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56660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研究领域扩大学科基础扩展

研究方式多元化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四、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柏拉图:

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裴斯泰洛齐:

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说:

上层建筑说;

生产力说;

双重属性说;

复合现象说;

社会实践说(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有意识的活动、传递经验的活动、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属于社会活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

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培养人,促进人发展

教育活动传递的是知识和经验

教育活动发生依托一定的社会背景

(二)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

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受教育者:

教育的对象

教育影响:

内容与手段

三者的关系:

相互独立,但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系统。

对教育者的理解

1、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实施者

2、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评价矫正中

3、教育者的质量大体影响学习者发展质量

4、在教育活动中居主导地位

对受教育者的理解

1、不成熟的个体,任务是学习

2、具有主动性、选择性、意志性,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主导自己的行为的个体

3、具有吸收知识和对知识重组,创新的能力

4、学习的水平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三)教育的形态

1、家庭教育

家庭内年长者对新一代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终身性

2、社会教育

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机构以及有关的组织,活动对人的影响

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3、学校教育

在学校里面老师对学生的教育

职业专业性、组织严密性、作用全面性、内容系统性、形式稳定性

(四)教育的发展历史阶段

1、原始教育阶段

教育的非独立性、未能与生活生产分离

教育的平等与普及

教育内容以生存教育为主

2、古代教育阶段

阶级性-统治阶级与非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

道统性-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伦理道德感化群众

专制性-教师具有绝对权力

功利象征性-学习的目的为了获得名分

刻板性-教学方法,手段简单

3、近代教育阶段(19世纪)

国家重视教育,教学场所由教会转到学校

义务教育初步出现,工业社会生产力提高

教育立法,依法执教

4、现代教育阶段

教育终身化:

教育贯穿于人的全过程,在人生不同时候获得相应的教育,旨在完善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其教育思想具有终身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实用性

教育全民化:

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手段。

其特征为满足所有人最基本的学习需要,是对义务教育的延伸,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手段,需要国际联合行动。

教育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教育决策管理,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民主)

教育的平等问题

不受政治、经济、民族、性别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权利,在事实上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其平等是相对的。

不平等的表现:

入学机会不平等,学校资源配置不平等,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平,结果评价不平等

原因:

经济差异,地域差异,制度差异,人为原因

教育技术化:

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用于教学活动和科研中

第二章:

教育的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与社会相互制约影响

教育与人相互制约影响

教育的功能

教育活动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客观的结果

分为个体功能(本体功能=个体社会化,个体个性化,谋生、负面功能)和社会功能(派生功能),二者对立统一

正面功能和负面功能(莫顿.美国)

三:

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

A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要求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技术设备、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经济学的几种理论

1、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的主要资源;

人力资本作用大于无知资本;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教育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教育投资应以市场结构为依据

2、筛选理论

3、劳动市场划分理论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控制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B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作用于维护本来的政治、经济制度,这是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积极作用的一个主要方面,政治社会化

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的只有流言蜚语,偏见而没有政治”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A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观念)

2、文化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内容)

3、社会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渲染)

4、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意识形态

B教育对文化的功能

1、传递

2、选择

3、创新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在整个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它都必然要从多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教育的成果,这就是教育的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种情况是教育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种情况是,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条件下,也可能产生某些新的思想。

"

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

B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

1、人化自然;

2、社会关系;

3、社会意识形态

C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可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和利用

3、学校教育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教育者应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

(三)人的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教育与人的关系)

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连续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具体到抽象,有浅到深,同时开发最近发展区

2、人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区别对待不同阶段的学生特征和任务

3、人的发展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因材施教

4、人的发展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抓关键期

第三章:

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规格和质量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内涵

1、培养什么样的人(人的身心素质)

2、为谁培养(人的社会价值)

我国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层次

(一)教育目的:

国家总的方向要求

培养目标:

国家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各种目标、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

各学习领域或科目的目标

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目标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教育目的又依靠各级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来落实

教育目的是唯一的而培养目标是多样的

四:

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对教育活动指明方向,预定发展结果

(二)调控功能在实际教育活动过程中起调节控制、在内容和方法选取作用,对违背教育目的的做出改正

(三)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成就的设想,是理想性的,美好的

(四)评价功能检查教育的最终结果,达成程度

五:

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一)社会依据

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需要: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要实现的功能取向

根据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

(二)人的依据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的需要程度

六: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学说

与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A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1、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各自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发展。

2、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包括道德、志趣和意向的发展

B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是与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

2、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完全实现

C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2、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直至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和组成部分

1、基础教育的任务

我国普通中小学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2、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

(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构成要素:

横向、纵向、交叉

学制确立的依据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的状况

(五)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借鉴外国学制的经验

四: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一)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的衔接

(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1、层次增多2、短期大学迅速发展3、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4、为新型大学开办的高等学校

(五)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我国学制的改革历程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902年,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但没有实行,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它是我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过的学校教育制度。

1922年首次确立六三三体制

(二)建国之后的学制

1951年学制

保证劳动人民受教育权利的单轨制,以教育为工农服务为和为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服务方针

1958年新学制

三个结合六个并举(大跃进)

1985年学制

明确学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

把基础教育责任交给地方,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突出职业技术教育

第五章:

课程

课程的概念

广义:

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包括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和教学活动

狭义:

某一门学科(语文数学)

课程概念的内涵:

1、既包括学科内的教学活动,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2、课程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还规定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和课时分配

3、课程不仅是显性课程,还包括隐性课程对学生潜隐的,非正式的影响

课程的价值意义

1、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的媒介

2、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蓝图,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

制定选择课程的依据

1、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

2、占统治地位阶级意识和相应的教育政策

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需求

4、民族传统和社会意识

5、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

当代几种有影响力的课程理论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布鲁纳)

知识课程的核心关注知识的学术性

关注智育的成长和发展,学校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编写课程,由专家开发和编写

评价:

看到了知识的价值,逻辑性和学术性比较强,但可能缺乏实用性

(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莱梅尔德)

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通过对问题个关注和解决来培养学术社会反思意识和社会责感,其教学方法为设计教学法,吸引广大社会群体参与课程开发

评价:

学校教育具有社会变革功能,学校教育为社会服务,教学紧密联系社会现实;

但是夸大了教育的社会变革功能,忽视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符号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三)学习者中心课程论(杜威)

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中心,学校的课程应以学生的经验,兴趣为出发点,教学方式以活动和活动中的反思为核心

看到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用主义较强,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革起了主要作用,但过分注重经验的感受和积累,忽视了知识内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

学科课程:

根据学校教学目标和教育规律,以一定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相应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教学顺序。

优点:

注重一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学习把握知识和教学,缺点是不重视学科间的联系,造成学科间的隔离,不利于学生生活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

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形式,课程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通过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验课程)

课程适合学生的兴趣,注重学习的主体性,转教为学;

缺点:

夸大了学习者的兴趣,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获得的是零散的、片面的经验,降低教学质量

综合课程:

反对过于分科的教学,提倡把相邻领域的学科组合成一门学科。

弥补知识间的隔离性,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发挥学科迁移能力,有利于从整体把握知识。

忽视一门学科自身的逻辑性,不利于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复杂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

正式课程,为实现教育目标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的课外活动

隐性课程:

非正式课程,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的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

知识而下的由中央开发,编写,实施,评价的课程。

利于统一管理和规划,但可能与地方,学校实际脱节

地方课程:

地方组织开发,编写和实施的课程

校本课程:

由学校根据需要开发并在本校内实施,创办特色教学。

优点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具有特色,符合本校学生情况和结构,但肯出现教材编写困难,教师资源缺乏,实施效率不高等问题

课程编制的层次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基本内容

(1)规定教学科目

(2)规定学科的顺序(3)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4)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

(1)学科设置必须保证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2)学科设置要注意各教育阶段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我国全日制中小学学制按小学和中学分为两个阶段。

(3)合理安排各学科的顺序和时数

(4)以教学为主,合理安排各项活动

(二)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2、教科书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扼要地叙述各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常又称课本。

编写教科书的原则:

1.既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突出特色

2.坚持时代性与基础性相结合的原则

3.教科书的内容应重视科学的发生过程,逻辑性

4.优化练习和习题的选择

七:

课程的实施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忠实取向

教育者严格按照课程方案执行,强调课程计划的优先性和重要性,教师不折不扣的执行

(二)相互适应取向

课程设计人员与课程执行人员相互协调校正而不是简单的传递,接受,采用有效的方法保障课程计划的落实,反映师生互动性,师生主动性

(三)创生取向

课程实施看做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课程不是预先固定的,课程的本质是在课堂的情境中创生新的知识,课程是实践,教师是课程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教师的职业角色

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教师的职业角色:

传道者(方向),授业解惑者(业务),管理者(工作角度),示范者(相对学生),研究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脑力劳动,劳动对象是有意识的人;

任务包含了教书和育人)

创造性(非程序性劳动;

教材的处理;

教学过程对事故的处理)

长期性和示范性

教师的素养:

(一)教育思想素养

对社会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对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的观念,引导教育的方向

(二)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构成教师素养的主体部分

热爱教育、无私奉献;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教育道德的作用:

1、是对教师严格要求。

2、是弥补教育法律规范的不足。

3、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知识素养

1、扎实而宽厚的学科知识(深度)

2、广博的文化知识(宽度)

3、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

(四)能力素养

1、了解学生的能力

2、知识的组织和转换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1)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

(2)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学生班集体上

4、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

(一)内涵:

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各种训练和学习,在知识和技能上不断提高自己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化的目标

A教师群体专业化的目标:

1教师任职有规定的学历;

2具有双专业性;

3有公认的专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3有资格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B教师个体专业化标准: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拓展;

3能力不断成熟;

4专业自我形成

(三)途径

师范教育;

新教师的入职培训辅导;

在职培训;

自我教育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小学班主任工作

一、主阵地工作

⒈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阵地建设做到专课专用,有备课,能联系实际。

上好晨会课,围绕每周思想教育重点进行教育。

⒉注重课堂纪律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视调节和控制学生的作业负荷量。

⒊注重班风建设,班风能获得各科任教师的好评。

4、重视关心特殊学生教育,每月对特殊学生访谈一次,做好记录。

⒌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本班无责任意外事故发生,保证学生身体健康。

各种活动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宣传,对学生突发事件,按照规程及时处理,并于当日进行家访慰问。

⒍学期中、末组织学生的品德评定工作,期末有针对性、鼓励性地对每位学生写好品德评语。

二、少先队工作

⒈做好班队干部的改选工作,落实分工。

⒉一学期至少组织4—5次中队(班级)主题活动,有资料。

能按大队部的布置,完成一次有质量的中队观摩活动。

⒊参与每月一次的班队干部会议,指导好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有记载。

中学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是什么?

1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

“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

2班主任的职责:

1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德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3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协助学校贯彻实施<

体育卫生工作条例>

,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4关心学生课外生活。

5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

6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况,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

7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励工作。

8联系本班学生家长,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学生

学生的基本属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的任务是学习

师生关系

(一)概念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位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基本的人际关系

(二)内容

1、师生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有一定的任务

2、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彼此情感,认同或者否定,关心和期望

3、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后的一种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功能

1、教育功能,通过教和学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师生相长,对教师也是一种进步

2、激励功能,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学生拼搏学习,教师无私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