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优质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优质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优质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过什么傻话?
爸爸
做过的最勇敢的事是什么?
下课后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3.小组交流:
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1)可以从这些方面提问:
他们小时候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难忘的事情……
(2)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3)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4)整理记录。
三、互相交流,汇报交际。
1.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要求:
交流时,可以谈整理后的结果,也可以谈提问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还可以谈你的感受。
2.组内推选代表,参加全班的口语交际活动。
(1)汇报要求:
发言的同学要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不要中途打断;
有疑问或者要提意见的,等听完之后再举手发言;
发问和提意见要有礼貌,注意礼貌用语。
(2)各小组推举代表轮流展示,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教师相机指导点拨,重点从语言表达是否完整和内容是否有条理两方面来指导,启发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优点和不足)。
3.评议谁最棒。
(1)全班评议,看讲的同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流畅、重点是否突出。
(2)评选出“最自然大方奖”“最佳口才奖”,并宣布评选结果。
(3)教师小结。
四、欣赏范例。
爸爸的童年趣事
爸爸的童年是充满快乐的、丰富多彩的,他给我讲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什么下河摸鱼啊、上树掏鸟窝呀、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等等。
其中的一件事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爸爸十岁左右的时候,快过春节了,奶奶叫爸爸和他哥哥,也就是我大伯出去买白糖,他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爸爸最喜欢跑腿了,这样,他们就可以逃出奶奶的视线,无拘无束地玩耍了。
那时买东西都用供应票,买油用油票,买布用布票,买糖用糖票,并且那时候没有商店,买东西只能去几公里外的供销社。
于是爸爸和大伯就出发了,爸爸习惯性的把糖票放在帽子里戴上。
在路上,他们俩兴奋地玩着滚铁环,一路上都洒下了他们的欢歌笑语,早把糖票放在帽子里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这时,他们来到了供销社。
售货员说:
“你们要买什么?
”爸爸和大伯异口同声地答道:
“我们要买白糖。
”售货员又问:
“那你们的糖票呢?
”他摸了身上所有的衣兜,也没找着。
“呀!
”“怎么了?
”大伯问。
“我们的糖票不见了!
”爸爸回答。
大伯也焦急地找起来,把全身都摸了个遍。
爸爸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转来转去急得汗水都出来了。
热的爸爸摘下帽子,糖票掉出来了,“啊!
在这里”爸爸兴奋的叫了起来,大伯甚至跳了起来,就像打完胜仗后的喜悦。
售货员称好糖,用报纸包好(那时候没塑料袋)系上绳子。
他他俩提着往家赶,又在那儿滚着铁环回家。
突然,报纸破了个小洞,可怜的白糖一路走,一路撒,而爸爸和大伯并未发觉到。
这时,一个老爷爷路过,看到到这情形,立刻喊道:
“你们俩小兔崽子,糖都漏了,回家还不得挨骂!
”爸爸扭头一看,哎呀!
这都已经铺成了一条长长的“糖路”!
这该怎么办?
爸爸灵机一动,他把身上的外套脱下来把糖包好,抱着回家了。
爸爸的童年是多么有趣,像一幅画卷令我难以忘怀!
1.小组交流对以上交际范例的评价。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五、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通过交际,我们了解了大人们的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丰富多彩。
如果让我形容童年中的趣事的话,我会把它比喻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
一个盒子,一个装着许多秘密的盒子;
一个葡萄架,一个长满了数不清葡萄的葡萄架……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童话般的故事吧!
(播放歌曲《童年》。
2.课后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和自己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了解更多人的童年生活。
(2)搜集和阅读名家描写童年的作品,利用课余时间说给自己的同学或家人听。
推荐阅读:
《笔墨童年》余秋雨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课外阅读。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
竹皮可编织竹器;
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
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
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
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
请你用波浪线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
用横线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的文章。
(4)“息”字的解释有:
A.呼吸时进出的气。
B.停止。
C.消息。
D.利钱;
利息。
短文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
“自强不息”的“息”应选__________解释。
(5)将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6)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①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
________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
【答案】
(1)竹竿;
竹皮;
竹沥;
竹茹;
竹笋
(2)春雨一过……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是这种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
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6)正确;
错误;
正确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2)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借物喻人的文章。
(4)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5)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
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正确;
②错误;
“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梅。
③正确
故答案为:
⑴竹竿;
竹笋;
⑵春雨一过……确实存在的品格;
我想……是这种精神吗?
⑶借物喻人⑷A;
B;
⑸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⑹①正确;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联想的把握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借物喻人写法的把握能力。
(4)一字多义是一种语言现象,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5)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和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课外阅读。
趣答难题
周恩来总理是我国人民敬爱的领袖,同时,在外交领域,周恩来总理也是亨誉世界的外交大师。
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中外记者召待会。
总理介绍完中国经济和建设方面的成就后,记者们纷纷提问。
有的西方记者对中国抱有扁见,提出来的问题让人很难回答。
每次周总理都能随机应变,绕过暗礁。
一个记者问:
“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存款?
”这是一个挑衅性质的提问,它实质是嘲笑中国人穷。
周总理不慌不忙,幽默地说:
“十八元八角八分。
”全场都愕然了,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总理解释道:
“当前我国发行的人民币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
它们加起来是十八元八角八分。
”
人们听了总理精彩的解答,不仅热烈地鼓起掌来。
(1)找出短文中四个错别字,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7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暗礁”在短文中指________,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周总理如果直接回答外国记者的问题,会________,而周总理幽默的回答既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亨;
享;
召;
招;
扁;
偏;
仅;
禁
(2)先概括后具体。
(3)外国记者的挑衅性提问;
比喻
(4)有损我们国家的形象,被人嘲笑我国很穷;
巧妙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缓解了尴尬;
捍卫了国家尊严;
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主要找错别字,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不难找出。
第3自然段和第4~7自然段是明显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暗礁”采取比喻手法,象征着外国记者的挑战。
这篇课文周总理以幽默的回答既巧妙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缓解了尴尬,又捍卫了国家尊严,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解答,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4.
背后那双眼
①那一年,我读中二。
②清楚地记得:
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拨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事。
③我是个终日把自己因禁于文字的女孩——既爱读,也爱写。
握在手中的那管笔,仿佛藏了千军万马,老是呼啸着想冲出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④一日,我鼓起勇气,以“漪佩”为笔名,拟了一则“征友启事”。
⑤两周以后的一个早上,才踏出房间,使听到爸爸喊道:
⑥“过来。
⑦指着报上的那则征友启事,问道:
⑧“这漪佩,是你吗?
⑨爸爸那张好像“发霉面包”的脸,使我本能地起了战栗性的惧怕,以细若蚊子的声音应道:
①“是。
①接下来的那一周,信件惊人地多—不是一封一封地飞来,而是一叠一叠地涌来,信箱几乎都撑破了。
①爸爸坐在身边,拆信、读信。
然后,成堆地用橡皮筋子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
我很强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厖信从十多层楼上往垃圾桶扔下去时,发出了闷闷的声音,我明显地感觉到悲哀像一阵黑黑的风,冷冷地掠过我挂了一块铁的心。
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很大的一个疙瘩。
它连同生命里许多快乐与不快乐的事儿深深地埋葬在我记忆的底层里。
①事隔30年,在接受资深记者黄丽萍小姐的访问时,爸爸忽然提起了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
“我怕地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
①听到这话,眼前立刻浮起一个瘦小的背影。
她站在垃圾桶前,把信一捆一捆地往下丢,长长的脸,满满地都是怨;
细细的眼,湿湿的都是泪。
可是,这女孩,没有想到,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睛,如同。
⑦等意识到背后有这样一双温暖的眼睛时,这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
而且,她也正以同样的目光,注视着她自己的孩子哪!
1.用一句话概括这件往事。
2.理解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第⑨段中“发霉面包”:
(2)第11段中“撑破”:
(3)第13段中“疙瘩”:
3.时隔30年,爸爸依旧记得“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明了什么?
4.文章16段的空白处,应填一个比喻句,请根据上下文将它写出来。
5.当“我”将信一捆一捆地往垃圾桶里丢的时候,你认为“爸爸”会想些什么?
请写下来。
1.回忆父亲不让“我”交笔友的事。
2.
(1)爸爸生气后的脸色难看。
(2)说明信很多。
(3)比喻很重的心事。
3.从侧面衬托出爸爸对“我”的关心爱护
4.如同照明灯一样,为她照亮前面的道路。
5.示例:
女儿,不要怪爸爸,虽然我也希望你能开朗一些,交到好朋友,但我更怕年幼的你不小心交友不慎,那会害了你一生的。
你以后一定能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的。
5.
孙子的麦收
乌云从南面的天空急急地飞过来,眼看就到头顶上了,大老刘急忙抱起塑料布往麦场里跑,今天收的麦子不能被雨水冲了。
电话响了。
谁的电话?
真是添乱。
哦,是儿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
成了家,有了孩子。
“爷……”
“哎……是孙子哟。
”大老刘心里灌了蜜,劳累顿时全散了。
“我今天收麦啦!
”孙子高兴的喊。
大老刘一听,恁小的孩子能收麦?
上哪收麦?
城里有麦子?
收麦是很累人的活计,时间紧,天热,活计重,活计脏,一个麦收等于两个秋收。
人们说“一麦两秋”就是说收麦活重。
大太阳底下如火烤,麦秸上有一层厚厚的灰,手一动灰便飞起来。
还有小蠓虫子围着头飞来飞去,直打脸,往鼻子嘴里钻。
“你——收麦?
累不累?
”“一点也不累,好玩着呢!
好玩?
收麦子好玩?
割麦子时要蹲在熟透的麦子边,蹲累了,跪地上,跪累了,坐地上,一点点的往前欠着身子,一把一镰才割四指远,一天也就割亩把地。
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往床上一躺,像散了架子。
“今天我和爸妈一起去体验农家乐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身运动装,我穿上可好看,带上饮料,我最爱喝的。
“这不是旅游吗?
“差不多,你猜我割了多少麦子?
这一问难住大老刘啦,孙子一天能割多少麦子呢?
半亩不能,有一间房子大的一片儿就不少了,他想着。
“猜不到吧,我割了二百六十颗麦子。
”孙子很有成就感。
天哪,孙子能用棵来统计割麦的数量!
“割那么多,累吗?
”大老刘算是明白了,孙子是玩,不是收麦子。
“不累,妈妈一边给我打着伞,一边给我拿饮料,一会儿喂我一口,一会儿给我擦擦汗,爸爸接我割的麦子,我割一棵,爸爸记一棵,一共二百六十棵。
大老刘没有回话,只“噢”了一声。
“爷,唐诗错了!
就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咋错了?
”大老刘心里一疼,像是被谁狠狠地砸了一下,赶紧问。
“我觉得,收麦子一点也不辛苦啊,我把麦稞交给加工人员,他给我打了二万零五十八粒麦子,可是哪有一点辛苦啊?
所以‘粒粒皆辛苦’错了!
乌云遮蔽了天空,远处传来了雷声。
大老刘愣了半天,才说:
“明天你回来帮爷爷割麦子吧。
第二天,艳阳高照,真是麦收的好天气,大老刘只带了孙子一个人下了田,只一会儿工夫,孙子就脸色潮红,汗珠直滴,动作也慢了下来,开始用求救的眼光看向爷爷。
大老刘什么话也没说。
孙子越割越慢,终于割不动了。
大佬刘指着孙子割下的麦子说:
“你数一数,今天你割了多少粒麦子?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一进门,孙子就累得瘫倒在地上,苦着脸说:
“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看着孩子疲劳的样子,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大老刘却高兴的笑了。
1.请用合适的词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大老刘的心理状态。
接到孙子电话时→听说孙子参加割麦时→听到孙子说劳动不辛苦时→听到孙子说“真是‘粒粒皆辛苦’啊”时
2.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
3.阅读下列两句话,联系全文,回答问题。
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
⑴这两句话中的加点词都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
⑵简要分析加点词的内涵。
呆住了:
脸红了:
4.读完本文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6.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
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
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________地向船上跃去。
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________的样子大笑。
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
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
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
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
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
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
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______地向学校走去。
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
我和他攀谈起来。
我问他:
“你今天怎么这么早?
”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
“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
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
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
”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
“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
”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紧,猛地问道:
“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
”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
“干啥?
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
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谈话间,船已到岸。
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
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
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
于是老人______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
“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选择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横线处。
不紧不慢手忙脚乱饱受风霜争先恐后
2.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
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而______,一番折腾;
再写因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
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3.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4.第⑤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提到我当时“鼻子有些酸酸的”,为什么?
5.作者写到第⑧自然段就可以结尾了,为什么又多写了第⑨自然段?
是否有种画蛇添足的感觉?
6.“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
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
(1)
(2)
(3)
1.争先恐后手忙脚乱不紧不慢饱受风霜
2.恶作剧(或淘气)手忙脚乱河面结冰年老体弱
3.因为老人失去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他的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每天为“我们”摆渡,接“我们”上下学,仿佛为他儿子做的一样,所以“心里好受些”。
4.一来为老人的遭遇感到伤心,二来为以前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愧疚。
5.不会感到画蛇添足。
因为文章的最后是作者的真实感受,有了这句更加让我们体会到“我”对老人的思念以及老人对“我”的深远影响。
6.示例:
(1)父母把子女摆渡到成人的世界。
(2)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
(3)医生把患者摆渡到健康的乐园。
(合理即可)
7.
父亲的秘密
周海亮
①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
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
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②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
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
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
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
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
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
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
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
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
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
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③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
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
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
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
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
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
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
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
④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
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
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