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松宗至古乡段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55529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松宗至古乡段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松宗至古乡段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松宗至古乡段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松宗至古乡段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松宗至古乡段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松宗至古乡段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松宗至古乡段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松宗至古乡段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松宗至古乡段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全线的地质灾害路段较多,灾害类型齐全,分布范围广,暴发频率高,危害程度大。

通过调查分析,全线的主要病害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泥石流;

②滑坡;

③崩(坍)塌;

④水毁;

路基沉陷等五类。

这些规模大小各异的地质灾害,常使公路中断毁坏、路基下沉或掩埋等,阻断交通,影响通行;

其中以泥石流分布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

 

表1沿线不良地质统计表

灾害类型

泥石流

滑坡

崩(坍)塌

路基沉陷

水毁

小计

危害段落(处)

18

1

17

6

60

危害长度(m)

2824

186

2726

1483

649

7868

占路线比例(%)

3.62

0.24

3.50

1.90

0.83

10.09

5、气象、水文

波密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喜马拉雅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交汇地,四周为山地,中部为河谷,由于受印度洋海洋性西南季风影响,属于藏东南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性气候。

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一年分雨、旱两季。

年平均气温为8.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0.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16.4℃,年极端最低温度-10.1℃,出现在1997年1月13日,年极端最高温度31.2℃,出现在2001年7月8日,年降雨量977.1毫米,3~10月降水占全年约93.5%,11月~2月降水仅占全年的6.5%,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51毫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72%,无霜期176天。

气候总的来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1360.6h/年)、昼夜温差大、气候宜人,素有“西藏的江南”之称。

项目区内水系主要为雅鲁藏布江一级~二级支流,主要河流为帕隆藏布与波得藏布。

帕隆藏布是雅鲁藏布江五大支流中流量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昌都地区八宿县然乌乡然乌湖,在阿木贡拉山北坡冰舍末端,源头海拔4900米,长266公里,平均流量100立方米/秒,水流落差极大,是帕隆峡谷的主河道。

在通麦与易贡藏布江汇合后流经排龙,在岗郎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

流域面积28939平方公里,流域东西长约430公里,南北宽约110公里,平均纵坡12.6‰,冲刷切割强烈,绝大多数支流分布于北岸,一次左右流域面积极不对称,北岸的流域面积达26069平方公里,占全流域91%,流域不对称系数值为1.64。

流域内的地势起伏较大,四周多为高山,现代冰川密集,因此冰雪融水成为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其次为大气降水及地下水,受气候影响,流量随季节变化。

波得藏布系帕隆藏布上游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的高原冰川,河源段称那拉藏布,呈北南流向,至那青村附近接近左岸支流林珠藏布和右岸支流则普曲后始称波得藏布。

经玉许乡转为西北—东南流向,至倾多镇附近朱西村左岸支流亚龙藏布后,折向南流,于卡达村附近汇入帕隆藏布,交汇口高程为2669米。

波得藏布流域面积4240平方公里,总河长105公里,天然落差1930米,平均坡降约18.38‰,流域呈条带状。

流域内植被良好,多为原始森林。

图4区域水系分布图

三、工程概况

1、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本项目路线总体呈东西走向,路线全部在林芝地区波密县境内。

路线起于林芝地区波密县松宗镇格尼村,与已完成的中坝至松宗项目终点相接,向西经栋亚村、通木村、东绕村、康木村,穿越波密县城继续沿现有的国道318线行至扎木镇卡达村,之后偏离旧路设卡达大桥跨越波得藏布,之后继续沿旧路布设经古乡乡政府、古村到达项目终点,与已完成的古乡至通麦项目起点相接,路线全长78.673km。

主要控制点:

路线起点、栋亚村、通木村、东绕村、康木村、波密县城、卡达村、卡达大桥、古乡乡政府、古村、古乡泥石流、路线终点。

2、设计标准

根据本项目在公路网中的功能和作用、交通量预测结果以及沿线的地形条件等因素,本段路线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30km/h,双向单车道,路基宽度7.5m,全线设计汽车荷载为公路-Ⅱ级,设计洪水频率为:

大、中桥1/50、余为1/25。

对于大型构造物(如隧道、卡达大桥等)提高一个服务水平进行设计。

其余指标按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及其它有关规范条文执行,主要技术指标见表3-1。

3、主要工程规模

通过对工可线位的优化调整,推荐方案路线全长约78.673km,全线共设大桥695m/2座,中桥419m/11座,小桥153m/7座,涵洞184道;

平面交叉81处。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表表2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公路等级

三级公路

2

地形

山岭重丘区

3

设计速度

Km/h

30

5

路基宽度

m

7.5

行车道宽度

3.25

7

土路肩宽度

0.50

8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1/25

9

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

65

10

最小停车视距

11

最大纵坡/坡长

%

12

最小坡长

100

13

一般竖曲线半径

400

14

竖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

15

桥面净宽

净7.0m

16

桥涵设计车辆荷载

公路-Ⅱ级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1/25(大、中桥为1/50)

路面面层类型

沥青混凝土

四、项目特点与技术对策

1、旧路整治改建,注重平面纵面设计

本项目为国道318线的整治工程,为尽量减少对环境破坏,尽量合理利用旧路,降低工程造价,本项目在平面和纵面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利用原有道路平纵线形,合理控制路基高度,特别注重对原有道路平纵面测量和拟合,同时处理好本项目与其它道路的的衔接方案。

2、沿线土地资源珍贵,应注重节约土地资源

项目区为山岭重丘区,又是少数民族和偏远落后地,区内土地资源匮乏,以林地为主,可耕地较少,设计阶段应重视道路总体设计,细化各专业工程方案设计,采取综合措施,尽可能减少公路占地,最大限度地保护沿线土地资源。

——加强区域土地资源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详细调查区域土地开发的规划和土地类别,为路线方案比选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

——在路线方案比选中,将占用土地数量,特别是占用耕地数量作为路线方案比选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路线尽量沿相对贫瘠的土地进行布线,以期减少对良田的占用,尽量避让基本农田和经济作物区。

——取土场、预制厂、拌和场、施工便道等临时工程用地,要尽可能复垦。

合理取土,尽可能结合当地房地产开发取得的土源或泥石流堆积扇物质作为路基填料。

3、沿线地质病害频发,加强勘察工作,做好方案设计

根据上一阶段工作成果,本项目的不良地质主要为泥石流、崩塌、水毁、路基塌陷、滑坡,泥石流对本项目的影响最为严重,特别是古乡泥石流。

在一次定测阶段,将采用综合的勘探试验手段,查明路线所经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掌握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

对于泥石流要分析其类型,规模、危害程度、爆发规律等等情况。

根据勘探成果,进行各类不良地质的评价,确定处治措施,暂初拟桥梁涵洞跨越泥石流、稳固沟槽、设置拦挡设施等等手段综合治理泥石流;

对于水毁加强水文调查、进行水力计算,设置合适合理的护岸工程和调治构造物;

对于崩塌路段针对其岩土体性质、规模、危害程度设置路堑墙、刷坡或柔性防护网;

对于路基沉陷根据勘察结论暂拟换填方案处理;

对于滑坡(本项目仅一处)根据勘查结果验算其稳定性确定治理措施。

4、全线旧路面均为沥青表处,应加强旧路面状况调查,确定路面方案

本项目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进行了路面黑色化整治,主要工程就是铺筑路面,经过近20年的运营,现阶段路面坑槽、裂缝、露骨严重,路面服务水平较差,可研阶段对沿线的路面状况进行了病害统计,原有路基测定了路面弯沉值,本次定测核实以下工作:

(1)通过必要的勘察手段(钻探、挖探)揭示原有路面结构类型及厚度;

(2)核查沿线路基偏低路段,通过水文计算确定合理的路基高度;

(3)细分段落,经过路面验算确定路基结构类型和具体段落;

(4)加强路面所用材料调查,包括原材料和混合料;

(5)对所确定料场进行取样试验,确保路面质量。

5、道路沿线风景优美,加强景观设计。

本项目沿线风景优美,盔甲山、郎秋冰川、东哑喊泉、嘎朗湖、岗云杉林等等景点均在道路沿线,所以本项目的沿线观景台及必要的停车场地也应切实的落实到本项目的沿线设施当中。

本次定测阶段首先应与当地政府旅游部门沟通,确定沿线现有的观景台及停车场的实际情况,其次征求旅游部门意见(观景台位置的选择、停车规模的大小),最后通过现场踏勘确定合适的位置,落实到具体设计当中。

五、工程方案

(一)、路线方案

1、路线起终点

路线起点

路线起点位于波密县松宗镇西侧格尼村,为已完成的中坝至松宗项目终点,起点桩号K3967+670。

路线终点

路线终点位于波密县古村古乡泥石流西侧,为已完成的古乡至通麦项目起点,终点桩号K4046+342。

2、路线控制因素

路线的主要控制因素有:

3、路线方案比选

根据工可确定的路线局部方案(详见表3),本次定测暂定进行如下调整:

表3路线方案一览表

路段名称

方案名称

起点桩号

终点桩号

路线长(m)

备注

全线

推荐方案

K3967+670.000

K4046+342.970

78672.970

尼足电厂

方案一

K3985+800.000

K3986+200.000

400.00

同等深度比较

方案二

AK3985+800.000

AK3986+189.467

389.467

方案三

BK3985+800.000

BK3986+294.912

494.912

大兴东

K3987+689.691

K3988+700.000

1010.309

AK3987+689.691

AK3988+648.468

958.777

卡达桥

K4021+500.000

K4023+500.000

2000.000

AK4021+500.000

AK4024+293.086

2793.086

BK4021+500.000

BK4024+312.912

2812.912

古乡

K4040+900.000

K4046+300.000

5400.000

AK4040+900.000

AK4046+992.191

6092.191

BK4040+900.000

BK4047+191.065

6291.065

方案四

CK4040+900.000

CK4046+472.167

5572.167

方案五

定性分析

方案六

(1)尼足电厂方案(K3985+800~K3986+200)

图5尼足电厂路线方案图

提出理由:

该段路线平纵面指标差,平曲线半径仅35米,纵坡达-6.2%,平纵组合不利,视距差,同时也是波密境内国道318线上的交通事故易发点。

尼足小桥为1—16m双曲拱桥,修建于1966年,荷载等级为汽—15级;

老桥病害主要表现为拱波开裂,系梁破损露筋,基础冲刷严重处。

外业定测阶段:

本次将不再把该工点作为比较方案,直接对推荐线进行实地调查。

(2)大兴东方案(K3987+689.691~K3988+700.000)

现有国道318线在途经大兴东绒仟沟泥石流时铺设过水路面,虽然目前当地交通部门已修建了拦挡坝、导流堤(坝)等工程设施,但在雨季常爆发降雨型泥石流或暴雨泥石流,会淤埋路面、冲毁路基、造成断道堵车影响通行,道路服务水平低。

图6大兴东路线方案图

方案一:

路线起点(桩号:

K3987+689.691)位于波密县扎木镇大兴村东侧,基本沿原有的国道318线布设,路线行至K3988+290.000处在现有过水路面处下挖新建40米的大兴东中桥跨越绒仟沟(泥石流沟),修筑泥石流排导工程并铺砌沟道,之后继续原有的国道318线前行至(桩号:

K3988+700.000)。

路线全长1010.309米。

方案二:

K3987+689.691)位于波密县扎木镇大兴村东侧,沿现有的国道318线布设约30米后向右侧偏离,路线在现有的国道318线右侧缓坡上布设,在K3988+240.000处新建35米的大兴东中桥跨越绒仟沟(泥石流沟),于K3988+648.468处与现有的国道318线相接。

路线全长958.777米。

该工点仍然采用同深度比较。

对方案一进行重点的勘测调查,特别是对开挖现有过水路面后对泥石流沟槽排泄纵坡的重新设计,并且考虑施工阶段的保通设计。

对方案二则重点对纸上定线线位布置一定的控制点进行测绘,将比较方案的工程规模做进一步的细化。

(3)卡达桥方案(K4021+500.000~K4023+500.000)

图7卡达桥路线方案图

路线在跨越帕隆藏布右岸一级支流——波都藏布时,鉴于现有的卡达大桥修建年代久,桥梁荷载等级低,为汽—15级,桥梁宽度窄,全宽仅6.5米,且护栏底座还悬挑0.25米,实际桥宽仅有6米,无论荷载等级和桥梁宽度均不能满足三级公路改建要求。

K4021+500.000)位于波密县扎木镇卡达村附近,沿现有的国道318线布设约100米后向左侧偏离,在卡达旧桥下游约700米处新建67米的卡达中桥和548米的卡达大桥跨越波得藏布,于K4023+420.000与现有的国道318线相接,终点位于波密县古乡嘎朗村西侧(桩号:

K4023+500.000)。

路线全长2000.000米。

K4021+500.000)位于波密县扎木镇卡达村附近,沿现有的国道318线布设至K4022+500.000后向左侧偏离,在卡达旧桥下游约20米处新建23米的卡达小桥和278米的卡达大桥跨越波得藏布,于K4023+135.000与现有的国道318线相接,终点位于波密县古乡嘎朗村西侧(桩号:

K4024+293.086)。

路线全长2793.086米。

方案三:

K4021+500.000)位于波密县扎木镇卡达村附近,沿现有的国道318线布设,原位新建23米的卡达小桥和修复利用272米的卡达大桥跨越波得藏布,终点位于波密县古乡嘎朗村西侧(桩号:

K4024+312.912)。

路线全长2812.912米。

该工点仍然采用同深度比较,但重点工作放在方案一和方案三上,方案二不作为现场工作点对待。

对方案一进行重点的勘测调查,水文调查及计算,特别是对可研阶段桥梁规模做进一步细化,且通过必要的水文调查和计算核实卡达大桥桥位。

对方案三则重点对旧桥的工作状态做进一步的调查核实,且做好该方案的保通设计。

(3)古乡泥石流方案(K4040+900.000~K4046+300.000)

由于古乡泥石流属于著名的特大型冰川泥石流,爆发频率高,危害严重,虽然每年交通养护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

根据古乡泥石流研究报告: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泥石流活动还会存在,仍有一些中小规模的泥石流暴发,甚至在特殊因素下(如遇大地震,构造活动,突变性气候变化等)的诱发下,仍有可能出现新活跃期,造成意想不到的灾害。

本工点可研阶段共设置同深度比较方案四种、定性比较方案两种。

K4040+900.000)位于波密县古乡古村西侧,基本沿现有的国道318线布设,在现有的过水路面处设置涵洞,并重新修筑泥石流排导设施,拦截中小型泥石流,将其导入排导槽中以排出,终点位于武警交通四支队第七中队西侧750米处(桩号:

K4046+300.000)。

路线全长5400.000米。

K4040+900.000)位于波密县古乡古村西侧,沿现有的国道318线布设约200米后向右侧偏离,沿1953年以前的国道318线旧路布设至K4042+100.000后设置3030米的古乡隧道下穿古乡泥石流沟,隧道在古乡泥石流沟处最大埋深156米,隧道最大纵坡-1.5%。

于K4046+000.000与现有的国道318线相接,终点位于武警交通四支队第七中队西侧750米处(桩号:

K4046+992.191)。

路线全长6092.191米。

图8方案一~方案四古乡路线方案图

图9方案五~方案六古乡路线方案图

K4040+900.000)位于波密县古乡古村西侧,沿现有的国道318线布设约200米后向右侧偏离,沿1953年以前的国道318线旧路布设至K4042+450.000后设置2600米的古乡隧道下穿古乡泥石流沟,隧道在古乡泥石流沟处最大埋深135米,隧道最大纵坡-2.15%。

K4047+191.065)。

路线全长6291.065米。

方案四:

K4040+900.000)位于波密县古乡古村西侧,沿现有的国道318线布设约200米后向右侧偏离,沿1953年以前的国道318线旧路右侧山坡上布设至K4043+040.000后设置780米的古乡明洞下穿古乡泥石堆积扇,明洞最大开挖22.5米,最大纵坡-2.95%。

之后继续1953年以前的国道318线旧路右侧山坡上布设至K4046+400.000与现有的国道318线相接,终点位于武警交通四支队第七中队西侧750米处(桩号:

K4046+472.167)。

路线全长5572.167米。

方案五:

K4040+900.000)位于波密县古乡古村西侧,沿现有的国道318线布设约200米后向右侧偏离,沿1953年以前的国道318线旧路右侧山坡上布设至古乡泥石流沟口后设置200米左右钢管拱桥跨越泥石流,之后继续沿1953年以前的国道318线旧路右侧山坡上布设,终点与现有的国道318线相接。

本段发育有特大型冰川泥石流—古乡泥石流。

方案六:

K4040+900.000)位于波密县古乡古村西侧,沿现有的国道318线布设约200米后向左侧偏离,设置一座1000米连续箱梁桥梁,之后在帕隆藏布左岸布线600米跨回右岸,设置一座200米桥梁接现有的国道318线。

该工点仍然采用同深度比较,定性分析不在做其他工作。

同深度比较工作重点工作放在方案一和方案二上,方案四不作现场工作重点对待。

对治理古乡泥石流沟方案,结合该泥石流的专项评估报告再确定现场工作的重点和设置必要的勘探工作;

对于隧道方案则本阶段重点工作在于隧道进出口位置的选择上,做好该方案的选址,并根据需要设置适合本阶段的钻探、物探工作量。

明洞方案不作为此阶段的工作重点方案。

由于古乡泥石流方案存在不确定性,该工点的工作在进行过程当中可做必要的调整。

(二)、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

1、路基工程

路基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防治结合、安全经济、造型美观、顺应自然的原则,保证路基的稳定。

同时应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路基排水、防护、取土等的综合设计,加强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设计。

1)、路基标准横断面

本项目采用设计速度30km/h双向单车道三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7.5m:

中行车道2×

3.25m,土路肩0.50m。

2)、路基最小填土高度及边坡坡率

本项目位于平原区,路基均为填方,路基填料以碎石土为主。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根据排灌、防洪、设计洪水位以及地下水位、受力工作区需要等因素综合确定,保证路基处于干燥、中湿状态。

全线路基最大填高基本控制在8m以下,其边坡坡率采用1:

1.5;

挖方坡率则根据边坡岩土体性质及其胶结程度确定。

3)、路基防护

路基防护设计本着“安全、经济、环保、美观”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选,结合当地适合植被生长的气候条件,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护形式。

在满足防护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突出景观设计,既能起到防护效果,又能美化路容。

路基防护形式的选定除考虑工程自身的需要外,还要与排水工程、绿化工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