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8195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Word下载.docx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Word下载.docx

生路:

家谱:

省悟:

自欺欺人:

怀右伤今:

为民请命:

埋头苦干:

前仆后继:

地大物博: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字,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__,思想家,革命家。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

“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

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三、相关知识

1.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袒护日本的立场。

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

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2、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

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

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

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

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

3.《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

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

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

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新课导学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解说:

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

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

明确: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

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三、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叫归谬法。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在论证方法上这是驳论证。

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

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和力量。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事实有时并不等于雄辩。

而对方罗列的事实却在为作者服务,这是极具讽刺效果的。

通过思考,学生训练了推理判断能力,培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 

(2)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

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欺力”的表现和实质,并孓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作者是如何立论的?

请简述作者的思路。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

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入揣摩语句的深层含义,并学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他说:

“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四、课堂训练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这道题是让学生巩固驳论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解说:

通过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加强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知识梳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布置作业

请为下面的两个似乎有些矛盾的名言找论据,证明它们各自的合理性

(1)、我之所以有所创造,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尽信书不如无书

第二课时

一、欣赏品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不能。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

“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

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用替换练习体会用词的准确,学习语言技巧,体会讽刺的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通过揣摩字词体会文章的深意,并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做课后练习二,

达标测评

1.给下列词中加粗的字注音。

慨叹( 

)省悟( 

)家谱( 

搽脂抹粉(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miǎo茫( 

jī梁( 

kuāng骗( 

)wū蔑(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

4.在“□”内给下列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5.简答。

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

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7.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

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于是有人慨叹曰: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

9.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1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二)课外阅读

信任也是一种约束

周末到洛杉矶的全美连锁商场——“价格俱乐部”给女儿买书。

根据7岁的女儿在电话中向我所做的简单描述,我挑了3大本估计她可能会喜欢的儿童故事书,就去交钱。

与往常一样,划完信用卡,从收款的墨西哥裔小姐手中接过机器打印出来的纸条,不多看一眼,就龙飞凤舞地签上自己的大名,抱起书就走人。

可能因为出口处顾客太多,看票验货的白人小姐象征性地向我怀抱中的书瞟了一眼,就在我的收据上飞快地画一道表示“验讫、放行”的彩线,道了一声“祝你度过愉快的一天”,便又去招呼下一个顾客。

出了大门,刚走到停车场,我下意识地瞟了一眼手中的收据,发现总数居然是40多美元,再细看,原来是多算了一本书的钱。

损失了10美元,我转身要去“理论”一番。

身旁刚从国内来美国不久的小张却显得比我“深思熟虑”,她说“你已出了门,她们会承认吗?

”是啊,以我们惯例的思维逻辑来推理,我又怎能证明我不是买了4本书,出了大门后私下藏了一本,然后再去找人家商场退钱呢?

当然同来的两位小张可以为我作证,可天知道人家会不会说他们是我的“同谋”呢?

不管怎么样,我飞快地在心里准备了一大堆说辞,准备找商场的“领导”,至少是经理一级的主管投诉一番,即使退钱不成,也得证明自己不是无理取闹。

然而,我所准备的大堆说辞居然一句都没能用上,门口看票验货的小姐在百忙中只看了一眼我的收据和书,就隔着人群向收银台方向大喊一声:

“4号柜台,账算错了,退钱。

”然后向我道歉,让我到柜台退钱。

因为是机器划卡和电脑计算,退钱要比收钱复杂点儿,得经过两道手续。

但每经过一道手续,工作人员都为因此给我带来不便而诚恳地向我道歉。

在整个事情的过程中,他们压根儿就没有去怀疑我所担心而又无法证明的事。

从商场出来,心情远比退回10元钱舒坦,其原因是在心里的天平上得到了人人所需要的基本心理砝码——信任。

当然美国这个社会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撒谎在美国人看来是最要不得的恶习,犹如我们中国人看待偷盗一样,为人所不齿。

正因如此,美国人不轻易怀疑他人撒谎,正如我们中国人不轻易怀疑他人偷盗一样。

所以,一般来说,你说什么,人家就信,除非有规定须出示证明。

一天傍晚,我开车到迪斯尼乐园接人。

在迪斯尼停车场入口处,守门的白人小伙子把停车卡夹在我的车窗上,说:

“晚上好,7美元停车费。

我一边掏钱,一边说:

“其实我只是来接人的。

他一听马上就说:

“OK,你不需要付钱。

”说着,就给我换了一张免费停车卡。

其实傍晚到迪斯尼来玩的大有人在,他凭什么就那么轻易地相信我是来接人的呢?

这种“轻信”的程度让人担心是管理上的漏洞。

但当把我的“担心”拿出来与美国邻居路易讨论时,他却笑着说:

“他们不会相信有人会为了7美元的停车费去撒谎的。

仔细想想,路易也许是对的。

美国是个提倡“信用”的社会,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济活动中都离不开信用。

申请家用电话、管道煤气、电、水、租房等等,都需要个人信用。

公司贷款、贸易资金往来等,更要资信担保。

但所有的信用表现都会永远记载在每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底下。

人的名字可以更改,但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却是从一而终。

一旦发现作假或诈骗,个人信用就彻底砸锅。

到那时,在生活和事业中便会处处遇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窘境。

正因如此,人人把个人信用看得高于一切。

记得1994年我在加拿大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夏天到纽约旅游。

那天特意去参观仰慕已久的大都会博物馆。

门口售票处的牌子上明码标价成人票价——16美元;

学生——8美元。

尽管我很清楚,美国人指的学生,不仅仅是在美国学习的学生,而且是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但我实在吃不准自己算不算是学生。

访问学者平时也与研究生一起听课。

可以说是学生,但又没有像学生一样交学费,也没有学生证。

我有心省下8美元,可又怕售票员要我出示学生证。

万一弄得让人家怀疑咱撒谎,既丢“人格”,又失“国格”。

踌躇良久,我想了个两全之策。

我向售票小姐递出16美元,同时对她说,“我是从加拿大来的学生,如果……”我的下半句话是,“如果访问学者也能够算学生的话。

可她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面带微笑地问:

“几个人?

“一个。

”我回答说。

她很快递给我一个做通行证的徽标和找回的8美元,并微笑着说:

“祝你在这里度过愉快的一天。

”全然没有顾及我一脑门子的“思想斗争”。

的确,那天我的心情一直很愉快,不仅仅是因为欣赏了大都会博物馆的艺术和省下了8美元。

有了这种愉快的经历后,心里就时时想着珍惜它。

就像一旦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加倍自重自爱一样。

事隔8年,去年夏天我带妻子和女儿参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门票价格依然如故,但我的身份已不再是当年的访问学者,而是挣工资的驻美记者。

尽管我和我妻子从外表来看要充当学生绰绰有余,但出于对“信任”的珍惜,也为了自重自爱,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个成人、一个儿童的门票。

尽管多花了16美元,但心情与上次一样愉快,因为我没有辜负别人的信任。

从此,我在心中形成了一种固执的想法:

信任也是一种约束。

13.作者在美国消费,无论少花钱还是多花钱,为什么心情都很舒坦愉快?

14.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得到的信任用了哪几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5.在最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叙述一个“我“主动买了两张成人票和一张学生票的事例?

16.找出文中对作者的心理描写,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些担心和顾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只看了一眼……,就……”、“一听马上就……”、“没等我把话说完就……”,文中这几处加粗词语说明了什么?

18.为什么美国人都把个人信用看得高于一切?

19.在你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交往中,你是如何看待信任的?

请举一例说明。

三、写作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

闲暇将卓有成效;

幽静将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