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56085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3)感知: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方法与态度、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九章着重谈学习,后三章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最后教师再出示正确读音。

三、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学生自由讲解前四章。

2齐读。

教师小结讲解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如字音、语速、语调、停顿等。

3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待交流讨论。

4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之间质疑,教师加以点拨。

例如:

第一章【原文】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子:

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

曰:

说。

时:

按时。

习:

温习,复习。

亦:

也是。

乎:

吗。

朋:

同学为朋,同志为友。

愠:

怨恨,恼怒。

本章理解: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只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5学生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明确:

(1)孔子说:

“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旁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诚呢?

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岁明辨是非,七十岁随心所欲,又不超越规矩。

(4)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时,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做老师的。

四、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学生自主阅读)

1思考: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2学生再思考:

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

学而时习之。

独立思考、复习:

温故而知新。

传不习乎?

五、课堂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前四章。

2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

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此题较为灵活,学生能联系实际略谈体会就行。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五至九章;

继续研读有关学习方面的内容。

一、检查作业

【篇二: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③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合作探究概括每一章蕴含的思想内容。

②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②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思想修养。

③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加强思想修养;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分类归纳法。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感知

1.介绍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编纂的意思。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听读课文,注意正音和句读。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①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②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句读,通顺流畅。

(三)研读赏析

1.学习第一章

①齐读第一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子:

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学而时习之:

连词,表顺接。

时习: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

不亦说乎:

不也是很愉快吗?

不亦?

?

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

语气词。

说:

通假字,通“悦”,愉快。

朋:

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

从。

人不知:

别人不了解自己。

(知:

了解)

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转折。

愠:

生气,发怒。

君子: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③整章译文

孔子说:

“学习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是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④小组讨论:

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这一章包含了三层含义。

第一句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第三句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

2.学习第二章

【篇三: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一《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六课时

【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生有异质,学无常师。

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孔子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

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他是一个志在报国、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1.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

路上听见有哭声。

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

上前问哭者。

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

往而不来者,年也;

不可再见者,亲也。

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

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到30%。

2.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

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

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

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

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

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

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像丧家犬啊。

然乎哉!

3.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

因为,太阳在早晨像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像盘子那样小。

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

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

两个小孩说:

“谁说你知识渊博?

4.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

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

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

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

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子路便问:

“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

”孔子答道:

“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5.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

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

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

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

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

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

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

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

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做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

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

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6.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

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

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

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

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

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

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

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

“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

你走吧!

”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

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

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

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

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

“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

”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

“我会什么呀?

我会赶车罢了。

”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

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

字,计算。

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学生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

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

孔子的历史贡献

1.编修书籍

删《诗经》《尚书》

定《礼记》《乐记》

赞《易经》

修《春秋》

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孔子及儒学的命运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

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

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1.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

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民间当时看法:

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2.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意思是:

如果没有孔子,

中国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董仲舒

(教师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孔子尽管有的观点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尽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让很多女性不高兴,但是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

当然,由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

应该说,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

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其他无数的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成为两

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

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

《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

“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在批判与否定“凡是派”错误思想的30年之后,人们难道还要受这种过时思想的束缚,依然拘泥于“孔学名高实秕糠”之说,而不给那位等待了两千年之久的古代圣贤实行“正名”吗?

论语其书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教师简单讲解《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事先印成纸质材料,每两人一份)

1.学而第一

2.为政第二

3.八佾第三

4.里仁第四

5.公冶长第五

6.雍也第六

7.述而第七

8.泰伯第八

9.子罕第九

10.乡党第十

11.先进第十一

12.颜渊第十二

13.子路第十三

14.宪问第十四

15.卫灵公第十五

16.季氏第十六

17.阳货第十七

18.微子第十八

19.子张第十九

20.尧曰第二十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中学习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作简要说明)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特点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体式

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论语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1.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

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

“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2.于丹《论语》心得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3.万名网民大调查

超过44%网民常看《论语》

您上学的时候对《论语》感兴趣吗?

很喜欢,现在还经常看44.21%5620人

一般,反正都是必修课43.08%5477人

很枯燥,当时就不喜欢7.04%895人

不记得是否学过5.67%721人

第二课时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1.教师朗读示范。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

按时;

愉快、高兴;

志同道合的人;

知:

了解;

发怒、生气;

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

“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