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神俱 尽终其天年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7993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与神俱 尽终其天年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形与神俱 尽终其天年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形与神俱 尽终其天年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形与神俱 尽终其天年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形与神俱 尽终其天年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与神俱 尽终其天年Word下载.docx

《形与神俱 尽终其天年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与神俱 尽终其天年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与神俱 尽终其天年Word下载.docx

不是。

生命不是物质利益的奴隶,不能被自己的好奇心牵着鼻子走。

生命的存在,是为了在与万物共同沉浮于生长之门的前提下,生命内外联系的和谐发展,内心感受幸福,躯体没有痛苦,根本目的在于“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

但“因为周遭的世界都不支持我们的选择,我们所生存的社会,似乎也都在否定具有神圣或永恒意义的每一个观念。

因此,在目前危机重重,未来亦不知何去何从之际,身为人类的我们,发现自己最为迷惑,掉进自己所创造的梦魇之中。

”(《西藏生死之书》)不过,我们还有希望,还有引导我们走出困境的生命理念,那就是中医的生命观、道德观,她所倡导的生命修养: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倡导的生活方式: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简朴而易行,省心而有效。

《内经.素问》开篇明确提出的“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在于确立中医学的学科目标,也就是说,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

辨证论治疗效,根本在于“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养生的效果,根本也在于“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

“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是中医养生学和临床治疗学的终点目标,检验我们的医疗行为和养生保健,是否具有生命的真理性。

因此,辨证论治从不把临床症状作为自己的治疗目标,也不把症状的多少变化作为疗效的标准。

《伤寒论》愈与不愈的根本,在生命之“和”的恢复,只要“阴阳自和”,再严重的疾病,都“必自愈”。

“和”是“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的内在保证,是生命自我感应的,没有组织器官的形态学标准,没有可以感知的症状标准,而是以生命实际存在的结果为考量内容,不仅具有“形与神俱”的生命质量要求,而且具有“尽终其天年”的生命数量要求。

如果只是症状的消失,但生活质量不高,其它临床问题发生了,这样的医疗,就是失败的医疗。

二,形与神俱与升降出入

“形与神俱”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求“形”、“神”健康,从“形”上讲,精神饱满,饮食、活动如常,胜任工作;

从“神”上讲,心态平和,适应性强,睡眠香甜;

另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协调性,神为形之主,但不能为了满足欲望,伤“形”损“形”;

“形”为“神”之宅,但不能贪图舒适享乐,囚“神”耗“神”。

“形与神俱”,“神”内藏,是主导;

“形”显在,是寄托,不可分离,不可偏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

“凡人所生者,神也;

所托者,形也。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散,形神离则死。

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

由此观之,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

”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

“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

从生命的根本规律上讲,“形与神俱”就是在“阴阳匀平”的基础上,保持“阴平阳密”的动态平衡,需要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动静有度,避邪有时,勿妄作劳,心态平和,核心在以“适”为前提的“和”。

遵循《内经》的生命理论,《伤寒论》创立的辨证论治,论治不以症状的多少轻重为依据,疗效同样不以症状的多少轻重为标准,而是关注于“营卫和”、“津液和”、“胃气和”等“阴阳和”的具体生命状态。

“形与神俱”的“平”、“和”的生命状态,是否有一个统一的形态学尺度呢?

没有,也不可能有,个体生命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无法用统一尺度衡量。

实验室的指标能够判定“形与神俱”吗?

不能,时空联系、人文联系的生命存在,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神机”反应,因地、因时而异,把静态的实验室指标,当成“形与神俱”的标准,违背了生命的基本属性。

衡量是否“形与神俱”,必须站在动态时空关联性的自然生命立场,摆脱形态实体的思维羁绊,不以指标为喜,也不因指标而悲。

时空关联性的生命的动态规律是什么?

升降出入而已。

《素问.六微旨大论》:

“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故曰: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

天枢之下,地气主之;

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

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升降出入是“神气”活动变化的基本形式,天地自然,五藏形体概莫能外。

升降出入存在,生命存在,升降出入停止,生命消失,因此,升降出入“贵常守”,守其常就健康,反其常就疾病。

“形与神俱”的健康状态,通过具体的升降出入反应出来。

吃得香、睡得甜、走得快、排得畅,心态平和,气从以顺,寒热感应,适度调节等等,就是“形与神俱”的升降出入的具体反应。

如果稍凉、稍热则病,有所不遂则烦郁,一有劳作则疲惫,神不能专注,形不能协调,当静不能静,当动不能动,就是形不与神俱了,就有病了。

维护生命升降出入机制有三宝:

汗、放屁和打喷嚏。

汗出,有利于肌表营卫的通畅,是正气外发;

放屁,反应胃肠气血的运行情况,是浊气外排;

喷嚏,肺气宣发,阻止外邪入侵,避免外邪遗留为害。

这里的汗、放屁和打喷嚏,是生命自然反应的结果,当汗时出汗,当放屁时放屁,当喷嚏时打喷嚏,就可以保持生命通道的通畅,有利于升降出入,非其时为病,太过或者不及亦为病。

《素问.金匮真言论》就说: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夏天不出汗,暑热没有外出,秋天就要发生“风疟”的疾病。

活生生的人,在其孕育、生产和成长过程,和环境发生的多种多样的联系,是“形与神俱”基础,保证这些联系的生命意义,关键在于内外通道、经络血脉的通畅。

《素问.调经论》: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

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经隧”畅,“志意通”,升降出入正常进行,“形与神俱”才能有所保证。

升降出入的生命活力,在离体的组织、尸体等中不存在,只有活着的人才具有升降出入。

人们生活的四大层次,无时不影响升降出入,升降出入要有序、有时、有度,而且畅达,就必须注意个体的德行修为,有一个“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物质生活,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有其食则香,有其衣则美,有其居则舒。

情感层面,注意关爱别人,对别人多一些体谅和宽容,轻其财而重其义。

精神层面,个人价值放在生命需要上,功利的追求要量力而行,切合身体实际,宠辱不惊,随遇而安。

生物本能层面,有度有节,如性生活,古有采补之说,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就有《房中补益》专论,转述彭祖之言:

以人疗人,真得其真。

从“形与神俱”来讲,生物本能要勿禁勿纵,互和以求,勿竭其精,勿耗其真,“务存节欲以广养生也”。

“形与神俱”与否,通过形、神、气、色、脉等等反应出来,但主要还是生命自在自知的,如果自己神清气爽,吃得香,睡得甜,各种活动轻松自如,人文环境都能够适应,这样的生命质量就好,莫要和别人比高矮。

饮食有节各不相同,精神追求各有高低,情感关系浓淡各异,性欲取向和强弱不同,因此,在生活的不同层面,“形与神俱”的度是差异的、个体的。

三,天年的标准

可能有人要问,究竟多少岁算“天年”?

《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有“度百岁乃去”,天年是否应该是百岁?

按照现代标准思维模式,天年应该有岁数标准。

不过,在寿命长短的标准问题上,现代认识是模糊的:

按生长期的5~10倍为100~175岁,按性成熟期的8~10倍为100~150岁,按细胞分裂周期50次为110~150岁,按头盖骨系数0.7为150左右,按巴甫洛夫神经学说为100~150岁。

除了头盖骨系数,其它方法形成的年龄数,最短的相差40岁,最长的相差75岁,这样大的差距,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和中医的“度百岁乃去”一致,即生命寿数一般在百岁左右。

仔细分析《素问.上古天真论》,“天年”并没有具体的岁数标准,虽然其中有3次提到“度百岁”,1次“亦可以百数”,但其百岁和百数,并非是具体的数量标准,而是一个大概的约数。

本来,个体寿命长短,是不可能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先天情况,不同的后天修为,对寿命产生不同影响,寿命其实是和个人内在修养、道德行为等密切联系的。

《素问.上古天真论》对“尽终其天年”,没有确切的岁数标准,但根据人们的生命德行,提出了四种大概的寿命状况。

最理想的是真人,可以“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其次是至人,能够“益其寿命而强者也”,第三是圣人,“亦可以百数”,第四是贤人,“益寿而有极时”。

健康长寿与个人行为、环境状态密切相关,离开生命的个体情况和环境适应性,提出所谓的年龄标准,对具体生命来说,没有多大意义,有意义的是,我们怎样做,才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

《吕氏春秋》认为,健康长寿并不是延长生命,使本来只能活一百岁的,延长到一百五十,而是活到你应该活的年龄,也就是“毕其数”。

我们应该活多大岁数?

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充其量来个预期的寿命。

不管我们究竟应该活多少岁,根据自然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把握好无过无不及的分寸,趋利而避害,对于生命的强健,具有积极意义。

《吕氏春秋.季春纪》: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

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何谓去害?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

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

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

故凡养生,莫如知本;

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生命不是孤立的。

你自己的饮食是否得当,你自己的情志是否平和,面对反常的自然气候,你是否能够及时调节自己的活动等等,如果在这些日常生活中,你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趋利避害,就可以“形与神俱”。

饮食、情志太过或者不及,不伤其形就伤其神;

自然寒热太过或者不及,“神气”不能适应则病,所以,需要“饮食有节”、“恬淡虚无”,需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曹操《步出夏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先天条件,不同的后天环境,不同的生活状况,不同的人生态度,既便遵循相同理论养生,年龄不可能统一,百岁是天年,不满百岁也是天年,只要是自然衰老而亡。

中医没有天年的具体数量标准,根据个人体质条件好坏、觉悟高低和身体力行的实践情况,生命、生活质量好,“形与神俱”,不是因疾病意外等死亡,都算“尽终其天年”。

四,上古与生命德行

要特别指出的是,《上古天真论》的“上古”不应该只理解为时间概念,还应当从道德层面来考虑,如果把上古只当成时间概念,就贬低了《上古天真论》。

在人类生命历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物质生产能力很低(很多时候谈不上物质生产),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长时期地饥寒交迫。

在这一漫长的生命时期,因为物质匮乏,形成了耐受饥寒的“神机”,因此,饮食有节,不能过饱,膏粱厚味,注意适当,衣不能过暖,居不能过舒,运动锻炼动静有度,对于保持生命之“和”十分重要。

物质贫乏的上古时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满足生命的基本需求是困难的,主要是谷气-饮食往往无法保障每个人生、长、壮、老、已的需要,因此,上古的人,大都不能“春秋皆度百岁”,往往是“人生七十古来希”。

但文明程度的低下有效限制了野性欲望的膨胀,在物质短缺的不自觉中,生命行为保持了自然德行的要求,人们的生活状况,不自觉地吻合生命规律,使自身和自然融为一体,生命在自然的选择中,得到不断地锤炼,“阴阳神气”的自控协调稳定性不断得到加强,也就越来越能够适应外部世界。

《素问.移精变气论》:

“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物质不丰富,没有名利诱惑的“恬憺之世”的人们,“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完全自然状态下生存,通过具体活动来适应自然环境,“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更没有贪念,没有攀比,没有算计,没有倾轧,大部分时候,精神处于自然轻松的状态,内在“神气”悠然自得。

这样的生命德行,是上古人们自然无为中形成的,纯朴本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上合和于天道,下适应于地方,生命能够“真气从之”,当然“邪不能深入也”。

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欲望得到了膨胀的条件,或者物质的占有超出了生命的需要,而野性又没有德行的束缚,就会沉沦于物质的追求,贪图感官欲望的满足,孜孜于功利,专务于掠夺,难免“年半百而动作皆衰”了。

在这种情况下,德行的修炼和要求,对于生命健康来说,就比物质经济的追求重要得多。

随遇而安,身外之物不强求,不计较,对“形与神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素问.移精变气论》可以看出,“上古天真论”用“上古”,并不是要我们回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洪荒时代,而是说明生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所需要的德行标准。

德行标准是什么?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就是上古的德行标准,今天也非常适用。

五,五藏生命系统的时空关联性

自然生命的中医理论,形成于时空联系的动态变化,对生命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既可以指导人们养生保健,防止疾病发生;

又可指导临床医疗,痊愈疾病促进生命康复。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疗的概括,研究疾病状态下的生命及其时空关联性的异常,以疾病现象的症状即相关环境条件等为客观,不解剖形态,不打开藏腑,从时空整体联系中,把握疾病本质,形成治疗依据。

生命及其时空联系错综复杂,始终动态变化,是无法分解的。

不解剖、不打开形体,如何认识生命,认识疾病呢?

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地借用阴阳五行,把生命内外、神气形态、寒暑变化等等有形的、无形的事物现象,逻辑地联系起来,以阴阳为纲纪,概括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生命系统。

心、肝、脾、肺、肾是内外相关一体的生命体系,不仅和时空方位、季节气候相联系,而且将形态体窍、情志特征联系一起。

心、肝、脾、肺、肾各有主应的时空和季节气候,各有不同的情志反应,各有不同的“神气”特征等等,在生命气化机制上,有行有化有藏,升降出入各具特点,密不可分,生克制化,动态平衡,保证整体生命因应协调,适应自然,适应社会,维护“形与神俱”的健康状态。

中医五行的实质,不是机械循环,而是以五藏为中心的生命时空联系,反应“阴阳神气”的动态观念,其生克制化关系,具有多样性特征。

如心火与肾水的关系,即有相克的制化关系,又有既济的互存关系,犹如天上的太阳光照大地而下,地上之水因为阳光而化气;

地上的江河湖海水气升腾而上,天上云因气聚而成雨,降而升,升而降,升降之中,有制化,阳热使水化气的火克水,有既济,水气上升成云。

中医的五行理论,是以五藏生命为中心的、生命动态联系的理论,学习阴阳五行的意义,在于培养我们动态联系的生命观,莫把生命的人体,看成是零件组装形成的机器。

2009年,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西方也有阴阳五行”的文章,不谈中医阴阳五行的生命时空联系,不谈阴阳五行的生命动态关系,不谈生命的时空反应性,将阴阳五行,牵强地附会到西方物质化的、为了探求世界物质、人体本源的元素说、体液说,认为西方的这个“思想体系非常精致、巧妙而庞杂”,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更为简陋”,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中医学的阴阳,根于宇宙运行,取象于太阳和月亮,但不是太阳和月亮的实体概念,是自然宇宙的运行规律的抽象和总结,所以天地是阴阳,动静是阴阳;

中医学的五行,取象于金木水火土,但不是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概念,是生命和世间万物复杂的动态联系的归纳,所以五藏是中心,归纳天之六气,人之七情。

我想,只要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恐怕都无法否定、贬低中医学的阴阳五行。

谁不是生活在日月之下,土地之上,那个又能够脱离自然宇宙运行规律的影响?

谁不和身边的山水草木等万事万物发生联系,不依赖外界环境生存?

谁的生命能够像汽车那样,用物质化的机械、标准的零件组装而成?

人有形体组织,尸也有形体组织,人和尸的区别,在于生命,在于生命时空的阴阳五行联系。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不是物质的探求,不是世界本源的思考,而是生命存在的逻辑探索,是生命的联系观、运动观,是生命的自然观、气化观。

还是有点耐心读读《黄帝内经》吧。

这里,我们只学习《素问.金匮真言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两段经文,就已经能够说明,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元素说,也不是孤立的体液说,而是生命内外一体,自然相通相应,运行协调一致的生命观。

《素问.金匮真言论》: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

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通过这段经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医运用金木水火土的“类”属方法,在生命与外界时空“通”、“应”的基础上,将时空方位、气候节律、外界生物、自然色彩、体窍精气等等和五藏生命逻辑地联系起来,不仅内外一体,而且五藏相连,形成以阴阳为根本、天人相通相应、万物相连相系、总归于五藏“神气”的五个基本生命单位,从而构成时空关联性的生命整体。

一个“类”字,就很能说明,五行是一种类属联系的方法,不能用五种物质的本体概念来歪曲。

因此,这段经文后面,要求医生,通过能够实实在地、即时反应生命状况的脉象,“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从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从顺逆变化的普遍意义,落实到具体的“五藏六府”,从而把握藏腑时空关联性的不同特点。

这里强调的是,生命动态的时空关联性,没有盲人摸象的可摸性,也没有海市蜃楼的可见性,要理解和运用这样的理论,只有站在生命的立场,不能局限在物质实在的框框。

实验实证逻辑“格式化”了的思维,确实会因为缺乏物质实在性,而否定其生命真实性,所以中医要求,“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

把中医的五行和五种物质概念相提并论,本身就很是问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

风伤筋,燥胜风;

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

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

湿伤肉,风胜湿;

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

热伤皮毛,寒胜热;

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

寒伤血,燥胜寒;

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生”、“在”、“伤”、“胜”等动词性文字,将地域方位、自然气候、五藏体窍、情志变化、声音颜色、味道等,逻辑地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动态联系,不是机械联系。

经文中的木火土金水,都用了“在地为”的前置语加以修饰和限制,已经清楚地说明,五行仅仅是借用木火土金水五种我们能够把握其特性的东西,对生命的时空联系,加以归纳和抽象。

在中医理论,五行不仅仅是木火土金水,还是心肝脾肺肾,还是东西南北中,是青黄赤白黑,是目舌口鼻耳,是筋脉肉皮骨,是酸苦甘辛咸,是怒喜思悲恐等等,自然现象可以归纳为五行,社会活动可以归纳为五行,生命体质可以归纳为五行,通过阴阳五行,内在生命、可见形态、自然感应、社会人文等等联系一起,落实到我们的生命个体。

中医的思维,是生命的阴阳应象思维,万千现象,归宗阴阳,落实个体,核心就在于生命及其形体与外部世界的动态联系。

中医用五行的逻辑方法,将生命及其所在时空的万事万物,有机地联系一起,各从其类,各应其时,各应其象,各应其方。

虽然万事万物的生命关联性,存在五行的不同逻辑规范和联系,但都统一于阴阳。

万物在天地上下之中,形态有男女气血之别,运行有左右交通之途,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