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城市管理学潘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9937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42城市管理学潘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1842城市管理学潘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1842城市管理学潘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1842城市管理学潘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1842城市管理学潘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42城市管理学潘庆Word下载.docx

《1842城市管理学潘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42城市管理学潘庆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42城市管理学潘庆Word下载.docx

A司法参与B政治参与C行政参与D社会参与

15、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B)。

A更加注重对内部系统的管理B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C强调以什么方式实施管理会加强管理的便利性

D强调提高管理的内部效率

16、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ABCD)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

A市场导向B结果趋向C绩效标准D顾客导向

17、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D城乡失衡发展

18、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获取。

A竞争——合作分析方法B历史分析方法

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19、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BCD)。

A生态环境指标B社会进步指标C生活质量指标D经济发展指标

20、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的城市。

A有竞争力B治理和管理良好C适于居住D银行信赖的

21、(BCD)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A营销导向B需求型C供给型D资源型

22、构建敏捷城市,要做到(ABC)。

A信息敏捷B人员敏捷C制度敏捷D政策敏捷

23、近代城市规划始于(C)。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24、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A),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A行政合法原则B行政合理原则C行政统一原则D行政公开原则

25、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ABCD)。

A动态原则B协调原则C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D效益原则

26、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生。

27、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ABC)。

A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

2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建设部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分为(ABC)。

A城市总体规划B城市分区规划C城市详细规划D城市分层规划

29、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年。

A5年B15年C20年D25年

30、由于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ABCD)。

A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B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C生地出让,效益粗放D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31、我国城市空间成长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ABCD)。

A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B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

C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D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32、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A第一产业B第四产业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

33、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

A综合性B两面性C二重性D区域性

3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CD)。

A行政方法B社会方法C法律方法D经济方法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ACD)特征。

A以“间接性”为主B以“直接性”为主

C以“经济性”为主D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36、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

A外部不经济问题B信息不对称问题C非价值物问题D自然垄断问题

37、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ABCD)。

A自来水B交通运输和金融C城市燃气D电力

38、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C)

39、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ABCD)。

A外部性B公共物品C非对称信息D垄断

40、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

A政府的低效率B政府赤字问题

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D政府的行为动机

41、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

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D专制模式

42、(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A稳定型B衰退型C波动型D增长型

43、(D)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A稳定型B增长型C波动型D衰退型

4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

A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D居住型社区

45、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AD)。

A职业型社区B法定社区C自然社区D居住型社区

46、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

A社区成员B社团性组织C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

47、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ABCD)。

A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B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

C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D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48、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B日本C法国D新加坡

49、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D)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50、城市环境具有(ABCD)的特征。

A脆弱性B开放性C人为性D复合性

51、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是根本保障。

A法制手段B行政手段C技术手段D教育手段

52、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治理方面的制度B监督方面的制度C排污检查制度D预防方面的制度

53、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

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54、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包括(ABCD)。

A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B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

C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D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55、我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ABCD)。

A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

B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

C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D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6、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ABCD)。

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57、(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撤市(县)设区B撤村设街C人口农转非D撤县建市

58、(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B迈阿密C大温哥华D巴黎

59、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

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60、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AD)。

A外部协调B政府协调C民间协调D内部协调

61、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BD)。

A弱调控模式B多元调控C一元调控D强调控模式

62、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D)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A加拿大B澳大利亚C英国D美国

63、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强调控模式以(ABD)为代表。

A法国B荷兰C美国D希腊

64、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ABC)为代表。

A德国B英国C丹麦D美国

65、(D)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A保障系统B执行系统C信息系统D决策系统

66、(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A执行系统B信息系统C保障系统D决策系统

67、(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A准备B反应C预防D恢复

68、(C)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

A准备B预防C反应D恢复

6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

A齐B实C准D快

7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A预警系统的建立B危机应对C危机判断D确认危机来源

二、简答题

1、新条件下我国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要务是什么?

2、如何引导我国城中村城市化?

3、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的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5、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6、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7、现代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现象有哪些?

8、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9、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10、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1、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2、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13、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14、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15、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6、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施有哪些?

17、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8、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19、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点是什么?

20、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21、国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22、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二、问答题

1、

(1)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体制。

(2)导引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

(3)筹谋解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失业问题。

2、

(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

(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

(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

(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

(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

(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

(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

(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3、

(1)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

(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

(3)对事件的处理作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

(4)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4、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经济效益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

城乡交界处规划编制的粗放、政府吸引投资的迫切、投资主体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等综合作用,使农村居民最终成为“弱势群体”。

占据优势的投资方在征地费用低廉、适于成为建设用地的农田菜地和居住密度大、拆迁安置费用相对较高、建设周期较长的居民点之间,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前者。

为降低补偿成本,也为了避免处理与城中村相关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城市在征地中有意避开城中村,村镇也乐意保留原有的居住方式与社区关系,这是城中村产生的直接原因。

(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

交通轴如公路、铁路等是城市对外人流、物流的通道,由于“增长极”效应,临近交通轴的城市地区呈指状发展,介于两交通轴之间的农村地区渐被“环抱”。

随着城市辐射力的增强,城市区域垂直于交通轴方向向外扩展。

研究结果说明,投资效益与城市辐射力成正相关关系,在交通轴周边体现为衰变规律,即距交通轴越远其投资效益越低,投资效益趋零的地区逐渐演化为城市灰色区。

(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原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农村集体组织在“围入”城市后,逐渐意识到土地的价值而不愿被动城市化,或是受“土地增值获利”动机的驱动,不愿马上被“城市化”。

如衡阳郊区高兴村,利用与城市的紧密关系,以位置优越的土地为依托,建立起一批服务于城市的农工商联合企业,获利丰厚,故不愿“被动城市化”。

或者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提出难以接受的安置费用,拒绝征地拆迁,这种农民卖地获利的惯性思维是很大一部分地区难以完成改造而形成城中村的典型成因之一。

(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改革开放后,许多城市周边村镇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由单纯农业向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转变。

村民从事非农活动的收人大大超过种田、养鱼的收入。

兴办“三资”企业或经营房地产开发使不少乡镇数年间就实现了工业化,村民生活水平也迅速达到小康。

对于吸引外资而言,有些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因为比城市有更多的引资关系和更灵活的招商手段,也占有优势。

各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促进下,以出借土地、兴办开发区,吸引“三资”企业为主要方式的村镇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这种发展方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以地招商、卖地致富”的直观经验。

因此,村镇便设法尽可能多地控制土地。

这种村镇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城中村产生的另一直接原因。

5、

(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

(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

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

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6、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公共服务的供应模式和供应主体。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城市管理同样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决定必须引入多元化主体共治,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发挥不同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

城市政府更应将其职能集中在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而把非纯公共物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性的机构。

如政府可以通过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授予经营权、BOT、TOT等多种形式,与私人企业建立伙伴关系,采用市场机制,将部分业务让渡出去,而政府则集中主要力量做好总体的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

对城市管理来说,在城市政府内部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将刺激政府提供更有效率的管理。

7、

(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城市公共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如公路、桥梁、航标灯等,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服务,如法律、政策、消防等;

不仅包括以政府为主要供给主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地铁、下水道等公用设施,还包括其他主体也能够提供的公共产品,如城市文化氛围的塑造、城市清洁环境的维护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里每一个住民都可能成为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

然而,城市某些公共产品的供给面临着典型的囚徒困境问题。

例如一项需要住民出资的公共事业,倘若住民愿意共同出资,所有人的福利都会增加。

然而,每个人都会以囚徒博弈的方式思考:

若某个住民不出资而由他人出资,则该住民可以免费享受他人提供的公共产品;

反过来,若该住民出资而他人不出资,该住民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该住民理性的最优选择是不出资,当所有人都形成同质性思考方式时,囚徒困境便出现了。

这种搭便车式的囚徒博弈纳什均衡使得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短缺、公共福利无法提高。

(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

以传统科层体制为主建立起来的城市管理体系,管理的纵向层级设置过多,横向部门权责不明,其中横向部门之间的管理往往会出现囚徒博弈的困境。

由于权力分野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科学的协调与交流手段,合作意识不强,部门竞争激烈,管理实务在有利可图时集体争夺、一拥而上,在责任承担时集体缺位、相互推诿。

城市公共管理体系效率和价值消失殆尽。

(3)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城市间、区域间的竞争突出表现在对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竞争上。

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各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时,往往只考虑可以使自己城市获得利益的方案,而忽视了对周围其他城市的影响。

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发展相似的产业,甚至某些相邻城市之间产业定位完全一致。

为吸引某些产业或厂商,各城市进行招商引资时,在税收政策、土地租金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最后的结果是单个厂商受益,而各个城市自身利益受损。

城市之间沟通交流少,难以搭建信任平台,合作意识不强,囚徒博弈的恶性竞争下自身利益受损的同时,也导致区域发展潜力有限、秩序混乱等问题。

8、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

(1)宣传教育。

(2)准备预案。

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备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

(3)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

(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9、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

“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理。

“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10、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

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是要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

城市规划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明确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所有城市规划师崇高的职责。

城市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其间的关系,绝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不足,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长远利益所在。

城市规划对于每项城市用地必须精打细算,在服从城市功能上的合理性、建设运行上的经济性的前提下,各项发展用地的选定要尽量使用荒地、劣地,少占或不占良田沃土。

在规划设计城市时,还应注意建设工程中和建成后的城市运行中节约能源及其他资源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达到和谐的必经之路。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等,都是城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

城市规划师在接受任何新技术的时候,必须以城市居民的利益为标准来决定新技术在城市中的运用。

我们要警惕那种认为只要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可以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幻想。

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新技术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往往也带来许多新问题。

把科技进步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统一起来,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和谐载体,是城市规划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将成为21世纪最显著的变革。

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对全球的城市网络体系建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经济模式和城市景观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下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将不断成为城市规划的社会责任,基于公正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效率提升会成为一项全球策略。

城市规划还必须从实际出发,重视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历史传统,针对不同的规划设计对象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避免盲目抄袭、“千城一面”。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

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规划更应为城市中所有的居民,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收入状况,不分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