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8218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儿科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儿科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儿科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儿科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儿科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⑴湿热泻

主症:

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臭秽,小便短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次症:

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

⑵风寒泻

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堪,肠鸣腹痛。

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

⑶伤食泻

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

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或如拜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

⑷脾虚泻

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

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

⑸脾肾阳虚泻

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晃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

2、变证

⑴气阴两伤

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⑵阴竭阳脱

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二、治疗方案

(一)中医治疗

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治法:

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加减:

热重加马齿苋、马鞭草,湿重加车前子、苍术。

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桔梗、甘草、大枣、生姜。

寒重加干姜、砂仁

中成药:

藿香正气水或胶囊

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保和丸加减,焦山楂、焦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腹痛加木香、槟榔,呕吐加藿香、生姜。

保和丸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久泻滑脱不禁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

温肾补脾,固涩止泻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党参、白术、甘草、炮姜、吴茱萸、附子(先煎2小时)、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

附子理中丸、四神丸。

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人参乌梅汤加减,人参、乌梅、木瓜、甘草,莲子、山药。

泻下不止加诃子、赤石脂

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芍、附子、龙骨、牡蛎。

(二)根据临床具体病情选择应用中药静脉制剂治疗

1、黄芪注射液:

可用于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及病毒性肠炎。

2、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

可用于气阴两伤证。

3、参附注射液:

可用于阴竭阳脱证。

(三)外治法:

1、推拿按摩:

1.1基本手法

⑴补脾土:

脾土穴在拇指桡侧边缘,操作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⑵清大肠:

从虎口推向食指端

⑶揉板门:

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儿手掌大鱼际。

⑷揉外劳:

外劳宫穴在小儿手掌背正中,操作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儿手掌背中心的外劳宫穴。

⑸运内八卦:

内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内八卦穴为一圆圈。

操作者用左手捏住小儿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儿掌心作圆圈运动。

⑹揉脐:

脐即肚脐,操作者用中指指腹或掌根揉之。

⑺摩腹:

腹指小儿腹部,操作者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儿腹部作圆周运动。

⑻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侧一寸,操作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作按揉。

⑼捏脊疗法:

捏脊时,主要将手法作用于小儿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可调理阴阳,健脾补肾。

操作时,操作者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

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作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

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作捏提手法。

六遍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小儿的肾俞穴轻抹三下即可。

1.2辩证使用手法

⑴湿热泻:

清脾经、补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

⑵风寒泻:

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

⑶伤食泻:

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

⑷脾虚泻:

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

2、针灸疗法:

①针法

常规取穴:

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发热加曲池;

呕吐加内关、中脘;

腹胀加天枢;

伤食加刺四缝。

具体手法: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一次。

②灸法:

患儿取仰卧位,点燃艾条,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为15-20分钟。

分别灸神阙、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

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

或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3、中药穴位贴敷:

风寒泻方:

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湿热泻方:

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伤食泻方:

丁香、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

脾虚泻方:

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

脾肾阳虚泻方:

党参、吴茱萸、肉桂、丁香、茯苓。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得比例配伍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一次。

4、食疗:

山药,薏苡仁,莲子适量,加入粳米中熬粥服用,可有助于健脾利湿,止泻。

(四)西医治疗

1、液体疗法:

根据病情可给予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

⑴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

⑵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如5%GS、0.9%NS等。

⑶发热者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以降温。

2、微生态调节制剂:

可给整肠生等。

3、肠黏膜保护剂:

可用思密达。

4、合理使用抗生素:

病毒性肠炎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的急性肠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液体疗法即可痊愈;

对侵袭性腹泻患儿,合理应用抗生素。

5、补锌治疗。

(五)护理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

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

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

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扑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三、难点分析

(一)治疗难点——预防及减少并发症

小儿肠炎是一个常见病,很早被人们所认识,并积累了不少治疗经验,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感邪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且小儿泄泻易于耗伤气液,如果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及时者,可发生伤阴、伤阳之重证,甚则产生阴阳两伤的危候。

因此有关预防、减少并发症等问题成为我们治疗上的难点。

(二)解决思路

难点之一:

如何预防

我国卫生部借鉴WHO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多年来腹泻病防治的经验,已制定了较完备的防治小儿泄泻的措施。

同时积极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是本病防治的关键一环。

中医认为,泄泻之生,多由饮食不当,调护失宜,如过食生冷、油腻、煎炸之品导致脾胃受损,在小儿为突出,所谓“饮食自倍,脾胃乃伤”。

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机体纳运之重器.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为“稚阴稚阳”之体更易受损,故顾护中焦脾胃,诚为治疗小儿泄泻之第一要旨,古方藿香正气丸为防治小儿伤食致泻之良方,而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为顾护中焦脾胃之妙剂。

另外,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意识,积极开展科学育儿科普教育,纠正不科学的育儿习惯和做法,全民动员,共同防止本病发生。

难点之二:

如何减少并发症

主要是预防和纠正脱水,给患儿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

包括①米汤加盐溶液:

配制方法:

米汤500ml(500g装酒瓶)+细盐1.75g(一瓶啤酒瓶盖的一半)或米粉215g(约两满瓷汤勺)+细盐1.75g+水500ml煮2~3分钟。

预防脱水:

20~40m1/kg,4小时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

②糖盐水:

白开水500ml(500g装装酒瓶)+蔗糖lOg(2小勺)+细盐1.75g剂量服法同上。

口服补液盐(ORS)溶液(新生儿慎用),可根据年龄(岁)及每次腹泻的量(m1)来提供ORS量(具体参考临床治疗)。

如无上述液体,可进食加盐的稀粥菜汤。

对于有脱水的患儿应根据脱水程度、脱水性质进行补液(具体参考临床治疗)。

对于营养不良或有活动性佝偻病的患儿应予足够重视,并及时补钙。

对于呕吐严重的患儿,中药汤剂及预防脱水的液体,口服效果差,给予加强外治疗法或中药静脉制剂治疗,减轻症状。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痊愈:

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主症积分减少≥90%。

2、显效: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主症积分减少<

90%、≥67%。

3、有效:

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主症积分减少<

67%、≥33%。

4、无效:

不符合以上标准者,主症积分减少<

33%。

(二)评价方法

疗程结束时对疾病、证候及安全性指标等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肺炎喘嗽(小儿肺炎)

⑴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促,鼻煽,痰鸣等症。

或有轻度发绀。

⑵病情严重时,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发绀,或高热持续不退。

⑶禀赋不足患儿,常病程迁延。

新生儿患本病时,可出现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临床症状。

⑷肺部听诊可闻及肺部有较固定的中、细湿罗音,常伴干性罗音,如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⑸血象检查细菌引起的肺炎,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

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细胞计数可减少、稍增或正常。

⑹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紊乱,透亮度降低,或见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

参照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6年10月)。

⑴有外感病史或传染病史。

⑵起病较急,轻者发热咳喘,喉间痰多,重者高热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发展为变证可出现面色苍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温或厥冷,短期内肝脏增大。

或持续壮热不已,神昏谵语,四肢抽搐。

初生儿、素体气阳不足的小婴儿上述部分症状可不典型。

⑶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罗音。

⑷X线检查显示肺纹理增多、紊乱,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或见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⑸血象检查可见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可增多。

⑹病原学检查可见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肺炎支原体检测等,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证候诊断

⑴风寒闭肺证

恶寒发热,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⑵风热闭肺证

初起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痰黏稠或黄,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重症则见高热烦躁,咳嗽微喘,气急鼻煽,喉中痰鸣,面色红赤,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⑶痰热闭肺证

咳嗽痰多,喉间痰鸣,呼吸急促,发热,胸闷纳呆,泛吐痰涎,舌红苔黄厚,脉弦滑。

⑷毒热闭肺证

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甚至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⑸阴虚肺热证

低热不退,咳嗽少痰,盗汗,面色潮红,唇红,舌红少津,舌苔花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指纹紫。

⑹肺脾气虚证

咳少痰多,神疲倦怠,面色少华,自汗食少,大便稀溏,唇舌淡红,脉细弱无力或指纹淡红。

⑴心阳虚衰

突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发绀,呼吸困难加重,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燥不安,肝脏肿大,呼吸表浅,节律不整,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⑵邪陷厥阴

壮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二目上视,舌红绛,苔黄腻,脉细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加减,麻黄、紫苏、杏仁、橘红、桑白皮、茯苓、甘草。

藿香正气软胶囊

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

利咽解毒颗粒、急支糖浆。

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麻黄、石膏、杏仁、甘草、葶苈子、鱼腥草、瓜蒌壳、桑白皮。

复方鲜竹沥水、小儿清肺化痰颗粒。

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麻黄、杏仁、枳壳、黄连、黄芩、栀子、石膏、甘草、知母。

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玄参、贝母、甘草。

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五味子、麦冬、甘草。

玉屏风颗粒

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人参、附子、煅龙骨、煅牡蛎、白芍、甘草。

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羚羊角、勾藤、茯神、白芍、生地黄、甘草、黄连、黄芩、栀子、郁金。

(二)外治法

1、药物敷胸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各证型。

2、药物穴位敷贴疗法,适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轻症)咳嗽或气喘症明显者。

3、雾化吸入疗法,适用于咳嗽气促,或痰多难咯者。

4、药物敷脐疗法,适用于肺脾气虚证者。

5、拔罐疗法;

用于肺炎后期痰多,肺部罗音难消者。

6、天灸疗法(即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

适用于慢性肺炎与反复肺炎的患者。

(三)中药煮散剂(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针对肺炎喘嗽的常证,以宣肺开闭清热化痰为基本原则,选用儿科院内制剂中药煮散剂,再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

煮散剂服用方法:

每日2~3次,水煎滤渣服。

(四)中药注射液

1、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可用于风热闭肺证、痰热闭肺证等。

2、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可用于心阳虚衰证。

根据说明书按儿童年龄及体重计算用量。

(五)中医食疗:

气虚明显者可应用黄芪、百合、白果煲汤,脾虚痰湿者可用薏米山药冬瓜粥。

肺肾阴虚者可常服百合、梨汁、藕等食物。

(六)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变换体位,以利痰液排出。

2、抗感染治疗:

⑴抗生素治疗

1)原则:

①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药物;

②选用的药物在肺组织中应有较高的浓度;

③早期用药;

④联合用药;

⑤足量、足疗程。

2)常用抗生素:

头孢类、大环内酯类等。

⑵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病毒唑),10-15mg/kg/d,可滴鼻、物化吸入、静脉点滴等。

3、对症治疗:

⑴高热:

物理降温或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

⑵氧疗:

有呼吸困难、喘憋,口唇发绀,面色苍灰给予吸氧。

⑶保持呼吸道通畅:

①祛痰剂:

沐舒坦;

②雾化吸入;

③保证液体摄入量。

⑷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对于①严重喘憋或呼吸衰竭;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

出现脑水肿。

可用地塞米松0.3-0.5mg/kg/d等加入瓶中静脉点滴或用甲泼尼龙0.1-0.3mg/kg/次静脉注射。

(七)护理

1、室内通风,保持安静,尽力避免患儿烦躁、哭闹;

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

3、必要时吸氧,一般采用40%~50%氧气湿化后经鼻管或面罩给氧;

4、给予容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出入量、体温、脉搏、呼吸等记录;

6、控制钠、水摄入,输液时避免速度过快、液体量过多,以防止增加心脏负担。

(一)治疗难点——小儿肺炎变证及迁延的预防

小儿肺炎是小儿临床常见病,一般小儿肺炎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适宜的调护,大多数可以痊愈。

但是,如果患儿体质较差。

原已患有佝偻病、贫血、肺结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而又患肺炎,则易于在患病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等变证而危及患儿生命;

或使病情迁延难愈。

小儿肺炎变证的防治

在小儿肺炎发病过程中,由于失治、误治,或由于调护失宜,则使轻病转重,重病转危,甚则危及患儿的生命。

小儿体禀“少阳”。

具有少阳之气初升,其气方胜,阳气偏亢,生机旺盛;

而又少阳之气初升,尚未强盛,体质嫩弱的双重性生理特点。

表现在病理上,一方面具有体质嫩弱,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变化莫测;

另一方面则具有易于康复,修复能力极强的特点。

因此,防止小儿肺炎变证的发生,应了解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利用有利一面,避免不利的一面,尽量减少小儿肺炎变证的发生。

1、针对同时患有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的患儿心阳虚衰等变证的发生率较高的特点。

在积极治疗小儿肺炎的同时,还应发挥中医药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的优势,积极治疗佝偻病、贫血等疾病。

2、毛细支气管炎、喘憋性肺炎等发生心阳虚衰变证可能性较大,应提高警惕,应注意及时采取给氧、吸痰等措施,控制喘憋的程度,以减少心阳虚衰变证的发生。

3、小儿肺炎的静脉输液应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和液体的量,防止加重心脏的负担而引发心阳虚衰等变证。

4、高热的患儿,注意采用物理降温等措施,防止因体温过高而发生抽搐、动风等变证的发生。

5、加强护理,做到勤翻身,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6、注意饮食调理,保证营养和水分的供给。

小儿肺炎迁延的预防

绝大多数小儿肺炎经过合理的治疗和适宜的调护,可以较快的康复。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患儿病情迁延,有的甚至经年累月不愈。

影响小儿健康。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驱邪要彻底,除恶务尽,不留有遗患。

2、注重恢复期的治疗,肺阴虚者养阴清肺;

肺脾气虚者培土生金;

痰浊未清者清化余痰;

邪热羁留者继续清解余热。

应使患儿体质恢复到健康状态。

3、治疗小儿肺炎选方用药,在极期要当机立断,用药宜精,药量要足,以求速效,免生它变。

恢复期药性宜平,既要防止过热、过燥伤阴耗液;

又要防止苦寒伤阳损气,脾胃受损,痰涎内生而使病情迁延。

4、在患病过程中,应注意节戒饮食,不食冷饮、鱼肉、辛辣厚味,饮水要适量。

(一)评价标准

1、临床痊愈:

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消失,其它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肺部体征消失或X线全胸片阴影明显吸收。

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其它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肺部体征明显好转。

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减轻及肺部体征好转。

发热、咳嗽、咯痰、喘促主症及肺部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其他临床症状也多无改善或加重。

(二)评价方法

1、主要症状:

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的改善情况;

2、体征:

肺部罗音改善情况;

3、理化指标:

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⑴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受外邪病史。

⑵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等为主症。

⑶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宁、惊惕抽风。

⑷血象检查可见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儿科学》第七版(沈晓明王卫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Ⅰ.一般类型上感诊断要点:

⑴主要症状:

发热、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热度高低不一,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纳差,咳嗽伴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⑵体征:

咽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肺部呼吸音正常或粗糙,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⑶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多核细胞在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升高。

⑷胸片检查:

正常。

Ⅱ.特殊类型上感诊断要点:

⑴疱疹性咽峡炎

①症状:

急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②体征:

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伴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⑵咽-结合膜热

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等症状。

咽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