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作业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5717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微生物学作业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兽医微生物学作业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兽医微生物学作业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兽医微生物学作业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兽医微生物学作业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兽医微生物学作业汇总.docx

《兽医微生物学作业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微生物学作业汇总.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兽医微生物学作业汇总.docx

兽医微生物学作业汇总

兽医微生物学作业习题库微生物细菌细胞壁脂多糖间体

菌毛周质间隙质粒荚膜鞭毛培养基L芽胞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菌鉴别培养菌选择培养生长因

灭生长曲抗生细菌热原

共消巴氏消毒无菌操防

正常菌拮SP动寄协

毒侵袭毒病原微生菌群失LI类毒内毒外毒55毒血带菌现发传败血接转转脓毒血菌血

衣H-变溶源性转S-变病

病毒复核衣病毒隐蔽囊纤

抗原漂病毒复制周内基氏小干扰包涵

空亚病细胞病变效朊病抗原转持续性感蚀干扰现空斑试噬菌螺旋支原串试IMVi蛋SP炭疽杆反孢真立次克氏衣原放线

专性厌氧菌假菌丝专性需氧菌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自然界中除了肉眼可见的动物、植物等一些较大的生物体外,还有许多形体细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需要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几千倍甚至几万倍后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2.细菌:

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单细胞微生物,其个体微小、形态简单,其结构略有分化,具有DNA和RNA,主要靠二裂法繁殖,并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3.细胞壁:

是菌细胞外层的一层无色透明、坚韧而具一定弹性的膜状结构;具有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保护细菌免受损害、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分子筛的屏障作用。

4.脂多糖:

为G-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构成为特异多糖、核心多糖、类脂A;多糖部分具有抗原性,类脂A具有内毒素活性。

5.间体: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某些细菌的细胞膜向胞浆凹陷折叠成囊状物,也称为中介体。

与细胞的分裂、呼吸、胞壁合成和芽胞形成有关。

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6.胞膜周围间隙:

指在G-菌的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的空间,此处聚集了若干种胞外酶,主要是水解酶,与营养物质的分解、吸收和运转有关;能破坏某些抗生素的酶(如青霉素酶)亦集中在此间隙内;也是某些外毒素储存与释放的位置。

7.质粒:

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分子量比染色体小,可携带某些遗传信息,例如耐药因子、细菌毒素及某些菌毛的基因均编码在质粒上。

可独立复制,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

可通过接合等作用将有关性状传递给另一细菌。

8.荚膜:

一部分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面产生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9.鞭毛:

大多数弧菌/螺菌,某些杆菌和个别球菌,有突出于菌体表面的细长丝状物,称为鞭毛。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0.纤毛:

某些G-菌和少数G+菌,菌体上生有一种比鞭毛数量多、形状较直、较细、较短的毛发状细丝,也称为菌毛;可以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与运动力无关,普通菌毛与黏附有关,性菌毛与接合有关。

11.芽胞:

一部分杆菌、个别球菌,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可以在菌体内形成的内生孢子。

12.原生质体:

指完全除去了细胞壁,只剩下胞浆膜包围的原生质的个体。

这类细菌能生长,但不能繁殖(如G+菌失去细胞壁后易形成原生质体)。

13.球状体:

多用革兰氏阴性细菌,以溶菌酶法处理获得,其外壁的结构尚存,所以,原生质体对外界环境具一定抗性,并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体。

14.L型细菌:

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细菌变异体,呈多形态,且能通过细菌滤器,能繁殖;最早由科学家Lister发现,故称为L型细菌。

15.培养基:

指由人工方法配合而成的营养基质,专供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别、研究和保存菌种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16.鉴别培养基:

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糖类和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作用底物,观察细菌在其生长后分解底物的作用如何,从而鉴别细菌

17.选择培养基:

是利用细菌对各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抑制非目的菌生长,有利于需要分离细菌的生长,如SS琼脂培养基。

18.生长因子:

为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一类物质,这类物质有维持细菌正常发育和促进生长的功能,极其微量就能显示其影响,而足够份量可促进细菌生长加快数百倍。

19.菌落:

指单个或少量细菌在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20.菌苔:

指众多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所形成的细胞群体。

21.生长曲线:

如果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的温度条件,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其生长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为纵坐标,可绘制出一条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22.热原质:

许多细菌(特别是G-菌)能产生一种注入人和动物体内后,会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通常为多糖。

23.抗生素:

是由生物(包括某些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他种生物机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物质

24.细菌素:

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素样物质,其抗菌范围很窄。

25.灭菌:

指杀死一切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及其芽胞或孢子,使物体表面或内部无任何存活的微生物的方法。

26.消毒:

用化学物质杀死病原微生物,而对于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胞、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的方法。

27.防腐:

用化学药品或其他方法阻止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叫防腐。

28.无菌操作:

在微生物研究过程中防止外界微生物污染研究对象,同时防止研究的微生物污染外界环境的操作方法。

29.巴氏消毒法:

利用不太高的温度杀死物品中的微生物,同时又不损害物品质量的消毒方法;如牛奶、酒类消毒等。

30.共生:

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并不相互损害而互为有利。

31.拮抗:

是指一种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某些对另一种生物呈现毒害作用的物质,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生物。

32.协同:

两种或多种生物在同一生活环境中,互相协助,共同完成某种作用,而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独达到。

33.寄生:

两种或多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获取所需的营养,赖以为生,并对后者具有损害作用的现象。

34.SPF动物(Specialpathogenfreeanima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没有某些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或禽类胚胎。

35.正常菌群:

在动植物体表或体内经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存在,并不致病,反而对机体有益,这一微生物层就是正常菌群。

36.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37.病原微生物:

凡是对人和动植物引起病害的微生物统称为病原微生物。

38.毒力:

同种病原微生物不同菌株或毒株的不同程度的致病能力,即致病性的强弱。

39.侵袭力:

指微生物突破宿主机体防卫屏障,侵入宿主活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和向四周扩散的能力。

40.毒素:

某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对动物机体呈现毒性作用的物质,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41.外毒素:

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42.内毒素:

是指微生物只有在死亡后细胞破裂时,才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

43.类毒素:

外毒素经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后,其毒性丧失,但仍保持其抗原性,将丧失了毒性而具有抗原性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或变性毒素)。

44.ID(medianinfectiousdose,半数感染量):

指病原微生物能对半数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50剂量.

45.LD(medianlethaldose,半数致死量):

能使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半数死50亡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46.传染:

指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并侵入机体,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引起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47.发病:

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在临床上有明显症状;是感染的一种表现形式。

48.带菌现象:

在隐性感染或传染痊愈后,病菌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形成带菌状态。

处于带菌状态的动物称带菌者(Carrier)。

49.败血症:

这是在机体的防御功能犬为减弱的情况下,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人类的不规则高热,有时有皮肤、粘膜出血点,肝、脾肿大等。

50.毒血症:

这是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51.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由于细菌随血流扩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如肝、肺、肾等)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感染时引起的脓毒血症。

52.菌血症:

炎症病灶的细菌经血管或淋巴管进入血液,血液中可查到细菌,但病人无全身中毒症状,称为菌血症。

53.转化:

两个细菌细胞间不接触;活菌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片段,通过基因重组而得到新的性状。

54.转导:

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部分遗传物质传递给受体菌的过程。

55.接合:

两个细菌细胞通过性菌毛相互接触而暂时沟通,由供体菌(雄性菌)将DNA输入过程。

)雌性菌(到受体菌

56.溶原性转换:

溶源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57.S-R变异:

就是指菌落的S型与R型之间的变异。

58.H-O变异:

有鞭毛能运动的细菌丧失其鞭毛形成能力的变异。

59.病毒:

是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自我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以病毒颗粒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传染性,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体,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60.衣壳:

成分是蛋白质,其功能是保护病毒的核酸免受环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响因素的破坏,并能介导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

衣壳蛋白具有抗原性,是病毒颗粒的主要抗原成分。

61.核衣壳:

病毒的蛋白质壳体和病毒核酸构成的复合物,又称核壳。

62.囊膜:

是病毒在成熟过程中从宿主细胞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的化学成分。

63.纤突:

又称膜粒,是囊膜表面的突起部分。

64.病毒隐蔽期:

吸附的病毒很快侵入细胞,并迅速裂解,从侵入的病毒消失到新的子代病毒出现这一段时间称为“隐蔽期”;此时,病毒的遗传信息向细胞传达,细胞在病毒遗传信息的控制下合成病毒所需的酶类及各种组分,最后新合成的组分装配成完整的病毒子。

65.病毒复制:

以病毒基因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分别合成其基因及蛋白质,再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的方式。

66.病毒复制周期:

从病毒靠近宿主细胞,并进入细胞,到复制新的子代病毒再释放出来的全过程,称为复制周期,也叫感染周期。

67.干扰素:

是由病毒或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因能干扰病毒在非感染组织的复制,故称为干扰素。

68.包涵体:

某些病毒侵入细胞后,常可使宿主细胞形成一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小体,称为病毒的包涵体。

69.内基氏小体:

也称为包涵体,指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中,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嗜酸或嗜碱性染色、大小不同和数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

70.抗原漂移:

某些病毒的抗原(如流感病毒的H和N)由于点突变造成的小幅度变异,属于量变;针对原来抗原免疫反应不能提供完全保护;可造成疾病的零星暴发,局部、有限的流行。

71.抗原转变:

某些病毒的抗原(如流感病毒的H和N)大幅度的变异,属质变,可导致新血清型的出现;以前的抗体无保护作用;可能发生大流行。

72.亚病毒: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比病毒更小、结构更为简单的传染性颗粒,它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73.朊病毒:

是亚病毒中一类重要的感染因子,侵害动物与人类,传染性极强。

不具有病毒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迄今尚无含有核酸的确切证据。

74.细胞病变效应(Cyto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