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5560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十一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十一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十一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十一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

《第十一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docx

第十一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2.环境问题

(1)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

途径。

1.结合人口增长、城市化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考查

环境问题的产生、地区分布差异及解决措施。

2.以生态环境破坏区、海上航线的石油泄漏、沿海

赤潮、咸潮等为背景材料考查环境问题的原因、

影响及防治措施。

3.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能力及关注

时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历史阶段

人类活动

人地关系

产生根源

采集渔

猎时代

采集和渔猎,改造环境的能力

保持原始的

关系

生产力水平

且发展缓慢

农业文

明时期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

、等资源

与环境的

明显增强

生产力水平有了,但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

微弱

平衡

低下

对抗性

很大提高

不协调

历史阶段

人类活动

人地关系

产生根源

“工业革

命”以来

提出“”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全面呈现,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的发展,获取自然资源的能力提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征服自然

不协调

科学技术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

取和;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的消费活动的要排放到环

境中。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2.环境问题

(1)产生原

因及类型

人类向环境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

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

索取资源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自净能力

环境污染

(2)环境问题的分布差异

①全球性与局

域性环境问题

全球性的: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

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局域性的:

如环境污染事件等

②地域差异

城市与乡

村的差异

城市:

主要表现为

乡村:

主要表现为

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

国家的差

发达国家:

过分的带来的环境污染严重

发展中国家:

在发展与的双重压力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很严重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消耗

人口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

既满足的需求,而又不危及满足

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持续发展、持续发展和持续发展。

3.原则:

原则、原则、原则。

当代人

后代人

生态

经济

社会

公平性

持续性

共同性

右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

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

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

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

据此回答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

段是(  )

A.采集和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

2.下列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

我国的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

1.B 2.C

3.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就是指的环境污染问题,与资源无关

B.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欠发达,一般不会出现环境问题

C.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D.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解析: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及环境污染,在城市主要为环境污染,在乡村地区主要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因承受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环境问题尤为严重。

答案:

D

4.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环境保护

B.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C.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

的公平

D.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

解析:

由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原则可知,A项的表述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中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因此B项错。

公平性原则还应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内容,因此C项错。

答案:

D

1.主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产生原因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资源短缺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能源短缺

人类对资源的

过度索取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环境问题

原  因

典型事例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

环境问题

原  因

典型事例

环境污染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建筑工地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水俣湾事件、海上石油泄漏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

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达

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分析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

1.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

(1)~

(2)题。

(1)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D.臭氧层空洞扩大

(2)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D.地面沉降

解析: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发生环境变迁的这些地区都位于沿海,故“环境变迁”最可能是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2)题,发生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是海水膨胀和冰川融化,而它们又是全球变暖的结果,故图示“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

答案:

(1)A 

(2)B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态持

续发展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经济

持续

发展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社会持

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

原则

①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②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③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④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

持续性

原则

①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②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

共同性

原则

①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②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③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比较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

目标

单纯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追求产值、利润增长以及物质财富增加)

生态、经济、社会共同持续发展(发展要以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增长

方式

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

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消费

环境意识

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价值

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环境控制

先污染,后治理

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减少废物

调控手段

依靠市场经济自由调控

强调人的管理调控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的

时间尺度

本代人的利益是最大需求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性原则及持续性原则

发展的

空间尺度

从区域(自身)利益出发,封闭式、掠夺式或转嫁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从全球利益出发的共同性原则

2.(2009·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

区的生产联系。

完成

(1)~

(2)题。

(1)影响该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能源B.技术

C.原料D.市场

解析:

由图知,该生态产业园区的各企业是围绕制糖厂建立的,即产业园的核心企业是制糖厂,影响制糖厂的主导因素是原料,故选C。

答案:

C

(2)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动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

解析:

图中甘蔗来自于第一产业,其产品在制糖厂、纸浆厂、发电厂等第二产业间循环利用,第二产业产生的化肥、废糖浆等又被第一产业利用,故D正确。

答案:

D

(2009·山东高考)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

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①②D.②④

(2)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D.气候变迁

[课堂笔记] 第

(1)题,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意在考查考生对图示信息的获取解读能力。

图中湖面数值为负值,低于海平面;等值线南密北疏,地势北缓南陡;湖面不断萎缩,对环境的调节作用减弱;因湖水减少,含盐量上升。

第(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