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5701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某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某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某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某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docx

《某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docx

某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20XX年某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工作要求,现将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阶段性成绩、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重点及工作措施汇报如下:

  

一、医改阶段性目标初步实现  

18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全县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等5项重点工作,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效,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基本医疗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18年全县参保率达到95.5%。

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由每年人均40元提高到320元;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80%、70%;职工医保最高封顶线提高到53.2万元,城乡居民医保一、二档分别提高到8万元、12万元;进一步降低了医疗机构住院和特殊疾病门诊治疗起付标准,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二)基本医疗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按照“建村、实乡、强县”的思路,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8年以来新建11所乡镇卫生院,对达不到标准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多渠道筹集资金5600多万元,新建业务用房12912平方米,改扩建业务用房2515平方米;完成了24个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和164个村卫生室的建设任务,所有乡镇卫生院基本配齐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救护车,村卫生室配备了药柜、消毒锅等21种基本医疗设备。

通过5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县卫生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率建设基本实现“三年任务、二年完成”的目标。

启动了县人民医院创二甲、县中医医院创二乙、县妇幼保健院创二甲工作,对县卫生监督所实施了维修改造。

  

(三)基层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建立。

我县分别于18年1月29日和6月27日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正式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

组建了县基本药物采购联合体,县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率先由联合体全部实行网上集中采购,电子挂牌交易,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价格降幅达30.48%。

实现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全程监管,群众用药更加安全。

  

(四)财政综合补偿机制逐步完善。

初步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

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补偿保障方面:

实行了“核定收入、核定支出、绩效考核”的综合财政补偿机制,基本形成了“一全、二金、三费、四保、五险”的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偿保障机制。

在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方面,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了人均每月不低于400元的基本补助、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药物补助,医改以来,基本扭转了“以药养医”的运行状况。

  

(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城乡居民免费享有11大类43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8年:

一是建立电子健康档案144778份;完成27461名7岁以下儿童体检,对5012名3岁以下儿童进行了系统管理;“四苗”接种率达到98%以上,乙肝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为2636名育龄妇女免费增补叶酸;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达到91%,孕产妇系统化管理率达85.3%;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和0-3岁儿童中医调养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30%,全县23个乡镇、2个街道均设置了卫生监督协管站,巡查覆盖率达100%。

二是开展妇女免费“两癌”筛查,完成宫颈癌筛查8542例,乳腺癌筛查5037例,筛查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8例,乳腺癌及癌前病变2例,对检出疾病的患者及时进行了确诊和治疗;免费为2636名待孕妇女和早孕妇女提供了叶酸补服工作;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由人均400元提高到600元;母婴120项目救助266人,使用资金27.4万元,完成率达95%。

三是开展新生儿缺陷筛查,提高人口出生素质。

疾病预防和卫生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全县无重大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六)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

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收费、优质护理服务、信息化建设、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政策培训、借鉴其他区县和地方改革成果等改革试点前期准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七)其它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和《XX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4〕14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印发了《XX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城府发〔2014〕40号),印发了《XX县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2014—18年)》(城府办发〔2014〕118号)。

二是即将印发《XX县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三是基本完成了卫生计生机构改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体现在,公立医院公益性体现不充分、药品价格虚高较突出、医疗服务水平低下、医保支付制度不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不健全、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效率不高、社会办医发展缓慢、适合医疗行业特点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二)医疗服务基础力量薄弱。

专业技术队伍突出表现为“四低一少一难”的现象:

“四低”即学历低、职称低、执业医师比例低、服务能力低,一少是医务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一难是专业技术人才补充难。

总量不足(与平均编制数比较差440名,与低线编制数比较差100多名)、质量不高(全日制本科12名,副高级职称23名)、引进困难是没有人服务和服不好务的主要原因。

  

(三)在国家层面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医改已经启动了5年多时间,但投入总量严重不足,卫生事业发展历史欠账太多,投入总量同教育相比特别严重不足。

目前,一个卫生院建设项目100万元,一个卫生院职工周转房项目25万元,一个村卫生室项目2.5万元。

18年-18年中央资金共投入4283万元(包括支持中医院、卫生监督所、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目前还有925万元没有到位),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家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排序中,中国名列倒数第四。

目前卫生院建设负债2641.99万元(市审计局18年政府性债务审计,全县24个基层医疗机构,18年1月1日至18年6月认定债务共计为2641.99万元),在目前实施药品零差率的条件之下,负债的乡镇卫生院多数无力偿债,将严重影响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四)药品价格虚高对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影响较大。

一是药品价格形成的体制机制造成药价虚高,药品是特殊的商品,治病救人,随处可买可购可批发!

然而烟草有害健康只能专卖!

同时药价是没有通过充分的竞争,也没有通过科学测算形成的价格,这样的价格自然产生了虚高的利益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医院运行的成本;二是药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突出的供需矛盾导致药价虚高,全国6000多个药品生产厂家,规模小,创新能力低下,质量鱼目混珠,同时多级代理,层层加价,药品流通达到近10个环节:

药品出厂→全国总代理→省级代理→药品招标采购→县级代理→医药公司→个人挂靠→医院→国家增值税(17%)→患者。

这样自然促成了营销活动中不正之风的盛行;三是目前实行的药品网上集中采购机制,突出表现为只招了药品目录,对于降低药价缺乏科学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实际采购活动中,特别是非基药,绝大多数网上采购高于线下采购的价格,客观上增加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虚高的药价,最后是患者买单,老百姓的血汗钱,变成了药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牺牲品;四是虚高的药价制约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出深水区,没有药品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充分改革,医改将永远在深水区徘徊,甚至会因溺水而窒息。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需要把握七个方面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一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

二是调整医药服务价格。

三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四是改革药品采购机制。

五是加强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六是提升服务能力。

七是构建分级诊疗格局。

  

(二)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

探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试点,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培养力度,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卫生计生信息化体系。

  

(三)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巩固基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成果,提高公立医院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建立药品竞价议价谈判机制和高价药品采购监控机制。

  

(四)巩固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总额控制付费改革办法,实行单病种付费试点。

落实疾病应急救助实施办法。

发展商业保险。

  

(五)完善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机制。

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

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强化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质量管理和绩效考核。

  

(六)助推社会资本办医。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规模化的医疗机构。

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养老、康复、特色专科等专业性强的医疗机构。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专业医学检验中心等第三方医学检验检测机构。

  

(七)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

目前卫生行业用人机制、财政综合补偿机制、人员薪酬激励机制、行业作风约束机制、医患纠纷调处机制、医药费用控制机制等六个影响公立医疗机构运行的体制机制尚不能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因此,探索和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助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

  

1.建立科学的公立医疗机构用人机制。

  

⑴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的现状。

问题:

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的现状核心问题体现在“三个严重滞后”,即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编制标准严重滞后、公立医疗机构人员激励机制严重滞后、公立医疗机构人事管理严重滞后。

由于国家层面人员配置标准出台滞后,导致公立医疗机构人员总量严重不足、许多专业学科短缺、结构不合理等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因,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特别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之后,医护人员普遍存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人员短缺的问题尤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疗机构只有通过编外聘用、劳务派遣、多点执业等形式来缓解。

这样,一是增加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成本。

二是编制内外的藩篱又使得这部分人员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人才培养等方面得不到平等的待遇。

三是这个群体总有体制外的感觉,导致凝聚力和团队责任感的失落。

在医疗服务方面,医务人员面对的却是一个庞大的就医群体,这样一来,一个医生一天要看几十上百的病人,看病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要“动脑、动手、动嘴、动心、动情”,医生也非常辛苦,非常累,而且待遇还不高(80%以上的医生子女不愿学医,这样一来二代医就少了,60%的医学院校的学生不愿从医,这样一来医务人员就不好招,这就是例证),但是多数患者在就医时往往必须用较长时间排队换来的却是几分钟的就诊时间,对此,病人认为没有受到重视,病人极为不满。

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曾说:

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而现状却是要在仅有的几分钟时间里去服务好每一位患者,这可能吗?

哪里有时间去安慰,去帮助,去解释,去沟通,去体现医院的人文关怀,不是想不到,不是不愿去做,而是没有人去做;在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公共卫生均等化的实施,要求免费向重点人群提供11类43小项公共卫生服务,由于医疗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

免费的服务项目多了,门诊病人多了,住院病人多了,诊疗的工作量大大地增加了,但医务人员却不够。

医疗卫生服务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保证服务的可及性,人的问题是硬伤,应该统筹解决。

总之,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是缺人服务和服不好务的主要原因,也是医患矛盾最直面的重要因素。

  

⑵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的核心问题是要建立符合区域特点的招聘机制和自主用人机制。

一是县级公立医疗机构通过调控适当增加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