宋时期,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五代,故B项错误;
材料中“刻板印卖”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技术,文化传播不是仅仅依靠手抄,故C项错误;
“刻板印卖,朝廷从之。
……因是天下书籍遂广”说明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故D项正确。
4.《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
“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中商人的货物被地方官员扣留作为缴纳的商税,致使其货物滞留而滞销,商人将官员告官,明太祖最终认为这是地方官员的过失,杖责官员,把官吏的俸禄追加偿还给商人,反映了朝廷保护商人正常的商业活动,故A项正确;
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的结论,故B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
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重视商业的发展,但并不是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而是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D项错误。
5.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
这说明林则徐( )
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
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材料中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法律条款证明禁烟的合法性,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不是两国政府之间的行为,与外交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则徐运用西方法律维护了国家利益,故B项正确;
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主张采用西方政治制度的信息,而且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而不是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并加以实践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故D项错误。
【答案】B
6.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
“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
”此后,列强发动了(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据材料晚清后二十年指的是(1892—1912年),列强的计划是“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符合八国联军侵华的进军路线,鸦片战争是1840年英国发动,起点在广东,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是1856年,其起点也是在广东,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起点在朝鲜境内而不在中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于1900年,其侵华路线从天津攻入北京,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正确。
7.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与题目中的1904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上海天足会发行的书目中包括了张之洞、袁世凯等朝廷大员的文章,说明当时的废止缠足的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故B项正确;
废止缠足在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曾经加以提倡,材料不能说明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故C项错误;
废止缠足在大城市得以推行,但不代表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在农村和边远地区传统习俗依然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
8.右图是孙中山为黄埔军校题写的训词。
孙中山当时主张( )
A.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B.加快北伐战争的进程
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十三年”可知,当时是1924年,所以材料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应为新三民主义思想,清政府被推翻(1912.2.12,溥仪下诏退位)是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故A项错误;
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此时孙中山已经逝世(1925年),故B项错误;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故C项正确;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但不是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故D项错误。
【答案】C
9.“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
这就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
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
”这里的“战略进攻”是指( )
A.开展百团大战B.挺进大别山C.组织淮海战役D.发动渡江战役
【解析】材料中一年来指的是解放战争一年以来(即1947年),“长驱直入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说明此时人民解放军转入外线作战,开始战略反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扛”表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就可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挺进大别山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正确;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以徐州为中心的一次战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
渡江战役是以解放南京为目标的战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10.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的决议指出:
“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下列口号能反映上述“形式”的是( )
A.“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D.“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58年8月,“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可以判断,题目中所指的运动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合作社是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出现的,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指的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不切实际,片面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故B项错误;
“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符合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平二调”、“一大二公”的特点,故C项正确;
“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鼓励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口号,故D项错误。
11.《全球冷战》一书中说,“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的同时,也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关切。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断定,第三世界国家新近获得的采取一致行动的能力,意味着‘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
该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参加会议的对象是亚非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判断该会议指的是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日内瓦会议1954年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美国、苏联等国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之间的一次会议,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参加会议的国家包括各个大洲的国家不仅仅是亚非国家,故C项错误;
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不仅包括亚非还有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
12.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
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出口商品结构
初级产品(%)
工业品(%)
1982
45
55
1986
36
64
1990
26
74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B.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1982、1986、1990三个时间,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在下降,工业品的比重在上升可知,其原因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在1978年在农村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不符合题目中工业化水平提高的信息,故A项错误;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在1990年,不符合题目中的时间,故B项错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3.“他们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打开了西下印度洋的门户的有利态势下,长驱直入,步步紧逼。
1650年夺取好望角,1654年占领锡兰。
当年的葡萄牙人由西向东蔓延而来,今日的他们由东往西席卷而去,控制马六甲海峡成为两个殖民帝国确立形成的终点和起点。
”这里的“他们”指的应是( )
A.荷兰人B.法国人C.英国人D.西班牙人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650、1654是在17世纪,殖民地包括非洲的好望角,亚洲的马六甲海峡、锡兰可以判断应该是荷兰(17世纪成为海上殖民帝国),故A项正确;
法国的殖民地主要在印度和北美大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是在18世纪中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17世纪的西班牙已经走向衰落,故D项错误。
14.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
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
这主要表明英国( )
A.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B.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
C.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得以完善D.内阁脱离了与国王的政治联系
【解析】英国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是在光荣革命之后,议会颁布《权利法案》(1689年),与题目中的1841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此时维多利亚女王接受的现实是只要这个政党在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就应该由该政党领袖组阁,国王无权干涉,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说明此时英国进一步完善了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制的原则,故C项正确;
内阁首相经议会选举产生之后还要经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并没有脱离与国王的政治联系,故D项错误。
15.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能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帝国内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威廉只得宣布为“德意志皇帝”,在国内事务上作为普鲁士国王主持联邦议会。
而且俾斯麦这位德意志帝国的创立者从一开始就确认了“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
这充分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内( )
A.皇帝与宰相之间形成权力制衡关系B.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处于完全平等地位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D.政治架构考虑到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
【解析】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宰相不能制约皇帝,且题目中并没有提到皇帝与宰相的关系,故A项错误;
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普鲁士的地位要高于其他邦,由它主持联邦议会,不是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故B项错误;
材料中威廉一世作为普鲁士国王由于受到地方邦国的反对只能称“德意志皇帝”,俾斯麦所确认的“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都说明普鲁士的权力受到其他邦国的制约,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原则,故C项错误;
统一之前的德意志是一个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地区,各邦自行其是,所以材料中对于地方帮国的权力规定考虑到了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故D项正确。
16.右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
结合数据分析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C.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
D.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870—1900年,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都在扩展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交通运输事业(铁路事业)的发展,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A项错误;
题目中铁路事业的发展正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故B项正确;
世界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是科技的进步不是铁路的发展,故C项错误;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欧美国家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是资本输出而不是商品输出,故D项错误。
17.1932年,在经过一系列斗争后,美国参、众两院不顾胡佛反对,于7月7日和9日接连通过瓦格纳一加纳法案,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21亿美元,举办救济工程和失业救济。
7月11日,胡佛加以否决,月底两院再次通过该法案并由政府具体实施。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美国的政治体制悄然发生变化B.联邦政府成立紧急救济署开展救济
C.美国国会对危机严重性认识不足D.胡佛反对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解析】材料中美国总统胡佛否决了国会法案,但是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再次通过,符合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美国政治体制并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
联邦政府成立紧急救济署开展救济是在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的措施,故B项错误;
美国国会面对经济危机,通过联邦政府加大投资举办救济工程和失业救济的法案,反映了国会应对危机的积极举措,正是认识到了危机的严重性,故C项错误;
国会通过法案,要求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度过危机,遭到胡佛的反对,说明他依然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故D项正确。
18.1948年4月3号,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对外援助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要向西欧各国提供133.2亿美元的援助,美国承诺“当西欧一国向另一国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时,美国则给予前者相当于后者赊款数额的美元货款予以结算”。
该法案( )
A.体现美国控制西欧的意图B.标志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
C.开启西欧各国一体化进程D.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解析】该法案美国一方面向西欧国家提供巨额援助,但是这种援助是以美元结算的形式进行,这有助于美国在金融方面控制西欧国家,体现了美国控制西欧的意图,故A项正确;
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在1947年,与题目中的1948年时间不符,且材料中是在经济方面控制西欧,故B项错误;
西欧国家开始一体化进程是1951年西欧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是在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银行的成立,故D项错误。
19.下图为我国国内某文献搜索引擎对某国际合作组织搜索统计的结果,其统计数值反映了不同年份国内学术界对该组织的关注程度。
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
A.世界银行B.世界贸易组织C.上海合作组织D.欧洲联盟
【解析】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中国在1980年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与题目中的时间关注度不符,故A项错误;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中国在2001年加入,与题目中国内学术界在1999—2002年对该组织的高度关注的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不符合1998年开始关注的信息,故C项错误;
欧盟成立于1993年,与题目中的时间关注度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20.“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
”“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
”上述论断评论的科学理论是( )
A.经典力学B.生物进化论C.相对论D.量子假说
【解析】根据材料该科学理论“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可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将经典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经典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宏观物体低速运动下的状态),经典力学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生物进化论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
相对论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正确;
量子假说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12分)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直到汉武帝:
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
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闽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
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具体措施。
(3分)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
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2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国家大学教育即兴办太学,太学生源部分来自地方郡国举荐的全国优秀青年,即实行察举制,汉武帝推崇儒学发展在政治方面重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这三个措施共同推动了西汉政府成为“士人政府”。
(2)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二“地方推举制还……差别(门第)”可知,以门第作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可知,科举制的作用在于通过考试录用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三“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可知,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是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由“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得出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由“新儒学思潮的振兴”可得出理学的形成,由“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可得出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4)据材料一汉代察举制的推行促使“士人政府”的形成,据材料二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三北宋科举制完善促使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国家的有效治理,可以概括出:
官员的选拔注重选贤任能,调动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治理。
【答案】
(1)措施:
兴办太学;
实行察举制;
重用儒学家。
(2)制度:
九品中正制。
(1分)
作用:
通过考试录用打破特权垄断;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内容:
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
原因:
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理学的形成;
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4)启示:
官员的选拔注重选贤任能;
调动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治理。
22.(12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材料一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
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
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
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年)
家数
资本(千元)
创办人或企业代表
1914—1918
63
10658
荣宗敬、荣德生等
1919—1923
65
17627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国家建设。
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
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
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
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