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的化学性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9711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乙醇的化学性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乙醇的化学性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乙醇的化学性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乙醇的化学性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乙醇的化学性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乙醇的化学性质Word下载.docx

《乙醇的化学性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醇的化学性质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乙醇的化学性质Word下载.docx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

(1)掌握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2)了解乙醇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科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研究性学习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设计科学实验、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

(3)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的基本逻辑思维方法。

3.态度情感价值观

(1)通过教材中金属钠事故的处理方法引入,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让学生体验化学变化之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通过问题的分析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通过小组讨论、研究,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节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分为以下环节来实现:

主题一:

类比推理在探究学习中的应用

类比推理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之一,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探究,能使学生迅速地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生长出新的知识。

例如,学生对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规律及化学方程式是比较熟悉的,通过让学生探究乙醇与金属钠反应、水与金属钠反应的现象的异同,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钠与水反应规律的基础上迁移得出有关的钠与乙醇反应的规律,并通过对比二者实验现象的差异,得出乙醇不同于水的性质。

进而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钠与水结构的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初步意识。

教师为主活动

学生为主活动

设计意图

[投影]探究实验要求

(1)分别做乙醇、水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

(2)提示: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操作如下

观看,倾听

思考钠与乙醇的实验如何做?

明确探究的内容和目的,根据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操作,迁移出钠与乙醇反应的实验操作

[巡视,指导]

[投影]提示思考题

对比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思考能得出什么规律。

[分组探究]

(1)设计实验方案

(2)实施探究实验

(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讨论思考题

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对比、思考中学习

[讨论]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

[提问]钠与水反应、钠与乙醇反应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回答]

(1)都能反应,放出无色气体,应该是氢气,说明乙醇和水中都有活泼氢,能被钠置换成氢气。

(2)加入酚酞后,溶液都是红色,说明都生成了碱性物质。

通过现象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思考乙醇和水结构上的相同点

[提问]钠与水反应、钠与乙醇反应的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请按照你观察到的现象出现的顺序回答。

(1)钠浮在水面上,而在乙醇中沉底,说明钠的密度小于水而大于乙醇。

按顺序回答,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序性

[评价]很好,回答正确,请看钠、乙醇和水的密度对比,钠:

0.97g/cm3;

乙醇:

0.789g/cm3;

水:

1.0g/cm3

倾听

以定量数据强化定性的判断结果

[提问]钠与水反应、钠与乙醇反应的实验现象还有什么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2)钠与水反应剧烈,很快,钠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

而钠与乙醇反应温和,很慢,钠并不熔化。

说明钠与水反应放热明显,与乙醇反应放热不明显。

继续对比

[点评]很好,所以我们以后会知道,水是极弱的电解质,而乙醇是非电解质。

[提问]请继续对比钠与水、乙醇反应的现象。

(3)钠在水面上熔化成的小球四处游动,并伴随“嘶嘶”声,而钠在乙醇中上下跳动。

游动和跳动都是由于反应生成气体的缘故。

[点评]很好,原因相同,也可能有不同的现象。

请写出钠与水、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和水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书写]

2Na+2H2O=2NaOH+H2↑

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讨论,回答]

乙醇中具有羟基官能团,水中也有羟基,乙醇中还有乙基,而水中没有乙基。

引导学生注意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展示]乙醇、水的分子结构模型

[小结]乙醇和水结构上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导致它们与水反应的现象异同的根本原因。

观看,倾听

学科思想体现: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主题二:

观察、发现、分析、解决

某些实验是不适合学生动手做的,但我们的教学又必须贯彻探究学习的理念,因此这种情况下,可采用教师演示实验的探究方式。

教师在备课环节要预设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准备相应的演示实验,这显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在有预设的条件下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最后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实验得出探究结论。

这种探究模式实际是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成为导演和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辅助学生探究实验的实验员,当然必要时教师还是要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提示]关于乙醇的消去反应,同学们在自学自研后有什么问题?

[提问]

教材P51图3-4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将课堂探究实验的提问权还给学生。

[提示]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然后试着回答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

参考实验装置图如下,试管中分别是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观察,记录

观察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请同学们汇报你们记录的实验现象

描述现象:

(1)导管口有气体放出

(2)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均褪色

(3)烧瓶中液体变成棕黑色

(4)导管口有白雾,

(5)还有刺激性气体

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是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方法

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实验现象说明的什么?

或导致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回答

(1)导管口有气体放出,说明在170℃时烧瓶中的液体反应放出气体,书上说这是乙烯。

(2)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说明乙烯有还原性,能将高锰酸钾还原。

(3)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因为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通过现象看本质,是培养学科实验能力的重要思想方法

[小结]很好,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写一下这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化学方程式,边写边讲

倾听,书写

落实化学用语,就是落实学科基本技能

[讨论]继续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

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实验现象:

烧瓶中液体变成棕黑色、导管口有白雾、还有刺激性气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想想浓硫酸都有什么性质?

浓硫酸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所以烧瓶内液体变黑是由于脱水炭化导致的,而碳与浓硫酸加热时可产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这些酸性气体在导管口可形成白雾,而二氧化硫是刺激性的。

联系已有知识,解决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体现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

[提问]二氧化硫的产生对乙烯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有没有影响?

回答:

有影响,因为二氧化硫有还原性也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反思实验设计

[再问]那如何消除二氧化硫的干扰呢?

用NaOH溶液吸收

哇,原来教材P51图3-4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这样的

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小结]不放过每一个实验现象的细节,是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稀有气体的发现就是源于前人在做空气成分实验中微小的实验数据差。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查阅一下这个资料。

留下学生继续探究学习的课题空间

主题三:

定量化实验探究

化学是实验的学科,化学也是科学,科学就需要定量化实验。

因此,虽然中学化学实验多以定性实验为主,但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努力挖掘探究实验的定量化因素,在实验中引入定量化的因素,无疑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实验所反应的化学学科规律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一般方法,定量实验是比定性实验更高级的科学实验方法。

[提问]乙醇的燃烧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乙醇中的碳发生的变化是什么?

[回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碳发生氧化反应。

复习提问引入,从熟悉的问题切入

[再问]如果乙醇在催化剂存在下,发生氧化的规律是什么?

请大家设计探究实验,发现其规律?

[讨论]

参照教材中的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实验]

进行分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结果

先从定性探究实验入手

[组织讨论交流]请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请按实验步骤进行汇报,先说第一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等。

[回答]

(1)点燃酒精灯,将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观察到铜丝表面变黑,说明加热条件下铜被氧化成黑色的氧化铜,化学方程式为

2Cu+O2△2CuO

分步汇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点评]很好,操作准确、观察仔细、结论正确。

再汇报第二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等。

(2)将灼热的铜丝迅速插入到乙醇中,观察到铜丝表面恢复红色,乙醇保持沸腾一段时间,说明氧化铜被乙醇还原为铜,且反应放热。

继续汇报

[点评]很好,特别是他们观察到了放热的现象,很难得。

请继续汇报第三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等。

(3)重复上述实验几次,现象相同,所得溶液的气味与无水乙醇的气味不同,经查书知道生成的是乙醛。

CuO+CH3CH2OH△Cu+CH3CHO+H2O

[点评]很好,特别是他们知道利用教科书这一有力的工具解决他们的问题。

请思考上述两个反应总的结果是什么?

(4)合并上述两个方程式得到:

2CH3CH2OH+O2△2CH3CHO+2H2O

总的结果是乙醇被氧化成了乙醛,氧气被还原成水,铜反应前后没变,因此是催化剂。

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

[点评]很好,总的结果反映在总的化学方程式中。

[提问]催化剂它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

催化剂是不是不参加化学反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不是不参加反应,而是反应前后的性质和质量不变。

通过对催化剂概念的思考引出定量探究实验

[点评]很好,有一点很关键,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不变。

性质不变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了,质量不变如何验证呢,请同学们讨论后提出实验方案。

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定量实验设计

[组织讨论交流]请各组代表汇报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1)先称量一根粗铜丝

(2)再按照上述实验完成加热氧化、乙醇还原

(3)擦干后进行称量,看前后铜丝的质量是否真的不变。

交流实验方案,保证全体学生定量探究实验的成功

[点评]方案很好,结果是否如你们预期的一样呢?

请大家分组实验,请注意实验数据的真实、准确。

定量探究实验是深入的探究

[组织讨论交流]请各组代表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有的组质量不变,有的组质量有微小变化

数据交流,强化结果

[点评]任何实验都会有误差的,我们的天平最小精度是0.1g,因此微小的差别是可能的,只要在误差范围内,我们都可以视为质量相等。

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倾听]

铜丝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说明铜的确是催化剂。

科学实验是允许有误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

[小结]请各组代表用一句话总结你们今天的探究实验体会

甲同学:

观察实验现象要仔细,否则不容易观察全面。

乙同学:

定量化探究实验很有意思

丙同学:

研究问题一定要全面,先定性、再定量

丁同学:

称量前铜丝必须擦干,否则就有较大误差

……

用学生小结代替老师的总结,效果会更好

[板书设计]

1.置换反应2.消去反应3.催化氧化4.取代反应

(方程式)(方程式)(方程式)(方程式)

特点:

……特点:

……反应特点:

标题:

氯气的化学性质问难讨论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评价方法

(1)学生问卷调查:

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学生对本节课的具体感受,可以通过问卷形式调查。

(2)单元测验成绩分析:

通过测验分析一周后、一月后学生对本节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

六、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巧妙,目标定位准确,是新课标主体性优质课的保证。

教学设计要围绕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进行设计,在整个教学中要能够关注学生的知识应用,思维能力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培养,注重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上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分析能力入手,通过演示实验、实验录像等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交流引发全体学生思考,使学生较快得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2)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重视能力培养和方法指导,是新课标主体性优质课的重要特征。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能较好地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结合起来,课堂上注重对话与交流,注重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对问题解决的追求。

把实验探究、问题探究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知识应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很好的调动,学习效果才能好。

(3)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新课标主体性优质课堂成果的体现

学生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最优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思维的发展。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促进学生掌握化学分析问题、探究实验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以三个层次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思维发展的第一层次——感知,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以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感官认识,并形成归纳推理思维能力。

其次,思维发展的第二层次——深入,通过反应规律的迁移讨论,帮助学生巩固对已有的推理思维方法的认识,深刻理解化学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

最后,思维发展的第三层次——运用,通过让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帮助学生落实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并在解决方案的对比中掌握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方法与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

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