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能给开发区发展带来多赢的举措Word格式.docx
《一项能给开发区发展带来多赢的举措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项能给开发区发展带来多赢的举措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目前已完成拆迁量98.6%、土地整理5.2万亩。
该区抓好这件事的多赢效应集中显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在对开发区的直接效应层面,它既有效解决了困绕发展的建设用地问题,又妥善解决了区内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
该区原由政府提供的建设用地一年只有700多亩,似有点“杯水车薪”。
他们意识到,拓展开发区建设用地空间,最大的潜力在进区之后的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而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必然会带来建设用地资源的集聚。
于是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抓手,集聚建设用地资源,把农村散乱、粗放、低效的建设用地,如撤并的村落、搬迁的学校、废弃的道路、淘汰的窑业、破产的乡镇企业等,复垦或调整置换成建设用地8277亩。
这些建设用地大概分配是:
用于集中安置的平昌新城建设占地1500亩,镇工业集中区800亩,安排经营性土地上市2000亩,其余4000亩主要用于新兴产业发展。
在这件事推进过程中,镇江新区对解决农民问题则遵循“安居、乐业、有保障”的思路。
一是在安居方面。
总面积160万平方米的平昌新城基本建成,已入住居民2.1万人。
二是在乐业方面。
他们认为,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职业转换,这既是解决农民生活来源的基础,又是实现生产方式转变的保证。
为此坚持将就业作为特别重要的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增就业岗位12000个,工程实施范围内70%以上的适龄人员约8000人进入区内公司企业工作。
三是有保障方面。
首先该区已全面启动“经营权换保障”工作,由区财政兜底,给予农民每年850元/亩的土地流转补贴,并建立周期性的流转补偿增长机制。
其次让新增耕地收益归属村民小组,集体建设用地复垦的土地收益归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并均按有关章程分配给农民,还明确村级集体资产收益率不低于一年期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上浮15%,促其保值增值。
再次将村级集体资产量化股份化,已实施清产核资、设定股权、折股量化、分配到人,落实信息化管理。
第四,他们还从2003年1月1日起,参照被征地农民保障标准,逐步实施与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接,区财政为此将累计支出19亿元,平均每年约6000万元。
(二)在对农业和农村的贡献层面,它既保护了基本农田,又发展了现代农业。
镇江新区在实施这一工程中,坚持执行国土规章,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使耕地总面积不减少。
这里的关键是他们善于通过改变现有模式、周转挂钩指标、调整布局结构等,拓展新的用地。
为发展现代农业,他们对保存的基本农田全面加以整理,统一规划建设了道路、电力、水利、灌溉等设施,形成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灌排通畅”的高标准布局,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4.8万亩,占比提升至80%以上,全区近6万亩的农田只要100个大户负责种植,其中姚桥片区将建成苏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他们积极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将农田通过发包等方式租赁,平均每个主体承包面积3100亩,其中最大的2.5万亩。
先后与中节能、森禾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重点推进光伏农业大棚、特色花卉培育和生产基地建设;
借助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的规划建设,积极引入瑞士及欧洲其他国家在种业、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生态节能等方面的技术,展开全方位合作;
借助镇江科技新城和镇江大学科技园的技术资源优势,与省农科院、南京农大、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了农业科技示范园、新农村研究中心等功能平台,开展专项研发和科研成果转让转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
还按照镇江市政府的要求和城市市民的需要,加大“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
(三)在驱动城乡融合层面,它既走出了高质量的城乡统筹之路,又推进了高标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镇江新区认识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现代化的最大命题,作为先行先试的开发区来说,更要努力成为最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区域;
同时,新型城镇化也不是新的简单的造城运动,不能以“物的城镇化”,代替“人的市民化”,须摒弃过去那种差别化做法,让离村离土的农民真正在城市扎下根、融入社会生活。
为此,他们首先在安置区选址方面,转变既往模式,选择在镇江这个城市核心区域范围内规划,高标准建设了平昌新城集中居住区,建筑安置房14600套,且都能拿到真正的产权证;
他们采用外墙保温层、太阳能热水器和天然气管道入户,提高入户农民居住质量和舒适度;
在周边布局了主题购物广场、国际公寓、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市场等现代商业和文化设施,未来城市氛围将日渐浓厚;
安置区内同步配套高标准公共服务设施,借鉴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模式,建设5万平方米邻里中心及3万平方米快捷酒店,并配套有邻里菜场、超市、幼儿园、小学、卫生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交通枢纽等公共设施,方便入区民众生产生活。
这都充分展现了城乡一体、福及人民、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理念和气魄。
这件事缘何要让开发区来做?
我们从镇江新区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实践中,可以意会到他们的初宗和创意。
在盐城这样的农业大市,目前也已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9个重点经济园区,县级和重点镇还有一些大而好的开发园区。
结合透析盐城市域开发区的现状和实际,同样可以领悟到,这件事让我市的开发区来做,既有需要、又有可能、也有办法。
一方面,从已经、正在和将要拓展地域空间的开发区来说,确有需要。
某种意义上,镇江新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在发展中遇到若干相对立的矛盾时“逼”出来的。
想想现在我市的一些开发区,也正面临着不少类似的“两难”问题。
以市开发区为例,在100多平方公里、6万多人口的步凤镇划入后,已是一个拥有10多万人口、200多平方公里的大区域。
类似这样的开发区,通过申报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缓解和解决有关矛盾和问题,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1、这是破解用地问题“两难”的需要。
开发区虽然发展空间扩大了,但并非用地就解禁了。
但我们如果按照建新拆旧、集中节约的要求,把区内农民整村整组转移到市、县城和条件好的重点中心镇,建成公寓式住宅,就可以节约70%以上的建设用地。
以一个村3-5000人测算,平均能够挂钩置换出7-800亩的用地指标,这相当于一个县1-2年的指令性建设用地计划。
在优先安排农民安置房和配套建设用地后,节余的用地指标可以规范有序地调剂弥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用地缺口。
如此可一举多得:
既能大大改善开发区土地利用计划紧张的状况,充分缓解土地资源硬约束;
又符合耕地总面积不减少、国土规章不违背等原则,这正是国家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厅大力提倡和鼓励的,在这方面有很多优惠或倾斜的政策;
还有利于今后向上多争取用地指标,理顺、畅通土地供应渠道;
并能减少以后拆迁安置上的诸多麻烦和成本支出。
2、这是化解劳动力问题“两难”的需要。
目前开发区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但却往往遇到“招工难”;
而辖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无序流动打工,在异地城市要享有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待遇实属不易,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则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散居模式也直接导致劳动力供需脱节。
如果开发区有计划地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将村庄向开发区新城集聚,就能带动大批农民劳动力供需贴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稳定有序的非农化转型,既排解了开发区企业的用工困难,也能减轻政府的安置负担。
3、这是排解农民市民化问题“两难”的需要。
在开发区的开拓发展中,农民的付出很多、贡献很大。
开发区理应树立开发为民、发展富民的理念,力求让进区的农民尽早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但在这方面也有难处:
一般地洒杨柳水不能解决问题,年年关心扶持双方容易产生厌倦、依赖心理,一下子过度到城乡一体化财力难以承受。
但如果我们能像镇江新区那样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在大动作下解决这一问题,则能顺理成章,较易于按照农民变市民的思路,实行城乡统筹、政策并轨,达到劳动就业一体化、社保医保一体化、农民居住一体化、户籍关系一体化、社会生活一体化,实现区内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4、这是走出设施投入问题“两难”的需要。
在现存农村居住模式下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投入,不投入、不改善显然不行,但即期效益有限,长期效益难测。
据了解,步凤镇在划入市开发区后,2012年民生工程投入资金达2342万元,包括建成通组砂石路149.42公里、水泥路11.78公里,配套桥梁111座;
他们还将实施安全饮用水、防洪排涝、垃圾处理、污水管道等设施工程3年规划。
不过其如果继续沿袭旧有“撒网式”的公共投入模式,算一算这些项目的利用效率、投资效益和未来效能,就会觉得在开发区所辖范围内再这样搞并非明智,经济也难以承受。
有必要优化开发区支农投入的方向,压减原有城乡发展模式上的低效性投入。
通过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着眼未来,收拢战线,集中建设,重点投入,以提高设施完备度和服务功效。
5、这是摆脱新村建设问题“两难”的需要。
农村住房经历从草房到瓦房、再到楼房甚至别墅的多次变迁,客观反映了农民逐步富裕的历程。
然而其间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短期重复建拆行为,造成了很大“过程性浪费”。
即今如果在开发区再搞这类“新村建设”已不太合适,因为它并没有改变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失配状态,而且还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空关新房的建设,过几年说不定还要来一个“二次拆迁”,产生新的更大的“过程性浪费”。
我们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就可直接将工程区农民直接转移集聚到城镇,从而省略了“小村、旧村变大村、新村”的环节,在目标规划引领下能形成长期有效的集聚,使这方面的投入具有前瞻性、根本性。
另一方面,从我市的市和县(市区)两级的国家和省级开发区、以及一些重点中心镇的开发区来说,都有这种可能。
主要在于:
一是开发区有特殊的区位优势。
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城市的主要拓展者,本级政府对开发区的发展寄予厚望,舍得把城镇最好的方位和核心的区域安排给开发区,促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开发区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让农民真正入城,十分有利于永久性的积聚安置。
二是开发区有不断扩张的动力和要求。
而在每次扩张中,又总能妥善地安置被拆迁农民,体现一个负责任的行政单元和经济主体的形象。
而这很有利于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三是开发区有较好的物质条件。
这些年来,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到2012年,GDP已实现21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8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1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24亿元、利用外资3.3亿美元。
这说明,开发区有基础、有条件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四是开发区有产业拓展和创业就业的天地。
仍以市开发区为例,经过20年的发展,全区已集聚工业企业483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家,外资企业139家。
未来创业就业的门路多、容量大。
同时,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发展现代农业,也可引入企业化生产经营方式和城镇化聚居模式,延伸加工产业、流通运营和市场服务,能产生大量好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再一方面,从开发区来说,也很有办法。
首先,开发区理念先进。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肩负着引领区域发展的历史史命,能够放眼城乡发展全局,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趋势,破解二元结构的矛盾,让农村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其次,开发区人才济济。
能够在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冲破分散经营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积极探索更加节约、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技术经济路径。
再次,开发区运作有方。
经过多年的摔打磨炼,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运作经验,有着特殊异常的应变能耐,定能精心谋划,保证预期和远期效果。
最后,开发区机制特别、结果可控。
在工管委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封闭运行,能有序推进这一宏大、务实的工程。
做好这件事的关节点在哪里?
诚然,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师出有名、合法可行、一举多赢。
但要把这件事做好,则须科学引导、有序推进,动一番脑筋、下一番苦功。
根据镇江新区的经验,结合我市开发区的实际,我们觉得尤其要抓住下列四个关节点:
(一)最基础的是科学规划。
为实施好这一重大工程,特别要坚持规划先行,注重顶层战略设计,建立起专家咨询论证评估制度,充分听取行家意见,适时召开由村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的工程规划方案听证会,充分发扬民主,使工程规划和实施尽量少走弯路、更加合理可行。
在这当中,大批搬迁农民的安置选点十分重要,可改变过去分散就地建设安置小区的做法,效法镇江新区建设平昌新城的经验,舍得拿出最好的城镇区位和地块。
除永久保留少数具有政治经济人文特色的村庄外,一般村庄都整体集中搬迁到新城去。
由于这种安置区与主城(镇)区直接接轨,是大型公共设施的集中布置场所,十分利于安居兴业,也能较快聚集新城人气。
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户不适合住在城里,可像镇江新区那样,探索建设专业农户居民点,让务农的新型农民也能享有现代生活品质。
整个“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方案要经过专家评审、公示、听证、市政府初审、省国土厅审核等环节,项目区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新城建设规划等紧密衔接,坚持以耕地规模化、农业集约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为归宿,使用地布局和项目摆放更加有当。
(二)最关键的是资金运作。
建设万顷良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拆迁、土地整理、安置房建设等各项成本,又要考虑农民就业、公共服务等各项社会保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这项投入是合理高效、集约节约的,只要多想办法,还是能获得解决的,今后则能彰显资源集聚的倍增效应。
据镇江新区测算,他们的建设总投资约76亿元。
其中按户均成本计算,每户房屋及附属物拆迁补偿约1000元∕平方米,安置房政府补贴约1500元∕平方米(建设成本2500元∕平方米-拆迁居民优惠价购买1000∕平方米),拆迁安置过渡费200元∕平方米,以平均每户拆迁面积220平方米计算,每户的拆迁总成本约为60万元(2700元∕平方米ⅹ220平方米)。
工程共涉及拆迁8529户,拆迁安置成本区计51亿元。
安置区配套工程(邻里公园、学校、医院等)建设约3.5亿,土地整理及水电路配套2.5亿元,离地农民社会保障累计约19亿元。
在推进过程中,他们坚持用市场化手段筹集资金,以市场化手段平衡资金需求,主要有以下渠道:
一是土地出让收益。
根据近年来镇江市及新区土地平均交易价格,通过改变土地级差挂牌上市,预计收益约50亿元。
二是多渠道融资。
在首期筹集财政6亿元启动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多家金融机构的支持,先后获得银团贷款26亿元,形成了30多亿元的运作空间。
三是积极对上争取。
向中央、省、市申报项目,争取专项资金补助2.5亿元。
同时还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设施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林绿化等支农惠农项目的财政性资金,集中用于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他们还专门建立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各项目区也设立专门账户,实行独立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挤占抵扣。
(三)最核心的是产出高效。
让开发区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获得综合效益、造福人民群众。
因此一定要坚持发展取向、联动取向和效益取向,致力追求效益最大化,努力实现耕地资源使用收益的大幅度提升,劳动力资源使用效益的大幅度提高,生存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大幅度优化。
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镇江新区在实践中坚持横向与纵向的结合:
横向上,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布局,形成了水稻小麦、蔬菜园艺、花卉苗木、优质粮油等生产板块,成为镇江市的“米袋子”、“菜篮子”和“花园子”;
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纵向上,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蔬菜板块与住建部力推的乐业中心中央厨房相结合,有效解决产业园区员工生活服务,同时大力发展平价蔬菜连锁直销店,逐步在全市及周边地区布点;
花卉苗木板块积极发展鲜花销售连锁店、鲜花订单种植、插花技术展示、电子商务、休闲观光等业务,可形成亿元产业;
利用常泰高速与京沪高速交汇形成的良好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批发、冷链等现代物流业;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形成新区农业的品牌优势。
其实,“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还有着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理念,旨在对一产的着力提升,作二产的有效支撑,促三产的繁荣兴盛。
人口的集聚,会产生新的、更多的消费需求,在开发区形成新兴市场,促进服务业的繁荣兴盛,产生乘数效应。
镇江新区去年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6%,作为“万顷良田”的平昌新城作出了很大贡献;
新区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四)最紧要的是农民满意。
工程实施中的农民,是开发区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贡献者,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满足农民的合理需求,最大范围争取农民群众的支持。
镇江新区的做法有:
一是正面搞好宣传发动。
组织人员深入村级进行调研,广泛宣传工程方案和实施目的;
多批次组织1000多名群众代表赴苏锡常等地参观,让其亲身感受先进地区做法带来的实惠;
工程实施中的重要民生举措均经村民会议协商同意。
从而得到了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肯定和支持,安置房地块487户拆迁工作,仅用37天时间就完成了从入户调查到房屋拆除的任务。
二是维护好离地农民的各项权益。
包括土地收益、集体资产收益,确保他们无后顾之忧。
三是制定出台系列惠民政策。
如所有小高层永久性免收电梯费,减免了3000元/户的天燃气初装费,物业费按照全市最低标准收取,并对特殊困难户免收物业费,每套住房按建筑面积给予12元/平方米的设施补贴,生活成本比同类地区低20%左右。
四是鼓励全民创业。
每年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免费向农民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等。
还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向“零就业”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公益性岗位612个。
五是建设更具和谐魅力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
专门成立了平昌新城中心社区管委会,建立了“中心社区+基层社区”的社区管理体制。
并广泛推行网格化服务,每100户左右设置1名楼栋长,每500户左右设置1名片长,由居民推选产生。
在实践中还探索了物业管理的“第三条道路”,即由回迁居民原属地政府直接出资组建物业公司,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或书记兼任组长,员工从回迁居民中招聘,其执行力、沟通力都比较强,使政府、社会、市场三种因素良性互动,社区居民享受到优质低廉的物业服务。
他们在让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充分享受城市生活同时,还强调“以文化人”,通过印发市民手册、举办市民公开课,提高文明素养,促使农民群体尽快向市民特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