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57428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建立了由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工作制度,制订了有利于工学结合的新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2010年参加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环保类专业环境监测技能大赛荣获集体和个人三等奖(9项)。

师资结构比较合理,专任教师中“双师型”素质教师7人,从生产单位聘请兼职教师12人。

校内有专业实验实训室1个。

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具有集生产、教学、培训、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产学结合”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1个。

2000年以来,该专业的教师完成省厅级教育科研项目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

(三)存在的问题

1.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还需进一步适应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力度有待加强。

2.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融合,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体现职业性的校本特色教材需要不断完善;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需要不断加强。

3.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需要不断积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双师教学团队需要进行一步优化。

4.实验实训室功能还需要逐步增加,环保设备安装维护、运行管理方面的实训条件需要不断完善。

(四)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法制观念,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具备基本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具有环境监测与治理工程及一般污染治理等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能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管理、环境工程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建设目标

立足环保、面向纺织,坚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建设,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人才培养水平高、学生就业好、为纺织企业的“三废”监测与治理提供专业人才培养及技术支持的国家级职教品牌专业,为四川省环保产业提供技术及人力资源服务。

具体目标是:

探索“监治并重,训岗直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完成4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校企各1名),骨干教师2名、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完成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紧密合作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7%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97%以上,企业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三、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1环保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分析

基于经济发展中对于环境治理的要求,充分发挥现有环保设施的治理效果,根据工信部对纺织印染行业的节能减污要求以及四川省城乡综合整治总体规划,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工作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同时,环保优先与规划先行也成为了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主要政策。

根据对省内外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

随着广东、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逐渐向四川的整体迁移,成都周边的新都、彭州、乐山等县区逐步形成了新兴的纺织集群,而为解决环保问题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环保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懂技术,会操作、有经验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环保人才。

1.2建立健全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制度

完善由环保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工作制度(见图1),即由专业负责人组织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分析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经专业教研室讨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再经企业专家组成的专指委审议修改,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批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逐年滚动调整。

图1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程序

1.3探索并完善“监治并重,训岗直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技能的特点和培养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以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确定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规格;

通过调研,对典型职业阶段能力进行分析研讨,制订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探索并完善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监治并重,训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

图2“监治并重,训岗直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重构基于典型工作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组织,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教学组织与工作组织的同一性;

专业教师实现专兼结合,校内实训服务课程教学,企业实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开展以“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每个过程进行细化,把教与学、学与做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都作到“学做结合”。

以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

以服务专业为宗旨,拓展教学活动领域;

通过参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实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不断“能力递进”。

在全部课程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就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将学生在校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在企业工作的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专业技术能力和就业岗位上体现“重点突出,兼顾全面,持续发展”,以期实现“教学与生产零距离,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围绕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或职业发展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任务、工作岗位的分析为基础(见图3),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积极寻求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并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教学组织与工作组织的同一性;

专业教师实现专兼结合,校内实训服务课程教学,企业实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融“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项目课程或任务导向课程体系(见图4)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图5)。

图3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岗位能力分析

图4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图5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以环境监测与治理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切入口,加强与环保及纺织印染企业的合作,以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如图6),开设项目导向、任务引领,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和方法,重点建设《环保设备运行与管理》、《环境监测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等4门专业核心课程,将基于学科知识系统的课程教学方式转换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式,将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图6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我们将分别与成都金辉服装洗涤有限公司、成都量具刃具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四川大一水务有限公司、成都市环境监测站等单位合作,重点建设《环境监测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等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以项目为导向,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4.教学方法改革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积极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采取项目化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教师通过以典型任务设定项目,帮助、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实施,师生共同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等过程完成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以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的分析为基础,以《工业废水治理技术》课程为例进行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如图7,表1)。

图7《工业废水治理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表1《工业废水治理技术》课程内容设计

学习

情境

典型工

作流程

学习情境1

学习情境2

学习情境3

学习情境4

学习情境5

学习情境6

•••••••••••••

学习情境n

绵麻纺织企业生产废水治理

通过现场识岗,了解棉纺、麻纺废水成分及主要治理工艺流程概况

分析工业废水污染源

纺织废水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性质与特点

一级处理原理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生化处理原理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三级处理原理及应用

••••••••

归纳该工作过程的主要知识和技能点

印染企业废水治理(牛仔水洗)

通过现场识岗,了解印染废水成分及主要治理工艺流程概况

通过现场识岗,印染废水成分及主要治理工艺流程概况

牛仔水洗废水污染物的性质与特点

一级处理原理应在工程中的应用

二级处理原理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三级原理及应用

食品企业废水治理

通过实测,了解食品废水的成分

观察食品废水特征

以奶制品生产废水主介绍食品废水的危害

归纳主要的知识和技能点

5.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通过专业调查、专业技能分解,与环保领域有关专家共同研发专业技能标准;

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引入到教学中,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研制本专业的专业技能标准与认证系统。

建立以《环境监测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环保设备运行管理》等4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为单元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环保行业资源库、专业自主学习型课程库、专业教学素材库、专业教学系统,),实现专业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专业技能认证等功能。

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辐射作用。

环保行业资源库包括省内外环境保护动态基础资料、环保企业单位介绍等要素。

专业自主学习型课程库包括专业课程标准、专业技能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训教材、校本教材、试题库)、实践教学文件、等要素。

专业教学素材库包括四川省环保规划、环境工程建设状况等要素。

专业教学系统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标准、网上申报系统、理论考试认证系统、教学评价等要素。

6.推进“双证书”制,开发职业技能鉴定工种

引入职业资格认证,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如图8)。

一方面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融入职业资格认证及工种技能鉴定内容,另一方面加强与职业岗位能力密切联系的技能训练,在现有水质检验工、化学检验工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环境监测工、废水处理工、废气处理工等工种的鉴定,力争毕业生“职业资格证”获取率达到95%以上,实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

图8双证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师资队伍建设

以“双师双用”(“双师双用”是指教师即能能从事专业教学,又能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

外聘企业兼职教师既能从事企业生产服务,又能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重点,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内培外引”并重,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思路,集成人才优势,从企业挑选具有一定素质的工程师、能工巧匠担任教学任务,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学培训,同时分时段将原有专业课老师分批分次下派至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适应行业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如图9)。

图9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结构图

1.专业带头人培养

通过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或环保企业挂职等方式,培养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带头人1名。

通过进修和培训使专业带头人逐步提高国际化视野,能够把握专业技术发展的方向,精通行业技术,带领团队教师开展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等各项工作,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在工程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其引领作用,同时从投资企业(选)聘任(聘用)1名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

2.专业骨干教师培养

加大对现有校级学术带头人和校级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将通过到各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国内外短期培训,进行学历提升、业务进修,选拔各行业企业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等方式,培养专兼职骨干教师2-5名,在提高其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的同时,着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发挥在专业改革和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以形成老中青骨干教师占适当比例的有梯度的师资队伍。

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加强青年教师的生产实践活动,通过学校支持,到企业行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考试,2年内使90%以上的中青年专业教学人员成为稳定的“双师”素质教学人才。

4.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

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思路,根据需要在两年内拟从合作企业再聘请3-7名来自生产一线的具有一定素质的工程师、能工巧匠担任教学任务,以充实实践教学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学培训,同时利用学校兼职教师职称评聘办法,稳定兼职教师队伍,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纺织印染企业和环保产业,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原则,以增加设备台套数、提高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为重点,按照“真设备、真任务、真环境”的原则,建设融教学实训、企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新产品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调整、细化实验室功能,突出“真实工作环境”的特点,与四川大一水务有限公司、成都金辉服装洗涤有限公司、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等单位合作,按照行业规范和标准,共同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生产性实习实训项目的开发,改扩建“环境监测实训室”、“工业废水治理实训室”、“环境工程仿真实训室”、“大气固废处理实训室”等4个集环境监测课程实验及技能综合实训;

生活污水、大气、固体控制与治理的课程实验及环境工程综合实训;

印染、食品、金属加工废水等工业废水工艺实验及环境工程综合实训等功能于(如表2)一体的,同时可开展中高级《化学检验工》、《水质检验工》、《水处理工》、《除尘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功能和提供社会服务和技术培训的“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训中心”(见图10),通过两年的建设,设备总值达到250万,其中新增设备115万,实训室面积达到500㎡,新增加实训项目20余项,建成融教学、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80%以上。

表2实训室功能一览表

实训室名称

建设内容

实训室功能

对应的专业课程

投入资金

环境监测实训室

采购COD、BOD、氨氮、总磷、声级计,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仪等水、气、噪声监测设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分析仪器,完成文件成相关制度文件。

承担环境监测的课程实验及技能综合实训。

进行中高级《水质检验工》等职业技能鉴定。

满足不同污染物的监测与检验实训。

环境监测技术

60万元

环境工程仿真实训室

购置大气类(重力除尘、旋风除尘、布袋除尘、高压静电除尘、气态污染物吸收和吸附过程)的多媒体仿真软件,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控制仿真软件、,大型分析仪器仿真系统、,环境工程(水、大气、固废、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素材库)、环境监测素材库及多媒体教学系统,完成文件成相关制度文件。

承担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治理工艺的课程实验及环境工程综合实训。

可进行中高级《水处理工》、《除尘工》等职业技能鉴定。

满足三废处理工艺实训。

水污染控制技术、

工业废水治理、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固体废弃物控制与资源化技术

40万元

工业废水治理实训室

采购印染废水、食品废水、金属加工废水处理系统3套,完成文件成相关制度文件。

承担印染、食品、金属加工废水的课程和工艺实验及环境工程综合实训。

进行中高级《水处理工》等职业技能鉴定。

满足不同废水处理工艺实训。

工业废水治理技术

20万元

大气与固体废弃物处理实训室

采购旋风除尘器、袋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等大气类实验装置;

破碎、压实、垃圾填埋反应实验装置等固废类实验装置,完成文件成相关制度文件。

承担大气和固废控制与治理的课程实验及环境工程综合实训。

进行中高级《除尘工》等职业技能鉴定。

满足不同废气、固废处理工艺实训。

图10环境监测与治理实训中心组织机构图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继续巩固四川大一水务有限公司,成都元泽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成都雨虹环保公司、成都金辉服装洗涤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省、市、区(县)各级环境监测站等实训基地,同时以学校环保研究所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外技术服务的开展,继续完善关系紧密的、为学生提供实训锻炼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要求。

通过两年的专业建设,建成和完善10个能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校外实训基地。

3.推进实验实训“软件”建设

为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确保实施“监治并重,训岗直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专业实验实训管理模式、实验实训项目开发、实验实训相关制度以及学生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质量。

4.开发实验实训项目

在建立健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条件下与纺织印染企业和环保企业共同开发新型实验实训项目,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培训高职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5.建立和完善实验实训制度

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及考核办法等。

6.建立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构建突出职业能力的多元、开放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训计划、编制实训指导书和实训考核办法及成绩评定标准等。

(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面向纺织企业,全面深入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依托学校良好的专业群基础和广泛的校友群体,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社会服务激励机制,深入校企合作,为企业服务。

一是走出去面向西南地区的纺织、印染企业参与相关项目的环评工作,广泛开展环境监测技术咨询、污染治理工艺设计等服务,计划社会服务累计10次以上,为紧密型和长效型全方位的合作创造条件。

二是与企业联合进行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实用技术开发项目1-2项。

三是为有资质的环保机构提供监测、数据分析等基础服务。

四是面向环境监测领域承接环境综合监测外包服务,完成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

2.立足环保岗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职业技能鉴定

发挥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开发培训项目,拓宽培训广度,扩大培训规模。

开展企业环境监督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人员培训和相关工种鉴定200人次,为校内外热衷环境监测、治理技术等知识学习的所有人员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辐射作用。

四、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

(一)改革措施

1.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制度

完善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工作制度。

由专业负责人组织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分析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经专业教研室讨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再经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审议修改,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批实施,从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逐年滚动调整,以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2.引入行业、企业参与核心课程建设,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结合行业发展需求,由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制定教学计划。

通过向本专业毕业生所在企业发放《用人单位评价表》和走访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方式收集行业、企业对毕业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信息;

向毕业生发放《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收集毕业生在工作后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将收集信息作为指导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依据。

建立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企业评价);

建立课程评价方法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建立课程评价标准多元化(统一标准、差异性标准),最终形成完整的灵活多样的专业课程教学与考核评价体系。

3.强化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构建实训中心对外服务机制

在专业建设中将重点突出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质量。

通过实训实习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社会服务基本构架,开发新的实训、检测项目,改革实训中心管理运行制度,大力推进重点专业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4.建立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人事管理和分配机制

深化学校管理机制改革,强化绩效考核,将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横向科研、成果转化等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范围,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

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建立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社会服务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建立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人事管理机制,将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和社会服务工作、成果纳入其工作量的计算,加大对社会服务工作的倾斜力度和奖励。

5.对学生全面开放实训场所,建立和完善实验实训管理制度

在建立健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条件下,大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