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伦理并不是由帝王喜恶决定,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士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4.明朝弘治十七年(1502年),政府规定“苏(州)、松(江)、常(州)三府阔白棉布以十分为率,六分征本色(棉布),四分征折色(将棉布折合成白银征收)”。
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财政出现困难B.白银开始了货币化
C.棉纺织品产量下降D.工商经济发展迅速
将棉布折合成白银征收,既说明了三府棉布产量很大,又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D项正确。
政府将征物转变为征银,使政府的经济活动更加灵活,但不能说明政府财政困难,A项错误;
材料只能说明白银已成为流通货币,但不能说明“开始”,B项错误;
材料现象不能说明棉布产量下降,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产量增长,C项错误。
5.下表为1885-1913年英美专利注册数比较表。
年度
英国
美国
发明和设计专利注册数
其中对外国居民颁布数
1885-1889
9371
21666
1609
1895-1899
13419
31680
2272
1905-1909
15423
33220
3556
1913
16599
33917
4212
据此推知
A.英国无力引领世界科技前沿B.移民是美国科技发展的动力
C.美国经济发展潜力与日俱增D.美国经济实力全面超越英国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发明和设计专利注册数”不断增加,超过英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明和设计专利注册数”说明科技发展能推动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中只强调了“发明和设计专利注册数”,故ABD项错误。
6.罗马法中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标准,最初是男子年满25岁,后改为男子进入25岁即可。
再后来男子满20岁、女子满18岁,证明具有管理财产和独立的法律行为能力,即可视为法定的“成年人”。
这一变化体现出罗马法
A.崇尚正义的精神B.男女同权的原则
C.求实灵活的特点D.重视私法的倾向
【答案】C
罗马法对于成年男女岁数的规定体现出罗马法求实灵活的特点,C正确;
崇尚正义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
罗马法排斥妇女的权益,B错误;
私法重视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7.据估计,16世纪,英国一些富裕农民从贵族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再雇工经营,其收入达到土地租金的10倍。
大约同时期的中国,地主雇工经营所得收入不足以超过地租收入,甚至不如地租收益。
较之于中国,当时的英国更易于
A.抑制农村社会的贫富分化B.推广大农场经营方式
C.迅速平衡城乡人口的分布D.稳定农村社会阶级结构
【答案】B
试题分析:
材料无法体现抑制农村社会的贫富分化,故A项错误;
据材料“英国一些富裕农民从贵族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再雇工经营,其收入达到土地租金的10倍”可知英国推广大农场经营方式,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迅速平衡城乡人口的分布,故C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稳定农村社会阶级结构,故D项错误。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背景
8.178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以美元作为美国法定货币单位的法案,但当时美元在南北各州的价值不等,法国、西班牙等国货币也在美国流通。
导致当时美国金融混乱的主要因素是
A.英国殖民统治阻碍统一市场形成B.南北各州不同经济形式矛盾尖锐
C.国家政治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D.联邦政府用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785年可知此时美国实行邦联制,地方各州权力过大,邦联政府软弱无力,虽然国会通过了以美元作为美国法定货币单位的法案,所以仍出现了金融混乱的现象,其原因就是国家政治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故C项正确。
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故A项排除。
南北各州不同经济形式矛盾尖锐是在19世纪上半期,联邦政府用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是在20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D两项排除。
9.卢梭认为“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
他的这一观点
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B.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D.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详解】材料“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说明理性主义正在逐步消失,显然卢梭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故B项正确;
A中普遍认知显然说法绝对,排除。
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就是理性主义,材料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不是背叛,故C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故D项错误。
10.英国工业革命后,统治阶层中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
谁处于贫困状态,只说明他懒惰无能。
贫穷被看成是个人的事,国家和社会与此无关。
该主张体现了
A.重商主义B.自由主义C.社会主义D.凯恩斯主义
材料主旨是,发财致富是个人的事,贫穷是个人的事,与国家无关,这与主张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自由主义思想相吻合,故B项正确;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
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以保持出超,材料未体现这一点,故A项错误;
社会主义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11.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
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
这表明当时
A.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已不重要B.雅典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
C.民主决策具有保护平民的倾向性D.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
据材料“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雅典权力机构对于不会演说的“弱势”一方会因同情而作出有利于“弱势”一方的决定,这体现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故D选项正确;
当时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仍然发挥重要作用,故A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故B选项错误;
材料说明雅典民主决策具有保护不会演说的“弱势”一方的倾向性,而不是保护平民,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12.下列四幅世界名画,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迭雅克·
路易·
大卫《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毕加索《格尔尼卡》
A.彰显时代进步洪流B.体现理性主义思潮
C.绘画风格一脉相承D.艺术再现历史事实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迭雅克·
大卫《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属于古典主义美术,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属于现实主义美术,毕加索《格尔尼卡》属于现代美术,四者都是每个历史时期历史史实的反映,D项正确。
A项中进步潮流不符合每一个美术流派的特点,故错误。
只有迭雅克·
大卫《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才体现理性主义思潮,故B项错误。
四者风格各具特色,而不是绘画风格一脉相承,C项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
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
”“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
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士绅并不像某种“经纪”或者“代理人”,他们似乎在这个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
崇善堂等地方慈善组织逐渐向地方自治组织转化,基于共同利害的社区认同开始形成。
——据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
等
材料二中世纪晚期以来,几乎所有威尼斯人都是商人,他们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
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
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
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
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在威尼斯找到典范:
退休公务人员的年金制,对孤寡的照顾,医院的医疗福利制度等等。
威尼斯作为“自由的长女,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童贞城市”,堪称世界上早期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国家。
——据[美]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双林镇和威尼斯城市发展特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双林镇为代表的江南市镇和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城市对两国社会转型影响不同的原因。
【答案】
(1)相同点:
商业发达;
都具有自治功能;
慈善事业发展。
不同点:
双林镇:
①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程度高(传统的工商业城市)
②商帮、会馆的推动作用大(以地缘、血缘为纽带的商人群体)
③面向国内市场
④地方管理中士绅作用大
威尼斯:
①典型的商业城市(近代化城市)、金融业发达
②近代意义的商业组织形式(公司)
③…国际(世界范围)的商业贸易
④城市共和国
(2)中国:
①传统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②商人没有转化为资产阶级,士绅化的商人仍是维护专制统治的主要力量
③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意大利:
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②新兴资产阶级形成和壮大
③文艺复兴…(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详解】
(1)第一小问相同点依据材料一“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以及材料二“几乎所有威尼斯人都是商人,他们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可以概括出商业发达;
依据材料一“士绅并不像某种“经纪”或者“代理人”,他们似乎在这个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以及材料二“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可以概括出初具地方白治功能;
依据材料一“崇善堂等地方慈善组织逐渐向地方自治组织转化”以及材料二“退休公务人员的年金制,对孤寡的照顾,医院的医疗福利制度等等”归纳出慈善事业发展。
第二小问不同点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从商业市镇规模、商业组织形式、市场开放程度以及管理模式分析回答。
(2)中国和西方方面可以经济、阶级力量、思想三方面归纳;
中国的原因从小农经济、商人没有转化为资产阶级以及儒家思想分析;
西方原因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兴起以及文艺复兴等角度思考回答。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17世纪
康熙年间设南书房、平定三藩之乱
设台湾府、签《尼布楚条约》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提出“分权”
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8世纪
1727年军机处的设立
《红楼梦》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广州十三行贸易
1792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来华
1763年日不落帝国确立
1765年工业革命
1776年《国富论》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19世纪
茶叶、瓷器大量输入欧洲,中国处于出超
鸦片走私,1839年禁烟运动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1842年《海国图志》出版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
上表为17—19世纪中英两国部分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评分要求,学生确立的论题要体现中外相关联的观点,如中外政治制度对比、中外思想文化的发展、中外对外关系对比、中外科技发展、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等,围绕所拟论题,引用相关史实合理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评分要求:
论题:
要求论题明确
阐述:
言之有理,论证充分;
语言准确、逻辑清楚
总结:
终上所述
示例一:
中外科技发展对比研究。
(1)近代英国重视科技创新。
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英国进入蒸汽时代;
英国政府鼓励发明,积极推进技术革新,推动手工工场过渡到机器工厂制,促进了城市化;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2)晚清政府忽视科技创新。
为加强君主专制,晚清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知识分子脱离实际,不利于科技创新;
对外奉行天朝上国闭关锁国,拒绝了马嘎尔尼来华的正当要求,不利于学习英国先进的科技,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从而导致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
小结:
英国重视科技而兴,清政府止步科技而衰。
可见科技创新是大国兴起的关键。
根据“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763年日不落帝国确立”“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提出论题:
科技创新是大国兴起的关键。
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阐述英国重视科技而兴,清政府止步科技而衰。
根据“1792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来华”“茶叶、瓷器大量输入欧洲,中国处于出超”“鸦片走私,1839年禁烟运动”“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1842年《海国图志》出版”概括得出论题:
西方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
然后结合近代中国和世界历史进行阐述,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5.(15分)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规陆续出台并录入《元典章》。
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
元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
《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
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
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影响。
(1)特点:
监察法规不断完善(监察有法律保障);
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监察体系;
扩大了监察职权,提高监察官员政治地位;
监察机构相对独立。
(2)影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有利于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对后世监察制度有一定借鉴意义;
局限:
监察职权得到扩大,容易造成滥用职权的问题;
服务于专制皇权、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贪腐和低效现象。
(1)根据材料“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规陆续出台并录入《元典章》。
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
”可知监察法规不断完善(监察有法律保障);
“元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可知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监察体系;
“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
”可知扩大了监察职权,提高监察官员政治地位;
“《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
”可知监察机构相对独立。
(2)结合所学检查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根据材料“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可知后世监察制度有一定借鉴意义;
16.【历史——选修3: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苏德战争爆发后,“二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
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举行大西洋会议,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内容如下:
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
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设法恢复各民族横遭剥夺的主权和自治权;
一切国家享有世界贸易及取得原料的平等待遇;
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
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世界和平,使各国俱能在其疆土内安居乐业,使全入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
公海航行自由不受阻碍;
世界各国均应放弃使用武力,在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未建立之前,应解除实施侵略威胁或有此可能的国家的军备,同时赞助与鼓励实行裁军。
实际上,《大西洋宪章》后来成为了各国继续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纲领。
——据李巨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百科词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西洋宪章》反映了世界人民哪些共同诉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西洋宪章》的历史意义。
(1)主张:
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个体追求个人利益的结果常常会增进公共福利;
强调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发展。
(2)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或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启蒙思想尊重个人财产、权利的影响(或政治理论的成熟与发展)等。
(1)依据材料中“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归纳出民族自决的思想,依据材料“使所有国家改善劳动标准,发展经济,享了社会安全”归纳出经济合作和社会安全的思想,“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归纳出和平共处的思想。
(2)依据材料“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大西洋宪章》后来成为了各国继续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纲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战后的世界史的知识可以得出对战后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为战后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等角度回答。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到了18世纪中叶,特别是在英国,随着政治自由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的逐步实现,以及英国工业经济的成长和自由贸易的需要,经济自由被提到日程上来。
亚当·
斯密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中写道:
“每个个体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提升多少公共利益。
他只在乎他自己的保障,自己的收益。
例如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个体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
个体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来促进社会收益,往往比他真正打算促进社会收益时更有效率。
”亚当·
斯密认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
——摘编自《国富论》译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当·
斯密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当·
斯密思想产生的背景。
(1)据材料“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可知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据材料“个体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来促进社会收益,往往比他真正打算促进社会收益时更有效率”归纳出个体追求个人利益的结果常常会增进公共福利;
依据材料“每一个人在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任何阶级相竞争。
”可知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强调自由竞争。
(2)本小问背景,据材料“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段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背景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政治方面英国议会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开展,重商主义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启蒙思想对个人财产、权利的尊重,商业文明冲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