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单元总结能力提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5983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单元总结能力提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四单元单元总结能力提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四单元单元总结能力提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四单元单元总结能力提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四单元单元总结能力提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单元总结能力提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四单元单元总结能力提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单元总结能力提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单元总结能力提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①修建水库,减少洪涝灾害 ②上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③发展科技,进行人工养殖 ④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

长江刀鱼是一种珍贵的生物资源,主要生长在长江河口附近的水域,近年来由于江水的污染及过度捕捞等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导致长江刀鱼资源逐步枯竭,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划定禁渔期和禁渔区,防治水污染,积极进行人工养殖。

3.A 4.C

图甲为2000~2014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4~2014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2000~2014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

①2000~2014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②2000~2014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③2004~2006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④2006~2014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C.①④D.③④

6.2004~201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①建设用地增加 ②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③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④未利用地增加

C.①③D.③④

第5题,由图甲可知,2000~2014年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其中2004~2006年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最快,但总量始终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第6题,由图乙可知,我国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是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量的耕地变成林地;

此外,居民点及工矿等建设也占用了一部分耕地。

5.B 6.C

下图为一组剖面景观示意图,反映了世界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甲—图丁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图甲时期—图丁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

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有关图中河流补给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雨水补给 ②冰川融水补给 ③湖泊水补给 ④地下水补给

A.①②B.①③

8.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面积扩大,雨季时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第7题,从图中看不到湖泊,山顶上也没有显示冰川,该地区森林密布,说明降水丰富,补给形式应是雨水和地下水补给。

第8题,随着人口增加,城镇、村落不断增多,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破坏植被、过度开垦,水土流失加剧,雨季时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7.C 8.D

右图所示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

读图,回答9~10题。

9.如果人们急功近利,大肆采伐本区林木,则夏季暴雨后最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中,组合正确的是(  )

①地震 ②泥石流 ③滑坡 ④沙尘暴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如果发生滑坡,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  )

A.甲村B.乙村

C.丙村D.丁村

第9题,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多暴雨,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容易形成滑坡和泥石流。

第10题,丁处存在陡崖,坡度大,易发生滑坡。

9.B 10.D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11~13题。

11.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的进退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D.用水季节变化

12.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

A.人口稀少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D.高原和盆地

13.能起到旱涝兼治的工程措施是(  )

A.加强监测预报B.植树造林

C.疏散重灾区人口D.进行水利建设

第11题,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造成的。

第12题,读图可知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旱涝灾害严重。

第13题,A、C两项为非工程措施,B、D两项为工程措施,但进行水利建设在调控河流径流量方面更为有效。

11.A 12.C 13.D

右图为2015年9月16日拍摄的北极地区冰层覆盖状况照片(白色部分为冰雪覆盖区域)。

读图,完成14~15题。

14.与图示信息反映的全球环境问题有关的是(  )

①华北春旱愈演愈烈 ②崇明岛不断增大 ③太阳活动频繁 ④黑龙江的小麦和水稻种植界线北移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15.为了抑制这一现象,《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随即成为了一种市场,该市场可能被称为(  )

A.煤市场B.碳市场

C.石油市场D.天然气市场

第14题,全球气温变暖导致了北极冰盖的面积缩小。

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黑龙江的冬小麦和水稻种植界线向北移动,而太阳活动频繁、崇明岛不断增大皆与之无关。

第15题,温室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碳,由此可知该市场为碳市场。

14.C 15.B

权威气候学家推断:

在未来20年至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气温相对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

假设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完成16~17题。

16.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A.阿尔卑斯山雪线上升

B.南海鱼种大量出现在黄海

C.北美1月0℃等温线北移

D.水稻的种植范围缩小

17.在未来二三十年中,人类最不可能面临的挑战是(  )

A.能源资源更加短缺

B.海平面加速上升

C.农作物因生长期缩短而大面积减产

D.中高纬度地区航运条件恶化

第16题,根据材料可知,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全球气温有所降低,会导致山地的雪线下降,北半球1月0℃等温线南移,对热量要求较高的水稻的种植范围缩小。

第17题,全球气温降低会使冰川融化减少,加上海水的收缩,海平面有可能下降,而不可能上升。

16.D 17.B

18.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

下图反映了甲、乙两类植物在生长期内两个波段上的反射率。

在遥感影像上区分这两类植物,应该选择生长期内哪一天的影像最合适(  )

A.①——第30天B.②——第75天

C.③——第100天D.④——第130天

读图可知,甲、乙两类植物的反射率在波段1和波段2中差异最大的均是①处,因此要在遥感影像上区分这两类植物,应选择生长期第30天的时候。

A

对植物来说,同类植物由于生长状况、健康程度不同,其反射率也有较大差异。

读下图,回答19~20题。

19.在遥感彩色红外线图片上能把健康的和受病害的松树区分开来,其原理是(  )

A.健康松树的反射率在任何波段都高于有病害的松树

B.健康的松树在0.4~0.76微米波长范围内反射率高于有病害的松树

C.在波长0.8~1.4微米范围内有病害松树的反射率明显低于健康的松树,病害越重,此波段反射率越低

D.在波长大于1.6微米时,健康松树的反射率高于有病害松树

20.松树属针叶林,要把松树与阔叶林区分开可利用(  )

A.GIS技术B.RS技术

C.GPS技术D.计算机技术

第19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纵坐标是反射率,横坐标是波长,小于0.6微米波段健康植物和病害植物反射率差别不大,大于0.6微米时比较明显,特别是在0.8~1.4微米波段更明显,不同健康状况很容易区分开来。

第20题,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区分出植物类型。

19.C 20.B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8分)

材料一 近十年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利用结构变动表。

年代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

水域

未利用土地

2000年

28.9%

2.6%

32.4%

6.1%

5.5%

1.8%

7.3%

15.4

2005年

28.3%

3.2%

32.9%

6.5%

6.0%

1.9%

7.4%

13.8%

2015年

28.1%

4.2%

37.2%

1.6%

7.0%

2.1%

7.8%

12.0%

材料二 中国沿海地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

材料三 中国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图。

注:

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1)分析材料一,近十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中,比重上升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重下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分析材料二,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3)分析材料三,东部沿海省区中,水土协调度最高的省是________。

请简要分析其成因。

(5分)

(4)结合所给材料,说明我国北方水土协调度<

1.00的省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水土协调度。

(3分)

(1)题,由表中数据看出园地、林地、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水域比重上升,而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比重下降。

(2)题,图中省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其中水资源分布是南多北少、耕地资源是北多南少;

根据水土协调度的含义,南、北方都不协调。

第(3)题,图中的福建水土协调度最高,达4.00,主要原因是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降水丰沛,同时山地、丘陵地形使其耕地比重较小,则单位面积的耕地占有的水资源量较多。

第(4)题,根据北方水土的分配特点,可以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

(1)园地、林地、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水域 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

(2)水资源是南多北少 耕地资源北多南少 水土配合不协调

(3)福建 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丰沛;

山地、丘陵比重大,耕地比重小。

(4)跨流域调水;

修建水库;

调整农业结构。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5分)

材料一 2016年新年伊始,欧洲暴雪天气致北京首都机场30个赴欧航班延误。

材料二 沿50°

N的气温、气压变化图。

(1)最可能与本次欧洲气温剧降有关的气压是材料二中的哪一个?

(从A、B、C中选择)在冬季,中欧和东欧的很多国家常出现暴雪天气,请分析说明这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本次欧洲气温剧降的原因。

(3)近几年欧洲低温暴雪频繁,有人认为是全球变暖造成的,你觉得有道理吗?

试用所学知识分析。

(1)题,蒙古、西伯利亚是北半球冬季最寒冷的地方,大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北半球势力最强、覆盖范围最广的高压,该高压中心位于90°

E附近,与图中A处吻合。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在西进的过程中,与从北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相遇,暖空气抬升,形成暴雪天气。

(2)题,欧洲西部主要受来自北大西洋的西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但这次气温剧降,说明有冷空气大量侵入,可能是有高压阻止西风深入,导致北冰洋的冷空气大量南下。

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北冰洋融水增多,南下海水使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

同时,全球变暖使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与热带地区的温度梯度减小,导致西风环流势力减弱。

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环流势力减弱导致欧洲西部受冷空气影响强烈,暴雪频繁。

(1)A。

亚欧大陆中心是冷高压,势力强大,气流向中欧和东欧运行过程中,与从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暴雪天气。

(2)西欧上空出现了大面积的高气压,阻止西风东进,留出来的这个空间便被从北极来的冷空气占领,导致气温剧降。

(3)有道理。

全球变暖后,北半球温度上升,使得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与热带地区的温度梯度减小,导致西风环流势力减弱。

全球变暖后,北冰洋融水增多,海洋水量增大,南下海水量增多,导致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

北大西洋暖流与西风环流减弱导致欧洲西部受冷空气影响强烈,暴雪频繁。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0分)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预测,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2040年后的夏季随时可能出现一个无冰的北极。

但过去两年海冰大面积缩减的状况将令这一预测时间提前。

(1)你认为导致北极海冰大面积缩减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北极海冰大面积缩减,可能产生的影响是(2分)(  )

A.极地高压增强B.沿海平原面积缩小

C.陆地降水增多D.植被类型增多

(3)为此应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此种现象的发生?

(4)用字母代号把下面关系图填写完整。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

C.极地冰雪融化

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

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F.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H.大量森林植被遭破坏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缓解措施。

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

缓解这一环境问题应从其根源抓起,一方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保护森林,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

全球变暖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引起的,层

层因果关系最终导致全球变暖,沿海低地、良田及城市被淹没。

北极海冰大面积缩减,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极地高压因气温升高而减弱;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平原地势低,会因部分地区被淹没而面积减少。

(1)全球变暖。

(2)B

(3)①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②大力植树造林。

(4)见下图。

24.下图反映了雪地、沙漠、湿地、小麦的反射光谱曲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分)

(1)可见光的波段范围为________。

(1分)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其反射率不同。

同一地物在不同的波段其反射率也不同,这是从照片上判读各种地物的理论基础。

例如,利用0.4~0.5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________与其他地物区分开;

利用0.5~0.6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沙漠与小麦、湿地区分开,利用0.7~0.9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________与________区分开。

地物的光谱特性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理论依据。

不同的地物对同一波段的电磁波的反射是不同的;

即使相同的物体,在不同的波段其反射率也不同,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光谱特性,选择最佳波段、最佳摄影季节和摄影时间的照片进行判读。

(1)0.40~0.76微米 

(2)雪地 小麦 湿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