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辅导Word下载.docx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辅导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步辅导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月革命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其次,二者的结果不同,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后,俄国则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二月革命为十月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必然性。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模式对苏联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人以斯大林模式扼杀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为由,极力诋毁它,否定它,把斯大林模式说得一无是处。
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它没有充分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曾经带来的苏联经济跨越式的发展,也没能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斯大林模式形成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首先,在苏联的外部,有帝国主义各国的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如果没有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想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不可能的。
而建立这样的工业体系,必须强调重工业的基础性,必须以重工业为重点。
其次,这是由苏联的国情决定的。
苏联成立之前的俄国是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
要实现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的跨越,必须坚持以重工业为重点。
最后,在政治上的高度集权,这和苏联脱胎于传统的封建帝国有关。
由此可见,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由图说史】
1.《列宁同志清扫地球》(见下图)。
(1)图片简介:
这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一幅漫画,漫画下面的文字是用俄文写的,意思是:
列宁同志清扫地球。
列宁同志扫的是一切坑害人民的坏蛋,包括沙皇俄国时期的封建残余势力、资产阶级反动分子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列宁的理想:
扫净世界上一切害人虫,建立一个真正的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国家。
(3)评价:
列宁同志是一个纯粹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人。
2.《苏联的病》(见下图)。
一位西方的先生,戴着礼帽,拄着拐,最显眼的是他的两条腿:
一条粗得如大象腿,一条细得似麻杆。
两条腿粗细相差如此之大,不用问,这个人生病了。
这个人的病态,很容易使我们想到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
(2)问题的严重性:
由于长期实行斯大林模式,苏联的经济建设道路越走越偏。
一成不变的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建设模式,使苏联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这使得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甚至还出现了倒退。
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情逐渐消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重危机。
(3)启示:
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体成长一样,要讲究粗细搭配,营养均衡。
当初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也可以说是正确的。
但后来国内外形势变化了,当权者的政策却依然不变,以至于严重阻碍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典例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二1921年列宁又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
——《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以上材料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2)苏俄的这一经济政策开始实施于哪一年?
有什么作用?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
阅读题中两则材料时要注意一个关键时间“1921年”,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将这一时间和课本中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联系在一起。
两则材料都涉及列宁对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由此可以判断,这种政策的调整实际上指的就是新经济政策的出台。
参考答案:
(1)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中心措施:
国家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1921年。
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国家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并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言之有理即可)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宁说:
“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世界大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没有世界大战就没有十月革命
C.战争激化俄国社会矛盾,加速革命爆发
D.战争可以成为革命的方式之一
2.下列对于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二月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3.安东诺夫拿着手枪站在(临时政府)部长面前说:
“我以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了。
”这一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二月革命B.十月革命C.德国投降D.苏联解体
4.给下面这组图片确定一个历史主题,以下各项中最恰当的是()
A.解放广大农奴B.推翻沙皇统治
C.发动十月革命D.退出世界大战
5.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
B.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
C.十月革命是世界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6.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包括()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③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④鼓舞了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面临的最主要任务是()
A.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B.开展工业化运动
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扩大苏维埃政权的影响
8.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者。
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C.领导苏俄人民战胜了内外敌人,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D.1936年,颁布了苏联新宪法
9.新经济政策与以前的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
D.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性质
10.1923年,在苏联境内可以见到的现象有()
①在市场里自由贸易②私人租赁经营一些工矿企业③农民出卖富余的粮食④国家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走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①③④
11.1932年,如果莫斯科市民与外国人通信联系,寄信时信封下面地址栏写的国名应是()
A.俄罗斯B.苏维埃俄国C.沙皇俄国D.苏联
12.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的标志是()
A.1921年,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1922年,苏联的成立
C.1937年,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1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领域的特点有()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②片面发展重工业③实行高积累、高投资④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4.对于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B.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C.使社会主义缺少活力,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D.使苏联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破坏和践踏
二、非选择题
15.探究题。
斯大林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苏联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材料一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位次
材料二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1)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是怎样的?
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材料四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见下图。
(2)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说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端给苏联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3)对于斯大林模式,我们应当给予它一个怎样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4)斯大林模式的成与败,给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怎样的借鉴?
一、1.C2.D3.B4.C5.C6.D7.A8.A9.C10.C11.D12.D13.B14.C
二、15.
(1)极大地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强盛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创造出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意思相近即可)。
(2)斯大林模式后来变得更加僵化,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打击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意思相近即可)(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在最初,这一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苏联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但后来,斯大林模式并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日益僵化的政策严重束缚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意思相近即可)(4)要善于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要注意结合本国国情,走有本国特色的建设道路;
针对形势的不断变化,要不断调整国家政策,最大程度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