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56255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由于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差异。

由于重商主义是古典贸易理论的前身和批判对象,因而在阐述古典贸易理论之前,我们要对重商主义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节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所处的时代是15世纪至18世纪中叶,重商主义经历了早期和晚期两个发展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

斯塔福(WilliamStafford,1554—1612)。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

曼(ThomasMun,1571—1641)。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在英国、西班牙、法国和荷兰等国出现了许多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著作,但未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笼统称之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它产生于15—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它是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15世纪,西欧各国逐步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特别是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商业活动范围空前扩展,商品货币关系不断发展和壮大。

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急剧增长,货币成为社会各界纷纷追逐的对象。

商人、高利贷者、手工场主需要货币转换为资本,以获取高利;

地主、贵族需要货币,以购买从国外进口的奢侈品;

农民需要货币缴纳地租或贡赋,因为实物地租已被货币地租所取代;

封建王室也需要货币,以维持宫廷和官僚机构的庞大开支。

当时,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主要是黄金、白银等铸成的金属货币。

金银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拜金主义或货币拜物教,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旋律。

社会对货币的巨大需求,与金银可能的供应形成强烈反差。

西欧除法国出产少量的白银外,大多数国家都不产金银。

于是,西欧各国寄希望于发展国际贸易,从国外获取国内所需的大量金银货币。

当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商业资本,作为雏形的生产资本尚处在从属地位。

发展对外贸易,商业资本自然就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角。

西欧对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殖民掠夺,使大量金银流入,使得西欧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

对外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的加速瓦解。

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土地转向金银财富,社会各阶级的生活对商业资本都有很大的依赖性。

货币财富成为各阶级共同追逐的对象,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成了社会风尚。

社会经济的这种剧烈变化,必然要反映到上层建筑中来,在经济思想和政策方面,就表现了重商主义的兴起。

重商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探讨。

它所研究的“商”,世纪上只不过是对外贸易,探讨流通领域里的表面经济现象。

二、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无论是早期重商主义,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标准。

在一国范围内这种财富不会增加,因为在一国范围内,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人之所失。

因此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要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在增加货币财富的方法和手段上,早、晚期重商主义的观点有所不同。

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应该把货币以贮藏货币的形式积累起来,主张国家采取行政措施,禁止货币输出,同时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

当时,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颁布过各种法令,规定严厉的刑法,禁止金银出口。

与早期重商主义者不同,晚期重商主义者逐步认识到货币运动和商品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再强调每一笔交易都必须保持顺差,只要记住如下原则:

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不能多于出售本国商品所获得的货币总额,这样最终贸易总量是顺差,金银总量增加。

因为按照重商主义的观点各国都希望创造贸易顺差,那么顺差从何而来?

因此,重商主义发展到后期,从实践中认识到:

一味追求顺差不仅徒劳无益,而且是有害的。

正如托马斯·

曼所说:

“凡是我们将在本国加之于外人身上的,也会立即在他们国内制成法令而加之于我们身上……因此,首先我们将丧失我们现在所享有的可以将现金带回本国的自由和便利,并且因此我们还要失掉我们输往各地许多货物的销路,而我们的贸易和我们的现金将一块儿消失。

”同时,重商主义还认识到,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价上涨,从而导致消费下降,出口减少,影响贸易差额。

因此认为保存金银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

这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使金银增加。

现在的输出是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是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的精辟结论。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即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弊得失是完全相反的,你之所得就是我之所失。

因此重商主义者鼓吹经济民族主义,认为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冲突的。

这一观点,反映了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重商主义是否是一种经济理论存在着争议。

但无论如何,在探讨国民财富的增长这个问题上,重商主义者做了最早的探索和尝试。

三、重商主义的理论内含

英国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重商主义发展得最为成熟。

重商主义可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早期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实为重金主义;

晚期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成为名符其实的重商主义。

不论是“货币差额论”还是“贸易差额论”,它们都是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黄金和白银越多,它就越富有。

商业资本家当时认为,只有通过对外贸易,才能将产品变为货币;

只有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才是利润的源泉和财富的源泉;

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量,因而增加国家财富。

因此,国内商品生产应当服从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应尽量鼓励工场手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

“贸易差额论”在认识上比“货币差额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政策实践上也比较完善。

这是商业资本发展得更加成熟的表现。

“货币差额论”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设法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窖藏起来。

“贸易差额论”开始认识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

“贸易差额论”并不是单纯用金银的多寡来衡量一国的国力。

它片面追求贸易差额,认为贸易顺差是一国取得和保持金银的主要手段,只要总体的贸易状况是顺差,金银就必然会流入国内;

总体的贸易状况是逆差,金银必然外流。

所以,“贸易差额论”追求的是贸易顺差。

3、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在政策方面,“货币差额论”和“贸易差额论”都主张实行保护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即国家必需干预对外贸易。

以“贸易差额论”为例,重商主义保护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货币政策

“贸易差额论”的货币政策不是主张严禁金银出口,而是寓对货币的追求于贸易顺差的追求之中。

⑵、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6世纪实行对外贸易垄断。

葡萄牙国王直接掌握并垄断对东方的贸易;

西班牙则胧的它和美洲殖民地的贸易,不许外国人插手经营。

⑶、奖出限入政策

在英国,如果本国货在外国货国内不能和外国货竞争时,可以退还其原来对原料征收的税款,必要时国家给予补贴。

阻止原料或半成品的出口,奖励制成品的出口。

⑷、保护关税政策

这项政策在“货币差额论”时期就开始实行。

“贸易差额论”者把它作为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的一种重要手段。

⑸、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

“贸易差额论”者认为建立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和渔船队是一个国家经济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应禁止外国船只从事本国沿海航运和殖民地之间的航运。

⑹、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为了实现贸易顺差,必需多卖商品。

因此,应该发展本国工业,使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竞争能力,保持出口优势。

为此,各国都制定鼓励本国工业发展的政策。

重商主义者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的保护主义政策,其政策主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政策。

早期的货币差额论主张通过立法禁止金银输出;

晚期的贸易差额论的政

策主张有所放松,主张通过追求贸易顺差来增加货币财富,同时重商主义主张吸引国外货币留在本国,如英国政府曾规定,外国商人必须将出售货物所得的全部货币,用于购买当地商品。

2、保护关税政策。

关税制度在重商主义以前主要用于财政目的,到了重商主义时期

,关税成了贸易保护政策的一种手段。

具体做法是:

对进口的制成品课以重税,对进口的原材料免税,对出口的制成品减免关税。

3、限入奖出政策。

在进口方面,重商主义者反对昂贵奢侈品的输入,对一般制成品的

进口也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

在进口方面,重商主义鼓励制成品的大量出口,同时阻止原料和半成品的输出。

他们认为,出口廉价原材料和进口高级制成品一样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并用现金奖励在国外市场上出售本国商品的商人。

4、鼓励发展本国工业。

为了实现贸易顺差,必须多卖出商品,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本国

工业。

为此各国都制定了鼓励发展工业的政策措施,如高新聘请外国工匠,禁止熟练工人外流和机械设备输出,向生产者发放贷款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等等。

四、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推动了当

时国际贸易和商业运输业的发展。

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积极发展出口产业,实行关税保护措施,通过贸易差额从国外取得货币的观点,对各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是有参考价值的。

但重商主义也有严重缺陷,主要表现为:

1、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是错误的。

财富不是金银,金银也不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贵金属

只是获得物质财富的手段或媒介,真正的财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和种类。

2、重商主义是经商致富论,。

它认为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特别认为国际贸

易是财富增殖的源泉,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其实财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流通中纯商业活动并不创造财富。

3、重商主义只研究如何从贸易中获得金银,而没有探讨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重商主

义认为一国只有在他国损失的前提下才能获利,而没有认识到国际贸易有促进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如果一个国家无力可得或者只有损失,那他就会拒绝贸易,这样国际贸易就不会发生。

只有各国都能从贸易中获利,两国才会自愿进行贸易。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重商主义不适合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需要,但重商主义的影响从来没有消失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被高失业控制的国家试图通过限制进口来刺激国内生产,新重商主义有卷土重来的势头。

事实上,除了1815年至1914年间的英国,没有一个西方国家曾彻底摆脱过重商主义的观点。

第二节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i)比较优势【312312经济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及理论框架,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创始人。

他在1776年发表的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简称《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国际贸易成因的绝对利益学说。

书中对重商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

英国资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经济力量得以壮大,不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竟争和自由贸易。

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

一、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绝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这些严格的假设是为了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分析更加严谨,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逐步放松这些假设,以使理论更加接近现实。

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主要有: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都能生产两种商品,只有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

2、劳动力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且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劳动力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

4、劳动的规模收益不变;

5、商品和劳动力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国家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

7、不考滤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斯密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来度量,如果一国生产某单位产品所需投入的劳动更少,或者投入单位劳动所获得的产出更多,则表明该国在生产这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因此,绝对优势产生于国家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

每个国家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条件不同,都会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把自己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都集中到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上来,然后通过国际贸易,用自己产品的一部分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

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的。

因此,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一切限制贸易自由化的措施都会影响国际分工的发展,并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福利。

斯密认为,国家为了保护某一产业,限制某种外国产品的进口,这说明该产业没有国际竞争力,生产效率较低。

这种保护表面上看保护了本国的产业,但实质上是使本国的资源从效率高的部门转移至效率低的部门,从而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使用。

下面,我们看一个关于绝对优势的例子。

根据前面的假定,我们进一步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英国和美国;

两个国家都只生产两种产品:

小麦和布,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两国的劳动力投入和产出情况如表2.1所示:

小麦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英国

15

120

5

100

美国

10

表2.1国际分工前各国劳动投入和产出

从表2.1可以看出英国生产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量)为8,生产布

的劳动生产率为20,;

美国生产小麦和布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2和10,英国在布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布,而美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都用于生产小麦。

这种国际分工将导致两国的产出发生变化,其变化情况如表2.2所示:

20

400

240

表2.2国际分工之后各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

从表2.2可以看出,进行国际分工之后,整个世界小麦的产出量仍是240,没有变化,但是布的产量增加到400,比分工前增加了200个单位。

这说明,国际分工使两国的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假定英国用200单位布与美国120单位小麦进行交换,交换的结果如表2.3所示。

与没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相比,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后,英国和美国的消费量各增加了100单位布。

这说明贸易双方开展国际贸易后,两国都从中得到了利益。

小麦消费量

布消费量

200

表2.3国际贸易后各国的消费量

三、绝对利益学说的图形表述

上述的贸易利益可以通过图形直观表示出。

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两国均能获得明显的经济利益。

在没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条件下,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消费可能性曲线。

经过专业化分工后,A国只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X产品,并按世界价格线Tw同B国交换Y产品;

同样,B国只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Y产品,并按照世界价格线Tw同A国交换X产品。

由于存在贸易,两国消费者的消费者可能性曲线为Tw,显然,两国通过分工交换均受益,世界福利水平也因此得到提高。

其实,我们可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就能够清除地表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利益以及世界福利水平的提高。

假定A国放弃X产品的生产而只生产Y产品,也就是将所有的劳动都投入Y产品的生产,即便这样,其Y产品的产量也不如参与国际分工条件下进口的Y产品多;

同样,假定B国放弃Y产品的生产而只是生产X产品,其X产品的产量也不如参与国际分工后所进口的X产品的数量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国都将其劳动配置在劳动生产率绝对高的产品生产上,劳动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产品成本相应大为降低。

图形的绘制应注意:

①由于1X交换1Y,故与价格线相对应的两直角边相等。

②此图可任意绘制,但应保证进、出口边相等(即一国的进口量等于另一国的出口量),且出口量小于生产。

③分工与贸易的利益反映在出口后还有剩余、同时进口量大于原有生产。

绝对优势理论具有开创意义,它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各国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从中获利。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只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贸易。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

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绝对优势。

那么如果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英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英、美之间还会不会产生贸易呢?

如果两国发生贸易,英国能不能从贸易中获利呢?

贸易利益从何而来?

大卫·

李嘉图用比较有势原理,回答了绝对优势理论回答不了的问题,更好地解释了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第三节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另一个国家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则这两个国家之间不会进行贸易。

根据这一理论,国际贸易可能只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就不会发生任何贸易。

这显然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符。

1871年,大卫·

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其中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根据李嘉图的观点,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如果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

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也就是中国古训所云: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李嘉图用实例说明了这一道理,他说:

“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些。

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

那么这个较强的人就专门制鞋,那个较差的人就专门制帽,岂不是双方都能获利。

下面我们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证明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例子中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中国。

两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情况如表2.4所示。

劳动生产率

产出量

12

中国

40

3

表2.4国际分工前各国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

从表2.4可以看出,中国在小麦和布上的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相比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中国在小麦上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4,而布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2,相比之下,中国布的绝对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由于小麦的绝对优势比布的绝对优势要大,因此,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模式就是中国专门生产布,美国专门生产小麦。

这样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之后,两国的总产出都会有所增加。

增加情况如表2.5所示。

进行国际分工后,世界布的产量由200增加到300,增加了100单位。

如果假定美国以120单位小麦与中国150单位布进行交换,交换后两国布的消费水平比国际分工前都增加了50单位,小麦的产出水平和消费水平没有变化(见表2.6)。

.0

60

300

表2.5国际分工后各国的劳动投入和产出

150

表2.6国际贸易后各国的产量分配

由此可见,即使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双方仍然可以通过开展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因此,不仅美、英等发达国家之间可以开展自由贸易,美国和中国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可以开展自由贸易。

二、比较利益的图形表述

首先应该说明,由于存在着机会成本,国际生产专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