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6263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全国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全国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全国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全国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全国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高考历史材料题汇总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职责:

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

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

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

不能统领六部。

(4)策略:

分散权力;

权力制衡。

原则:

皇权至上。

6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0分)

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

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

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三(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

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

(2分)

65.

(1)措施:

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

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

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

(2)阶层:

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缓释途径: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设立四百人会议;

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

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

(3)理由:

拥护者:

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反对者:

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

66.(27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

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

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

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

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

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8分)

角度:

近代化

影响:

地理大发现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

各地文明发生接触和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

(7分)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下隐含了诸多的矛盾,诸如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随着国际形势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又导致了1929-1933年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与此同时,法西斯势力崛起,不断发动武装侵略,而西方国家采取了绥靖政策,导致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12分)

以1992年为界是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角度来划分的,以2001年为界是从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的角度来说的。

说明: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主要解决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问题,成为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必将促进中国的体质改革,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与世界认同。

67.(36分)区域的世界·

联系的世界·

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

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

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

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依据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材料二

图16公元1400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图17公元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图18公元1900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易图19公元2013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对中国商品

路线和铁路示意图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

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

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

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

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

67,(36分)

(1)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

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

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2)示例1:

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

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

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

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

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

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挤压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

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

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2:

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

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

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控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等。

20世纪90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

1400-1800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

工业革命后,巩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

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3)参考答案要点: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

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制度道路。

68.(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

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材料一希特勒采取了哪些行动?

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

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

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特和平。

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

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

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

为何出现这一思潮?

(4分)

材辩三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

在英国纵容下,法国政府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

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采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指出这一策导致的最终后果。

(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

68、(19分)

(1)行动:

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

变化:

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

(1分)影响:

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

思潮:

和平主义思潮。

原因:

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

(3)政策:

绥靖政策。

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

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

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后果: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分)

(4)启示:

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来保护自己;

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

69.(10分)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图141945年的德国图151948年的德国

图14、15为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14、15所示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2)概括指出图15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图14:

二战后,为根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割战后利益,根据推尔塔会议的决定法、美、苏对林国及其首都拍林实行分区占领。

图15: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日益尖锐,美、英法合并占领区,与苏占区对峙。

(2)导致德国分裂;

冷战加剧。

7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70.(12分)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修改建议:

(4分)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

修改理由:

(8分)第一等级,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史实准确。

(7~8分)第二等级,观点正确,理由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

(4~6分)第三等级,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

(1~3分)第四等级,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史实。

(0分)答案示例:

建议:

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71.(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

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

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

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

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

“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

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

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学科网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9分)

71.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

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

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

失去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72.(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

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

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72.

(1)原因:

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

民主协商。

(2)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

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

根据地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巩固。

7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

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

“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

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

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学科网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73.

(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

颁布变法诏书;

重用维新派人士;

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

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

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7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

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

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

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

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

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教育部长朱家骅说:

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

陶行知说:

“学生是学会考。

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

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

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

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

现代分卷》

材料三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

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

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

(6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

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

论双方的理由,(4分)争论的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4分)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

(4分)结

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

的?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

74.

(1)升含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

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

毕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

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

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2)会考的利弊。

认为有利者:

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

考查学校办学业绩。

认为有弊者:

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

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

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

(3)SAT是为了让中学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考试,ACT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

SAT侧重考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ACT侧重考查学生的中学学业水平。

联邦制。

(4)

【评分参考】略。

75.(26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

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

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

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75.(26分)

(1)(8分)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